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3 23:2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3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并规范书写本课1个生字“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翻墨、跳珠、无穷碧、别样红”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3.运用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古诗,体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西湖雷阵雨急来急去的景色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六月西湖的奇特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4. 在理解两首诗诗意的基础上,拓展积累相关的古诗句,辨析两首诗在写景方面的不同之处,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体会《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描写西湖雷阵雨急来急去的景色和《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西湖的奇特景象,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难点:在理解两首诗诗意的基础上,拓展积累相关的古诗句,辨析两首诗在写景方面的不同之处,了解作者是如何抓住景物特点的,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看预习单、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移情体验、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诗句,从而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3.通过两首诗对照学习、对比朗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结合插图,读懂诗的意思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通过反复吟诵古诗,激发学生热爱中国诗词的情感,感受祖国经典文化的魅力,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准备: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
教师准备:1.制作教学课件。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一)揭示诗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提示“望”字第三笔是竖提,没有点。“醉”字左边的“酒瓶”中可不能少了一横啊!
(学生齐读诗题)说说诗题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时间、地点、事件,6月27日苏轼在西湖边的望湖楼上醉酒题诗)
2.简介作者。
(1)师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加深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指名读一读。
过渡:这首诗是苏轼在杭州上任时写的,当时他到杭州西湖上去观景,偶遇一场大雨,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读通读顺。
1.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课件出示古诗:
(2)指名朗读,相机正音;全班齐读古诗。
(3)教学生字“遮”。
①认读红色的生字,及时正音。
②同学们有好办法记住“遮”字吗?
学生交流记生字的办法,师及时评点,强调是半包围结构。
③同学们觉得“遮”字在田字格中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④师范写“遮”字,学生对照预习单中的书写,找出写的不足之处,再在田字格本子上写两个。
2.指导朗读古诗。
(1)指导读正确,读顺畅。
读准了生字,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古诗,再指名读。
(2)指导读出节奏和韵味。
过渡: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读诗不仅要读得正确,还要读出节奏,诗韵,这样读诗就叫“有板有眼”,还想读读吗?试着把诗歌的节奏韵律读出來。
课件出示:
①自由练习读,指名读,评议后师生齐读。
②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③诗词是讲究平仄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这主要体现在每行的第二、四、六个字上。
老师范读第一句,用手势舞出节奏指挥学生朗读。
学生学会了读第一句,再试着读另外三句。
指名读,鼓励读得大胆的同学。最后师生齐读。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感受意境。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们读了这么多遍,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所发现,接下来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一读,结合你的发现想象下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师范读,生想象画面)
结合课本插图交流:你看到了什么样的情景?(这是场急雨,黑云翻滚、雨大风大,来得快去得也快)
(三)品词读句,联景悟境。
过渡:苏轼也和你们一样看到了这场来去匆匆的骤雨,可他却抓住了每个精彩的瞬间,将它们一一呈现在我们眼前,写得多么精妙啊!请同学们再身临其境读读,找出你最欣赏的诗句,写下你的感受。
视学生的回答交流出示各句:
1.“黑云翻墨未遮山”。
这个“翻”字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翻滚、涌动、云翻墨滚……)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平时有见过吗?(生说)从“黑云翻墨”中,还让你感受到什么?(乌云黑压压的来势迅猛)谁能读出这种气势?(个别读、男生读、齐读)
这句中的“遮”是个生字,你能用“遮”组成哪些词语呢?(生组词)诗中什么遮什么?(乌云遮山)下雨前遮住了吗?(没有)你是从哪看出的说说你的理解。
这样翻滚来势汹汹的黑云却都来不及遮住山头,这场雨来得还真是够快的了。
2.“白雨跳珠乱入船”。
(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看到了雨很大)从哪里感受到?(“乱”字)乱字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雨急)急到什么程度?乱到什么程度?请看屏幕!
(2)播放“骤雨”的课件。
看到这个画面,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样的雨啊!(倾盆大雨、狂风骤雨……)诗人在诗中是怎么形容的?(白雨跳珠)你喜欢哪种?
借助课件,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影像,想象“象跳珠样的雨是什么样的”,并在反复的读中对比自己的想法和诗人的表达方式,感受“跳”字中蕴涵着雨大而急以及作者对雨的喜爱之情。”
交流后教师引入资料:苏轼本人也非常的喜欢这句,直到15年后重游西湖他还念念不忘,特意写到“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可见诗人对这首诗的喜爱。
(3)引导体会作者修辞手法的运用。
在前两句诗中,作者连用了两个什么修辞呢?(比喻)
把什么比作什么?(把黑云比作翻墨,把白雨比作跳珠)
你觉得妙不妙?妙在哪里?(两个比喻,既写出天气骤变的紧张气氛,又烘托出诗人饮酒赏雨的喜悦心情。)
(4)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刚才还是黑云翻墨,一眨眼已是白雨跳珠,真有趣!谁来读读这两句,读出云翻雨跳的趣味来。(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3.“卷地风来忽吹散”
过渡:黑云翻滚,骤雨狂袭,这时风也不甘示弱,读一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风?(突然,风狂)我们还学过带有“忽”字的诗句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忽”字让你感受到什么?(来得快,下得大)还有其他带有“忽”字的诗句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忽”字中感受汪伦踏歌相送的突然及让李白感受到突如其来的惊喜)……通过勾连学过的诗文,引导学生体味“忽”字之妙,再联系本诗,体会出本诗中这场狂风的急,更深一层地感受狂风过后,西湖景色美带给诗人的享受!
4.“望湖楼下水如天”
“忽”字给李白带来了惊喜与感动,也给苏轼带来惊喜了吗?(因为苏轼看到了“望湖楼下水如天”的美妙情景,齐读这一句)
(播放背景音乐《赞西湖》)云散了,风停了,雨止了,这时站在望湖楼上的“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想象,描述雨后西湖碧水如天的景色,感受景美。)
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陶醉,钟爱西湖的大诗人苏轼又一次醉了,这回他是醉在了西湖的景中。(教师在诗题的“醉”字上加上着重号,示意吟诵这句。)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说写训练。
(四)回归整体、诵背全诗、总结学习方法。
1.指导诵读。
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苏轼禁不住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生齐诵全诗)
醉于酒,醉于景,我们更醉于诗,大家都来当一回诗人……(生齐诵全诗)
最后让我们带着对这场雨的惊叹,和雨后景色的陶醉,一齐背……(生齐背全诗)
2.引导总结学习方法
(1)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首古诗的?
(2)学生试着总结后,教师出示学习方法。
(五)拓展雨诗、以读现景。
课前我们背诵了许多描写雨的优美诗篇,刚才又领略了这场急来骤去的西湖雨,老师这里还收集了几句也是描写雨的诗句,想看看吗?
交流三句描写急雨狂风的诗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
喜欢这些诗句吗?请你们也和老师一样放声读读,说说你最欣赏哪一句?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把感受从读中表达出来。
(六)升华主题、传承经典。
课件出示余秋雨的一段话:
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代代相传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绵延不绝的长廊。欧洲经典的长廊安静肃穆,中国经典的长廊书声琅琅。(学生齐读)
教师总结:就象你们刚才一样,希望同学们今后都能书声琅琅,传承祖国经典文化,沐浴书声,健康成长。
板书设计:
24 古诗两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云 翻墨
雨 跳珠
风 卷地
水 如天
第二课时
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古诗,感知画面
(一) 回顾方法,导入新课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就学习了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指名说一说上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
是啊,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湖留给我们无穷的美的享受。它是一首诗,一幅天然图画。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古诗园,走近南宋诗人杨万里,去看一看他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板书诗题: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强调“晓”、“慈”的写法。)
2.解题:从诗题,你读懂了什么?
(预设:时间:晓,早上。人物:林子方,事情:送。地点:净慈寺。学生查阅资料:净慈寺在西湖边上,净慈寺的大雄宝殿有济祖殿,殿内供奉着妇孺皆知的济公像。)
3.了解诗人
过渡:杨万里的诗写得好,尤其擅长写景。因为啊,他常常观察生活,观察大自然,善于从中发现别人不易察觉的美,山川、河流、春风、秋雨、夏荷、冬雪等等都被他写成诗,以至于他的朋友跟他说了这样一句玩笑话:处处山川怕见君。你看,这些山水一碰到你,就被你写到诗里,连它们都怕了。
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读一读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顺.
1.自由读诗,要求认真读三遍,要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认真听。教师相机正音。
3.提问上节课学习的怎样读出诗的韵味,用这种方法再读古诗,读出诗的韵味。指导读好“中、同、红”
课件出示:
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古诗,品味意境
(三)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诗读正确了,那这首诗的意思呢?轻声读,可以借助注释,也可以想象画面,看看读懂了什么?和同桌说一说,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在上面做个记号。
2.有不懂的字词先提出来。(交流重点字词)
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本诗指除六月外的其他时候。
接天:与天相接。
映日:映照着太阳。本诗中映照的是朝阳。(从题目的“晓”字中可以看出)
别样:特别。
3.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交流古诗大意,两生左右,鼓励用自己的语言连贯地描述)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其他时候相比确实不同。与天相接的莲叶绿得无边无际,映照着阳光的荷花显得特别的鲜红。
4.理解了诗的大意,相信我们能读得更好了,谁来试试?注意读出诗的味道。(指名评价)怎样才能读得更有感情呢?让我们品诗、赏诗,走入诗境。
(四)品读诗境,感受画面。
1.同学们,八百多年前的一个夏天,你,如果就是大诗人杨万里,刚刚走出净慈寺,清风拂面而来,一幅赏心悦目的景象映入眼帘……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2.闭上眼睛去听,去想。(老师范读第三、第四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蓝天、莲叶、赤日、荷花)
3.同学们,那不是一片荷叶,而是一池荷叶;那不是小池塘里的荷叶,而是西湖里的荷叶。你能描述那样的景象吗?
(1)重点理解:无穷碧。
理解一: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理解二:指绿的程度。很绿很绿,绿得难以形容。
理解三:也许是指有很多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2)想不想欣赏一下这样的美景?课件欣赏(远景),读好“接天莲叶无穷碧”。
师小结:是啊,满池的莲叶,满眼的绿呀,远远地伸向天边,与蓝天相接。
4.六月,正是盛夏,虽然是早晨,可是太阳已经是火辣辣的。在骄阳的映衬下,怒放的荷花又是怎样一番美景呢?
(可以说说荷花在阳光下的照耀下的颜色、姿态等。)
(1)重点理解:别样红
理解一: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
理解二: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课件:突出映日、红。)这荷花红得多美啊!谁能用比喻或者拟人手法来描绘一下?
(3)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这一美景?
5.看哪,那绿色的莲叶,极目一望,无边无际;那艳丽的荷花,娇艳妩媚,辉映朝阳。你能通过朗读,把这样的美景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吗?
(1)同桌读。
(2)指名读。
(3)分角色读:男读莲叶,女读荷花。
(4)齐读。
6.荷叶田田,荷花朵朵,难怪诗人说——(引读,课件)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诗人由衷地赞美,谁来赞一赞?你能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吗?(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
(五)深度理解,对比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借景抒情)
过渡:同学们,学到这里,有没有人会产生疑问呢?(题目中是送别,可是诗中描写的只有景色)是啊,这和我们一开始的猜测是多么不同啊!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指名说一说。
2.课件出示其他送别诗,读一读,比一比,帮助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师小结:这首诗是送别诗,送别应该是伤感的,依依不舍的,诗人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有道是:“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这首诗在景色中寄予了诗人的感情,这种手法叫:借景抒情(板书),
(六)体悟感情,指导朗读、背诵。
1.请同学们再静静地读读这首诗,闭上眼睛想想送别的画面,然后谈谈自己读到的是诗人一份怎样的情。(学生自由朗读、品味)
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老师就是要去外地做官的林子方,你心里藏着什么话要对老师说?
预设:
祝愿你前程如接天的莲叶一样无穷碧,事业像映日的荷花一般别样红。(我感受到了祝福之情)
你前程似锦,我真为你高兴。(我感受到了高兴之情)
西湖的景色这么美,你还是再逗留几天,好好地欣赏这西湖的美景吧。(我感受到了眷恋之情)
六月西湖的景色在是这样美,你要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今天的送别之情。(我感受到了惜别之情)
2.指导诵读。
过渡:同学们,杨万里是南宋最著名的四个诗人之一,他的一些写景抒情的小诗特别有名。《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这首诗告诉我们,离别可以是一幅明朗的画,可以是一个动人的微笑,可以是一片广阔的美景。让我们把这与众不同的送别诗记下来吧!
(1)生自由背诵,指名背(2-3生),齐背。
(2)诗可以读、可以诵,还以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吧。听一遍,学唱一遍。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回归整体,对比两首诗,感受不同景和情。
1.同学们,同样是写西湖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我们今天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什么不同之处呢?让我们把两首诗放在一起读一读,对比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2.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交流预设:
相同点:1.都是写夏日景色的古诗。2.都是七言诗。3.都是景中有情,情在景中,都富有诗情画意。
不同点:1.前一首写天气变化之快,后一首写晴天荷花之美。2.前一首写的景物多,变化快,有云、雨、风、水,山、船、地、楼,突出动态美。后一首只写莲叶、荷花,突出静态美。3.前一首多用比喻,后一首则是直接描写,前两句议论,后两句写景。4.前一首是在望湖楼处观察的,后一首是在净慈寺观察的。)
3.教师总结:这就是借景抒情,把情融入景物中,情景交融。
4.再读这两首诗,体会两位大诗人的不同心境。
(对比朗读,感受诗人不同的心情带来的不同感受。)
(八)拓展小练笔。
编写故事:“时光仿佛回到一千多年前,假如你就是杨万里 ……(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来到西子湖畔……”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美景。)
板书设计: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荷叶 无穷碧
借景抒情
荷花 别样红
附:24《古诗两首》课前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读写生字词练习。
我能把生字写的既正确又美观。(还可以写下你认为难写的字)
二、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网络搜搜廋。
1.关于作者的资料。
苏轼:
杨万里:
2. 你还知道哪些离别的诗,读一读,写下来。
3.我自学的其他信息:
四、读书贵有疑,请在此记下你的疑问。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以读促教,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
本节课以“读”为抓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逐层深入地品读古诗。由初读中的读通读顺,到精读感悟过程中的想象画面,读懂意思,读出感情,再熟读成诵,诵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诵读中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感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深化对古诗所表达感情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文素养。
2.学法指导,授之以渔。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学生领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余味无穷的韵致,除了借助于诵读外更要侧重于想象。”古诗就是一幅画,古诗词教学要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引领学生感悟诗词所描写的意境。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文字的理解来想像画面,和诗人一起去看,去听,去闻,去触摸……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生动的图画。在同学们思考的基础上,鼓励自由交流,自由表达,教师进行必要的指导。有了这个过程,同学们真正参与到了课堂中;有了这个过程,古诗词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了这个过程,教师就恰当地发挥了自己的作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借助有感情地朗读,深化对古诗所表达感情的理解。这样既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训练了学生的语感。在第一首古诗学习之后又引领学生归纳总结了古诗的学习方法,我感觉这种学习方式学生是非常有兴趣的,也是高效的。
3.写法指导,文意兼得。
本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写景的,内容虽短,却向我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展示了两幅不同的西湖景象。诗人是怎样做到的呢?我在精读环节引导学生读读、想想、标标画画,在一步步引导想象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边观察,边想象,不仅运用了视觉,也从听觉、触觉等多角度来观察事物。 学习古诗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诗人的写作方法做一总结,修辞、衬托,鼓励学生将诗人的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实践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不足之处:在拓展环节内容方面多了一些,致使时间不够用。在课堂上教学的不足,我将努力克服,加以改进,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争取做得更好。
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学会查找资料、借助插图或工具书、抓住景物展开想象的方法理解古诗,领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闻名于世,世称“三苏”。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宋]苏轼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学习方法: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继而读出节奏和韵味。
2.抓住古诗中的重点词句想象画面,和诗人一起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通过品味诗句,领悟诗人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唐 许浑《咸阳城东楼》
风如拔山怒,雨如决河倾。——宋 陆游 《大风雨中作》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明 李攀龙 《广阳山道中》
雨急
借景抒情
景奇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属江西)人,他幼时家境清寒,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太常博士、宝谟阁直学士等职,韩侂胄当政时,因政见不合,隐居十五年不出,最后忧愤成疾而终。有《诚斋集》。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 目 )相送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以( 酒 )相送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以( 歌 )相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