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4张PPT)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创造宣言》
THE DECLARATION OF CREATION
情景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什么是创造。再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或别人的经历具体说说你对“创造”的理解。
那么生活在上个世纪的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又是怎样理解“创造”的呢?对于“创造”,他又有着怎样精妙的话语呢?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陶行知和他的创作。
自我研学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主要教育思想是“生活教育”,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等。
陶行知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他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他是为世界所知晓的中国教育家。
自我研学
2.生字难词
(1)字音
彝( ) 遁( ) 钝( ) 曾参( )
懦( ) 玄奘( ) 创造( )
yí
zàng
dùn
nuò
chuàng
dùn
zēng shēn
(2)词义
【自暴自弃】
【画龙点睛】
【走投无路】
自己甘心落后,不求上进。暴,糟蹋。
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的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无路可走,无处投奔,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整体感知
1.朗读指导
(1)听录音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2)轻声自由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整体感知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文章如何划分层次?划分依据是什么?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领全文。
第二部分(第2~4段):我们的人类最值得崇拜的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事物。
第三部分(第5~11段):作者驳斥了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并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第12~14段):以“东山樵夫”的故事为喻,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第五部分(第15~16段):总结全文。
依据:根据每段开头的句子来划分以上层次。
精读感知
1.看完整篇文章后你的感觉是什么?
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人、事和很多经典的句子。
2.作者的观点和感情是怎样的?从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感情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位置。
作者认为“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而且他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即使我们“走两步退一步”,也应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它在文章的中间部分。
精读感知
3.第二部分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
宗教家创造出神来供自己崇拜;美术家(罗丹)一面造石像,一面崇拜自己的创造。教育的最大成功是: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深层探究
1.“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以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画龙点睛。”课文中这句话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这句话怎么理解?
“刀法”比喻教育方法。“万像”比喻众多教育对象。“画龙点睛”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全句的意思是:教育方法不当,可能使众多受教育者被毁;教育方法得当,可以使众多受教育者成才。
深层探究
2.课文中第5~10段涉及的人和事有哪些?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八大山人”朱耷挥毫画几笔便成为一幅名贵的杰作;法国企业家雷塞布竟能主持开挖苏伊士运河;粮水断绝、众叛亲离的哥伦布,却是欧洲人中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人,开辟了欧洲通向美洲的新航道……作者用这些例子来驳斥五个错误观点:(1)环境平凡;(2)生活单调;(3)年纪大小;(4)太无能了;(5)陷入绝境。
结论:说明处处都需要创造,天天都有创造的机会,人人都可以创造。这种论证方法是驳论文章的写法。
总结课文
1.课堂小结
陶行知用生动的事例证明了创造是人类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懒惰者、平庸者却不屑于创造,还为自己找出种种借口。先生用教育家的口吻告诫我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让我们至少走两步退一步,向着创造之路迈进吧。”
总结课文
2.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相应的练习。
(2)完成《名师测控》或《精英新课堂》本课练习。
板书设计
处处是创造之地
天天是创造之时
人人是创造之人
渴望创造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 上册
感谢各位的聆听
THE DECLARATION OF CRE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