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6水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多音字“扇、血”不同环境下的读法。注意区分形近字“勺—匀、膝—漆”。写好 “储藏、钥匙、膝盖”等词语,感受汉字形体美。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中心句及传达中心的两个场景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研读课文2—6自然段,运用想象、对比等方法,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盼水、用水的心情,从而感受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
3.依托场景描述中的重点语句,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到水确实是珍贵的,在生活中要做到节约用水。
4.理解课文,边读边品味,学习以“用水之乐”来表现“缺水之苦”的反衬手法,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5.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母亲水窖”活动,让学生有感而发,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设计标语。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体验缺水给村里人带来的苦与乐。教育学生不忘缺水之艰难,珍惜水资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以“用水之乐”来表现“缺水之苦”的反衬手法,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
三、教学评价设计:
1.检查预习环节,借助预习单及各种方式的朗读,掌握学生整体了解课文情况,做到以学定教。
2.在初读感知环节,通过抓住中心句,用概括段意的方法来感知课文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精读环节。通过默读、圈划、标注、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抓住“下雨天洗澡”“一勺水解暑纳凉”这两个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验,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水确实是珍贵的,在生活中要做到节约用水。
4. 拓展环节读写结合,结合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母亲水窖”活动,让学生有感而发,以保护水资源为主题,设计标语。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查看预习单。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以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揭示课题
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首诗,希望大家喜欢。
出示现代诗歌《水之歌》——【你,是生命之源 以慈爱呵护森林,以温情孕育草原 你让花朵绽放美丽 让船儿荡漾涟漪 你最柔弱也最坚强 最甘冽也最晶亮 你最值得生命敬畏】
学生自由朗读
知道诗中“你”是谁吗?【板书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和水有关的新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对于我们来说,水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东西了。那作者马朝虎凭借这最简单最平常不过的字想要告诉我们什么呢?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不懂的地方做个记号。
2.读书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同桌是你最好的学习伙伴,先向他请教请教吧。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出示:
(1)读一读,注意重点字的字形、字音
(2)组织反馈,请生说说易错的字形、字音,理解词义。
预设:
①字形、字义:
水窖:分析字形,根据部首穴字头猜测,
(收藏水的地洞或坑)出示水窖图
“勺”中间是一点,与“匀”区分
“膝”与身体部位有关,是“月”字旁,换偏旁识记,与“漆”区别
②字音:
扇——表示事物的时候读“shàn”,表示动作的时候读“shān”
血——组成词,且在前面时读“xuè”,单读“xiě”
③读准多音字在句子中的读音。出示句子:
2.检查课文朗读:
现在相信同学们肯定能把文章读正确,读流利了,是吗?来,展示展示吧!
请你选读课文——A最喜欢的一段;B最满意的一段;C最难读的一段
指名读课文,边读边落实生字、新词以及纠错。
课文第一节:字字读准确标点符号被你吃掉了。【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谁能把标点符号读出来。你发现了什么?读书要有疑问?
水后面要加个逗号干什么?一个标点都蕴含着一个意思
(三)初步感知,理清条理
1.浏览课文,本文围绕水,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明确: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这句话,通过哪几个场景的描述写出了水的珍贵?
汇报,板书:挑水
雨中洗澡
(一勺水)消暑纳凉
3.再现场景,理清脉络:
第一段:(1)写“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第二段:(2)回忆下雨天,人们痛痛快快洗上一回澡的情形。
第三段:(3——6)回忆骄阳无雨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解暑纳凉的情景。
4.感知课文内容:
学法引导:抓住中心句,借助场景描述来感知课文内容。
预设:作者回忆儿时洗澡的不易。下雨时,用雨水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一勺水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珍贵。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品缺水之苦,感受水之珍贵
1.学生默读课文,圈画出体现这个村子特别缺水,水特别珍贵的词句,写体会。
2.引导交流:
(1)聚焦挑水图,品缺水之苦:
这段话中的哪些词句能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出示:
①关注数量词,谈感受:
预设:一个村子的人(吃水人多);
十公里之外(路途遥远);
一处很小的泉眼(水源小);
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取水的时间长);
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取水的数量少)。
②想象画面,加深体验:
A.假如这段文字是电影里一幅远远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长长的队伍、似火的骄阳、干涸龟裂的土地……
B.把镜头推近,听读文字,你看到了什么?
预设:一个很小的泉眼、很细的水流、人们焦急的目光……
C.假如你是挑水队伍中的一员,你的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焦急、无奈
过渡:长长的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炎炎的烈日,这样担过来的水你喝一口,品出了什么滋味?
D.正如村里人所说:“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预设:水比酒更珍贵,更受村民青睐。
③再读读这段话,(课件凸显数量词)把你看到画面读出来。
(指导有感情朗读,倡导学生个性朗读。)
④再读课题,还是平平常常的水吗?你品出了这水中的什么滋味?
相机板书:苦
⑤出示句子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小结:是啊,炎炎的烈日,长长的路,小小的泉眼,重重的担子这里面包含着多少艰辛与沉重啊!
(2)抓住“风干”,体会对水的渴望.出示:
①指名读,你们理解“风干”这个词吗?(学生查阅词典)
在生活中,你见过风干的哪些东西?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图片对比)
人都快风干了,那会是怎样的情况?
此时,我们最希望……(学生自由说)
然而,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我们也许只能“望窖止渴”了,此时的水弥足珍贵啊!
难怪作者说——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二)品用水之乐,感受水之珍贵
过渡:因为缺水,所以水给我们村里的人带来了欢乐,你又是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写上体会。
学生交流,预设:
1、品“天浴”之乐
出示第二小节:
(1)请生自由朗读这段话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
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
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
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2)抓关联词“只有……才……”体会洗澡之难。出示:
“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可以痛快地洗上一回澡。”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①仔细品读这两句话,它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预设:
“只有……才……”这一关联词语,体现了人们洗澡之难,无水洗澡之苦。
②练一练:请用上关联词“只有……才……”说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抓住“痛痛快快”,体会人们雨中洗澡的心情
①“痛痛快快”是一个AABB式的叠词,表示什么意思呢?(非常痛快)
②找一找,画出表示痛痛快快的词语。
预设:脱得光溜溜的、奔跑跳跃、大呼小叫
A.轻声读读这句话,留心这些词,把自己当成雨中的一个孩子,多读几遍。
B. 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孩子们洗澡时怎样的心情?还可以用哪些AABB式的词语形容?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预设:高高兴兴、舒舒服服、快快乐乐……(板书:乐)
③你的耳边仿佛听到了什么?
预设:叫声、欢呼声、奔跑声……
④你有过在雨中洗澡的经历吗?假如你也在雨中,你会喊些什么?
边想象边读,相信你会读得更痛快。
(4)雨水并不卫生,为什么“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雨水呀?
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水的渴望
(5)想象:孩子们在雨中还做了什么?
生想象说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是呀,一个月,两个月,甚至大半年,我们都没洗澡了,煎熬了那么久,好不容易盼来这场雨,能不激动吗?快,冲到雨中去吧。(齐读)
(6)看着孩子们这样痛快,大人们呢?
然后大人们……(引读)
引导学生把人们久旱逢甘霖的这份欣喜若狂读出来(齐读)
(7)再读课题,还是司空见惯的水吗?
小结:是啊,这段文字把水给人们带来的痛快、舒服、享受、幸福充分描述出来了,而这短暂、难得的痛快背后是多少缺水的苦痛和期盼啊!得水之乐,更反衬出了缺水之苦。所以说——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2. 品“勺浴”之乐 :
刚才我们体会了下雨天洗澡酣畅淋漓的快乐。一勺水洗澡又带来怎样刻骨铭心的快乐呢?请大家默读课文四、五两小节。
(1) 默读,找出直接描写母亲为我们洗澡的语句。出示:
细细品味这句话中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预设:
①从“一勺水” “缓缓”体会到母亲很珍惜水。
②从“一手……一手”体会到母亲很关心我们,想让这一勺水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凉意。
③从“倾注”一词,体会出水很少,可这对孩子们来说这一点点水已经足够让他感受到有水的快乐了,同时这水也倾注了母亲对我们的爱,更见对水的珍爱。
④多元解读:你读懂四兄弟的“啊啊”大叫声了吗?想要表达内心的什么情感?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夏天烈日炎炎后再走进空调间你会怎样?
预设:舒服、痛快、幸福
引导个性朗读。
⑤就一勺水,还要分给四个人,却给我们带来这么多奇妙的感觉,你体会到什么?
预设:对水的渴望、知足
所以--“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母亲的动作不仅体现出对我们的爱,也体现出对水的珍视。
请生感情朗读此段。
(2)母亲把这一勺水流到我们身上后,我们还有什么感受呢?
让我们伴着舒缓的音乐,自由读读下面一段,边读边想,哪句话让你感受最深刻,在触发你感受的字、词、句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交流,预设:
①“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的血的流动在加快。”
抓住“每个毛孔”“吸吮”体会连皮肤都这么的干渴,感受他们十分需要水。
②“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A.从“不多不少”、“刚好”、“几乎没有”这些词中,感受到他们是多么地珍惜水,一点都不愿意浪费水,哪怕是一滴水。
B.从“抚摸”,感受到这勺水带给作者很舒服的感觉。……
(3)理解母亲深情,再感水之珍贵。
出示句子:
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①母亲为什么不说“渴”而说“饿”呢?
引导学生通过“饿”与 “渴”的对比,感受缺水的苦涩。
②拓展:这篇文章原文的题目就叫——饿水,可能就来自母亲的话吧。“一个“饿”字,写出了人们对水的渴望,道出了水对生命的不可缺少,一种生命延续的食粮。可见-----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引读)
小结:这一勺水对于四兄弟来说是一种天大的幸福。指导感情朗读。
(三)乐中见苦,反衬水之珍贵。
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你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良苦用心了吗?
学生联系全文讨论交流
预设: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愈是写用雨水“洗澡”的痛快,愈是能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的痛苦,愈是写“勺浴”的舒服,愈是能反衬出平时无水“淋浴”的难受。在这种“乐”中,饱含着缺水的“苦涩”,让我们能更深刻地体会到水的珍贵。
在这样鲜明的反衬中,让我们更加强烈的感受到――“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提升情感。
(一)重温画面,深化水之珍贵
师:是啊,在记忆中,“我”出生的地方永远缺水,缺水,缺水!我的童年虽然远去了,但关于水的记忆依然清晰地留在脑海中。
多少年以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出示,齐读:
多少年以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雨中的狂欢——齐读:
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
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和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多少年以后,“我”依然清晰地记得母亲用一勺水带给我们兄弟四人的幸福。
总结:生活在缺水地方的人们,水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来之不易,那么的珍贵,他们对水是那样的如饥似渴。那我们这些生活在不缺水的的人应该怎么做呢?
(二)学生畅谈,激发惜水之情。
1.同学们,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家乡水之珍贵,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就叫《饿水》。现实中我们国家水资源的情况如何呢?请看资料(课件出示):
挑水(苦) 雨中洗澡 (乐)
一勺水消暑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3.我们一起把这句话写一遍。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1) 母亲水窖,心动不如行动:
1. 在辽阔的西部,还有近千万的母亲在与严重缺水苦苦搏斗,她们想水、盼水、哭水、梦水,向五湖四海呼唤水。
是呀,水,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多么的珍贵呀!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国家正在推进一个叫做母亲水窖的计划。许多有爱心的群众,名星都捐款建造母亲水窖。1000元就可以为一个贫困家庭建造一个母亲水窖,农民家门口有了母亲水窖,就不会出现文章开头所说的到十几公里外挑水吃。
2.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请用一段话表达你的心声。
3.让这一幅幅焦灼、等待的画面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保护水资源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请以此为主题设计几条标语。(出示范例)
不要让最后一滴水变成你的眼泪
水,是你源源不断的滋润了大地,滋润了生命,滋润了我们
今天不节水,明天无泪流
淡水用完—南北极取,冰山用完—过滤海水,海水用完—怎么办?!
板书设计:
27.水
缺水之苦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 天浴之乐 以乐“反衬”苦
勺浴之乐
附:《水》训练单:
一、我会识写。
1.我能正确读出下列字音。
2.我能写美观。(本课生字中,你认为易错的字写一遍,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能做到正确、规范。)
易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朗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
2.读准多音字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
(1)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2. 通过预习这篇课文,我读懂了
预习中我还有问题没解决,我能提出这样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3.根据课文内容,试着完成下列表格。
所 在 段 落 我 的 感 受 经 典 词 句
缺水
天浴
勺浴
教学反思:
教学这课时,我紧紧围绕"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这一开放性问题展开。培养学生"批注"式的阅读能力,关注课堂生成的信息资源,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整个教学过程扣住"水的珍贵"展开,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让学生感悟到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所以水特别珍贵.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验,做到生活中节约用水.。
一、成功之处:
1.以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文章中所感悟到的,是他自己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参与解读才能感悟的,是学生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是极富个性化的。要做到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就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把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在教学中,我能以引导者的身份,引领学生不断地研读文本。组织学生自由阅读文中关于水的三个场景,抓住能让我们真切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的字、词、句认真阅读,交流体会,或在触动我们心弦的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旁边做批注,再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体会,从学生的回答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所说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话,是他们对于文本的真切的、具有个性化的解读。
2.以文为本,关注文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见,文本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地位。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学习时,始终紧扣文本,紧扣文本中的关键字句进行。从"排队挑水"场景中的"一个村子"、"十公里"等数量词感受"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学生就把握住了文本的内涵:水是最珍贵的东西。
3.以读为本,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
教学中,我在组织学生感悟文本的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读的训练。采用了各种形式的读:快速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引读……而且指导学生读时也注意到了层次性:如让学生在交流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话时,老师先让学生读给大家听,这时并不作具体的要求,但随着学生的独特体验在交流的过程中互相碰撞,迸发火花时,教师及时地说"请把你们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此时学生有了情感的积淀,在读时自然会更加地声情并茂。在读中品,在品中读,这才是真正的以读为本。这样一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也就不再是纸上谈兵了。
不足之处:
学生现实生活中缺水的经历很少,对偏远山区人们缺水的状况不能感同身受,仅凭语言文字及图片资料,还不能充分理解缺水之苦。
教学建议:充分利用实践活动,让语文与生活实际接轨,让学生以读促悟,从各个侧面来了解水资源的紧缺,以提高节水意识。
水窖 一勺 膝盖 储藏
麦秆扇 扇风 血管 血
A.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B.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记得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特别是在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了。母亲用一把大锁锁住了水窖,也锁住了我们对水的渴望。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
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
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清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那时候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中国是一个中度缺水的国家”,这是从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上得出的判断。据统计,我国目前缺水总量估计为400亿立方米,每年受旱面积200万~260万平方千米,影响粮食产量150亿~200亿千克,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全国还有7000万人饮水困难。
◆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首都北京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
水窖 一勺 膝盖 储藏
麦秆扇 扇风 血管 血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