2022秋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习题选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九上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选择公交出行 B.自带布袋购物
C.垃圾分类处理 D.多用一次性餐具
2、《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属于纯净物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C.利用足量的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3、实验室中药品要注意节約。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而液体一般取( )
A.1-2 mL B.2-3 mL C.3-4 mL D.4-5 mL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铜丝折弯 C. 汽油挥发 D. 蜡烛燃烧
5、十九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库图瓦正在家中做实验,一只猫把盛装海藻灰溶液和硫酸溶液的瓶子都碰翻了,他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打翻在地的混合液里产生了一种紫色蒸气,气味十分难闻、呛鼻,而且紫色蒸气遇冷物体后变为紫黑色闪着金属光泽的晶体库图瓦又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弄明白这种气体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这种元素是( )
A.碘 B.碳 C.铜 D.汞
6、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同时也属于化合反应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7、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他先仰视读数为48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4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是( )
A.大于8mL B.等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确定
8、一元硬币的外观是: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③为实验 B. ②为猜想假设
C. ①为观察 D. ③为设计实验
9、在自然科学领域,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是所有客观存在的物体和各种场的总称
B.物质是可被认知的
C.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D.物质都是看的见、摸的着的
10、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1,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该集气瓶中的气压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
B.该实验中的红磷可用木炭来代替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冷却至室温
D.若装置气密性不好,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小
11、某同学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发生了炸裂,试管炸裂的原因不可能是( )
A.试管没预热 B.试管外壁有水
C.试管内液体体积超过了1/3 D.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
1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晾干 B. 菜刀生锈 C. 铁丝弯曲 D. 冰雪融化
13、我国古代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是举世瞩目的,以下的技术成就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物质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D.物质的制取与用途
1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由空气分子构成
B.空气中的各成分依然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也能保持洁净
D.空气中稀有气体充在灯泡里,通电时显示不同颜色是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15、正确量取7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①5mL量筒 ②10mL量筒 ③20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只有②
二、填空题
16、化学与我们生活、健康及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
(1)人体中有20多种必需的元素,缺乏________元素,导致贫血症。
(2)生活中为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病原生物,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大部分塑料制品的废弃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称为________。
(4)媒体曾报道过“面条可燃”,有市民误以为是面条中加入了不安全的添加剂所致,但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面粉中主要含有________,属于糖类;面粉是可燃物,当它________和________时就能够燃烧(从燃烧条件来回答)。
17、写出下列过程的能量转化:
(1)烧煤取暖: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2)蜡烛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3)太阳能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4)铅蓄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5)手电筒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18、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广口瓶里,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 ,取用块状固体一般用镊子 。(填仪器名称)
(2)取液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腐蚀胶头 (答一点即可)。
(3)用托盘天平称量12.6g氯化钠时,向左盘中加入氯化钠后,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进行的操作是向左盘增加药品 。
(4)量取7.2 mL 溶液,需要合适的玻璃仪器是10mL的量筒 和胶头滴管 ,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 保持水平;若仰视量筒量取液体,则所取液体体积> 7.2 mL.(选填“>”“<”或“=”)
19、甲同学对厨房管道煤气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将该问题带到了活动小组.过程中甲首先提出:管道煤气的燃烧产物是什么?乙同学立即发言:我认为其产物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乙同学的发言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 环节.大家真对乙同学的说法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你帮他们完成验证上述两种气体的操作及现象。
操作:________ 结论:产物有水蒸气
操作:________ 现象________结论:产物有二氧化碳
真对该探究过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 (一条即可)
20、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 影响.请你分别举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和弊各两个具体例子.
利:(1)_____;(2)_____.
弊:(1)_____;(2)_____.
21、(1)在蜡烛点燃前,蜡烛呈______形状,______色固体,用小刀可切割,说明蜡烛质地较______,切一小块放入水中,______溶于水,并能______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密度比水______;
(2)蜡烛能被点燃,且有火焰产生,火焰分为三层,______层最明亮,______层最暗,______层温度最高,原因是______;
(3)熄灭后,______从灯芯飘出,用火迅速点燃,火能否会顺着该物质将蜡烛点燃?______。
三、实验题。
22、(一)小明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实验中可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 ,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这可能原因是:① ;② ;(任写两点)
反思: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
反应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具有的 物理性质。
(二)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5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左边为0刻度)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2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请回答: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 (填“良好”或“不好”);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3)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优点 (写一条)。
2022秋沪教版(全国)九年级上册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习题选含答案
沪教版(全国)九上第1章 开启化学之门
一、选择题。
1、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理念的是( )
A.选择公交出行 B.自带布袋购物
C.垃圾分类处理 D.多用一次性餐具
【答案】D
2、《流浪地球》的热播让普通人了解到“人造空气”帮助人类实现太空漫步的梦想,它含有70%的氮气(体积分数)、20%以上的氧气、还有CO2等。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造空气”中的氧气属于纯净物
B.在“人造空气”中,燃着的蜡烛不会迅速熄灭
C.利用足量的红磷燃烧,可粗略测定“人造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D.“人造空气”比空气中的氮气含量高
【答案】D
3、实验室中药品要注意节約。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即可,而液体一般取( )
A.1-2 mL B.2-3 mL C.3-4 mL D.4-5 mL
【答案】A
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滴水成冰 B. 铜丝折弯 C. 汽油挥发 D. 蜡烛燃烧
【答案】D
5、十九世纪初,法国科学家库图瓦正在家中做实验,一只猫把盛装海藻灰溶液和硫酸溶液的瓶子都碰翻了,他看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打翻在地的混合液里产生了一种紫色蒸气,气味十分难闻、呛鼻,而且紫色蒸气遇冷物体后变为紫黑色闪着金属光泽的晶体库图瓦又做了许多实验,终于弄明白这种气体是一种新发现的元素,这种元素是( )
A.碘 B.碳 C.铜 D.汞
【答案】A
6、蜡烛(足量)在如图1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2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蜡烛燃烧属于氧化反应,同时也属于化合反应
D.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答案】B
7、某学生用量筒量取液体,量筒摆放平稳,面对刻度,他先仰视读数为48mL,倾倒出部分液体后,又俯视读数为40mL,则该同学实际倒出的液体的体积是( )
A.大于8mL B.等于8mL C.小于8mL D.无法确定
【答案】A
8、一元硬币的外观是:①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②它可能是由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③“我们先用磁铁来吸一下”.就这一过程而言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③为实验 B. ②为猜想假设
C. ①为观察 D. ③为设计实验
【答案】A
9、在自然科学领域,下列关于物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物质是所有客观存在的物体和各种场的总称
B.物质是可被认知的
C.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
D.物质都是看的见、摸的着的
【答案】D
10、利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1,用气体压力传感器测出该集气瓶中的气压变化如图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红磷燃烧会产生大量的白雾
B.该实验中的红磷可用木炭来代替
C.CD段压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冷却至室温
D.若装置气密性不好,会造成测定结果偏小
【答案】D
11、某同学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发生了炸裂,试管炸裂的原因不可能是( )
A.试管没预热 B.试管外壁有水
C.试管内液体体积超过了1/3 D.试管底部接触了灯芯
【答案】C
12、日常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湿衣晾干 B. 菜刀生锈 C. 铁丝弯曲 D. 冰雪融化
【答案】B
13、我国古代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是举世瞩目的,以下的技术成就中与化学无关的是( )
A.物质的运动状态 B.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C.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D.物质的制取与用途
【答案】A
14、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混合物,由空气分子构成
B.空气中的各成分依然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
C.若大量有害物质进入空气中,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大气也能保持洁净
D.空气中稀有气体充在灯泡里,通电时显示不同颜色是因为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
【答案】B
15、正确量取7mL液体,应选用的一组仪器是( )
①5mL量筒 ②10mL量筒 ③20mL量筒 ④胶头滴管
A.③④ B.②④ C.①④ D.只有②
【答案】B
二、填空题
16、化学与我们生活、健康及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
(1)人体中有20多种必需的元素,缺乏________元素,导致贫血症。
(2)生活中为降低水的硬度并杀灭水中病原生物,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大部分塑料制品的废弃物不能被微生物分解,给环境带来的危害称为________。
(4)媒体曾报道过“面条可燃”,有市民误以为是面条中加入了不安全的添加剂所致,但从化学的角度分析,面粉中主要含有________,属于糖类;面粉是可燃物,当它________和________时就能够燃烧(从燃烧条件来回答)。
【答案】(1)铁 (2)加热煮沸 (3)白色污染
(4)淀粉 与氧气接触 温度达到着火点
17、写出下列过程的能量转化:
(1)烧煤取暖: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2)蜡烛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3)太阳能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4)铅蓄电池: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5)手电筒照明:______能转化成______能。
【答案】(1)化学;热. (2)化学;光. (3)光;化学.
(4)化学;电. (5)化学;光
18、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 广口瓶里,取用粉末状固体药品一般使用药匙 ,取用块状固体一般用镊子 。(填仪器名称)
(2)取液后的滴管,平放或倒置可能造成的后果是腐蚀胶头 (答一点即可)。
(3)用托盘天平称量12.6g氯化钠时,向左盘中加入氯化钠后,发现指针向右偏转,应进行的操作是向左盘增加药品 。
(4)量取7.2 mL 溶液,需要合适的玻璃仪器是10mL的量筒 和胶头滴管 ,量筒必须放在水平桌面上,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 保持水平;若仰视量筒量取液体,则所取液体体积> 7.2 mL.(选填“>”“<”或“=”)
【答案】(1)广口瓶;药匙;镊子;(2)腐蚀胶头;(3)向左盘增加药品;(4)10mL的量筒;胶头滴管;凹液面的最低处;>。
19、甲同学对厨房管道煤气燃烧的产物产生了兴趣,于是就将该问题带到了活动小组.过程中甲首先提出:管道煤气的燃烧产物是什么?乙同学立即发言:我认为其产物是二氧化碳、水蒸气.乙同学的发言属于实验探究中的________ 环节.大家真对乙同学的说法设计了合理的实验方案,你帮他们完成验证上述两种气体的操作及现象。
操作:________ 结论:产物有水蒸气
操作:________ 现象________结论:产物有二氧化碳
真对该探究过程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________ (一条即可)
【答案】猜想与假设;用冷而干燥的器皿照在火焰上方;将上述实验的器皿迅速倒转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20、化学科学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 影响.请你分别举出化学科学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利和弊各两个具体例子.
利:(1)_____;(2)_____.
弊:(1)_____;(2)_____.
【答案】利用化学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研制新材料、开发新能源;农业化肥过量使用导致土壤板结、酸化;大量塑料的使用导致白色污染。
21、(1)在蜡烛点燃前,蜡烛呈______形状,______色固体,用小刀可切割,说明蜡烛质地较______,切一小块放入水中,______溶于水,并能______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密度比水______;
(2)蜡烛能被点燃,且有火焰产生,火焰分为三层,______层最明亮,______层最暗,______层温度最高,原因是______;
(3)熄灭后,______从灯芯飘出,用火迅速点燃,火能否会顺着该物质将蜡烛点燃?______。
【答案】(1)圆柱状;白;软;难;浮;
(2)外;内;外;外层燃烧最充分; (3)有一缕白烟;能
【解析】(1)在蜡烛点燃前,蜡烛呈圆柱状形状的白色的固体,用小刀可切割,说明蜡烛质地较软,切一小块放入水中,难溶于水,并能浮在水面上,说明蜡烛密度比水小;(2)蜡烛能被点燃,且有火焰产生,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内层最暗,外层燃烧最充分,外层温度最高;(3)蜡烛熄灭后,有一缕白烟从灯芯飘出,由于石蜡具有可燃性,用火柴迅速点燃,火能顺着该物质将蜡烛点燃。
三、实验题。
22、(一)小明同学用图1装置进行验证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实验中可观察到红磷燃烧的现象: ,实验后发现测定出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低于1/5,这可能原因是:① ;② ;(任写两点)
反思:实验前需要在集气瓶内放少量的水,其目的是 ;
反应后集气瓶中剩余气体具有的 物理性质。
(二)小华同学打算设计如下方案:选用实际容积为50mL的试管作为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左边为0刻度)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2的实验装置。假设此实验能够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气体体积忽略不计。
请回答:
(1)实验前,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0mL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活塞仍能返回至20mL刻度处,则说明装置气密性 (填“良好”或“不好”);
(2)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若不使用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充分反应直至燃烧结束,试管冷却,可观察到注射器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推至 刻度处(填具体数字);
(3)分析该实验设计的优点 (写一条)。
【答案】(一)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①红磷量不足;②装置漏气;
反思:冷却降温或吸收五氧化二磷;难溶于水;
(二)(1)良好; (2)10;6; (3)环保(测定结果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