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求批评和求表扬 课件(共1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写作指导:求批评和求表扬 课件(共1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6 22:1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3张PPT)
求批评与求赞扬
闵行区二模作文写作指导
When people ask you to criticize, all they really want is praise.
2022
有人说:当人们请你批评时,其实要的不过是赞扬。对此,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很大一部分同学从材料中单独抽取“批评”与“赞扬”来,大写特写二者的关系,批评
中包含赞扬,赞扬中包含批评,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可以相互转化之类,题目基本是:批评与赞扬,批评也是赞扬,批评是另一种形式的赞扬
避实就虚
还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引用材料后直接得出结论:我们应正视自我,完善自我;我们要真诚待人,谦和自处;要学会谦虚;要善于察言观色;要懂得自谦;不要口是心非等。材料只是一个帽子。
趋易避难
还有一些同学着重写批评的必要性和意义,比如批评使人升华,要适度批评,过分的批评不好,没有批评也不好等。当然也有只写赞扬的,那就更逊色了。
典型问题
判断型的话语,不能只抓关键词,要完整理解句子含义,要看到背后的现象和文化成因。
“浓缩的就是精华”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应该做足准备再开始”
01
01
“批评往往会对个体心理效能造成打击,人的心理本性促使个体逃避不友好的言论。”
自尊心的需要
02
“出于展示炫耀之心而又不便直说的,披上“请求批评”的外衣是再好不过的选择。”
希望引起别人关注
03
“出于虚荣和对认同感的认同,人们渴望从权威人物中获得对自身的肯定。”
自我认同感差,自我价值低
现象分析
求批评者的心理
现象分析
这种现象的成因
01
中国人所推崇的儒家思想信奉谦冲自守的中庸精神,通过人际交往间表现出的谦卑礼让,人与人间的礼治秩序得以维系,社会也因而变得和谐稳定。
文化心理
02
“假谦恭”阻得了真正的批评产生,取而代之的是永无休止的歌功颂德,人情的传统、权力的寻租、利益的绑架……诸多因素使得人们顾虑重重而不敢说真话,进而人人都习惯了这种好大喜功、虚假繁荣的景象,造成了如“皇帝的新衣”一般有真话也不能说的局面。这种不在乎真相,只在乎人情世故的风气才是最让人沮丧的。
社会风气
看待事物不要简单武断,要有分类讨论的意识。
好东西是否要留在最后享用
接受别人的批评真的是有修养的表现吗
平淡值得保持吗
02
看场合
看对象
展示交流的情境下,发言人的“欢迎批评指正”就是场面话。
领导长辈说“大家还有什么意见”时,你最好就是微笑。
看问题
不是你擅长的领域内的问题,不要随便指手画脚。
看关系
看态度
教师指导学生、好友之间的支招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求批评者是真心求教,而你又的确能帮助他时,要真诚待人。
看问题
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要有明确的立场、坚定的态度,不能虚与委蛇。
分具体情况讨论
求批评者
求批评者要虚怀若谷,本着“兼听则明”的原则,听得赞言,更要听得进不同的声音。
批评者
批评者要本着“修辞立其诚”的态度,注意批评的方式和说话的艺术。
分不同角度讨论
任何议论文的写作都不能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要有逻辑层次。
人们往往……
究其原因……
进一步来说……
虽然……但是……
03
反观当下……
综上所述……
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戳破了当下社会人与人之间,肆意变换的假面……
(一上来就抓住了现象本质,而不是一两个关键词)
这类社会现象产生的根源无非是在于——人的本质是利己的……
(马上进行原因分析,分析了求批评者和批评者双方的心理动机)
这样的推诿确实维护了表面上的和谐,它使得不甚相熟的人们保有了进一步相处下去的空间;避免闹剧的经常上演;维护懦弱之人的自尊心;也使得人与人之间有话可聊。
(没有着急做道德判断,而是又客观地分析了这种现象能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反观当下……各人据占自我的认知,信息茧房无处不在,大数据的推送无所不用其极地强化个人的傲慢。于是我们更加偏听……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愈加减弱,世界的联系愈加薄弱,人类命运将分崩离析。
(联系当下,分析这种现象在今天愈演愈烈的原因以及危害)
放下傲慢,拥抱真诚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顶层是“自我实现”,可借他人表面之附和得来的认同,是虚假的“自我实现”
(对照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肯定获得认同是“自我实现”,但附和的认同不是,体现了思辨性)
历史车轮浪滚向前,人们对批评和赞扬的认知不断迭代……私以为这并不尽如此。
(强调随时代变化人的认知也在变化,对毛姆的话也要重新认识)
这种心态的出现,应当有两方原因:从个人角度而言……社会层面而言……
(原因分析,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内容充实有条理,显示了很好的思维素养)
究其本质而言,是人们在变迁中将“批评”这一概念本身神化、扭曲了……当这种心态在社会上被推至极限,其恶果难以想象……善恶良知的标准,价值观的天平便开始失衡。
(在诸多原因中发现最致命的一点,进而联想到推至极限的可怕后果,用以展示其危害)
幸运的是,仍有人在请人批评时,同时愿意接受批评与赞扬……
(用简洁的语言罗列了大量愿意接受批评的事例,说明人们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走向光明)
批评无罪,赞扬亦非善
因此,我们应对批评与赞扬抱有端正清醒的态度……如今,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更需我们青年人……
(最后谈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怎样的,结合时代特点谈青年的使命担当,显示出积极向上的精神)
继续努力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