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夹竹桃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6个生字,重点学会多音字“参差”,理解“融洽、韧性、参差、荇藻”等词语,会用“无……不……”和“无不”等词语造句,从而领悟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表达的妙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四、五两个自然段,积累描写花的词语,如“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不胜收、万紫千红”等。
3.品读课文,关注夹竹桃。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是怎样描写作者喜爱夹竹桃的,品味文中排比、拟人等优美语句,从而感受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
4.感知课文总分总的行文结构及状物咏怀的写作手法,运用本课习得对比反衬和想象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种植物,抓住它的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在理清文脉的基础上概括课文内容。感受文章通过排比、拟人等优美语句来表现夹竹桃韧性可贵这一品质的写法,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对比衬托及状物咏怀的写作手法。
2.难点:在充分读书、感悟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描写了夹竹桃的花色、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方法,并从中体会语言的生动与精妙。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检查预习单,指名读、轮读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的写字及正确流利的读书情况。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默读、快速浏览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课文内容及文章结构。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方式推进学生感悟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花影迷离以及顽强的生命力。
4.借助口述的形式,推进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夹竹桃的魅力,并在口述训练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
学生:按要求认真完成预习单
教师: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初识夹竹桃,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幽香清丽、洁净高雅以及具有无比旺盛生命力的广玉兰。这节课我们再去领略另一种植物的独特魅力。
播放夹竹桃美丽的图片(配乐《献给爱丽丝》)。
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 你能有什么发现?(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查找的资料交流:花似桃,叶似竹……)
2.人们根据它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夹竹桃。板书课题。(提示“夹”字读一声,“竹”是翘舌音。)齐读课题。
3.许多文人墨客都曾赞美夹竹桃。宋 ( http: / / www.21cnjy.com / "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t "_blank )代诗人汤清伯这样描写:(课件出示)
齐读诗句。
过渡:那当代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又是怎样描写他钟爱的夹竹桃的呢?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作者一起走近夹竹桃,去领略它独特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 整体感知
1.重点词语的认读及理解。
(1)学生通过朗读,提示字音:红的是本课的生字,“乍”是翘舌音,“藻”为平舌音;“噜”读轻声;“参差”为多音字,你能用“参差”另一个读音组个词吗?(学生组词)
(2)学生通过观察提示字形:“熏”应注意中间一竖是一笔写成,指导笔顺; “藻”是上下结构,中间的三个“口”字摆放要匀称,要写得紧凑。(师一边讲解,一边让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熏”“藻”二字,学生描红。
(4)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还有哪些词语不理解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可以放到课文学习的环节借助语境理解)
2.指导读好课文。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着重指导学生读不通顺之处,学生再练读。
3.默读课文,理清文脉
(1)默读课文,说说夹竹桃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画出文中的主旨句。
(主旨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2)借助预习单,了解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全文的结构(预设: 总——分-——总 ,首尾呼应的结构)。
(3)课文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作者详写了什么,又略写了什么?
(预设:开头巧设悬念、引出下文,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详写“花期长(从而感悟到它的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略写“花色”,正印证了中心句: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品读花色, 直抒胸臆
过渡:夹竹桃如此令作者留恋、它的花色更是引起了作者无限的遐想。
1.自主学习,感悟第二段。
配乐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听边想象,思考:你在听这段话时,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从夹竹桃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画面入手。)
2.展示交流。
(1)指名朗读这段话,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融洽、火上有雪、雪上有火”等词语的意思。
(预设:感受到夹竹桃花美得和谐融洽、相得益彰,难怪作者感觉这景象十分的奇妙有趣。不仅在于“水火也能相容”,而且红、白花色彼此间更是相互映衬的融和之美,和谐之美——这就是此番景象的奇妙有趣之处。)
(2)作者又是如何把这一奇妙有趣的景象描写出来的呢?引导学生抓住:作者由红色的花朵让想到了火,白色的花朵让想到了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使作者的眼前所见“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了。
(3)怎样才能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指名说,教师标出重音 “红、火、白、雪、不相容、融洽”)
学生自由练读,读的时候要想象着夹竹桃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画面。
指名读,(配乐)读得真不错,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家学习这位同学的样子读。
(四)作业。
完成《新课堂》“自学站”的第一题和“对话窗”的第一题。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 听写课后生词,做到正确、书写规范。
榆树 熏透 凄清 荇藻 夜蛾 微风乍起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回忆课文内容,思考并回答)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红白花开相映成趣的夹竹桃,但比起它的花色美,作者更爱它的韧性可贵和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它的韧性可贵,领略花影迷离的动人情景吧。
(二)品悟课文 感受韧性可贵
1.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1)默读课文第4、5自然段,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夹竹桃韧性可贵、花影迷离的?画出相关词句,读一读,体会体会,简单批注。(给学生充分品读和感悟的时间)
(2)小组内交流读书感受。
2.全班展示交流。
赏析花期长,品味可贵韧性
(1)图文结合。抓住关键词句,引导交流。
(预设1)
①抓住关键词语谈感受:(引导抓住“悄悄地、一声不响、又开出、又长出”感悟到这句话不但写出了它的花期长,还写出了它的品性“悄悄地一声不响”,它是默默绽放,不张扬,常年不败,生命力旺盛。)
②感情朗读。你能读出它默默绽放的美吗?
自由读,指名读;评价。(“悄悄地一声不响”要读得轻柔些,而“又开出、又长出”要读得重些。)
(预设2):
①这个句子运用了什么的手法。(排比) 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抓住“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无不奉陪。”体会到夹竹桃的花期长。作者通过对夹竹桃花期长,没有一种季节的花朵能与之相比,从而引导学生品悟到它的可贵韧性。)
②你能读出这可贵的韧性吗?个别读,齐读。
③引用写法,仿写训练。
作者运用排比手法写活了夹竹桃花期长、韧性可贵。你能仿照这一写法也来说说吗
④体会“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无日不“可不可以换个说法?(每天都这样)
这里为什么不用“每天都这样”而用“无日不”呢?(加强语句,更能突出对夹竹桃的赞美之情)应如何读呢?(指名读)
“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学生交流谈感受:(起强调的作用,不管什么季节夹竹桃都一一奉陪,突出了花期长,表达了对夹竹桃的赞美)。
谁来读读这句话。我们一起读。
④仿照句式说话。
过渡:夹竹桃的花期真长呀,所以作者说:“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2)联系上文,深化韧性可贵
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的哪些花相比显得可贵呢?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
预设交流,感悟对比衬托的表达方法:一百几十个字,写了十四种花,却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内容呢?(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更形象鲜明地表现出夹竹桃的“韧性可贵。”)
(3)小结。让我们完整地欣赏一下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配乐播放夹竹桃几个季节的图片)
品味迷离花影,放飞想象
1.过渡:通过品读课文,我们感悟到了夹竹桃的花期长、韧性可贵,那月光下的夹竹桃又有一番怎样扑簌迷离的景象呢?我们走进第五小节,看看作者是如何描写的。
2.展示交流:
预设:
(1)引导启发学生调集自己的生活经验,如曾经看见过的月光下的树影投在地面或墙壁上的样子,去理解“毫不含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
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仅仅是这些吗?
出示:
①这句给你什么感受?(学生交流:感受花香浓烈。花香扑鼻而来,到处都是花香。)
②具体从哪感受到的?(“香气却毫不含糊” “浓浓烈烈”“袭”)
③体会用词巧妙。
把“袭”换成“飘”,再读一读,感觉呢?学生交流:“飘”给人的感觉花香似有似无。“飘”没有“袭”感觉花香浓烈。
小结:这就是语言的魅力,作者用词的巧妙。以后我们写作文的时候也注意遣词造句。
(2)花香如此的浓烈,引起了作者哪些幻想?
抓关键的词眼:地图、荇藻、墨竹。
出示:
①同学们仔细读读每句话的后半部分这几句话,你是否发现作者的写作方法?如果去掉这几句话的话,表达效果会怎样?
看屏幕,老师把这一段文字作了修改,听老师读: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
感觉有什么不同?(缺少动感描写、没有活起来)
看来季老先生的幻想能不能省?为什么?(没有动态,感觉枯燥)
②体会想象的妙处。
这段不仅有概括讲述,更有想象描写,让人身临其境;不仅有静态地讲述,更有动态地描绘,把景写活了。层次清晰、语言生动、淳朴不乏味,季老用优越的语文条件深厚的语言功底给读者展示出一幅幅美妙的月下花影图。让我们配上音乐美美地读一读。(师生配合读)
③提炼写法,目标检测
学语文,我们不仅要学习文字写了什么,还要学会运用,下面展开你的幻想,也来写一写——出示:
学生交流:(预设)(我幻想它是南极和北极,它就真的是南北极了。这一堆影子是冰川,那一堆影子是水电站,恰巧有小虫子飞过,那就是中山站和长城站。
我幻想它是一丛错落有致的珊瑚,它居然就是珊瑚丛了,静谧地沉睡在无边的海底。……)
学到这我们可以感受到最后一自然段其实就是对课文的总结。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学写法(状物咏怀 ) 深入作者内心
(1)同学们,王冕爱梅花“只留清气满乾坤”,于谦爱石灰“要留清白在人间”。季先生为什么会对夹竹桃的韧性情有独钟呢?我想,从他的人生经历中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2)配乐深情讲述季老的故事:
季羡林,1930年考上清华大学,1934年前往德国哥廷根大学深造。1941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由于二战爆发,交通断绝,回国受阻,饱受煎熬的他仍然苦读不辍。
1946年,他回到阔别11年的祖国,任北大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遭受迫害,惨挨批斗,经常被打得遍体鳞伤、不得动弹,还被关过牛棚并下乡劳改。当时许多同志都不堪忍受这种非人的生活,但季羡林面对人生的坎坷,不抱怨,不自弃,甚至笑称“这样的锻炼是古今中外所没有的的。”更令人惊讶的是,季老从“牛棚”出来后,被勒令看楼门,守电话,成为一个“不可见接触者”。然而,他晚上坚持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写成小纸条装在口袋里,白天守楼时,脑袋不停止思考,把散文改成有韵的诗。280万字、8卷本的《罗摩衍那》就这样被翻译出来。
文革后,他重见天日,恢复了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职位,还当过北京大学副校长,并且仍笔耕不辍,著作丰硕。
(2)读了这个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可以顺意,不必过多深究。)
(3)同学们,正是夹竹桃般的韧性,支撑着作者一步步走向成功。从这平凡的夹竹桃身上,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借夹竹桃他道出了自己的情怀。(板书:状物咏怀)
(四)联系实际,升华情感。
让我们再读文章的这句话。思考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
拓展延伸,尝试表达
1.作者为什么把夹竹桃写得如此奇妙有趣,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总结归纳:总分总结构、首尾呼应、状物咏怀、运用排比、对比衬托、想象等。
过渡:的确,作者深爱夹竹桃,所以用心观赏,用心描写,用心感悟。抓住特点,运用多种表达方法。才把夹竹桃写得生动传神。让我们今后写作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的丰实多彩。
2.引用写法,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花色美、花影迷离(爱) 对比衬托
19. 夹竹桃 状物咏怀
可贵的韧性( 更爱) 丰富想象
附学生预习单:
一、自主识字1.我能写美观。(自主识记生字,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听写几个,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2.摘抄本课四字词语。(写正确,写美观。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 二、内容回顾:1.作者从 、 、 、 等方面描写了夹竹桃的独特魅力,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感情。2.描写花的成语 、 、 、 。3.默写两句有关花的句 , 。 , 。4.摘抄文中表现夹竹桃韧性可贵的句子。 。三、考查背诵。同位互查、组长抽查。四、组内讨论交流:画出课文中表现夹竹桃韧性可贵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句子中的思想感情。五、作家卡片(查找相关资料)
教学反思:
本文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大量采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精妙、生动、形象,是学生学习内化语言的好材料。因此我把本文的教学重点设置为通过文字语言的领悟,感受夹竹桃花色美、花期长、韧性可贵、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的特点。在具体实施上我以关键词句为引领让学生边读边悟边想象画面,读出夹竹桃独特的魅力来。如第四自然段我作为精读指导,围绕“夹竹桃韧性可贵”指导朗读。抓住关键词语“又开出”、“又长出”、“无日不迎风吐艳”、“无不奉陪”“叶影参差、花影迷离”等词语的理解上,运用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图片展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读中揣摩语句、总结特点、体会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试着背诵四、五自然段。这一环节完成的效果很好,学生在自己总结完朗读技巧后背诵水平有明显提高,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加强。
品读感悟环节。首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抓住了夹竹桃的特点。通过圈画重点字词、诵读关键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然后,我和学生一起总结了学习的方法。自主学习后,我又采用了合作交流的形式。讨论学习中,可以有分工,共同开展。学生们一个个讨论得热火朝天,有很好的学习效果。如果这样长期地训练下去,我相信学生的阅读能力一定会得到稳步的提高。
芳姿劲节本来同,绿荫红妆一样浓。
我若化龙君作浪,信知何处不相逢。
榆树 熏透 凄清 荇藻 夜蛾 微风乍起
一嘟噜 韧性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
然而,在一墙之隔的大门内,夹竹桃却在那里悄悄地一声不响,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
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谁能用这两种句式一个说一句话?
无……不……
无不……
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
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地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我幻想它是 ,它居然就是 。
我幻想它是 ,我的眼前就真的出现 。
我幻想它是 ,我就真看到 。
仔细观察你喜欢的一种花,用一段话写出它的特点。(可以模仿本课特色的句式。如“排比句、双重否定句、反问句等。可以选用本课两种表达方法。如总分分构段方式、首尾呼应、对比衬托、想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