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五四制)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以下每小题的四个选项里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凉冬残奥会冰壶比赛运动员在准确投壶过程中,眼起到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眼是重要的视觉器官,能收集冰壶信号刺激并产生兴奋
B.冰壶反射的光线经过5、3、4、9,在8上形成物像
C.形成视觉需要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参与
D.当运动员观察冰壶的终点位置时,2的曲度会变大
2.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
B.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
C.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可能会产生神经冲动
D.一个神经元是由一个轴突和个树突组成的
3.“当非遗遇见冬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一双双巧手,塑造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作品,为这场“家门口的盛会”加油喝彩。北京剪纸对于手的灵敏度要求很高,支配匠人们心灵手巧完成各项动作的主要结构是( )
A.大脑和小脑 B.小脑和脑干 C.脑干和脊髓 D.大脑和脊髓
4.当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接受铃声的感受器和产生听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耳蜗、大脑皮层 B.鼓膜、耳蜗
C.听小骨、大脑皮层 D.鼓膜、大脑皮层
5.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后天形成,一但建立不会消退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谈虎色变”属于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D.眨眼是人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
6.如图是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反射与其反射弧组成部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吃酸杏分泌唾液——①是唾液腺 B.缩手反射——③位于脊髓
C.司机看到红灯刹车——①是视神经 D.膝跳反射——①是膝盖下方的韧带
7.(1.5分)心肺复苏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如图心肺复苏步骤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8.(1.5分)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遇到危急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应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
B.与艾滋病患者一般接触(如握手),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C.心脏按压能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和容积,将血液运往全身
D.OTC表示处方药,必须凭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
9.(1.5分)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用药和急救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上次感冒用剩下的药物下次感冒仍可使用
B.对于细菌性疾病,提倡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C.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血液,应该近心端止血
D.发生心跳骤停,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10.(1.5分)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过度生长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
C.人在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这是性激素作用的结果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11.(1.5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下列有关用药的常识和急救的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
A.病毒性感雪流行期间,每天冲泡一杯板蓝根,增强抵抗力
B.变质食品不能用于喂养牲畜
C.即使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也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
D.抢救因溺水停止呼吸的病人,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12.(1.5分)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触电、水、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下列所采取的急救措施错误的是( )
A.图一表示对病人进行急救前的做法,该操作是为了畅通呼吸道
B.图二是触摸颈动脉搏动的情况,可以判定心跳是否存在
C.图三中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部位是①
D.图四是心肺复苏,乙先做30次心脏按压,甲再做2次人工呼吸
13.(1.5分)关于新冠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具有细胞核
B.可在实验室中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查看
C.新冠病毒的核酸包含DNA和RNA
D.寄生在人体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
14.(1.5分)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杀菌
B.制作葡萄酒利用酵母菌发酵
C.制醋利用乳酸菌发酵
D.制作腐乳利用毛霉发酵
15.(1.5分)下列食品的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有( )
①酸奶②面包③豆腐④葡萄干⑤米醋⑥火腿肠⑦黄豆酱⑧啤酒
①②⑤⑦⑧ B.③④⑥⑦
C.②⑤⑧ D.②③④⑤⑦⑧
16.(1.5分)细菌和真菌与发酵技术、食品保存的关系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可以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或泡菜
B.晒干保存食物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
C.冰箱保存食物较长时间不会腐败是因为冰箱里没有细菌和真菌
D.黄豆酱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霉菌的发酵作用
17.(1.5分)研究者探究不同乳酸菌对厨余垃圾中淀粉类发酵的效果,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乳酸是发酵的产物 B.不添加菌株组是对照组
C.四组淀粉起始浓度应相同 D.菌株A分解淀粉能力最强
18.(1.5分)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感染绿脓杆菌而化脓,医生常用噬菌体来治疗,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下列关于绿脓杆菌以及噬菌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脓杆菌和噬菌体都没有细胞结构
B.绿脓杆菌在环境不良时可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C.噬菌体个体微小,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D.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菌细胞内
19.(1.5分)如图是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丙产生的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
C.乙、丙、丁的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D.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0.(1.5分)某课题小组探究甲烷菌对不同种类厨余垃圾处理液的分解效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取不同种类的厨余垃圾处理液分组、编号
②每天测定、记录各组中甲烷的产生情况
③在35℃、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④将等量的甲烷菌放入各组发酵罐中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21.(1.5分)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青霉一样,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B.真菌在不良环境中可通过形成芽孢进行繁殖
C.所有细菌真菌都需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存
D.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但与其致病性无关
22.(1.5分)下列叙述中,与细菌分布广泛无关的是( )
A.个体微小,由一个细胞构成 B.靠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
C.能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D.通过分裂的方繁殖后代
23.(1.5分)幽门螺杆菌能损伤胃黏膜造成胃炎和胃溃疡,可通过饮食传播给健康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该菌与酵母菌都属于细菌 B.该菌引起的胃炎不是传染病
C.抗生素对抑制该菌没有效果 D.聚餐使用“公筷”可以防止传染该菌
24.(1.5分)烟草花叶病毒寄生在烟草植株上,会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化、畸形或坏死等不同的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烟草花叶病毒仅靠自己的遗传信息就能制造出新病毒
B.烟草花叶病毒只能寄生在某些活的植物细胞内
C.烟草花叶病毒使烟草细胞不能形成叶绿素导致叶片发黄
D.烟草花叶病毒会阻碍烟草植株的生长发育
25.(1.5分)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酒酿造过程首先要靠酵母菌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冷藏条件下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C.制作酸奶时,将牛奶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
D.“发酵现象”实验中气球会胀大,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
26.(1.5分)下列不属于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的是( )
A.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
B.利用病毒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C.艾滋病病毒寄生在人体内
D.利用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作疫苗
27.(1.5分)为探究牛奶变质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操作及现象,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中,试管①中的细菌主要来自空气 B.Ⅱ中,试管④中的细菌主要来自牛奶
C.棉花不能阻挡细菌进入试管 D.牛奶加热到66℃就能达到较好的灭菌效果
28.(1.5分)如下表是有关食品保存的原理与方法。其中原理对应的方法错误的是( )
原理 举例
1 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 腌制法
2 高温灭菌 煮沸法
3 低温抑制 冷冻法
4 破坏需氧菌生存环境 巴氏消毒法
A.1 B.2 C.3 D.4
29.(1.5分)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面团膨大松软。如图表示用酵母菌发面时,不同温度对面团中酵母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过低不利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 B.温度越高,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越多
C.发面的适宜温度大约在30~45℃之间 D.酵母菌除了用于制作馒头,还能酿酒
30.(1.5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超级细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分细菌含有协助运动的特殊结构鞭毛 B.超级细菌与植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壁C.超级细菌的产生是繁殖变异的结果 D.超级细菌可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共35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有名称和序号的,必须相符才得分。)
31.(9分)为提高生存意识和技能,我市中小学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逃生演练活动。回顾演练过程,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了图中[ ] 的振动继而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 ]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2)逃生过程中,眼球中能够感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图中的[ ] 。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 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球的[ ] 曲度过大,形成近视,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3)一名同学在逃生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膝盖,校医在清理他的伤口时,他感到非常疼痛,说明脊髓具有 功能,他强忍疼痛没有缩回,请写出该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
(4)演练过程中很多同学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 的调节,但也受到 的影响。
32.(10分)新冠肺炎能通过飞沫传播,科学佩戴口罩可以阻隔病毒和细菌,不仅保护自己,还能保护他人,起到双向防护的作用。
(1)新冠病毒属于 (填“动物”、“植物”或“细菌”)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 ;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 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进行繁殖。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佩戴口罩属于 。
(2)为指导人们科学佩戴口罩,研究人员将30位健康志愿者佩戴过的一次性口罩按佩戴时长分类收集,并在同一口罩内外两侧,选取位置、面积 的区域进行取样,将取得样本接种到准备好的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48小时。
(3)统计培养后得到的菌落数,结果如图。
①在佩戴初期,口罩内侧会出现少量菌落,说明佩戴者 (吸入/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细菌。
②2~4小时间,口罩内侧菌落数陡升,且高于外侧,说明口罩内侧温湿的环境 细菌的繁殖。
③4~8小时间,从口罩内外侧的菌落数变化,可以反映出口罩上细菌的迁移方向是 ,从而说明口罩的滤菌防护效果下降。
(4)综合以上分析,从双向防护、环保节约等角度考虑,口罩的佩戴时间最长不超过 小时。
(5)临床发现,与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病相比,接种疫苗的人感染后的症状都比较轻转为重型的几率显著降低。人体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免疫属于 免疫。
33.(10分)依据如图所示的几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回答问题。
(1)如图中有细胞结构的是 (填字母),图中的A与B、C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在不良环境下会形成的休眠体是 ;它的繁殖方式为 。
(2)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生物C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气体。
(3)图片中D所属的生物类群繁殖方式是 ,生活方式为 。
(4)图片中B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 构成的,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来繁殖后代。古代有人会把长有“绿毛”的浆糊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可以起到杀菌作用,这与图中生物[8]有关,长有“绿毛”的浆糊中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是 。
34.(6分)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时,有名同学用食醋和自来水配置成了“模拟酸雨”,他把pH控制在4.0以下,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①取两只相同的培养皿标号为A、B,分别在两培养皿底部垫上两层吸水纸,加入等量的水使纸湿润,分别放30粒大豆种子,在种子上面覆盖相同的潮湿的纱布,把培养皿放在湿暖的地方培养。
②每天在A装置上淋几次“模拟酸雨”;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B组种子应定期喷洒等量的 (从下列各项中选择合适的选项作答)
A.蒸馏水
B.自来水
C.池塘里的水
③每天观察大豆种子的发芽状况,记录发芽数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2)本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
(3)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 。
(4)实验中,甲、乙两组各放入30粒种子而不是一粒的目的是 。
(5)如果最后的实验结果是A组有21粒萌发,B组有9粒萌发,该同学认为实验结果不真实,那么该同学应该怎样做? 。
2021-2022学年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五四制)七年级下学期期末生物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以下每小题的四个选项里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1.5分)北凉冬残奥会冰壶比赛运动员在准确投壶过程中,眼起到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眼是重要的视觉器官,能收集冰壶信号刺激并产生兴奋
B.冰壶反射的光线经过5、3、4、9,在8上形成物像
C.形成视觉需要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参与
D.当运动员观察冰壶的终点位置时,2的曲度会变大
【分析】眼球的结构中,1是睫状体,2是虹膜,3是瞳孔,4是晶状体,5是角膜,6是巩膜,7是脉络膜,8是视网膜,9是玻璃体。
【解答】解:A、眼是重要的视觉器官,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能收集冰壶信号刺激并产生兴奋,A正确。
BC、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5角膜、房水,由3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4晶状体和9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8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视觉。形成对冰壶的视觉需要眼、视神经和视觉中枢的共同参与。BC正确。
D、正常人看远近不同的物体时,通过晶状体的调节作用,都能使远近不同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汇聚在视网膜上,形成清晰的物像。视近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大;视远物时,晶状体的曲度小。当运动员观察冰壶的终点位置时,在这由近及远的过程中,晶状体的曲度由大变小。2虹膜没有屈光作用。D错误。
故选:D。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眼球的结构和视觉的形成过程。
2.(1.5分)下列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
B.神经系统是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
C.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可能会产生神经冲动
D.一个神经元是由一个轴突和个树突组成的
【分析】神经系统的组成如图所示: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叫中枢神经系统;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叫周围神经系统;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解答】解:A、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所发出的神经组成。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中枢部分,由脑发出的脑神经和由脊髓发出的脊神经是神经系统的周围部分,AB错误。
C、神经元受到刺激后能产生神经冲动,并且能把神经冲动传导到其他神经元。C正确。
D、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3.(1.5分)“当非遗遇见冬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用一双双巧手,塑造出一件件令人赞叹的作品,为这场“家门口的盛会”加油喝彩。北京剪纸对于手的灵敏度要求很高,支配匠人们心灵手巧完成各项动作的主要结构是( )
A.大脑和小脑 B.小脑和脑干 C.脑干和脊髓 D.大脑和脊髓
【分析】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解答】解: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大脑半球的表层是灰质,叫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里面有控制运动的躯体运动中枢。
小脑位于脑干背侧,大脑的后下方,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
脑干位于大脑的下方和小脑的前方,它的最下面与脊髓相连,脑干的灰质中含有一些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枢等)。
因此,支配匠人们心灵手巧的动作必须通过其神经系统大脑和小脑的参与。
故选:A。
【点评】掌握脑的组成及功能是解题的关键。
4.(1.5分)当上课铃声响起时,你会迅速进入教室做好上课准备。接受铃声的感受器和产生听觉的部位分别是( )
A.耳蜗、大脑皮层 B.鼓膜、耳蜗
C.听小骨、大脑皮层 D.鼓膜、大脑皮层
【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根据分析可知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接受振动刺激并产生神经冲动和听觉形成的部位分别是耳蜗和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选:A。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耳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听觉的形成过程。
5.(1.5分)下列关于反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条件反射后天形成,一但建立不会消退
B.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C.“谈虎色变”属于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
D.眨眼是人生来就有的简单反射
【分析】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分析作答。
【解答】解:A、条件反射是暂时的,可以消退,因此条件反射需要用非条件反射来强化,错误。
B、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正确。
C、谈虎色变的神经中枢是语言中枢,所以属于人类特有的复杂反射,正确。
D、简单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如缩手反射、眨眼反射、排尿反射和膝跳反射等。它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脊髓、脑干)参与即可完成,正确。
故选:A。
【点评】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反射的类型以及结构基础是解题的关键。
6.(1.5分)如图是反射弧五个组成部分关系示意图,下列反射与其反射弧组成部分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
A.吃酸杏分泌唾液——①是唾液腺
B.缩手反射——③位于脊髓
C.司机看到红灯刹车——①是视神经
D.膝跳反射——①是膝盖下方的韧带
【分析】反射弧是指完成反射的神经结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的组成: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抠、传出神经、效应器五部分图中①感受器,②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④传出神经,⑤效应器。
【解答】解:A、吃酸杏分泌唾液,感受器是①唾液腺,A正确。
B、缩手反射是低等的非条件反射,神经中枢位于③脊髓,B正确。
C、司机看到红灯刹车,①感受器是视网膜,②传入神经是视神经,C错误。
D、膝跳反射是低等的非条件反射,感受器是①膝盖下方的韧带,D正确。
故选:C。
【点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和反射弧的概念及组成。
7.(1.5分)心肺复苏是针对骤停的心脏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如图心肺复苏步骤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分析】在很多紧急情况下 (如心脏病或溺水),当某人的心跳或呼吸停止了,心肺复苏术 (人工呼吸) 是很有用的救命方法。
【解答】解:心肺复苏是指在没有任何条件下的徒手复苏操作技术。为了提高抢救的成功率,2010年国际上规定心肺复苏的顺序为:①胸外心脏按压、②打开患者气道,确保呼吸道畅通;③人工呼吸;即:①→②→③。
故选:A。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知道救援者抢救呼吸和心跳骤停的落水者的措施。
8.(1.5分)下列关于健康生活的知识和技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遇到危急情况拨打120急救电话,应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
B.与艾滋病患者一般接触(如握手),不会使人感染艾滋病
C.心脏按压能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和容积,将血液运往全身
D.OTC表示处方药,必须凭处方才可以购买,并按医嘱服用
【分析】当人出现意外事故时,我们首先应拨打“120”急救电话,同时正确的实施一定的急救措施。急救方法有:拨打“120:急救电话、人工呼吸。
【解答】解:A、遇到紧急情况时,要迅速拨打“120”,并且说明地址及受伤情况,A正确。
B、艾滋病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病人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不会感染艾滋病,B正确。
C、心脏按压可以改变胸腔内的压力和容积,将心脏内的血液输送到全身组织器官,C正确。
D、非处方药是不需要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简称OTC。这些药物大都用于多发病常见病的自行诊治,如感冒、咳嗽、消化不良、头痛、发热等,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常用的急救措施,即解决题目,最好又会在必要的时候能用于救助他人。
9.(1.5分)了解一些安全用药的常识和急救方法,对于保障身体健康、挽救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关于用药和急救的做法中正确的是( )
A.上次感冒用剩下的药物下次感冒仍可使用
B.对于细菌性疾病,提倡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C.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血液,应该近心端止血
D.发生心跳骤停,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
【分析】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正确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以充分发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不良作用或危害。
【解答】解:A、上次服用剩下的药物,下次患同样的病时要看药品是否过了有效期,如果没过,可以服用,如果过了有效期,就不能服用。而且感冒也不一定使由相同的原因引起的,要对症下药,A错误。
B、抗生素能够治疗细菌性疾病,但要适量使用,不能大量使用,B错误。
C、伤口缓慢流出暗红血液,是静脉出血,指压血管的远心端止血,C错误。
D、如果病人发生心跳骤停,我们应该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挤压来帮助其恢复心跳,D正确。
故选:D。
【点评】处方药的使用有遵医嘱,非处方药的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按说明书服用。
10.(1.5分)下列关于人体激素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在幼年时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过度生长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少,会导致身体消瘦、情绪激动
C.人在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这是性激素作用的结果
D.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分析】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所分泌的、对人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它在血液中含量极少,但是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活动,却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激素分泌异常会引起人体患病。
【解答】解:A、人在幼年时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导致过度生长,会患巨人症,A正确。
B、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人会变得消瘦,且情绪容易激动,B错误。
C、人在青春期出现第二性征,这是性激素作用的结果,C正确。
D、紧急情况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以增加神经系统或者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使人体反应灵敏,D正确。
故选:B。
【点评】熟悉激素的作用及其分泌异常时的症状是解题的关键。
11.(1.5分)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下列有关用药的常识和急救的方法中,不可取的是( )
A.病毒性感雪流行期间,每天冲泡一杯板蓝根,增强抵抗力
B.变质食品不能用于喂养牲畜
C.即使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也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
D.抢救因溺水停止呼吸的病人,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
【分析】是药三分毒,要安全用药;遇到紧急情况要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都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使用;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是常用的急救措施,据此解答。
【解答】解:A、是药三分毒,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无病不可随便吃药,A错误。
B、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含有病原体和毒素,用于喂养家禽家畜,可以使家禽家畜患病或携带病原体,最终危害人类。因此发霉、变质的残羹剩饭不能浪费,不可喂养家禽家畜。B正确。
C、是药三分毒,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不能随便服用,即使是非处方药,在使用之前也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C正确。
D、人工呼吸是常用的急救措施,抢救因溺水停止呼吸的病人,可以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急救,常用的是口对口吹气法,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关的安全用药和急救的知识,并灵活解答。
12.(1.5分)日常生活中可能会遇到触电、水、煤气中毒等意外伤害,下列所采取的急救措施错误的是( )
A.图一表示对病人进行急救前的做法,该操作是为了畅通呼吸道
B.图二是触摸颈动脉搏动的情况,可以判定心跳是否存在
C.图三中胸外心脏按压的正确部位是①
D.图四是心肺复苏,乙先做30次心脏按压,甲再做2次人工呼吸
【分析】人工呼吸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的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扩张和回缩的患者恢复呼吸,人工呼吸时要保证呼吸道畅通,人工呼吸的次数要与人体呼吸次数相同,大约16﹣﹣18次。
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部位在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将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按压,使胸骨自行复位,但手掌根部不要抬离胸壁以免移位。按压应平稳、有规律地进行,不能间断,不能冲击式的猛压。下压及向上放松的时间大致相同,按压频率成人及儿童均为100次/分。
【解答】解:A、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由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人工呼吸常用于抢救呼吸暂停的病人,做人工呼吸时,如果口腔内有泥土、血块等,必须先清除干净,使病人保持呼吸道的畅通,如图1.然后再进行口对口的吹气,A正确。
B、触摸颈动脉搏动的情况,判定有无心跳,如图2,B正确。
C、胸外心脏按压术:按压部位在②胸骨中、下1/3交界处,以一手掌根部放在按压部位,将另一手的掌根重叠放于其手背上,两手手指交叉抬起,使手指脱离胸壁。抢救者双臂绷直,双肩在患者胸骨上方正中,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使胸骨下陷4﹣5厘米,然后立即放松按压,使胸骨自行复位,C错误。
D、人工呼吸时吹气的次数为每分钟15~20次;而正常人的心率是每分钟75次,因此胸外心脏挤压的次数是每分钟75次左右。故每做2次人工呼吸,应做4~5次胸外心脏挤压,反复进行,D正确。
故选:C。
【点评】掌握几种常用的急救措施,既能解答题目,也能在必要的时候救助他人。
13.(1.5分)关于新冠病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新冠病毒具有细胞核
B.可在实验室中用普通光学显微镜查看
C.新冠病毒的核酸包含DNA和RNA
D.寄生在人体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
【分析】病毒的个体非常小,比细菌还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的大小,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病毒的形态多样,有球形,杆形,蝌蚪形等。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只营寄生生活。病毒要是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解答】解:A、病毒无细胞结构,只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错误。
B、病毒的个体非常小,只能借助于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病毒的形态结构,错误。
C、新冠病毒的核酸是RNA,错误。
D、寄生在人体活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新生成的病毒又可以感染其他活细胞,正确。
故选:D。
【点评】明确病毒的结构和生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4.(1.5分)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A.牛奶用巴氏消毒法杀菌
B.制作葡萄酒利用酵母菌发酵
C.制醋利用乳酸菌发酵
D.制作腐乳利用毛霉发酵
【分析】微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或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制酱要用到曲霉,制味精要用到棒状杆菌,利用青霉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解答即可。
【解答】解:A、巴氏消毒法是一种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用巴氏消毒法保存牛奶,可以更好的保存牛奶的品质和延长保质期,A正确。
B、酿葡萄酒时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和适宜的温度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B正确。
C、制酷要用到醋酸杆菌,C错误。
D.腐乳是一种二次加工的豆制食品,通常腐乳主要是用毛霉菌发酵制作的,D正确。
故选:C。
【点评】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15.(1.5分)下列食品的制作过程中,运用了微生物发酵技术的有( )
①酸奶
②面包
③豆腐
④葡萄干
⑤米醋
⑥火腿肠
⑦黄豆酱
⑧啤酒
A.①②⑤⑦⑧ B.③④⑥⑦ C.②⑤⑧ D.②③④⑤⑦⑧
【分析】生物的发酵技术在食品、药品的制作中具有重要意义,如制馒头、面包和酿酒要用到酵母菌,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制醋要用到醋酸杆菌,利用青霉发酵可以提取出青霉素等。
【解答】解:①制作酸奶需要加入乳酸菌进行发酵,①符合题意。
②面包需要加入酵母菌发酵制成,②符合题意。
③豆腐不需经过发酵制正,③不符合题意。
④制作葡萄干不需要经过发酵技术,④不符合题意。
⑤制作米醋需要加入醋酸杆菌经过发酵制成,⑤符合题意。
⑥火腿肠一般用真空包装法,这样做的目的是脱去肉中的水分,抑制细菌或真菌繁殖,与发酵无关,⑥不符合题意。
⑦黄豆酱需要经过曲霉发酵酸造而成,使用了发醉技术,⑦符合题意。
⑧酿造啤酒需要酵母菌,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能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⑧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注意掌握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16.(1.5分)细菌和真菌与发酵技术、食品保存的关系中,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无氧或缺氧条件下可以利用乳酸菌发酵制作酸奶或泡菜
B.晒干保存食物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繁殖
C.冰箱保存食物较长时间不会腐败是因为冰箱里没有细菌和真菌
D.黄豆酱的制作主要是利用了霉菌的发酵作用
【分析】(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
(2)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溃、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解答】解:A、制酸奶和泡菜要用到乳酸菌,在无氧的条件下,乳酸菌发酵产生乳酸,使得菜或牛奶呈现一种特殊的风味,用于制作酸奶或泡菜,A正确。
B、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需要一定的水分,晒干使食物脱水,能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B正确。
C、冰箱保存食物较长时间不会腐败是因为低温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并不是冰箱里没有细菌和真菌,C错误。
D、黄豆酱的发酵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曲霉菌,利用了发酵技术,D正确。
故选C。
【点评】关键是掌握常见的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的例子,掌握食品腐败的原因。
17.(1.5分)研究者探究不同乳酸菌对厨余垃圾中淀粉类发酵的效果,结果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乳酸是发酵的产物
B.不添加菌株组是对照组
C.四组淀粉起始浓度应相同
D.菌株A分解淀粉能力最强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不添加菌株组是对照组。
【解答】解:A、由图可知:乳酸是发酵的产物。A正确。
B、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不添加菌株组是对照组。B正确。
C、该试验的变量是菌株,故四组淀粉起始浓度应相同。C正确。
D、由图可知:菌株B分解淀粉的能力最强。D错误。
故选:D。
【点评】在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可以保证除了所研究的因素不同之外,其他因素都相同,这样实验结果的不同只能是由单一变量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18.(1.5分)大面积烧伤的病人容易感染绿脓杆菌而化脓,医生常用噬菌体来治疗,往往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下列关于绿脓杆菌以及噬菌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绿脓杆菌和噬菌体都没有细胞结构
B.绿脓杆菌在环境不良时可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C.噬菌体个体微小,需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D.噬菌体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菌细胞内
【分析】病毒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它们寄生的细胞不同,可将病毒分为以下三类:
(1)动物病毒:专门寄生在人和动物细胞里,如流感病毒;
(2)植物病毒:专门寄生在植物细胞里,如烟草花叶病毒;
(3)细菌病毒:专门寄生在细菌细胞内,也叫噬菌体,如大肠杆菌噬菌体.
【解答】解:A、绿脓杆菌属于细菌具有细胞结构,噬菌体属于病毒没有细胞结构,错误。
B、细菌形成芽孢,没有数量的增加,不属于繁殖后代,错误。
C、噬菌体个体微小,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错误。
D、噬菌体营寄生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的细菌细胞内,正确。
故选:D。
【点评】熟记病毒的分类与噬菌体是解题的关键。
19.(1.5分)如图是常见微生物的形态示意图,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甲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B.丙产生的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
C.乙、丙、丁的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D.丁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分析】图可知:图中甲是细菌,乙酵母菌,丙青霉、丁蘑菇都属于真菌,解答即可。
【解答】解:A、甲是细菌,细胞中无成形的细胞核,属于原核生物。A正确。
B、丙青霉能够用来生产抗生素,抗生素能够杀死细菌,B正确。
C、乙酵母菌,丙青霉、丁蘑菇细胞内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都是异养。C正确。
D、丁蘑菇属于多细胞真菌,由于真菌体内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都是异养,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各种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是解题的关键。
20.(1.5分)某课题小组探究甲烷菌对不同种类厨余垃圾处理液的分解效果,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①取不同种类的厨余垃圾处理液分组、编号
②每天测定、记录各组中甲烷的产生情况
③在35℃、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④将等量的甲烷菌放入各组发酵罐中
A.①④③② B.④①②③ C.②①④③ D.④②①③
【分析】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解答即可。
【解答】解:实验设计时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而无关变量相同且适宜。为探究甲烷菌对不同种类厨余垃圾处理液的分解效果,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取不同种类的厨余垃圾处理液分组、编号。
④将等量的甲烷菌放入各组发酵罐中。
③在35℃、厌氧条件下进行发酵。
②每天测定、记录各组中甲烷的产生情况。
故选:A。
【点评】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
21.(1.5分)下列关于细菌和真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与青霉一样,蘑菇的菌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
B.真菌在不良环境中可通过形成芽孢进行繁殖
C.所有细菌真菌都需要在有氧条件下才能生存
D.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但与其致病性无关
【分析】细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区域,为单细胞生物;真菌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有的是单细胞的,有的是多细胞的,大都体内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解答】解:A、青霉、蘑菇的菌体都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正确。
B、当细菌遇到不良环境时,其可以形成芽孢,被称为休眠体,芽孢不是生殖细胞,错误。
C、细菌和真菌有的进行有氧呼吸,有的进行无氧呼吸,错误。
D、荚膜有保护细菌的作用,与其致病性有直接关系,错误。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细菌、真菌的结构特点。
22.(1.5分)下列叙述中,与细菌分布广泛无关的是( )
A.个体微小,由一个细胞构成
B.靠现成的有机物进行生活
C.能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
D.通过分裂的方繁殖后代
【分析】1、细菌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种类多、分布广。
2、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耐受低温、高温和干燥,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解答】解: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个体小,通过分裂繁殖,繁殖速度快,能够形成芽孢,度过不良环境等特点,使细菌分布广泛,几乎无处不在。
故选:B。
【点评】掌握细菌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
23.(1.5分)幽门螺杆菌能损伤胃黏膜造成胃炎和胃溃疡,可通过饮食传播给健康人,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该菌与酵母菌都属于细菌
B.该菌引起的胃炎不是传染病
C.抗生素对抑制该菌没有效果
D.聚餐使用“公筷”可以防止传染该菌
【分析】细菌和真菌的区别:
比较内容 细菌 真菌
个体大小 单细胞 单细胞类型,也有多细胞的类型
细胞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只有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营养方式 异养 异养
繁殖方式 分裂生殖 孢子生殖
【解答】解:A、幽门螺旋杆菌是细菌,酵母菌是真菌,A错误。
B、幽门螺旋杆菌能损伤胃黏膜造成胃炎和胃溃疡,可通过饮食等途径传播给健康人,因此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炎是传染病,B错误。
C、抗生素对抑制幽门螺旋杆菌有较好的效果而不是没有效果,C错误。
D、聚餐使用“公筷”可以防止传染幽门螺旋杆菌,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传染病的特点和预防措施。
24.(1.5分)烟草花叶病毒寄生在烟草植株上,会出现叶片发黄,植株矮化、畸形或坏死等不同的症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烟草花叶病毒仅靠自己的遗传信息就能制造出新病毒
B.烟草花叶病毒只能寄生在某些活的植物细胞内
C.烟草花叶病毒使烟草细胞不能形成叶绿素导致叶片发黄
D.烟草花叶病毒会阻碍烟草植株的生长发育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只能寄生在活细胞内,并在寄主细胞内进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生存,就会变成结晶体。
【解答】解:A、烟草花叶病毒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寄主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病毒,A错误。
B、烟草花叶病毒寄生在烟草叶中,因此属于植物病毒,B正确。
C、烟草花叶病毒使烟草细胞不能形成叶绿素导致叶片发黄,C正确。
D、烟草花叶病毒会阻碍烟草植株的生长发育,D正确。
故选:A。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病毒的结构特点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5.(1.5分)下列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白酒酿造过程首先要靠酵母菌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B.冷藏条件下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
C.制作酸奶时,将牛奶煮沸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
D.“发酵现象”实验中气球会胀大,是因为酵母菌发酵产生二氧化碳
【分析】(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
(2)酿酒一定要加入酒曲,酒曲中的微生物主要是酵母菌和霉菌。
(3)制作酸奶时要用到乳酸菌,为了防止杂菌的影响,先将牛奶煮沸杀死其中的杂菌。
(4)制作泡菜要创造无氧的环境,据此解答。
【解答】解:A、酿酒要酵母菌和霉菌,其中霉菌主要起到糖化的作用,把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再把葡萄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A错误。
B、冷藏食物不易变质是由于低温抑制了细菌等微生物生长和繁殖,B正确。
C、制作酸奶时,先将牛奶煮沸,进行高温灭菌是为了杀死其中的杂菌,防止杂菌的影响,C正确。
D、发酵时,水中加入了葡萄糖和小包酵母,进行搅拌,瓶口用气球套住,在实验中,加入的酵母菌会分解水中的葡萄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是气体,因此会出现气泡,所以气球会鼓起来,D正确。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微生物的发酵在食品制造中的应用,熟练掌握发酵技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平时注意积累相关的例子。
26.(1.5分)下列不属于利用病毒为人类造福的是( )
A.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
B.利用病毒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
C.艾滋病病毒寄生在人体内
D.利用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作疫苗
【分析】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主要由内部的核酸和外部的蛋白质外壳组成,不能独立生存,只有寄生在活细胞里才能进行生命活动。
【解答】解:A、科学工作者利用某些病毒防治有害生物,是病毒对人有利的地方,A不符合题意。
B、让某些病毒携带某些特定基因进入受体细胞,来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是病毒对人有利的地方,B不符合题意。
C、艾滋病病毒,寄生在人体内的淋巴细胞中,破坏淋巴细胞而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C符合题意。
D、将经过人工处理的减毒或无毒的病毒制成疫苗,用于预防天花等疾病,是病毒对人有利的地方,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熟记病毒的结构特点与人类的关系。
27.(1.5分)为探究牛奶变质的原因,某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根据图中操作及现象,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Ⅰ中,试管①中的细菌主要来自空气
B.Ⅱ中,试管④中的细菌主要来自牛奶
C.棉花不能阻挡细菌进入试管
D.牛奶加热到66℃就能达到较好的灭菌效果
【分析】(1)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实验Ⅰ中试管①是直玻璃管,空气中的微生物可以进入牛奶中,导致牛奶变质;试管②是弯玻璃管空气中的微生物被阻挡在玻璃管拐弯处,牛奶中无微生物,因此牛奶不变质;实验Ⅱ中试管③牛奶加热到66℃,牛奶未变质,表明加热后的牛奶中无微生物;试管④不加热牛奶变质,表明牛奶中有微生物。因此实验Ⅰ和实验Ⅱ中,导致牛奶变质的微生物试管①主要来自于空气,试管④主要来自于牛奶。从实验I中的试管②和实验II中的试管③可以看出棉花可以阻挡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试管,因此C是错误的。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品的腐败原因、对照试验的特点以及正确识图。
28.(1.5分)如下表是有关食品保存的原理与方法。其中原理对应的方法错误的是( )
原理 举例
1 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 腌制法
2 高温灭菌 煮沸法
3 低温抑制 冷冻法
4 破坏需氧菌生存环境 巴氏消毒法
A.1 B.2 C.3 D.4
【分析】食物腐败变质是由于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根据食物腐败变质的原因,食品保存就要尽量的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大量繁殖,传统的食品保存方法有盐腌、糖渍、干制、酒泡等。现代的贮存方法主要有罐藏、脱水、冷冻、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溶菌酶等。
【解答】解:腌制法(如咸鱼、咸肉)运用了用盐溶液1除去水分,抑制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保存方法。
煮沸法进行2高温灭菌,杀死细菌和真菌生长的保存方法。
冷冻法(如散装熟食)运用了3低温抑菌的保存方法。
巴氏消毒法是通过高温灭菌来杀死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从而达到保存食品的目的。
故选:D。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常见的食品保存的方法及原理。
29.(1.5分)制作馒头时,酵母菌产生的二氧化碳会使面团膨大松软。如图表示用酵母菌发面时,不同温度对面团中酵母菌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温度过低不利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
B.温度越高,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越多
C.发面的适宜温度大约在30~45℃之间
D.酵母菌除了用于制作馒头,还能酿酒
【分析】如图表示的是利用酵母菌发面时温度对面团中二氧化碳产生量的影响,从0℃开始随着温度的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渐升高,37℃左右时二氧化碳产生量最高,后随着温度升高二氧化碳产生量逐级减少,60℃以后酵母菌停止活动。据此解答。
【解答】解:A、温度过低不利于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正确;
B、通过图示可以看60℃的环境中酵母菌还能存活,但活动量很低,在75℃的环境中,酵母菌可能已死亡,并不是温度越高,酵母菌产生二氧化碳越多,错误;
C、通过图示可以看出酵母菌发面时的最佳温度是30~45℃左右,正确;
D、酵母菌除了用于制作馒头,还能酿酒,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要学生掌握酵母菌发酵的原理以及识图能力。
30.(1.5分)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称: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有约70万人死于各种耐药菌(超级细菌)感染,23万新生儿因此夭折。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部分细菌含有协助运动的特殊结构鞭毛
B.超级细菌与植物细胞一样含有细胞壁
C.超级细菌的产生是繁殖变异的结果
D.超级细菌可通过芽孢繁殖后代
【分析】(1)细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细菌都是单细胞的.都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营养方式是异养,大多是腐生或寄生,都进行分裂生殖。
(2)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解答】解:A、B细菌的基本结构为: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未成形的细胞核;细菌都是单细胞的,部分细菌含有协助运动的特殊结构鞭毛,A、B正确。
C、细菌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超级细菌产生抗药性的原因是抗毒素起到了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所以超级细菌的产生是繁殖变异的结果,C正确。
D、细菌的繁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D错误。
故选:D。
【点评】熟记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是解题的关键,重要一点是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个小题,共35分。除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有名称和序号的,必须相符才得分。)
31.(9分)为提高生存意识和技能,我市中小学积极开展了一系列逃生演练活动。回顾演练过程,根据图示回答问题:
(1)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了图中[ D ] 鼓膜 的振动继而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 F ] 耳蜗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
(2)逃生过程中,眼球中能够感受光线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图中的[ 9 ] 视网膜 。视觉形成的部位是[ ① ] 大脑 如果长时间近距离玩手机或上网就会导致眼球的[ 2 ] 晶状体 曲度过大,形成近视,可以通过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3)一名同学在逃生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膝盖,校医在清理他的伤口时,他感到非常疼痛,说明脊髓具有 传导 功能,他强忍疼痛没有缩回,请写出该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 ⑦→⑥→③→④→①→②→③→⑤→⑧ (用图中的序号和箭头表示)。
(4)演练过程中很多同学心跳加快、血压升高、面红耳赤,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 神经系统 的调节,但也受到 激素调节 的影响。
【分析】如图所示:A听小骨,B半规管,D鼓膜、E半规管,F耳蜗、⑦感受器、⑥传入神经、③神经中枢、⑤传出神经、⑧效应器、①大脑,②下行传导束,④上行传导束,1虹膜,2晶状体,3角膜,4玻璃体,5视神经,6睫状体,7巩膜,8脉络膜,9视网膜。
【解答】解:(1)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表示为:外界声波→外耳道(传递声波)→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传递振动)→耳蜗(感受振动,产生兴奋,但不形成听觉)→听觉神经(传导兴奋)→听觉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产生听觉)。随着警报响起,同学们迅速离开教室。警报声引起了图中[D]鼓膜的振动继而由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F]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产生神经冲动。内耳中的前庭和B半规管能感受头部的位置变动,维持身体的平衡。长时间、近距离的读书、写字、看电视、玩游戏机等,使眼睛长时间的调节紧张,导致晶状体过度变凸,不能恢复成原状;严重时使眼球的前后径过长,使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样看到的物像就会模糊不清,需要配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3)一名同学在逃生过程中不小心伤到了膝盖,校医在清理他的伤口时,他感到非常疼痛,说明脊髓具有传导功能,他强忍疼痛没有缩回,请写出该过程神经冲动的传导途径是⑦→⑥→③→④→①→②→③→⑤→⑧,这说明非条件反射受大脑皮层的控制。
(4)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神经系统会促使肾上腺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等,这些激素能够促使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肌肉收缩有力,以应对紧张情况。这说明人体的生命活动主要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到激素调节的影响。
故答案为:
(1)D鼓膜;F耳蜗。
(2)9视网膜;①大脑;2晶状体;
(3)传到;⑦→⑥→③→④→①→②→③→⑤→⑧。
(4)神经系统;激素调节。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我们要熟练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题意,灵活解答。
32.(10分)新冠肺炎能通过飞沫传播,科学佩戴口罩可以阻隔病毒和细菌,不仅保护自己,还能保护他人,起到双向防护的作用。
(1)新冠病毒属于 动物 (填“动物”、“植物”或“细菌”)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 病原体 ;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 遗传物质 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进行繁殖。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佩戴口罩属于 切断传播途径 。
(2)为指导人们科学佩戴口罩,研究人员将30位健康志愿者佩戴过的一次性口罩按佩戴时长分类收集,并在同一口罩内外两侧,选取位置、面积 相同 的区域进行取样,将取得样本接种到准备好的培养基上,适宜条件下培养48小时。
(3)统计培养后得到的菌落数,结果如图。
①在佩戴初期,口罩内侧会出现少量菌落,说明佩戴者 呼出 (吸入/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细菌。
②2~4小时间,口罩内侧菌落数陡升,且高于外侧,说明口罩内侧温湿的环境 促进 细菌的繁殖。
③4~8小时间,从口罩内外侧的菌落数变化,可以反映出口罩上细菌的迁移方向是 由内到外 ,从而说明口罩的滤菌防护效果下降。
(4)综合以上分析,从双向防护、环保节约等角度考虑,口罩的佩戴时间最长不超过 4 小时。
(5)临床发现,与未接种过新冠疫苗的病相比,接种疫苗的人感染后的症状都比较轻转为重型的几率显著降低。人体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免疫属于 特异性 免疫。
【分析】(1)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如隔离患者、封锁疫区、给生病的人打针吃药,让生病的人在家休养、对携带病原体的动物进行焚毁、掩埋处理等;②切断传播途径:如喷洒消毒液,自来水消毒、杀灭蚊虫,搞好个人卫生,流感流行时戴口置出门等;③保护易感人群:如注射疫苗,加强体育锻炼、远离疫区等。
(2)对照实验是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这个不同的条件,就是唯一变量,一般的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对照组,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成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这样做的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便于排除其它因素对实检结果的影响和干扰。
【解答】解:(1)新冠病毒是寄生在动物体内的病毒,属于动物病毒。病原体是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微生物。新冠病毒是引起新冠肺炎的病原体。病毒是寄生在其它生物体的活细胞内,依靠吸取活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而生活的。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等。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来看,佩戴口罩属于切断传播途径。
(2)由实验过程可知,该实验的变量是口罩位置,即口罩内外,故其他条件应相同,为了控制单一变量,应在同一口罩内外两侧选取位置,面积位置相同的区域进行取样。
(3)①由图中,柱形图可知,佩戴1小时,口罩内有30个菌落,即在佩戴初期,口罩内侧会出现少量菌落,说明佩戴者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细菌。
②2~4小时间,口罩内侧菌落数急剧上升,且高于外侧,说明口罩内侧温湿的环境可以促进细菌的繁殖。
③4~8小时间,口罩外侧菌落数急剧上升,且高于内侧,口罩内侧菌落数下降,说明口罩侧上细菌由内往外大量迁移的现象,从而说明口罩的滤菌防护效果下降。
(4)由实验结果可知,口罩的佩戴时间最长不超过4小时,超过4小时口罩的滤菌防护效果下降,起不到更好防护目的。
(5)注射进入体内的疫苗作为抗原,受到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抵抗的特殊蛋白质,叫做抗体,它能够参与病毒的清除。这种由后天获得的,只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起作用的免疫功能称为特异性免疫。
故答案为:(1)动物;病原体;遗传物质;切断传播途径
(2)相同
(3)①呼出;②促进(加快、利于);③内→外
(4)4
(5)特异性。
【点评】此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联系实际,灵活作答。
33.(10分)依据如图所示的几类微生物的形态结构图,回答问题。
(1)如图中有细胞结构的是 ABC (填字母),图中的A与B、C相比,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无成形的细胞核 ;在不良环境下会形成的休眠体是 芽孢 ;它的繁殖方式为 分裂生殖 。
(2)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生物C发酵过程中产生了 二氧化碳 气体。
(3)图片中D所属的生物类群繁殖方式是 自我复制 ,生活方式为 寄生 。
(4)图片中B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 菌丝 构成的,可以通过产生大量的 孢子 来繁殖后代。古代有人会把长有“绿毛”的浆糊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可以起到杀菌作用,这与图中生物[8]有关,长有“绿毛”的浆糊中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是 青霉素 。
【分析】图中的A是细菌,其中①细胞膜、②遗传物质、③鞭毛,B是青霉菌,C是酵母菌,D是病毒。
【解答】解:(1)D病毒无细胞结构,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A细菌与动植物细胞在细胞结构上最大的区别是无成形的细胞核,A遇到恶劣环境时,会变成休眠体芽孢来渡过不良环境。细菌进行分裂生殖。
(2)酿酒时也要用到酵母菌,在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分解葡萄糖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因为发酵过程中产生了二氧化碳。
(3)D病毒寄生在人体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
(4)B青霉是属于多细胞真菌,有大量的菌丝构成的,是通过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殖后代。古代有人会把长有“绿毛”的浆糊涂在刚划破的手指上可以起到杀菌作用,与图中生物B青霉有关,“绿毛”的“毛”指的是构成菌体的菌丝;其中“绿毛”的绿色是孢子的颜色;长有“绿毛”的浆糊中具有杀菌作用的物质是青霉素。
故答案为:(1)ABC;无成形的细胞核;芽孢;分裂生殖
(2)二氧化碳
(3)自我复制;寄生
(4)菌丝;孢子;青霉素。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各微生物的特点。
34.(6分)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时,有名同学用食醋和自来水配置成了“模拟酸雨”,他把pH控制在4.0以下,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①取两只相同的培养皿标号为A、B,分别在两培养皿底部垫上两层吸水纸,加入等量的水使纸湿润,分别放30粒大豆种子,在种子上面覆盖相同的潮湿的纱布,把培养皿放在湿暖的地方培养。
②每天在A装置上淋几次“模拟酸雨”;在其它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B组种子应定期喷洒等量的 B (从下列各项中选择合适的选项作答)
A.蒸馏水
B.自来水
C.池塘里的水
③每天观察大豆种子的发芽状况,记录发芽数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 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本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
(3)本实验是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为 模拟酸雨 。
(4)实验中,甲、乙两组各放入30粒种子而不是一粒的目的是 排除偶然因素,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
(5)如果最后的实验结果是A组有21粒萌发,B组有9粒萌发,该同学认为实验结果不真实,那么该同学应该怎样做? 多做几次实验,取平均值。 。
【分析】1、酸雨会严重影响农业的发展,它使种子发芽率降低,影响植株生长,导致粮食减产。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交流和表达。
【解答】解:②科学探究实验中要设置对照,A组作为实验组,喷洒的模拟酸雨是食醋和自来水配制而成的,对照组B与实验组A只能有一个变量,所以应该喷洒自来水。
(1)提出的问题要针对所要探究的问题来设计,该同学要探究的是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所选用的实验材料是种子和模拟酸雨,因此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假设不是随便作出的,要围绕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假设;本实验可以作出这样的假设: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3)实验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是设计实验方案必须处理好的两个关键问题;本实验的变量是模拟酸雨。
(4)如果只放一粒种子,偶然性太大,而用30粒种子可以排除偶然因素,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如果最后的结果是A组有21粒萌发,B组有9粒萌发,可以得出的结论是酸雨更利于种子的萌发,此结论不严谨,为了防止实验结果出现偶然性,可多做几次实验,取平均值。
故答案为:
②B
(1)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
(2)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
(3)模拟酸雨;
(4)排除偶然因素,减小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5)多做几次实验,取平均值。
【点评】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酸雨对农作物的生长影响的实验.注意结合实际灵活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