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三亚落日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并规范书写本课10个生字,掌握“冠”和“悄”2个多音字的读音及组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美妙绝伦、毫无倦态”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运用抓中心句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借助比喻句和图片背诵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3.浏览课文,围绕三亚落日的过程,尝试为课文划分段落,理清文章的结构。
4.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感悟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5.运用换词、换句法体会用词准确巧妙,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按时间先后顺序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
难点:
2. 运用换词、换句法体会用词准确巧妙,学习运用比喻、拟人、按时间先后顺序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写家乡的日出。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学生有预习经验,因此扫初课文中出现的字音障碍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学完成。课堂上通过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对学生字音掌握情况进行检测评价。
2.教师可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及时点拨、评价,在交流和评议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4. 借助拓展练笔,加强学生的语言训练。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预习单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完成预习单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三亚。(出示中国地图)你对三亚有哪些了解?师补充相关资料。
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一起去三亚旅游,去看一看那里美轮美奂的落日景象板书课题,齐读。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与写
(1)同位根据预习单交流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
(2)展示预习单上学生对难写生字的书写,并由该学生指出书写的难点、关键点,(提醒“逊、溅、盏”书写注意笔画的避让;“丹” 书写注意笔顺,应先写点再写横;“溅” 注意不能错写笔画,右边上面是两横,不是两撇。大家共享学习收获,并针对书写难点进行书写点评。)
2.检查生词认读情况
出示词语 :
(1)指名读。
(2)齐读。
(3)同学们,这些词中有两个多音字,是哪两个字?谁来给这两个多音字组词?
(重点强调:多音字“冠”在“树冠”中读第一声,“悄然无声”的“悄”读第三声。)
3. 检查读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
(2)读了课文,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三)整体感知,理清课文条理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4自然段)
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想想每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第一部分(1)点明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
第二部分(2)介绍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
第三部分(3-4)具体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景。
第四部分(5)抒发感情,赞叹三亚落日。
3.同学们再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中心句,并结合段意,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联系课文内容说说“美妙绝伦”是什么意思?(三亚的落日美到极点了)
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试读。
(2)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
(3)范读、练读、指名读、齐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在三亚看落日真有诗意,那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呢?
1.自由读第2段,说一说三亚是怎样一个地方?(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很美。)
2.课文中写三亚美丽的热带风情,写到了哪些景物?
(海水、天、白鸥、椰子树和海滩上的细沙。)
3.课文中是怎样描绘这些景物的?
交流
(1)“蓝透子”、“碧玉般”、“玉屑银未般”、“金灿灿”等词写出了海、椰子树、细沙的色彩美和形状美,
(2)“挺拔俊秀”等词突出了椰树的姿态美。
(3)“低翔”和“摇曳”等写出了白鸥、椰子树的动态美。
(4)欣赏图片
这样美丽的景色呈现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
4.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的喜爱之情 (提示:可以从作者的用词、修辞方法的运用或一些描写手法来体会)在书中找一找,标一标。
交流:(1)“浓浓”、“金灿灿”、“软软”等叠词的运用。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2)“蘸”、“搔”拟人化手法的运用。
(3)“真让人担心”、“谁都想”等心理描写。
5.指名读,请读出这种喜爱之情。
6.引发总结反思:我们看到作者的开头表达形式以及第二段作者抓住特点介绍景物的方法,你有什么写作方面的收获?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三亚美丽的热带风光,还记得三亚哪些景色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
(六)品读感悟三、四自然段
1.理清层次,整体把握
在作者的眼里,三亚落日像什么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的第3和第4自然段,在文中标出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然后填空。
三亚的落日像 ,像 ,像
全班交流:
(1)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板书:像孩童)
(2)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板书:像灯笼)
(3)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时,比做“跳水员”。(板书:像跳水员)
2.研读自悟,积淀语感
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讨论评读要点。
第一幅:
出示:
(1)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 “毫无倦态”这里是什意思?(抓住“歪着”、“红扑扑”、“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
(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3)质疑:“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场面。)
(4)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
(5)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热烈景象的无限喜爱。
第二幅:
(1)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
(2)出示:
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
b.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
c.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
(3)出示:
a.轻声读这一句,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引导学生理解、区别。
“悬”是说明太阳没有靠近海面,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而“浮”说明太阳下面的边缘已接触到海平面。“悬”还表明这轮太阳置于天与海之间,无所依托,静静地悠闲地停泊在半空中。
“下沉”显得很有力量,慢慢地压下来,具有不可阻挡的气势与力量。“下落”显得速度很快,“刷”地一下就下来了。夕阳落下去是有个过程的。“下沉”比“下落”更准确,更有力量。
“挨”是靠的意思,若即若离;“碰”表示太阳与海面完全接触。“挨”让人感到亲密,“碰”让人觉得生硬。如果换用“碰”字,似乎还听到了“轰”的声音,而太阳落下去的过程是静静的,毫无声息的。
师小结:同学们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与咀嚼的空间。
b.学生体会后,齐读这一句,突出太阳的顽皮。
(4)指导朗读,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
第三幅:
过渡:长时间地看这一轮落日,觉得眼前的这轮落日何止只像一盏大红灯笼,看着看着,这轮落日仿佛有了一份生机,有了一份情意,它像什么呢?
(1)出示:
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
(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b.指名读这一句话。
c.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引导学生理解:她像跳水员,入海时是“水波不惊,悄然无声”,可见她是位技术高超的运动员。她的身材肯定非常苗条,如果身材肥胖臃肿,入水时就会溅起很大的水花,谈不上优美和赏心悦目了。
d.再指名读这一句话。齐读这一句话。
(2)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
(“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
(3)为什么要写这些?
(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4)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
(5)谁能凭借段中的比喻句,看着日落的图片,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下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同学们先练习背一背。
(6)出示6幅日落图片,指名背诵喜欢的片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作者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2.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着作者来到三亚欣赏了美妙绝伦的落日,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文章结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再现了这一美景。同学们今天也去观察观察我们这儿的日出或日落,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篇有关日出或日落的习作 。
(八)板书设计
三亚落日
像 孩 童
真有诗意 像 灯 笼 美妙绝伦
像跳水员
附1
《 三亚落日》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自主识字,学习生词
1.我能把本课的字写漂亮
2.我能读正确。(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
3. 词语我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或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的字,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悟
1.熟读课文,画出描写落日景象的语句。
2.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简要概括段意。
3.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三、课外阅读知识链接
推荐 :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
......天空变成了浅蓝色,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
慢慢儿扩大了它的范围,加强了它的光亮,我知道太阳要从那天际升起
来了,便目不转睛地望着那里......
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摘抄下来,为写作储备力量。
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简单的教,扎实的学,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注重语言文字的学习运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语言,用语言,与课文内容的繁琐分析说再见。让阅读教学重回语言,重回对语言运用的体悟,才是实实在在的,母语教学的使命才能得到真正落实。
成功之处: 语文学习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对词句的品味、推敲。特别对遣词造句的精深微妙之处,需要老师的引导和点拨。
第一段的学习我采用通读全文后找中心句的方法,讲学生引入学习活动中,通过对“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儿也不逊色”等词语的朗读、理解,激发学生的神往之情。通过“在三亚看落日如何有诗意?”过渡到第二段的教学。第二段虽不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但学好它对于理解文章中心是十分有利的,正是因为三亚的景象样样都美所以在这个美丽的地方看落日也会别有一番情调的。在学习第二段中,注意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我引导学生感受三亚浓浓的热带风情后,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过渡到学习课文的第3和第4自然段,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抓住落日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态也随之变化“像孩童——像红灯笼——像跳水员入水”来感受日落的三个画面,并抓住“红扑扑”、“赤朱丹彤”、“金红一色”等绘色的词;又抓住“快乐”、“抖落”、“悬在”、“顽皮地蹦跳”等描摹形态的词语来指导朗读,体会到三亚的自然风光之美。品悟中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句子的对比以及换词等,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学完课文,进入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我设想让学生观察我们这个地方的日出或日落景象,进行一次小练笔,学习作者用丰富的词汇,正确生动的比喻、拟人等写法,进行写作练习,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不足之处:没能进行很好的情景创设,其实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穿插播放一些三亚落日视频,如能做到这一点则可让学生披文入情,进一步体会三亚落日的美丽。本课教学资源丰富,文章语言、情感主旨、表达方法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品读的东西,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内化,可能还不能促进其语言运用。
教学建议:最后的拓展延伸环节,要及时跟进观察体验活动,提升学生观察本地日落或日出时多角度、多感官参与,从而产生丰富的观察体验,及时把小练笔活动落实到位。
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