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音乐之都维也纳》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3 23:23:3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卑、欧、涯、馆、饰、坪、雅、巷、辉”,结合语境理解“生涯、装饰、和谐、街头巷尾、星罗棋布、金碧辉煌”等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书写生字“卑、巷”等字,并能正确、灵活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找出表达课文及段落中心的句子,运用合并段意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学习本课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3.能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维也纳这座音乐都市的人们酷爱音乐的词句,感受维也纳浓厚的音乐及浓厚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4.仿照课文第三段对“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叙述方法,介绍一处建筑或某一个自然环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找出表达课文及段落中心的句子,让学生弄清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难点:让学生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培养学生的音乐情趣。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以学定教。
2. 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概括课文每部分内容,划分段落,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旨在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推进学生读懂课文。
3.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感受维也纳的音乐氛围,体会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按照学过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
教师:
1. 检查学生的前置性预习单,了解学情。
2. 教学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问题导入,读题质疑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这些城市的“别称”吗?(ppt课件出示)(指名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回答,师适时给予指导补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广州---( ) 济南---( ) 重庆---( ) 哈尔滨--( ) 昆明---( ) 拉萨---( )
谁还愿意来补充一些呢?(指名回答)
2.师:刚才我们所说的都是我国的一些城市的别称,今天老师想说的是外国的一个城市,它是(板书)维也纳。通过课前的预习大家一定都知道了维也纳被人们称为(学生回答,师板书)音乐之都。
3.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相机指导质疑的问题)
预设:维也纳在哪里?为什么维也纳被人们称为“音乐之都”?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板书:???)
(二)聆听音乐,感知维也纳
过渡: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音乐之都维也纳,充分感受音乐给大家带来的轻松与愉快。请看大屏幕———
1.大屏幕展示维也纳的相关资料与图片,播放背景音乐《蓝色多瑙河》。
2.请学生谈谈对刚才所看所听之后的感受。
预设:景色:美不胜收、繁花似锦……
音乐:优美、舒缓、激昂、美妙动听……
师:能不能用完整的语句说一说你的感受?(指名说)
评议:这样说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通过两次的回答明白不论是说话还是习作都要做到语句完整、通顺、具体。)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师:下面,就让我们乘着语言文字的翅膀,开始我们的维也纳音乐之旅吧。
1. 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
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难读的多读几遍。 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检查预习生字词
(1)出示预习单,组织学生认读生词。
欧洲 北麓 粼粼 生涯 乐章 装饰 和谐 名流乐池 博物馆 街头巷尾 星罗棋布 金碧辉煌 阿尔卑斯山
(针对学生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了为止。重点指导“馆”“饰”“卑”的读音。)
(2)默读生字,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写的时候又该注意什么?
读一读,记一记 ,写一 写 巷 卑 欧 涯 辉 馆 饰 坪 雅
教师针对预习单上的错字及不规范的字进行范写指导:重点指导书写“巷”“卑”;“巷”字的下半部是“巳”,不要写成“已”或“己”,并简单了解“巷”字是多音字,指导组词析记。
3.检查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相机指导读不正确的词句,主要围绕以下句子展开)
句①“它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一个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小盆地里,波光粼粼的多瑙河穿城而过。”
(重点指导长句停顿,明白本段交代了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句②“18世纪以来,世界上许多著名的音乐家,如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海顿、施特劳斯等,都在这里度过大部分音乐生涯,谱写了许多优美的乐章。”
(先读好人名,然后读通全句)
句③“夏天的夜晚,公园里还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悠扬的乐声掺和(chān huo)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重点指导“掺和”一词的读音。)
(3)默读课文,思考:维也纳为什么会被称为音乐之都?
(4)分组交流,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训练概况能力。
4.根据交流及提示理清文章脉络,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待了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地理位置。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从维也纳的历史、城市建设、人民生活三个方面说明维也纳的确是一座音乐之都。
第三部分(第5--7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被称为“金色大厅”的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宏伟壮观以及它们在世界上的影响。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感受风景之美
过渡:维也纳在哪里?谁来告诉大家?
1. 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 从这短短的两句话中,你了解了什么?
预设:维也纳的地理位置;维也纳是一个美丽的城市。
(1)理解词语:北麓
(2)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维也纳是一个美丽的城市?理解词语:波光粼粼
(3)你还能说出哪些描写风景美丽的词语呢?(结合图片,指名回答)
(4)这么美丽的地方,谁还愿意来读一读呢。(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读出维也纳的美。)
(五)自主学习,重点感知
师:“音乐之都”就座落在如此优美的环境之中,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体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请大家默读课文,找出理由,用笔划出来。
1. 小组内交流。(教师也参与其中)
2. 分组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古典音乐的摇篮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3. 学习写作方法(学习从几个方面介绍一个地方或一件事情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怎样快速地找到答案的?
(1)引导学生回答,思考: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呢?(交流)
(2)出示: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体现特点。
(3)指导练习
①请每个同学设计一个中心句,然后练习围绕中心句从各方面展开叙述。
②各自准备
③指名说说。
(4)小结:的确,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也是通过先概括后具体的方式进行描写的,这样的写法条理清楚,事实明白。希望这样的写法你们也能很好地运用到平时的习作当中去。
4. 在这四个特征中你最喜欢哪个?选择你最喜欢地部分自由地读一读,写一写喜欢的理由。(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读书)
5. 小组学习,互相讨论:你读后有哪些感受,读懂了哪些部分,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弄明白?将不明白的地方写出来一起来交流。(小组内进行,教师参与其中,可适当给予指导。)
(六)作业
1. 出示学生预习单,重点指导易错字,学生再次练写。
2. 摘抄文中一些优美的语句。
3. 上网搜集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及施特劳斯等音乐家的作品,用心欣赏。
第二课时
(七)复习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是通过四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谁还记得是哪四个方面?(指名回答)有人说:“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边听着音乐一边来感受这音乐之都的魅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八)细读,感受独特魅力
1.将你感兴趣的方面用你喜欢的方式有感情地读一读,并与同桌同学互相交流一下你为什么喜欢这个方面,有哪些感受。
2.组织学生交流品味
交流一: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1)出示相关内容,指名朗读,从哪里看出维也纳辉煌的音乐史。
(2)初品“摇篮”
什么是摇篮?(摇篮是婴儿舒服的港湾,是甜蜜的家园。)那课文中的“摇篮”又是什么意思呢?
(3)再品“摇篮”
①你认识这些大师吗?你能告诉大家他们在世界音乐史中的地位吗?(交流课前搜集的内容)
②指名介绍课前搜集的内容。
③师作总结性介绍(ppt课件出示)
海顿的《皇帝四重奏》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是在维也纳完成的,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是在维也纳完成的,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更是在维也纳完成的。
(4)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说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了吧!(指名说说“摇篮”的意思)
(5)拓展练习(照样子,仿写句子)(ppt课件出示)
例: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少年宫是 的摇篮。 是 的摇篮。 是 。
(6)除了摇篮、大音乐家还能从哪里看出维也纳辉煌的音乐史?(出示相关语句)
维也纳的博物馆里,至今还陈列着他们的乐谱和手迹。
交流:“乐谱和手迹”都是珍贵的世界音乐财富,从中可以看出维也纳辉煌的音乐史。
(7)(说话练习)
师:最初的好梦是从这里开始的,最初的舒适也是从这里开始的。我们无法知道那些大作曲家是如何在那里创作的,但是从他们丰富的创作,震撼人心的作品,我们可以设想他们的心情。(指名说)
(8)师:是啊,一座城市,有这么悠久辉煌的音乐史,有这么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大师,有这么多举世闻名的优美乐章,当然是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让我们带着敬佩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交流二: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过渡:维也纳给那些作曲家以丰富的灵感,创作出流芳百世的作品。可是维也纳也以他们为骄傲。
(1)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指名读,谈感受。
(2)重点品读两个“装饰”。
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就连王宫花园的草坪上,也用鲜花组成了一个巨大的音乐符号作为装饰。
①用你自己的理解说一说两个“装饰”分别是什么意思?
②师:这一段中有两个“装饰”,它们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吗?(第一个“装饰”是“装扮”的意思,第二个“装饰”是“装饰品”的意思。)
③你能根据“装饰”不同的意思各说一句话吗?(指名试说)
(3)深入思考:音乐是无形的,怎么又会装扮呢?
①到课文中去找一找答案吧。
②从哪些词可以看出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呢?(引导学生关注“到处”“许多”“多”“就连”“也”等字眼,借此感受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③出示句子作比较,这些词语能去掉吗?它们有什么作用?
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许多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为了纪念乐坛大师,维也纳的街道、公园、礼堂、剧院、会议大厅等,也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
交流:红色词语能不能去掉?(词语不能去掉,因为加上这些词语使句子表达的内容更具体。)
④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语吗?找一找。
预设:人们在漫步时,随时可以听到那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
(4)欣赏文中提及的相关图片。(补充直观图片,点出课文插图,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
(5)师:是啊,“音乐是维也纳的灵魂,没有音乐也就没有维也纳。”那读这一段时要注意哪些词语?要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呢?(指名回答并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交流三: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过渡:读一座城市,更要读这里的人。在维也纳生活的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1)自由读。思考:从哪几个方面说明了维也纳是浸泡在音乐中的城市呢?(小组内交流、汇报)
(2)阅读这一段,你会特别关注哪些字眼?
引导学生抓住“随时”“还”“许多”“尤其”“总要”“惯例”等词语,感受维也纳的人民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3)重点品读:(出示)
悠扬的乐声掺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
“掺和”是什么意思?(本是“掺杂、混合”的意思)联系这一句,这一段,你觉得掺和的含义是什么?
(4)拓展说话练习。
师:有了音乐,维也纳人的生活变增添了无数快乐。如果,你也生活在维也纳,你还会在什么情况下,做与音乐相关的什么事呢 (指名试说)
(5)情境诵读。
师:让我们一起在贝多芬的乐曲旋律中走进维也纳人的音乐生活吧!(配乐齐读)
交流四: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过渡:课文二、三、四个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维也纳堪称音乐之都的理由,再看看五到七自然段都写了什么?
(1)放声朗读5-7自然段。
(2)根据提示填空,了解课文第三部分的主要内容。(ppt课件出示)
在维也纳众多的建筑中,作者从中选择了 和 来介绍。国家歌剧院创建于 年,被称为“ ”,它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就是 。“金色大厅”的特点是 、 。同时它也是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的象征,因为每到新年,在这里都要举行 的新年音乐会。
(3)交流、汇报自己的读书体会。(结合图片进行)
①说说你对它们的印象。
②从哪可看出歌剧院的规模宏大?(复习列数字的写作方法)谁能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来概括出“维也纳国家大剧院”与“金色大厅”的建筑特点。(历史悠长 宏伟壮观 / 装饰精美 金碧辉煌)
(4)我想学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有人询问你“金色大厅”的情况。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呢?
①默读课文,画出作者的观察路线。
②为什么作者的介绍能够让我们感到清晰明了?(引导学生说:按照方位顺序来描述。)
(5)默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①谈感受。
②完成练习,加深理解。
这段话中 、 等词语说明了音乐演奏会的规格之高; 、 、 等词说明了音乐会的隆重热烈和影响之大。
(6)齐读这几小节,通过朗读体现出这座音乐之城的伟大与奇妙。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九)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总结:我们今天这节课有些特别,耳朵享受着动听的音乐,口中享受着美丽的文字,脑海中享受着维也纳的美景。作者怀着赞叹的心理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光彩夺目,令我们深深地向往。
2.再来享受一次,合着音乐,同学们挑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
(放音乐,学生声情并茂的、入情入境的自由读课文)
(十)感悟音乐,惜别维也纳
1. 通过学习课文,你对维也纳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点拨补充,最后出示板书。)
2. 播放视频,再次感受音乐之都维也纳的美。
(十一)课后作业:
按照课文中介绍“金色大厅”的方法,介绍一处建筑或某一个自然环境。
板书设计: 
  古典音乐的摇篮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世界著名的歌剧中心
附《音乐之都维也纳》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识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巷 卑 欧 涯 馆 饰 坪 雅 辉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 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字典,并把拼音标注在课文中,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可以读给同学听,也可以读给家长听,请他们评价。
我读了 遍; 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还要练习□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
我查了词语 ,它们的意思分别是:
三、我会思考
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作者是从哪几方面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四、我会查资料
1.我搜集的有关“维也纳”的资料有:
2.我搜集到的中外著名的音乐家有: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独特的城市风貌,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课文从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地理位置,维也纳的历史、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的宏伟壮观及在世界上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说明维也纳的确是一座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课的一开始,我谈话导入课题,读课题并想一想为什么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有了问题之后,再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课文。一要读通读顺课文;二要边读边想,课文告诉我们些什么。然后围绕“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具体介绍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这个问题,分别从古典音乐的摇篮、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天也离不开音乐、被称为世界歌剧中心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这样一步步地进行,学生对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为下面的精读课文奠定了基础。
因为这篇课文是关于外国风光的,它与学生距离太远,对它的了解也过于片面,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多媒体课件提供大量图片和音乐,拉近学生和课文内容之间的距离。
再一个是在课堂中加强了朗读训练,抓住关键的语言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感悟体验。如,我指导学生抓住“到处”、“许多”、“就连……也……、“尤其”、“总要”、“惯例”等词语,”来体会维也纳这座城市到处都是音乐。再提出:“假如我们漫步在维也纳,我们会看到什么?除了课文描写的,你还看到些什么?”等,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思想的余地,使学生将已经内化的语言再外化,建构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提高,情感得到净化,个性得到张扬。
另外,课文举了“国家歌剧院”“金色大厅”来说明歌剧院、音乐厅的星罗棋布,极富典型性。两种建筑物的描写方法也不尽相同,但都十分有序。“国家歌剧院”按由外及内的顺序描写,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按由下至上,由两边到中间的顺序来进行描写。这对学生把握状建筑之物的作文来说,有着指导意义。因此我让学生截取生活中的印象,用文中的句式介绍熟悉的一处景,将学得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再一次在实践中运用。
不足之处:
虽然教学中积累运用方面的知识训练的还可以,但因设计的内容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读课文时,时间安排的有些紧,阅读的方式比较单一,时间有些短,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有些欠缺,不是那么深入,特别是学习5—7自然段内容的时候。
教学建议:
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而是把更多体会、理解的空间让给学生。不但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还要高质量的读,因为只有学生自己读出来的收获,哪怕是一点,这样的读书才能说是真正有效的。
正确
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