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说课
余映潮
【课文品读】
一种美妙实用的段式—从《苏州园林》说起
《苏州园林》里有这样一个小段: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这一段表现出明晰的结构层次。全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似乎是“正面描写”,第二层好像是“侧面烘托、第一层好像是“叙”,第二层有点像“议,’;第一层如果说是“写景”,第二层就好像是“抒情,’;假设第一层是“游览”,第二层便可视作“观感”。
这种语言组合表现出一种非常美妙实用的段落结构模式。在《苏州园林》中我们还可找到其他例子: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如果我们要给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模式来进行写作规律的“命名”的话,可以着眼于段中第二层次,称之为“衬笔式”。
这种语言表达的模式,美就美在这“衬托”的一笔。它往往写出人们的感受,写出人们的喜爱,从侧面表现事物的美好、精致、迷人;它往往用评说、评介、点示性的语言进行评赞,点出事物的意义,揭示事物的价值;它往往着眼于人们的观感,或者以婉曲的方式引用诗句、说法,以表现事物的突出特征和观赏价值。
下面有着充分的例证:
例一:从御花园出顺贞门,就到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景山是明代修建紫禁城的时候,用护城河中挖出的泥土堆起来的,现在成了风景优美的景山公园。站在景山的高处望故宫,重重殿宇,层层楼阁,道道宫墙,错综相连,而井然有序。这样宏伟的建筑群,这样和谐统一的布局,不能不令人惊叹。 (选自《故宫博物院》)
例二:自碑亭再北,地势陡然高峻,由此上至祭堂前平台,全部砌以宽大的石阶。石阶分为八段,每段三十余步至五十余步不等,共290级。石阶尽处,就是宽135米深 30米的大平台,中央则矗立着陵园的主体建筑——祭殿。平台是全陵的制高点,与入口处石坊的垂直高度差超过70米,这里视野辽阔,气象万千,既便近观,又宜远眺。当阳光灿烂时,远处方山如屏,秦淮似带;近处村舍相望,田圃纵横,道路津梁〔津梁〕渡口和桥梁。,行人车马,无不纤细入微,仿佛眼前展开了一轴工笔长卷。…… (选自《巍巍中山陵》)
例三:园中的许多小品,也极具匠心。比如这假山上本有一挂细泉垂下,而山下却立了一个汉白玉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那水正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却总不能满碗。和尚就这样,一天一天,傻呵呵地站着。还有清清的小溪旁,突然跑来一只石雕大虎,两只前爪抓着水边的石块,引颈探腰,嘴唇刚好埋入水面,那气势好像要一吸百川。你顺着山脚,傍着水滨去寻吧。真让你访不胜访,虽几游而不能尽兴。历代文人墨客都看中了这个好地方,至今山径石壁,廊前石碑上,还留着不少名人题咏。有些词工句丽,书法精湛,更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
(选自《晋祠》)
例四: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山区往往碰到风雨桥,桥面上盖成遮雨的廊和亭,那是古代山水画中点缀人物的理想位置。因桥下多半是急流,人们到此总要驻足欣赏飞瀑流泉,画家和摄影师们必然要在此展开一番搏斗。 (选自《桥之美》)
例五:由皇家大画家、装潢家勒勃兰和大建筑师孟沙尔合作建造的镜廊是凡尔赛宫内的一大名胜。它全长72米,宽10米,高13米,联结两个大厅。长廊的一面是17扇朝花园开的巨大的拱形窗门,另一面镶嵌着与拱形窗对称的17面镜子,这些镜子由 400多块镜片组成。镜廊拱形天花板上是勒勃兰的巨幅油画,挥洒淋漓,气势横溢,展现出一幅幅风起云涌的历史画面。漫步在镜廊内,碧澄的天空、静谧的园景映照在镜墙上,满目苍翠,仿佛置身在芳草如茵、佳木葱茏的园林中。 (选自《凡尔赛宫》)
其实以上各段表现出的都是一种“说明+观感”的语段结构模式,在说明艺术性比较强、影响比较大、特征非常突出、功能令人赞叹的对象时,特别是在建筑、风景类的说明文或描叙文中,人们常常运用这种模式。
说明中的“观感”变换了说明的角度,好像已经不再是对说明的对象进行解说,而实际上是从侧面表现着说明对象给人的美好感受。由于有了“观感”,有了从“观感”中渗透出来的“评价”,读者便对事物有了更为美好的感受和认识。
观感—表现了说明对象的艺术影响力,活跃了说明段的结构,又适度地表达了情感,可谓实用而美妙。
【语言卡片】
比喻式地说
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排比式地说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比较式地说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评价式地说
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峰,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
议论式地说
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描绘式地说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阐释式地说
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举例式地说
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赞美式地说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
烘托式地说
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映潮说课】
一、理念背景
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略读、浏览的评价:重在考查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二、教学创意
速读,感受课文;浏览,把握文意;精读,选点探究。
三、主要教学内容
引人课文学习: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出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共同的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这篇课文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苏州园林的美的奥秘之门。老师强调两个关健词:概括,多方面。
内容一:速读,感受课文
1.师:所谓速读,就是快速地粗略地读一读文章,并在此过程中初步感受文章的内容。
a.请同学们略读课文,谈谈对课文的初步感受。
3.话题:任选角度,说说《苏州园林》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4.学生活动,发言。
5.老师绾结,表述自己的见解。
①这是一篇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点的文章。(是一种提炼式的、概括规律式的说明)
②这是一篇主体部分为“总一分”式结构的文章。
③这是一篇从全文看或从各段看层次都很清晰的文章。
④这是一篇用一个比喻(图画,图画美)贯串全文的文章。(15个“画”字)(图画、画图、图案共10个)
⑤这是一篇让我们领会到欣赏中国园林方法的文章。
内容二:浏览,把握文意
1.师:浏览,就是扫描写式的跳跃式的阅读,在此过程中了解关键内容,获取重要信息。
2.请同学们浏览课文,谈谈你所了解的文章中的关链内容。
3.话题:说说怎样用最快捷的方式了解段落、全文的主要内容。
4.学生活动,发言。
5.老师绾结,表述自己的见解。
把握文意,也就是从文中提取有关文章或文段内容的重要信息。
①方法之一:抓住文段中的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就可以迅速了解全段主要内容。
文中第3一9段基本上是总说句或者说是中心句在前。这种写作现象也可以称做是“首括句”。
如下面各段的总说句就给我们点出了各段的主要内容: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老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苏州园林有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
②方法之二:组合各段的关键句如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就可以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更好的是,将各段的关键句如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进行改写、组合,也可以了解全文主要内容;或者,利用总说句、中心句、结论句等句子,结合段落的内容进行概括,也可以了解全文主要内容。
如:苏州园林的共同点:使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其建筑讲求自然之趣而绝不讲究对称,假山、池沼的安排配合都表现出人画的效果,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在画意,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的层次美;且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和窗有着高度的图案美,色彩也表现出淡雅的美。
又如:使游览者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共同点:亭台轩榭的布局之美,假山池沼的配合之美,花草树木的映衬之美,花墙廊子的层次之美,各个角落的点缀之美,门窗图案的工艺之美,广漆色调的平淡之美。
内容三:精读,选点探究
1.师:精读,就是细细地反复地阅读,揣摩与体味文中的词、句、段,思路、手法……
2.下面我们来精读课文中的第4段。
请大家将文段认真朗读几遍:第一遍:感受文段中的结构层次;第二遍:感受文中的说明方法;第三遍:感受文段中的语言运用。
话题:试对本段中词句的运用与表达效果进行体味、发现。
师生对话:
从“假山”“池沼”这两个关键词看,本文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假山和池沼”既是总说,又表现出“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又表明了分说的顺序。
“配合”安排,,~布置”一幅画的效果”“人画的一景”等都与全文的中心句相呼应。
“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句,先说艺术,突出艺术;“可以说”三个字起着赞美的作用。
“重峦叠嶂”来概括这些变化多端的假山,假山的堆叠有自然之趣,让人忘却其为假山。
“重峦叠嶂”四个字是说假山太逼真了,是从侧面说明假山的艺术效果。
“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既是赞美,又点出了假山艺术性强的原因。
“大多引用活水”,有一股生气,有了活水就有了生趣,还给人洁净、清新的感觉。
“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往往安排桥梁”,讲的是因地制宜,印证了前面所说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两座以上的桥梁,“决不雷同”,讲的其实也是避免对称,讲究自然之趣。
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布置几块石头或种上花草。写的是苏州园林中的假山与池沼虽出自人工,却宛如天成,这也正是园林中的山水所追求的境界。
收束课文学习。
小结:在本课中学习的提取要言获取信息、选点深人进行探究的阅读方法,适用于全文结构清晰、文段层次明朗的说明文、议论文、散文等文体的文章。
【助读资料】
作者精心选取了艺术家“匠心”的角度来进行说明,紧紧抓住苏州园林建造者的共同匠心,介绍了苏州各个园林“图画美”的特点。这就是角度巧。而角度巧带来了构思巧。把握课文的巧妙构思,是教师合理处理教材的钥匙。
在对总体与细部“图画美”的具体说明中,作者巧妙地以匠师们的心裁来介绍园林的“图画美”,用设例和实例来证明园林的“图画美”,以游览者的和作者自己的感受来表现园林的“图画美”。三者的交互运用,既从根本上概括了园林的共同特征,又形象地介绍了园林“图画美”的特征。从三方面着墨来进行具体说明的例子,课文中随处可见。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84年第9期曹光灿《教好<苏州园林>的关键》)
请大家看看叶圣陶笔下的假山与池沼的“配合”究竟是怎样的神奇世界:首先是假山和池沼的平列配合,再就是远山近峦、横岭侧峰的映衬配合,竹子花木与小山的配合,蜿蜒细流与恬静池沼的互补配合,河道与桥梁的配合,池河边沿与屈曲石岸的顺势配合,玲珑石头与繁茂花草的配合,石头花草与奇山异水的主次配合,金鱼或各色鲤鱼的颜色配合,往来游鱼与荷花、睡莲的动静配合,等等。
(摘白《语丈学习》1995年第2期甘令麟《“园林”中的“配合”》)
教学《苏州园林》,注意抓住一些生动描写性词句,引导赏析,带人情景。文中一些描写性词语和形容词,都能表现出景物特有的状貌。“重峦叠嶂”写出了假山在玲珑小巧的园林中从平地突兀而起、层层叠叠的景象,“高低屈曲”状写了池沼河边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任其自然的特色,“俯仰生姿”又写出高树与低树种植在一起、上下相望的风姿,“盘曲鳞峋”形容古老藤萝枝条的弯曲枯干,满眼“珠光宝气”又写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了生意盎然的画面。
(摘自《学语文》1999年第4期杨玉金、俞宏贵《运用形象思维教活说明文》)
让我们一同来交流一下,看能否选用文中的一个词,甚至一个字来概括你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生1:我想选用“标本”一词,人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见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一词,在这里形象地概括出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里的典范意义。
生2:我选用“图画”一词。我在课文里找到10处用了图画一词的地方。在作者看来,苏州园林总的特征是处处构成一幅幅完美的图画,这体现出了布局美,色彩美,结构美。
生3:我以为“配合”更能恰切地体现出苏州园林的特征。作者为我们概括出10多种景物之间的相互配合:假山与池沼,花木与建筑,河道与桥梁,小山与竹子、花木,金鱼与睡莲,石岸与流水,高树与低树,白色、淡灰与绿色,等等。
生4:我认为“自然”一词最好。你看匠师们追求自然之趣:讲究布局,讲究配合,讲究映衬,讲究层次,等等。
(摘自《语文学习》2003年第1期刘小红《浓缩感受,真切体脸》)
教学角度:有目的地筛选、整理信息,培养分析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
主耍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导人课文。2速读全文,依次检索:①介绍苏州园林线索的词;②总括苏州园林特征的句;③分说苏州园林特征的段;④分说各段的中心句。3.理清顺序,梳理信息,写一段话:评析《苏州园林》的构思美。4.点读、齐读第三至九段,第二次检索:①以绘画原理分析园林建筑的语句;②以园林建筑印证绘画原理的语句。5.分析整理,写一段话:赏析苏州园林的图画美。6.自由读第五段,读后检索:总说句、拟人句、对偶句、议论句、极富情趣的词句。7.归纳品析,写一段话:例说《苏州园林》的语言美。8.学生念读写话内容,师生评议,畅谈学习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