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焚、砚”,读准“谦、冕、凿、锤”等易错字,认识“吟”这种诗歌体裁,结合古诗的意境,重点理解“若等闲、粉骨碎身、淡墨痕、满乾坤”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在反复诵读中,整体感知古诗所表达的内容。
3.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感悟诗人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怀。
4.依托搜集的背景资料、文本资源,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墨梅》,感知王冕鄙视流俗的情操。
5. 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石灰吟》,运用文诗对照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了解古诗的大意,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学习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写法,合作学习古诗,改写《墨梅》为记叙文。
三、教学评价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采用指读、录音范读、同位互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是否读正确流利,读出了诗的节奏韵味。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情境体验、诗图、
诗文对照、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借助诗中的诗眼和关键词、资料补充、体会作者的情感。
4.读写一体,将习得到改写古诗的方法,运用实践中。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古诗相关的背景资料,将《石灰吟》改写成记叙文,制作课件。
2.根据学生前置性学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实效性。
学生准备: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 :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复习古诗导题,识写法。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学习过的贺之章的《咏柳》和王安石的《梅花》这两首古诗吗?谁能试着背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背诵,相机课件出示)
自由读一读这两首诗,你发现它们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咏物言志)
今天我们再次踏进古典诗歌的殿堂,学习两首咏物言志的古诗,相信同学们会从中受到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熏陶。
板题齐读 20 古诗两首
谁能大声说出这两首诗的名字,并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指名板书诗题)这两位同学的书写真规范,尤其是“吟”和“墨”字,这两个字极难写,同学们写得很规范,请其他同学,像他们这样在田字格里,规范书写两遍,请注意“吟”字右边是个“今”,不要写成“令”,而“墨”字的“土”要拖住上面部分。
你对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有哪些了解?
学生自主交流后,教师相机补充展示资料
于谦,字廷益,明代的名臣,民族英雄,为官清正,不畏强暴,深受人民爱戴。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于谦拥立景帝,反动南迁,并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刺军,让千百万人民免受涂炭,局势转危为安。但英宗复位后,于谦却被诬杀。他的诗歌多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感情和坚贞的情操。著有《于忠肃集》。
王冕,字元章,出身贫寒,幼年替人放牛,靠自学而成诗人。性孤傲,鄙视权贵,应试不中,过着游历生活,他的诗画皆负盛名,尤善画梅,作诗不拘常法,语言质朴。著有《竹斋集》。
从资料中我们不难感受到这两位诗人,虽然生活的年代不同,但内心都是非常有理想、有抱负的人,骨子里透着一股韧劲,今天就让我们分别通过这两首古诗,走进他们,倾听他们的心声。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初读古诗,识字。
(1)大家打开书,自己自由朗读,争取读正确、流利
(2)出示古诗,谁来分别朗读这两首古诗?
(3)你认为哪个字,最易读错?
预设:“谦”字,容易和“嫌”、“歉”形近字混淆,“冕”字,是形音字。“锤”字,是翘舌音。
(4)你认为哪些字最容易写错?
预设:“焚、”、“砚”字是本课的两个生字,在规范书写时,要注意生字的间架结构,“焚”字是上下结构的字;“砚”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而“烧”字的斜钩上没有点,左窄右宽。请同学们先描红,再规范书写两遍。
在这两首诗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示大家的?
预设:第一首诗《石灰吟》第四句中的“留”与第二首诗《墨梅》第四句中的“流”,同音不同字,表达的意思大相径庭,请您说说吧!
2.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读的时候要注意断句,这也是有规律的,先看一看,再读一读。指导读出诗的节奏、重音、韵味,采取老师范读、同位互相读等方式读好这两首古诗。
(出示课件)
3.感知古诗内容
请同学们用心品读这两首古诗,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说一说,这两首古诗主要写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相机点拨
——《石灰吟》主要展现石灰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从“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这几个词感受石灰的坚强,不服输的精神。从“全不怕、在人间”两个词语感受到石灰的乐于奉献的精神。)
——尝试再谈第一首诗的主要内容。
(山石在深山里不怕铁锤的打击,不怕烈火的焚烧,成为石灰,为人类造福。)
——《墨梅》主要展现梅花的哪个特点?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淡墨痕、不要人夸、只流”等词语体现梅花的开放在寒冷的冬季,可依然把宜人的芳香留给人间)
——尝试再交流第二首诗的主要内容。
(梅花傲放于寒冬中,可把芳香无私地奉献给人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文诗对照,诵读《石灰吟》,感知“抗争”。
1.谁能说一说,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
(师总结并相机板书: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我们都知道,运用这种方法学习古诗需要我们借助许多资料,才能完成,非常不便,今天,我们只需借助一篇文章,就能感悟到这首古诗的真谛。
这是老师根据搜集的《石灰吟》的背景资料,改写的一篇记叙文,相信它能很直观地帮你了解这首古诗。
出示老师课前改写的记叙文。
(2)学生自由读,谈自己的收获。
4.文诗对照,学习古诗
(1) 解诗题。
①对照改写的记叙文,想一想,怎样理解“吟”字,哪一句话的哪一个词对“吟”字做了最恰当的解读?
(从第一自然段中的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唱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这句话中明白“吟”是“吟唱”的意思。)
②老师相机补充解释:“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一种体裁。
——你还知道哪些含“吟”的古诗?
相机积累:《游子吟》、《边城吟》、《蚕妇吟》、《插花吟》等
③结合科学课上所学的科学知识,交流对石灰的了解。
(引导学生对石灰的形式过程、作用等方面认知)
④题目是古诗的眼睛,我们把这双眼睛擦的更亮一些,再大声朗读诗题。
再想一想12岁的于谦,目睹着深山铁锤、烈火锤炼石灰的过程,是何种心情?请把他的心情通过读诗题,读出来。(生读)
(2)明诗意。
①结合展示的记叙文,想一想,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请用笔标画出来。
——交流展示标画的句子。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 当你读到这句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描述一下吗?(主要元素有:少年、工人、铁锤锤打石头、烈火煅烧石灰)
——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描述这个场景的呢?
②解读1、2句。
这两句诗中的“千锤万击、若等闲”怎样理解?“千”与“万”是指一千次和一万次吗?学生结合第三自然段交流,老师相机点拨。
——“千锤万击”指千万次的锤打敲凿。“千万”是形容锤打的次数极多,这里是虚指。谈一谈“千锤万击”是一种什么感觉?
你积累了哪些“千X万X”结构的成语?
交流积累:千军万马、千差万别、千恩万谢 千峰万壑、千刀万剐
——“若等闲”指平平常常的事。
——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第三自然段)
——多了不起的山石啊,经得住锤打与焚烧,请有感情地读好这两句诗。
③解读3、4句。
——谁来尝试说一说,3、4句诗的意思?你是怎样知道的?
——读一读第4自然段,相信你还会有新的收获。
“粉骨碎身”怎样理解?“全不怕”和“要留清白在人间”说明了什么?
——石灰把烈火焚烧自己不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你能替烈火中的石灰对那熊熊烈火发出一句呐喊吗?
——再将诗与文中的第4自然段对照读,你读出了什么?(无私奉献)
④请对照1、3、4自然段,将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3)悟诗境。
①诗文对照,入诗境
——品读古诗,在《石灰吟》这首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千锤万击”“若等闲”让我感受到了坚强不屈;“粉骨碎身”感受到了舍弃了一切; “留清白在人间”则一个无私奉献的英雄形象出现在眼前。
——再读文章,文中的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刻?
——请诗文对照熟读它们,将它们牢牢记住。
②师引生入诗境。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跨跃时空,来到永乐年间的一个深山,这里有一座石灰窑前,一位翩翩少年来到这里,他看到……
——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景象吗?(同位交流后再展示评价)
③你能尝试把最吸引你的古诗句、精彩语段背诵下来吗?
(4)诵诗情,悟写法
①作者在这首诗中描写的石灰这个形象,用哪些词语形容它最恰当?
(坚强不屈、洁身自好、无私奉献、不屈不挠)
你能通过读再现石灰的这种高大形象吗?
②再阅读于谦简介,哪些词语形容他最恰当?(敢于抗争、不同流合污)
③将于谦与石灰相对比,他们有哪些相同之处?(不屈服,敢于抗争)
(四)识坎坷人生,学写法
1.如果我们仅仅把这首诗理解为石灰的无限高尚的品质,也许它并不会有这么强的生命力能流传至今,它还写了什么呢?
2.诗歌表面写石灰,其实字里行间隐隐地藏着诗人于谦自己的影子。《石灰吟》这首诗是一首以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石灰如人,人如石灰,这首诗正是于谦人格的印证好际遇的先兆。
3.赞颂石灰,体会诗人的无限情怀。
(1)一诵――少年抒怀
十二岁的于谦就写下了《石灰吟》这样慷慨激扬的诗。想想当时的少年于谦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诗?
假如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么高声诵读这首诗?
(2)二诵――为官感悟
为官后的于谦依然不忘自己年轻时写下的《石灰吟》。当他回首自己十几年的为官生涯时,一定会感慨万千。他会有什么深刻的体会呢?假如你是为官后的于谦,你会以什么样的心情再次吟诵这首诗?(学生诵读)——你的朗读道出了于谦的心声,真是于谦的知音。
(3)三诵――临刑陈词
本该受到重奖的于谦,却惨遭陷害。试想,戴着脚镣走上刑场的于谦,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一定有无数的话想对世人诉说,那他最想说什么呢?(学生交流)千言万语道不尽于谦的心情,不如化作声泪俱下的吟诵。(音乐起,我们一齐诵读全诗。)于谦的知己又多了。
(4)四诵—―后世评价
于谦的一生如石灰一样,为后人所敬仰。从《石灰吟》这首诗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崇高精神。人已远去,精神长存,无限的感动,化作深情的诵读。请同学们深情地背诵全诗。(自由背、抽背、齐背。)
同学们,此时此刻,我想于谦已经走进了你的心中,石灰的精神已经刻在了你的心底,那诗人于谦写这首诗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
(5)小结识写法:
——作者借石灰释放自己的情怀,这是以物喻人,有时,作者想表达自己的意愿、想法时,不方便直接表达,于是就凭借与之相似的其他事物展现出来,这种写法就叫咏物言志,
再请你结合本诗,读一读改写文的第5自然段,说一说,作者借石灰想表达怎样的志向?
——识改写记叙文的方法。
对于本首古诗的学习,我们借助了老师由古诗改写的一篇记叙文,为古诗的学习带来许多方便,请同学们浏览一下文章,说说老师是怎样改写的?
(融合的古诗创作背景、结合诗句产生想象、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5.明学法:
我们通过文诗对照,读懂诗题,读懂诗意,再入诗境,诵诗情,将这仅28个字的古诗,品味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让我们的收获颇多。
作业:
诗文对照,展开想象,练习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灰吟》所描述的意境。
第二课时
环节二 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石灰吟》,说说于谦在诗中描绘的景色。
2.复习学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二)合作学习,诵读《墨梅》,感知“孤傲”
1.上节课,我们依托一篇根据《石灰吟》改写记叙文,诗文对照,学习了第一首诗,下面我们小组合作,巧借搜集的资料,学习第二首诗,它是从小曾励志画荷花的王冕笔下的大作——《墨梅》,它和以前也学过的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也是一首题画诗。
合作学习指导: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老师巡视指导,帮扶学困生,掌握学情。
汇报展示,师及时点拨。
(1)解诗题
①王冕一生钟爱梅,“墨梅”是梅花吗?它指什么?(用水墨画成的梅花)
②你对这样的画有哪些了解?补充相关资料
③每读完一首诗,总有难以割舍的东西,读完《墨梅》最难割舍什么?
预设:一个“淡”字,让读者似乎感受到了水墨画的淡淡的痕迹,似乎又让读者无法触摸到这一点。一个“满”字,让读者感受到梅花的清新的香气,但无法与“乾坤”一词连在一起。
四句诗,从四个不同的方面介绍梅花的特点即生长地点——洗砚池头;形态——个个花开;颜色——淡墨痕;气味——清气,层次清晰,一目了然。
读了诗题,你感觉这是一株 的梅树,盛开着 的梅花。
(2)品读——明其意
①哪组同学读懂了1、2句“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的意思。
——“吾家”指哪儿?王冕为什么要强调“吾家”呢?(骄傲自豪)
——这儿的“树”指什么树?关于洗砚池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呢?你知道吗?师讲述王羲之的“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
——出示墨梅图,理解“痕”是什么意思?请从图上找一找“墨痕”吗?
——怎样理解“淡”字?学绘画的同学能结合自己掌握的绘画知识讲一讲对“淡”字的理解吗?
透过“淡”字,你读出了什么?(梅花朴素、淡雅,傲立于严寒之中)
——请把不畏严寒的梅花读出来。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请欣赏着墨梅图,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出示:这是又是一株 梅花。
(素洁淡雅、高洁不俗、不要称赞、不计名利)
②哪一组汇报3、4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的意思。
引导理解“夸”“乾坤”的意思
——第三句能不能改成“不要人夸颜色好”?为什么?
请调整词语的顺序,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怎样理解“流”字?能不能换成“留”?
——你闻到梅花的清香了吗?积累了哪些写花香的词语,与大家分享?
积累:暗香盈袖 、花香扑鼻、月满花香、心旷神怡、沁人心肺
——哪个字让你感受到的?怎样理解“满”字?“乾坤”那么大,梅花的清香真的能充满天地之间吗?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方法?(夸张)
——此时,你的眼前出现了株怎样的一梅花?请说一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谁能将3、4句合起来,说说两句诗的意思,请适当调整词句的顺序。
③结合插图,想一想作者在怎样的情境下创作的这首诗。
(补充相关资料:晚年之作,年青时,自学成才,性孤傲,但应试不中,毅然过着游历生活,有一定的阅历,心理自然与众不同,诗画皆负盛名,善画梅,画中可见其孤傲性格。)
(3) 悟读——临其境。
①这首题画诗全诗仅简简单单的二十八字,却将一株清香扑鼻的梅花,刻画的淋漓尽致,我们一起走进这株梅花。(引读)
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
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
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②扣字入境
——扣“个个”感知梅花的茂盛。
你能用一段话,来展现“个个”所表达的意思吗?
——扣“淡”字感知梅花的美展现的恰到好处。
能将“淡”字换成“平”或“少”吗?为什么?
——扣“夸”字感知梅花的颜色好看。
想像一下,看到好看的梅花,会怎样夸?
——扣“满”字感知梅花香飘万里。
把“满”字换成“冲”、“溢”行不行?说说理由。
③再读一读,你的眼前浮现怎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
(4)引读——悟其情
①引读全诗,感受诗人情感。
——诗人游历,回到家中,想想遇上的见闻,回味权贵们的嘴脸,一股鄙视涌上心头,他望着墙上的墨梅图,转眼,院子洗砚池边上的一棵梅树,又跃入了他的眼帘,枝条生长茂盛,他提起笔写道:—(读一行诗句)
——刚刚写完,却忽然发现枝头缀满繁密的花朵,千姿百态,犹如万斛玉珠,美丽极了,细赏梅花图,却发现,那开放的一朵朵的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墨痕,真是太神奇了,这就叫——(读第二行诗句)
——再仔细欣赏那盛开的梅花,花朵分布富有韵律感,长枝乱中有法,短枝密而有序,傲然挺立于寒冬中,作者不由得想起自己生活的经历,他更觉得其洁白的颜色是如此的好看 ——(读第三行诗句)
——兴致正浓,一股清新的香气,向王冕袭来,洁白的花朵与铁骨铮铮的干枝相映照,清扬袭人,好像要充满整个天地之间似的—(读第四行诗句)
②读完整首诗,我们再看看课文中的插图,王冕提笔伏案临窗而作,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作者的所表达的情感你感受到了吗?
③再悟写法。
王冕为何如此喜欢梅花呢?为何种梅三千株,还自称为“梅花屋主”?王冕写梅花色淡气清,不在意别人的夸耀,更不需要别人的奉承。其实是在写自己品行高洁,不计名利,把自己比作墨梅,这也是以物喻人。
诗中的墨梅傲然严冬,“流清气满乾坤”,这与作者鄙视权贵,不向世俗低头,孤傲的性格有着相似之处,作者借相似的墨梅表达自己的孤傲、坚贞不屈的品格,这也叫咏物言志。
读写一体,诵诗情。
①你积累了哪些与梅花有关的古诗,请与大家分享。(王安石的《梅花》、张谓的《早梅》、卢梅坡的《雪梅》、王冕的《白梅》等)
②你也赞一赞梅花吧——片断练习
梅花不畏严寒,傲然开放的画面深深的烙在我们的脑海中,请写一段话也像王冕一样从梅花生长地点、姿态、颜色、清香四个方面赞美它,让“文格、画格、人格”巧妙融合在一起。
环节三 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熟读成诵,读写一体
1.这两首七言的绝句,看似简单,实际句句饱含深情,让我们共同有感情的背诵一下这两首古诗。
2.写法汇总:两位作者的内心世界都有着丰富的思想认知,高尚的情操与淡泊名利的胸襟,他们不向世俗献媚,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品格,深深地感染着我们,他们以物喻人,都有石灰的“纯洁、坚强与抗争”的品格,墨梅的“孤傲、自守”的情怀,他们托物言志,借“石灰”、借“墨梅”表达自己的“志”。
3.举办赛诗会。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将此代代传颂下去,下面我们举办一个赛诗会,小组合作,看看哪一组,哪个同学积累的诗最多,背诵的最有感情。(先小组内比赛,再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全班比赛,评选出“优秀小诗人”)
4.再读老师由《石灰吟》改写的记叙文《凛然碎身留清白》,重温改写的方法,结合自己搜集的相关背景资料,展开想象将《墨梅》改写一篇记叙文。
(四)作业设计
继续改写《梅花》
七、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墨梅
石灰——于谦 清清白白做人
借物喻人 托物言志
墨梅 ——王冕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八、教学反思:
本份教案对古诗的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改革,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成功之处:
大胆采用文诗对照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前,老师根据搜集到的相关背景资料,融合对《石灰吟》这首古诗的研究、理解,将其改写成一篇记叙文,里面包含了作者的人生经历、写诗的背景、意图及诗句的意思、要表达的情感等,让学生在依文学习古诗时,自己困惑难解的问题,诗文对照后,都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与学习效果,由此总结出改写方法,在第二课进行读写练笔时,引导学生依方法进行改写《墨梅》,大大降低了改写的难度。
以诵读为主线,紧扣学习古诗的方法,落实目标。
教学中,时刻将读贯穿与学习古诗的每个环节中,让学生在读中悟物,感知石灰与梅花的品格;读中悟情,透过石灰与梅花,感悟诗人不同流合污、敢于抗争的高尚的情操;读中悟法,感悟“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从读中习得学习方法 ,即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学得写作方法,即借搜集的背景资料,融合古诗内容等将古诗改写记叙文的方法,从而实现读写一体,将教学目标一一落实到实处。
不足之处:对于诗境学生理解起来较困难。教学中感觉学生词语匮乏,难以用丰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建议:课前引导学生搜集关于创作古诗的背景,为感悟诗的内涵做铺垫。
附前置性学习单:
20古诗两首
一、自学生字。
认读生字,正确规范书写4遍。
二、自主阅读。
1.一遍遍读古诗,做到正确、流利,还要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工具书,结合插图,联系诗句,展开想象,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说说诗句意思,把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和同学交流。
三、自主探究
1.读读下面的词语,试着理解意思。
吟 若等闲 粉骨碎身 淡墨痕 满乾坤
积累关于“梅花”和借物言志的古诗
四、搜集资料
搜集关于诗人及创作古诗的相关背景资料
咏柳
(唐)贺之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击//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墨梅
(元)王冕
吾家/洗砚//池头树,
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好颜色,
只流/清气//满乾坤。
凛然碎身留清白
——改写《石灰吟》
于谦从小学习刻苦,志向远大。相传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观看师傅们煅烧石灰。只见一堆堆青黑色的山石,经过熊熊的烈火焚烧之后,都变成了白色的石灰。他深有感触,略加思索之后便吟唱出了《石灰吟》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那年,于谦刚好12岁。
12岁的于谦写下的这首诗不只是石灰形象的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于谦经过发愤苦学,步入仕途。他的一生,为官清廉,关心民间疾苦,为人刚正不阿,不向权贵低头。因此,朝中一批阴险的家伙恨死了他。他们密谋策划,等待时机,一心想除掉于谦。正统十四年,英宗被俘,于谦拥立景帝,反动南迁,并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刺军,让千百万人民免受涂炭,局势转危为安。但英宗复位后,那批阴险的家伙挑唆皇帝,于谦却被诬杀。于谦虽然离开了,但他那不畏权贵的品格和清白高洁的节操永留人间,后人永远崇敬他、怀念他,而这首《石灰吟》也因于谦而被传诵不绝,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首句中“千锤万击”告诉我们石头历经磨难,在开采过程中经受了千万次的锤打敲凿。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是讲石头还要经过熊熊大火的煅烧,然而面对炙人的大火,石头全然不惧,只当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石灰的诞生注定了它的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粉骨碎身”是讲石灰被人们粉碎从而广泛应用于生产和建设中。石灰由石成灰全然不怕,目的只有一个——“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清白”既是指石灰装点人间的亮丽风景,又是指石灰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高洁品格。
不难看出,整首诗笔法凝炼,一气呵成。作者借石灰表达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大无畏的凛然正气。你看石灰的道路由“千锤万击”到“烈火焚烧”再到“粉骨碎身”,最终“留下清白”,这不就是于谦敢于向权贵抗争的真实写照吗?
①合作要求:小组长组织,将各自搜集的相关资料实现共享。
②学法指导:解诗题——明诗意——悟诗境——诵诗情
这幅作品可能是王冕在游历时,看到权贵 他心感触, ,也可能是王冕在 时,遇到 ,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