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大江保卫战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9个生字,重点书写“兼、魄”两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日夜兼程”、“气壮山河”等词语的意思。
2.品读课题,抓住“战”字,读出气势,围绕“保大堤、救灾民”等要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四、五自然段,背诵第五自然段。
3.重点研读2-5自然段,通过标画语句、汇报交流、感情朗读、合理想象等方法,读懂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抓住“全然不顾”、“伤痕累累”等词语感受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依据排比句,感受“气壮山河”的气势,体会军民鱼水情。
4. 抓住黄晓文的动作“咬、拔、扯、捆、扛、爬”等,品读用词的准确传神,感悟“铮铮铁汉”的内涵,通过比较第2和第4自然段的不同,体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领悟点面结合写法的好处,学会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练习写片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全然不顾”、“伤痕累累”等词语感受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面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通过自由读、标画重点语句、汇报交流、感情朗读、合理想象等方法,读懂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感悟灾情的严重,抓住排比句,感受“气壮山河”的气势,深深体会军民鱼水情。
难点: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写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片段。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品读课题, 围绕“保大堤、救灾民”等课文主要要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抓住“战”字,透过课题,读出气势,训练学生语感。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自由读、标画重点语句、汇报交流、感情朗读、合理想象等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含义较为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3. 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写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片段。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
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品读课题 整体把握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看黑板,一起读一下课题。
2.都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你从这双眼睛里读出了什么?
(预设:这篇课文讲保卫大江的事。)
过渡:你说的,是对这篇课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但是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还要抓住主要内容的要点来说。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这篇课文围绕大江保卫战主要写了哪几个典型事例?(生浏览课文)
预设1:九江赛城湖大堤塌陷,四百多名官兵日夜兼程赶去保卫堤坝,声势浩大,激动人心。(板书:保大堤):
预设2:连长黄晓文不顾脚受伤,猛地把铁钉一拔就冲上大堤!
过渡:黄晓文是在保大堤过程中涌现出的一个个体英雄,我们把他所做的事并到保大堤中。
预设3:我觉得人民子弟兵在滔滔洪水中救群众的情景很感人,他们救出了周运兰、救出了小江珊等很多灾民。(板书:救灾民)
过渡: 请看着板书,谁能再加上时间、地点、起因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
(指名说)
3.让我们再看课题,你从课题还能读出什么来?(很有气势)
过渡: 这种气势你从哪个字读出来?这是什么之战?
(预设:人与大江之战;大江,指长江,人与长江之战;人与自然之战;)
(二)抓住语句 感悟灾情
过渡:此时的长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请看第一自然段,谁来读读有关语句?
(出示)
读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用你的读来告诉大家。(引导学生读好拟人句;看地图了解荆州、武汉、九江三座城市的位置,知道灾情越来越严重,引导学生读好三个短语“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过渡:这样的洪水,如果不加控制,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预设:冲毁房屋;冲毁庄稼;等等)
(师朗诵)“在这万分危急的关头,几十万解放军官兵日夜兼程,朝着大江挺进。他们和几百万人民群众一起,打响了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过渡:你觉得老师哪个词语读得特别好?
(预设:日夜兼程 气壮山河)指导“兼”的写法;联系语句理解“气”及“气壮山河”的意思。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气壮山河的大江保卫战。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研读第二自然段,感悟“气壮山河”。
1.读文,圈画。
(大屏幕出示)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画出文中令你感动的词句,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体会,一会我们来交流。
2.汇报,交流。
预设1:我注意到的句子是“四百多名官兵闻讯赶到。支队长一声令下:“上!”顿时,一条长龙在崩塌的堤坝下出现了。”
(预设:这里的“上!”写得很好,我们在电影中经常看到战士们在冲锋的时候,都是这样喊的“冲啊!”“杀啊!”很有气势,说明战士们很勇敢。)
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2:(课件出示)
“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有的为了行走快捷,索性赤脚奔跑起来。嶙峋的片石割破了脚趾,他们全然不顾,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披文入情。(谈出理解,读出情感。)
抓住“全然不顾”: 什么叫全然不顾?他不顾什么,他顾什么?
情动辞发。
(大屏幕出示)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和自己的想象,填一填:
他们全然不顾( ),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大堤,保住大堤!”
释放情感。(动情齐读)
过渡:你还标了哪个句子?谁来说?
预设3:(大屏幕出示)
“狂风卷着巨浪,猛烈地撕扯着堤岸。战士们高声喊道:“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
披文入情。(谈出理解,读出情感。)
请同学们把目光再聚焦到这段话上来,你认为哪个句子最有气势?这是一组什么样的句子?谁来读?(指名读)为什么这样读?
(预设:我想读出战士们不畏困难的精神;我想读出战士们乐观的情怀,这么恶劣的情况,他们还说“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
释放情感。(动情齐读)。
出示:
过渡:他们不仅喊出了这样惊天动地的口号,还喊出了这样顶天立地的誓言:
(大屏幕出示)
过渡:朗读着落至此,你看到了怎样的人民子弟兵?
(预设:坚强不屈、一心为民、奋不顾身……)
过渡:亲爱的同学们,就是这样的人民子弟兵啊!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经过几个小时的鏖战,大堤保住了,官兵们浑身上下却是伤痕累累。什么是伤痕累累?
(预设:腿上有没有伤?脚上有没有伤?手上有没有伤?这就叫……)
过渡:(播放伤痕累累的双手),我们看到的,仅仅是那伤痕累累的手啊!就是这伤痕累累的手,却在书写着人民子弟兵的伟大与坚强。听!读。
(出示) 风声雨声涛声,声声震耳;
雨水汗水血水,水水相融。
过渡:这是一幅对联,有知道它原联的吗?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过渡:这是一幅化用的对联,你觉得好在哪里?
(生动形象的表达了人民子弟兵大无畏的精神。)让我们一起读出这份无畏来。
过渡:人民子弟兵用他们的汗水和血水,铸造了一座钢铁长城,保卫了大堤,保卫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们,去感受一下黄晓文连长的故事。请自由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大屏幕出示)
解放军某部四连连长黄晓文正扛着麻包在稀泥中奔跑,忽然觉得脚底一阵疼痛,抬脚一看,原来是一根铁钉扎了进去。团长见状,马上派人去找随队军医。黄晓文大声说:“来不及了!”说着,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过渡:读后你觉得黄晓文是个怎样的汉子?(铮铮铁汉)
过渡: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一个词,一句话,都行。
(预设1:是抓住黄晓文受伤后的动作来写的。特别是“一咬牙,猛地把铁钉一拔,一股鲜血涌了出来。黄晓文随即从身上扯下一绺(liǔ) 布条,三下两下把脚捆了个结实,二话没说,转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 ……”这几个句子,很感人,那种奋不顾身的精神写出来了。)
(预设2:我发现也是抓住几个“一”来写的。“一咬牙、猛地一拔、一股鲜血、扯下一绺布条”,都是写他很勇敢的。)
(预设3:我发现“来不及了”是说黄晓文根本不把伤痛放在眼里,心里只想着保大堤,这让我感到他是一位铮铮铁汉。不像我们,一点皮擦破了,都要大声叫喊。还要到医院去消毒,挂盐水什么的。所以说,他很英雄!)
过渡:你抓住了他的语言,将黄晓文与一般人进行对比,一比就能真切地体会到他的英勇与顽强,这种体会方法很好!读书就是要把自己带进课文中去,这样才会有真情实感!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过渡:同样是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与这一段有什么不同?
(预设:第四自然段写的是黄晓文保大堤的情景,第二自然段是写一群人保大堤的情景;
第二节是整个保大堤的场面,第四节是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
师相机板书:群体
个人
过渡:对啦!这种写法就叫点面结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谈。
小结:同学们,经过这场惊心动魄的激战,大堤终于保住了,但是这场不动枪炮,不见硝烟的战斗却远还没有结束,滔滔洪水中的群众正等着他们去营救,关于这个内容,我们下节课再来探究。同学们,在抗洪抢险的战斗里,没有泪水,只有汗水;没有柔躯,只有铁骨;子弟兵们用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赢了这场—(指课题学生齐读——大江保卫战)
(四)作业设计
1.抄写课后生词两遍。下节课默写。
2.熟读课文,练习背诵第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听写词语,巩固书写
1.听写课后生词,做到正确、书写规范。(针对预习单中学生出错的字)
崩塌 扛着 惊心动魄 稀泥 日夜兼程 劈波斩浪
2.展评书写情况。
(六)精读课文,品鱼水情。
过渡:面对肆虐的洪水,战士除了保护大堤,还要抢救遇险的人民群众。
1.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五自然段,看看战士们的身影都出现在什么地方?
(1)交流:(依次朗读体会)
(课件出示)汹涌的激流中,战士们的冲锋舟劈波斩浪,飞向漂动的树梢,飞向灭顶的房屋,飞向摇摇欲坠的电杆。
透过这句话,你读出了什么?你是否读懂了“飞向” 的内涵?三个“飞向”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战士?请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齐读)
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来了,战士们在迫不及待地营救受灾的群众。在安造垸,(指名接读)他们救出了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的幼儿园老师周运兰;在簰洲湾(指名接读),他们给攀上树梢等待了近九个小时的小江珊以生的希望……
过渡:他们救出的又仅仅是周运兰、小江珊吗?(不!)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课件展示救援群众的场面。
(课件出示)哪里有洪水,哪里就有军旗飘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军徽闪烁。
这句话让你想到了什么?
齐读感悟。
过渡:是啊,人民子弟兵总是出现在最危急的关头,出现在最需要的地方。难怪作者说:
(课件出示)
滔滔洪水中的群众,看到了红五星,看到了迷彩服,就像看到了他们的大救星。
指导读。(你们不光读懂了这句话,更读懂了子弟兵们内心的情怀。)
(七)欣赏赞歌 升华感情
面对这样的“大救星”,人们怎能忘记?
1.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铭记”是怎样的记住?(铭记就是铭刻在心里,永远不会忘记。)他们铭记的是?
假如你就是小江珊,你会永远铭记着——
(学生预设: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洪水中等待了近九个小时,是人民子弟兵救了我,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
假如你就是周运兰老师,你会永远铭记着——
(学生预设:我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我在灭顶的房屋上被洪水围困了三天三夜,是人民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挽救我的生命。……)
过渡:同学们,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永远铭记——
(学生预设:生1:我会永远铭记着:在九江赛城湖的大堤上,官兵们肩扛沉重的沙包,在泥水中来回穿梭的身影。
生2:我会永远铭记:他们一个个奋然跳入水中,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人墙。…… )
过渡:让我们饱含深情地再读最后一节,记住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八)积累内化,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
1.播放“救群众”的有关视频片段。
2.学生分组写话。(女生写群体场面;男生写个体表现)
3.习作片段展示,师生及时评议。
小结:在抗洪救灾面前,子弟兵们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甚至献出年轻的生命,他们不愧为祖国的钢铁长城,他们用自己的铮铮铁骨、血肉之躯打赢了这场气壮山河的——(再次齐读课题)
(九)作业设计:
1.完成片断练习。
2.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大江保卫战
群体
保大堤
个人
救灾民 群体
附:《大江保卫战》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写字练习。书写生字和词语。并把写错的字圈画出来,纠正重写。
写错的字有:
三、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四、读文的收获有:
读文的疑惑有:
教后反思:
让真情之花在“本体性教学内容”的土壤上绽放
近期读了上海师范大学吴中豪教授的文章《语文课须围绕本体性教学内容组织教学》,
文章可谓字字珠玑。吴教授在文章里对当今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读后真有醍醐灌顶之感。结合文章的精神,在执教该课时,我有意在落实“本体性教学内容”上作了努力,现反思如下:
课文讲述的是98年长江沿岸遭遇洪水侵袭,几十万解放军官兵和几百万人民群众抗洪抢险的事。表现了人民子弟兵英勇无畏的精神。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语言品味、人格影响的好教材。课文在写法上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既写了子弟兵全体,也抓住了黄晓文这个典型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从而展示了人民子弟兵为人民着想的英雄气概。
成功之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我们多数教师对98年的那场洪水记忆犹新,读着文章,那些解放军官兵与洪魔奋战的镜头便会重现在脑中,便会再次动情,教师与文本的对话便水到渠成。但是,学生没有这种情感体验,如何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沟通的桥梁呢?我便借助具体的语言文字,通过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和教师的渲染,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洪水,如果不加控制,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在如临其境中激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激情中记住这次奋战,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
成功之二:情到深处情意浓
保卫大堤与勇救灾民是本文两大动人的场景,其中第2自然段是场面描写,第4自然段是典型事例描写。在教学这两部分时,考虑到五年级的学生已有了较强的学习能力,于是我给了他们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其自读2——5小节,找出最令自己感动的场景,并划出有关语句细细品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读着课文,脑中便会自觉不自觉地想象文本所反映的一些画面,此时让他们互相交流一下,理清思绪,让其在读与思中充分地获得文本信息。
在教学黄晓文这个典型事例时,我也是借助学生已有信息的积累去感受。一根铁钉扎进脚底,可能有生命危险,他怎么做?我让学生找出了6个表示他当时动作的词语:咬、拔、扯、捆、扛、爬,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传神。再注意这些词:猛地、随即、三下两下、二话没说、转身、又。为什么?情况紧急,时间就是生命,所谓“抢险”是从时间的紧急中救出人民群众的一切啊!这就是“全然不顾”!这就是“人民子弟兵”!当学生的感动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的思维与感情已完全贯通,一触即发,但凭借已有语言积累表达自己激昂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所有的语言此时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因而,最好的方式是“以读代讲”,让学生尽情地诵读,让激情在读书中飞扬,让真情在语言文字里流淌。
成功之三:情动辞发诵真情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课末,我让学生观看“救群众”的有关视频片段,练习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片段,学生由于有了情感的积淀,可谓笔走龙蛇,在洋洋洒洒的文字中述说着人间真情,我想:这大爱无疆、大道无垠的真情,定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田里发芽、长叶,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不足之处:
1.《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段的学生提出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的要求。在本篇课文“崩塌”“惊心动魄”“劈波斩浪”词语书写的指导上,在评析学生书写的生字的间架结构、 体会运笔规范美观的基础上,对学生行款整齐美观进行了训练,但时间过于仓促,课堂上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书写和展示的时间。
2.崔峦老师在阅读教学研讨会上提出,阅读教学要从教会知识走向教会学习。整个两节课的教学,虽然贯穿着方法的指导与实践,但有些方面做得还不够,教师“越俎代庖”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真正还学生的主体地位。
1998年的夏天。暴雨,大暴雨,一场接着一场,奔腾不息的长江,转瞬间变成了一条暴怒的巨龙,疯狂地撕咬着千里江堤。荆江告急!武汉告急!九江告急!……
狂风为我们呐喊!
暴雨为我们助威!
巨浪为我们加油!
站着是根伫立的桩,倒下是袋拦洪的沙!
水不退,人不撤,誓与大堤共存亡!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部分段落有感情:
你做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