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我爱这土地》
教材分析 《我爱这土地》是选自部编人教版九上第一单元。本诗写于风雨飘摇的1938年,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那时日寇的铁蹄正肆虐着祖国,诗人面对山河破碎,无法抑制内心的拳拳爱国之情,报国之心,于是拿起笔,毅然投身抗战洪流,写下这首诗。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他们在初一时已学过几篇中外现代诗歌,对诗歌有一定的阅读经验,但诗歌跳跃性、凝练性均很强,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鉴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让学生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和满足,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健康正确的审美观。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诗歌,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诵读,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理解本诗主要意象“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希沃白板、微课(相关图片、资料、视频)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土地,万物生灵的根基。有人掠夺她而百般蹂躏,有人捍卫她而披肝沥胆,在她的脊梁上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她的肌肤上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自己的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的激情。 在澎湃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兴趣 拉近与诗人的距离,迅速进入到诗歌情境中,进行学习。
二、学习目标 教师解读学习目标 学生代表大声朗读目标 了解目标及重难点
三、初见艾青识其人 “诗格即人格”,首先让我们靠近这个人,先来认识一下艾青。 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艾青。 了解作者
四、走近诗歌读其韵 学习诗歌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我们在读现代诗时要注意把握诗歌的节奏、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等。同学们,诗人所爱的“土地”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呢?(PPT同步出示图片)介绍时代背景用文中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感情基调。深沉的基调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说说该如何理解文本中的“深沉”一词。要想读出深沉的情感,我们可以借助声音的延长和重音、语气等来实现。下面请同学们齐读诗歌,要努力将标红色的字重读。 1.读准字音,把握诗歌的节奏,注意停顿2.把握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语调、语速3.反复诵读 初读诗歌掌握基本要求了解时代背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五、品读意象感诗意 1.鸟儿在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她在歌唱什么呢?(土地、河流、风、黎明)2.土地、河流、风、黎明,原本是常见之景,但是诗歌在它们前面加上了修饰语,如此它们便不再是单纯的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意象”。本文的意象除了表达出作者的感情,更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小结:鸟——诗人自己河流——人民心中的顽强精神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黎明胜利的希望 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具体形象,体会诗人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进一步理解、感悟诗歌的意象,感受作者潜涌在诗歌文字之下的深沉情怀。
六、精读诗歌悟主题 诗人对胜利充满信心,对胜利无比渴望,甚至愿为抗战胜利献身。就像鸟儿生要为土地歌唱,死要让身躯肥沃土地,为土地贡献自己最后的一份力量。所以我们在朗读时在表达出一种坚决的语气。朗读“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诗人深沉炽热的爱国情,对土地的眷恋和热爱,隐含着献身之意、牺牲精神,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之情。 在理解诗情的基础上男、女生分读,师生共读。 全班诵读,领诵、齐诵,试着背诵。 进一步理解诗歌意蕴
拓展练习 七、笔下抒情仿诗言 1.看图抒情。根据画面意境,用“我爱这土地,因为它……(四字词语)”来抒情。2.假如你看到祖国繁荣昌盛,日新月异,你也来写一首诗表达你内心的情感,你会怎样写呢?老师给一个开头,请同学们接着写下去: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伴随着乐曲,自由写作、抒情,教师通过希沃投影,全班欣赏。 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体会诗歌语言的抒情性。
课堂小结 八、课堂小结明心志 诗人在动乱的年代里,用悲愤的声音去歌唱,去反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这种反抗的力量微不足道,极其薄弱,可是当所有人都站起来时,星星之火就可以成燎原之势,所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担负起振兴祖国的重任。现在我们的国家安定幸福、繁荣昌盛,就是那一个个先烈用自己的鲜血换来的,我们要珍惜热爱这片土地,让这片土地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在旋律中激荡爱国之心 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板书设计
作业 1.背诵本首诗。2.推荐阅读艾青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诗集《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