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
15 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熟读课文,以“天游峰和扫路人交织在一起”的主线,理清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品味感悟课文的2、7自然段,感受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并感知作者运用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的衬托把天游峰的特点表现出来的写法。
3.品读课文,关注人物。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进而感悟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感受作者写人的手法,学会用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来表现人物,学会运用铺垫和反衬的手法来勾画人物的写法。
4.用本课习得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通过写景、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反衬的写作手法。
难点:
1.通过品读课文能体会到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指导学生朗读品味,体会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2.体会“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这笑声一直伴随我到住地”这些句子所表现出来的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落实目标1时,通过查看预习单、默写生词、分段轮读课文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对比结构、巩固练习落实字词教学;通过抓景和人,小组内交流,汇报评价,帮扶学生理清文脉,初步感知天游峰和扫路人的特点。
2.在落实目标2、3时,通过默读、圈画、批注,生生交流、师生互动,上串下连感受景物特点和人物形象,体会文章表达效果,教师激励评价,推进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同时通过景与人的相互衬托,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在组织材料时的别具匠心,体会反衬的写法。
3.在落实目标4时,通过感悟文章语言魅力,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并引导学生用本课习得的方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利用故事会交流评价,检测写作的效果。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1. 多媒体课件;天游峰的视频录像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激发情感,名言引路。
多媒体出示:
1.学生齐读。
2.谈话导入:有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他像青松一样挺立山巅;像小草装饰大地。他在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上风里来,雨里去,周而复始地辛勤劳作。正是这种平凡而又伟大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也让作者接受了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他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借助图片,初识扫路人。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出示图片)
从画面中你能对这位扫路人有多少了解呢?。
(通过观察,得出第一印象:年龄大、勤劳、朴素、快乐。)
过渡:这是老人给我们初步的印象。那,作者章武又是如何刻画天游峰的扫路人这一人物形象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先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
(1)红字是本课的生字。指名读,及时请其他同学纠正读错的地方。重点指导“颇”“削”“帚”“吁”等字的读音。
(2)齐读。
(3)这些词语里有些字比较容易写错,你认为有哪些要提醒大家的?引导学生注意“夷”“褪”“帚”“豁”等字的写法,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字是否写正确,还要关注规范、美观。
(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这里面的哪些词语的意思?
你还知道了课文中哪些词语的意思?
2.检查对课文的朗读情况。
指名逐节读课文,及时纠正,提醒文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停顿时间,帮扶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读懂。
3.理清文章脉络,提炼课文主要内容。
(1)快速浏览课文,根据“登上天游峰——偶遇扫路人---交谈受感染”这一叙述顺序给课文分段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段落大意。
(2)学生交流汇报意义段的主要内容,推进理清课文层次。(教师要顺学而引,只要简单表述即可,不必强求一致。)
(3)根据每段段落大意概括课文内容
过渡:同学们预习得很好,现在,我们跟随着作者章武一起去游览著名的风景区——武夷山,去饱览天游峰的绮丽风光。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走近天游峰,感悟“高而险”。
1.对于天游峰,你们了解吗?谁来介绍一下?多媒体出示(武夷山天游峰画面)
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补充介绍。
2.那么在作者笔下,天游峰是什么样子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划出描写天游峰的语句。圈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体会它有什么特点,想想你从中是怎样体会出来的。简单批注。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分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交流第2、7小节:
预设1:
①抓形象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比喻的写法,将石梯比作了一根银丝,突出了天游峰的“险”。(九百多级:石梯的长,天游峰的高)
②出示图片,看,天游峰的石梯真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再看,石梯又细又窄,天游峰是那么高啊!可以想象游人想攀登天游峰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图片直观形象,引导学生体会“银丝”“抛”“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高”和“险”。)
③指导朗读
天游峰如此巍峨险峻,作者又写得出神入化,你们能把它的高和险读出来吗?指名读。
预设2:
①抓具体的数据:抓住“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用了列数据的方法写出了天游峰“高”的特点。
联系生活实际,抓住关键的词语谈体会。“顶天立地、九百多级、一千八百多级、层层叠叠”正面写出了天游峰的高与险。
②抓侧面的烘托:通过游人的表现,从侧面写出了登天游峰时的不易,从而衬托出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③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我们带到那高而险的天游峰上去呢?练读,指名读,评价朗读。
4.归纳写法。
刚才我们抓住了形象的比喻、具体的数据、侧面烘托的描写感悟到天游峰高和险的特点。
我们平常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像这样,把事物的特点用多种方法来描写。
(四)总结,设疑。
在高而险的天游峰面前,许多游客是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却每天扫一个来回,还说“不累”。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呢?下节课我们再仔细探讨。
(五)作业。
根据文脉,抓住描写人物的词句反复练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得有滋有味、声情并茂。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上节课,我们随作者一起登上了天游峰,饱览了绮丽风光,心情怎样?(高兴 好不得意)
2.是呀,“无限风光在险峰”。天游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的话形象地说说好吗?指名说。
3、过渡:就是在这样的天游峰上,一位普普通通的扫路老人却成了作者章武眼中的一道最为独特的风景。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他又是怎样一步一步地走进作者心里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天游峰,走近这位——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写法。
1.潜心默读课文3---12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天游峰的扫路人?(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想想:他是个怎样的人?标画出体现人物特点的词句,透过这些词句你感受到怎样的扫路人的形象,批注出来。
2.学生默读课文3——12小节,标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标画批注,尽量关注到所有细节。)
3.汇报交流。
抓外貌描写:
预设1:
(1)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抓住关键的词语谈体会。“精瘦”——精神好
“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艰苦朴素
再往深处想想,“从褪色的衣服”和“精瘦”两个词中还能体会到什么?(勤劳)。
再读,还能从哪些词语中发现什么? “每天负责打扫”——勤劳、热爱工作、善良。
(2)小结:可见,无论是褪色、运动鞋,还是精瘦,都非常准确地反映出老人是扫路人这一身份。你看只有一句话,可见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多么恰当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让我们继续走近这位老人——
预设2:
(1)读了这段话,此时,你又看到一位怎样的老人?
(2)引导学生抓住 “慈善” “瘦削”、“黝黑”“炯炯有神”等词语体会到扫路人朴实、健康、慈善、有精神等。
能用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吗?(学生交流:精神焕发、容光焕发、老当益壮等)
你们真的读懂了老人。来,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吧。自由读、指名读。
(3)想象画面,深化形象。
看清了老人的外貌,也读懂了老人,正是这位老人每天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此时,我们仿佛看到:
学生想象交流,教师评价指导。(不拘任何形式,任何情节,只要想象合理就可以。)
(3)小结:两处外貌描写,寥寥数语,作者却抓住了扫路人的特点,让我们如见其人。除了写老人的外貌,还抓住了哪些方面来写的?(板书:语言、动作、神态)
抓动作描写:
出示:
从老人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引”“沏”体会热情好客。
同学们,端起茶杯,你也来喝一口吧!茶怎么样?
在仔细品品这茶里还有什么?(真诚、善良、友谊)
小结:你看,作者通过“一杯茶”将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把这情这味放进茶里,读好了!齐读。
一杯热茶就让两个人的心靠在一起了,于是两个人开始交流,让我们继续用心去感受这位老人吧。
抓语言描写:
预设1:
(1)引导学生交流:同学们,他真的不累吗?从哪里看出来? “歇一程”他也累,很累,实在吃不消时就在路旁歇一歇,这时他心里在想?(学生交流,直入心里。)
(2)那他为什么还要说不累呢?(老人把他的工作当成了一种——享受,把工作的苦当成了——乐,有一句话是“因为爱,所以美丽”,老人因为喜欢,所以——不累、轻松。这样的人生态度就叫——豁达开朗),正因为他的豁达开朗,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3)谁来试着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地读一读。指名朗读。
言由心生,文中还有哪里写到了老人的语言。
预设2:
(1)读句子,说体会。(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乐观、豁达。)
(2)这段话中让老人离不开的是什么?(学生尽情交流。)
(3)如果每天陪伴你的仅仅是这些东西,你会感觉日子很——(清苦),可是老人还是说——(怎么舍得离开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4)对比感悟老人的“爱“。
我们再来想想自己身边的一些老人,当他们早上在公园晨练的时候,这位老人在——;当他们中午在悠闲地溜溜鸟、下下棋的时候,这位老人在——-----;当晚上他们和子孙享受天伦之乐的时候,这位老人在——---- ……他就这样几十年如一日地辛苦,可是他还是说——(怎么舍得离开呢)。是啊,普普通通的工作、浓浓烈烈的情,一辈子工作的地方怎么能舍得离开呢?
(5)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读出来。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评价朗读。
预设3:
多媒体出示:
(1)读句子,说体会。(“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体会到一个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
(2)“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言外之意是什么?
(3)在汇报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读出老人的自信、开朗、豁达。
(4)分角色朗读第3—12自然段,关注语言、动作,读出人物的特点,感受人物形象。
小结:用心读,设身处地去想,我们就走进了人物内心,感受到扫路人的形象。如果我们以后在写一个人的时候,也像作者一样,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来写,我相信你们笔下的人物形象一定更鲜活,更生动。
(三)余味结尾,升华情感
1、引读: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他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2.课文最后这样写“这充满自信豁达爽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你是怎么理解的?(学生联系课文内容交流)回荡在作者心里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师:不仅仅是笑声,还有自信、豁达、爽朗的性格,及生命不止,攀登不息,热爱工作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扫路人的缘故。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回归整体,提炼写法。
1.课文学到这里,老师突然有疑惑了,文章主要是写扫路人,为什么还要写天游峰的高和险呢?(链接2、7自然段,体会“反衬”的写法)
2.文章除了运用反衬的写法,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向读者多角度地展现一位朴实勤劳、热情好客、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扫路老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五)拓展延伸。
学完这篇课文,了解了这样一位老人,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人说,想对作者说,想对自己说。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完后指名读。
(六)作业。
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
顶天立地
高、险 (反衬写法)
外貌
动作 扫路人
语言 自信、豁达、开朗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语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老师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文本这个例子在语言文字运用上的价值,把“凭借语言材料感悟人物形象,体会写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把“品读课文体会扫路人朴实的外表、平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作为教学难点。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紧扣重难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品味、感悟的同时,走出文本积累、内化、迁移、运用。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习得方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凭借语言材料感悟作者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所用的表达方法。如在精读感悟环节,教师紧扣“这是一位怎样的扫路人”这条主线来刻画扫路人形象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潜心会文、标画批注后,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词句感悟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生动准确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去朗读, 想象画面去朗读,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读,在多种形式、层层深入的朗读过程中,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章思想。
2. 以“天游峰和扫路人交织在一起”的主线,感受人与景相得益彰的魅力,体会文章反衬的写法。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链接2、7自然段来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学生在品读感悟的同时积累内化,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得到提升。
3.以读《天游峰的扫路人》这篇文章为引子,习得写人的方法,学以致用,为学生写作做好铺垫。
不足之处:教师在引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扶得过多。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概括,概括不到位的地方,教师再进行引导完善,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课文是学生所熟悉的题材,适合学生阅读理解。作为教师,在解读这篇课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它的文学价值,二是它的教学价值,而在解读过程中始终不能忽视的是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把握文本特点,还要坚守语文本位,通过学习本课习得写人的方法,把写人的要求落到实处,注意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附1预习单
15、天游峰的扫路人
一、自主识字
1.我能读正确。
武夷山 颇有节奏 褪色 扫帚 瘦削 说罢
2.我能写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对比字的间架结构并尝试默写。)
3. 词语我理解。( 通过查词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本课文言词语,把理解的词语写在横线上。)
二、 自主阅读理解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试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细读课文,思考:天游峰的扫路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试着用一两个词语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3.借助网络或书籍了解写人的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
三、阅读质疑
通过预习,你产生了哪些问题?哪些问题你已经解决了?你是如何解决的?还有哪些问题你没有解决?把没解决的问题写在横线上。
是青松,就挺立山巅;是小草,就装饰大地。岗位可以不同,追求应该一样:做一个自信快乐的人。
武夷山 颇有节奏 褪色 扫帚 瘦削 说罢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面色黝黑 炯炯有神 自在悠闲 豁达开朗
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我循声走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原来他是游览区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在烈日炎炎的盛夏酷暑里
在冰天雪地的十冬腊月里
在……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老人摇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