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创新设计
作者:张国生
一、导入激趣
师:我国有一座建筑,在世界最大的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获得金奖,你们知道是什么建筑吗?
生(杂):长城……故宫……国家大剧院……鸟巢……
师:都不是。它叫“明轩”。就是这个(多媒体展示图片),但它的原名不叫“明轩”,叫“殿春簃”,“簃”是书房。这是它的内景(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它的庭院(多媒体展示图片)。它是苏州的一个著名园林——“网师园”中的一个小院。美不美?
生(众):美。
师:可是,张老师几次游览苏州园林,发现像“殿春簃”这样美的园林建筑好多好多哦!有好些甚至比“殿春簃”更美!不信咱们再看一些图片。(背景音乐:笛子独奏《姑苏行》。)这是网师园……这是留园……这是狮子林……这是拙政园……这是沧浪亭……(每看一幅,学生都会发出一声“哇”。)(图片全部是笔者亲自拍摄的。)
师:咱们再看一个网页。新闻:27座苏州古典式园林落户五大洲……9座苏州园林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想去苏州园林游览吗?那可是一种终生难忘的艺术享受啊!
那么今天咱们就去“神游”苏州园林。而且咱们在文中“游”一段,在画中“游”一段。
二、介绍作者
常见的介绍大多是像课本注释一样的简略介绍,好一点洋洋洒洒补充一些简历、著作、成就及影响,总之都是平铺直叙,没有兴趣,没有波澜。请看我对叶圣陶饶有兴趣性的补充介绍:
……很了不起啊!他教过小学,教过中学,教过大学……写过童话,写过小说,做过编辑,办过刊物,编过教材,担任过国家出版总署副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是我国现代首屈一指的语文教育家。这是苏州的叶圣陶纪念馆和叶圣陶墓(多媒体展示图片)……这是苏州一中的叶圣陶塑像(多媒体展示图片),看看底座上刻的什么?——一代师表。什么叫“师表”——老师的表率。对,只有具有伟大成就的老师才配得上这个称号,例如孔子被称为什么?——万世师表。
三、阅读课文
1.阅读第一自然段。
师:咱们齐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什么叫“标本”?
生1:就是植物标本的标本。
师:它和植物标本的“标本”相同吗?
生2:不同。这里是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师:哪儿这样说?
生2:《现代汉语词典》。
师:你查得真快!这是一种终生受用的能力!下面哪一句话呼应“标本”一词?
生3: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师:这说明苏州园林影响很大啊!后面将要学的一篇课文中有一段话提到苏州园林,是《故宫博物院》里写御花园的一段:“这里的建筑布局,环境气氛,和前几部分迥然不同。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瞧,连皇家园林都受苏州园林影响,可见苏州园林影响之大,地位之高!“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鉴赏”改为“欣赏”、“观赏”可以吗?
生4:不可以。“鉴赏”除了有“欣赏”、“观赏”的意思外,还有“鉴别”的意思。
2.阅读第二自然段。
(解释学习生字词:因地制宜、自出新裁、轩榭。)
师:字典上的解释有点抽象。你们见过现实生活中的“轩”和“榭”吗?
生1:没有见过。好像许多书房都叫什么什么轩,建在水里的就是水榭,丛台(注:邯郸名胜,原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和观看歌舞的台榭)顶上那个房子就是榭。
师:看看我拍摄的“轩”和“榭”的图片。
(多媒体展示图片。)
这个临水的就是水榭。这个是拙政园内的“与谁同坐轩”。“殿春簃”其实也是“轩”,它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叫什么?
生(众):明轩。
师:对,就是指明代风格的“轩”。这一段有个中心句,是哪句?或者说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生2:“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师:“务必”能删去吗?如果不能,为什么?
生3:不能删。因为“务必”加强肯定语气,突出苏州园林的艺术标准高。
师(故意说错话):但“无论站在哪个点上”可以删除,删除后句子更简洁。
生4: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4:……
师:不会说?说不好?我告诉你一点关于复句的知识就会了:“无论”表示“无条件”关系——把“无条件关系”这几个字记下来——它强调苏州园林每个地点都是美的,没有不美的地方。删除了,对苏州园林的美的表达就不到位。把苏州园林说成“图画”,是什么说明方法?
生5:打比方。
师:这段几次提到“图画”或“画图”?
生6:“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一共四次。
师:其实应是四次半。“败笔”一处没有用“图画”或“画图”,却也是在说图画,查查词典,看看“败笔”的意思。
生7:写字写得不好的一笔,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好的词句。
师:那么园林中的败笔指什么?
生7:建得不好的地方,不合图画美的设计,欠美伤美的设计。
师:“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是什么句式?
生8:双重否定句式。
师:可不可以改为肯定句式“都心里想着口头说着……”?
生9:不可以。因为双重否定句比肯定句更肯定。
师:下面张老师给大家提供刘国正先生的一首诗,印证苏州园林的特点。知道刘国正是谁吗?
生(众):不知道。
师:不知道,翻开课本最后一页的“后记”,就知道了。
生(众):哦,编我们这套课本的顾问。
师:下面看他的诗,齐读——
闲步网师园
寒花瘦竹岸边生,
小阁回廊叠画屏。
我欲踱桥还却步,
一池倒影怕人惊。
诗中哪一句说明苏州园林是“图画”?
生10:第二句“小阁回廊叠画屏”。
师:苏州园林实在是太美了,近十几年张老师先后三次游览苏州园林,觉得苏州园林比图画还美——图画是画的,而苏州园林是真的。这段还有一个问题:匠师们怎样实现“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目标?请集体大声朗读!
生(众):“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师:这是什么修辞方法?
生(众):排比。
师:这四个“讲究”分别领起下文一段,看看各领起哪段?
生11:分别领起3、4、5、6段。
师:好了,这节课就学到这里。下面各段独立阅读,完成这张练习(发练习纸)。
附:
练习纸内容:阅读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分几层?有无中心句?(理解这一段的层次。)
2.苏州园林的假山有什么特点?(答案: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3.查字词典,说明什么是“技术”,什么是“艺术”?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4.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
5.“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把“匠师”改为“工匠”可以吗?就像上一课《中国石拱桥》介绍李春:桥的主要设计者李春就是一位杰出的“工匠”。(说明:称李春为“工匠”是那个特殊年代的局限。)
四、主人论坛和网络大课堂
课文学完了,知识要点的归纳、练习、检查、落实,不一一陈述了。有必要一提的是“主人论坛”、“网络大课堂”。
主人论坛:以上你只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只是一半啊!还有更重要的一半呢——你还有什么问题,特别是“无疑之疑”。请你在这个论坛中展示自己的思想、知识和文采……
这个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邀请学生登录“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论坛/中学语文教育论坛/学生园地/苏州园林专题”参加研讨。网址:http:///thread-26530-1-1.html。把全国各地的教师学生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境界。
(河北邢台六中;05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