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7 11:16: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武汉市黄陂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质量检测
语 文 试 题(附参考答案)
考试时间:2022.6.
★ 祝考试顺利 ★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
“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遗憾的是,“不写之写”大多数情况被属于历史学范畴的考证派或非文学立场的索隐派所笼罩。一部艺术作品,所能写到的东西相对于无始无终、波澜壮阔的生活来讲总是有限的。也就是说,“不写之写”在“写”和“不写”之间有一个辩证关系。对于作家来说,“写”什么是值得反复思量和推敲的,“写”是主要的,是呈现给广大读者和观众的,是他们能够直接感知和认知的,是直接诉诸读者直觉经验的。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
那么作家和作品中的“不写之写”究竟该怎么理解 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而并不是所有的空白、笔触不到的都叫“不写之写”,不是在阅读过程中随意生发、随意联想到的内容都是“不写之写”。
从《红楼梦》的文本举例,如第三十五回宝玉与薛宝钗丫鬟莺儿的对话。莺儿笑道:“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玉见莺儿娇憨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哪里?好姐姐,细细告诉我听。”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她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正说着,只听外头说道:“怎么这样静悄悄的!”二人回头看时,不是别人,正是宝钗来了。既然这个秘密是莺儿不能告诉宝钗的,此时在莺儿和宝玉对话时当事人宝钗闯了进来,莺儿当然不能当着宝钗的面给宝玉说了,况且是秘密呢。薛宝钗究竟有什么别人都没有的好处,读者也就无法知道了。这个“不写之写”,是永无直接答案的。不是宝玉以后没有机会再向莺儿求证求解,而是作者“不写”了。
“不写”使文本具有了开放性,使我们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丰富和确认,在阅读理解中让薛宝钗的性格丰富起来。而《红楼梦》的叙述又是具有文本的自足性、自洽性的,作家“写”了很多,“写”又限定了我们的理解和联想。薛宝钗有世上人少有的好处,作家为了让你关注、揣摩他的艺术描写,从设置悬念和激发阅读动力与兴趣来说,也是不会轻易直接告诉你的。急于求解问题的答案有,也没有,莺儿接下来要说的成为了文本的“空白点”,这就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
(摘编自孙伟科《〈红楼梦〉中的“不写之写”》)
材料二:
空白是中国画构图中处理黑白关系的主要手段。在《红楼梦》的画家笔法中,空白是被经常运用的一种。曹雪芹曾通过薛宝钗之口表达了他对绘画创作的见解。但作为一个精通绘画的作家,曹雪芹“自觉引进绘画技法”来进行《红楼梦》的创作,从而使其“不仅绘景、状物在妙合画理,而且写人、叙事也往往默运画学神髓,融入丹青技法”。他在作品中就特别注意这种空白手法的运用,不时在《红楼梦》中留有空白。
《红楼梦》中制造空白的手法,除了语言、情节的省略及“不写之写”等以外,还利用“矛盾”制造空白,创造出朦胧、模糊的艺术意境,从而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例如:宝玉酒醉后要撵李奶妈,但被袭人劝住了,并没有撵,而李奶妈却说宝玉撵了茜雪。这看起来相矛盾,但实际是另起了头绪,是将茜雪“出去”的一段情节通过“矛盾”制造了空白,使读者可任意驰骋自己的想象去推想这其中的缘由。张爱玲就认为茜雪是“负气走的”,对此,倒是脂砚斋颇能理解作者的原意,他说:“照应前文,又用一‘撵’字,屈杀宝玉。然在李媪心中口中毕肖。”可见,作者笔法真是高妙,既塑造了茜雪形象,又刻画了李奶妈形象,可谓“一石二鸟”。
这正是空白的妙处。因为像这样的情节若实写了,不但容易使笔墨轻重不均,冲淡主调色彩,而且还使情节受到了限制,显得死板不活。而这里运用以虚写实、计白当黑的空白艺术手法,则使有限的画面中生出无限烟波,创造了烟云模糊的意境,增强了小说的空灵之美。若通部中万万件细微之事俱备,《石头记》真亦太觉死板矣。
(摘编自曹金钟《“矛盾”与<红楼梦>中意境的创造手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楼梦》中,曹雪芹运用“不写之写”艺术手法创设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点,借以体现作品真假相依、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故事特点。
B.红学研究的考证派和索隐派在对“不写之写”进行探究时,忽视了“不写之写”的美学意蕴,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
C.“写”和“不写”影响读者感受:“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
D.小说创作中制造空白并非一般意义上的随意而为,而是对已有内容的适度限制和对未写内容的有意设置,具有更加含蓄隽永的审美意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就“写”与“不写之写”而言,“不写之写”是建立在“写”的基础之上的,不能喧宾夺主;二者应主次分明,相得益彰。
B.《红楼梦》通过设置前后不一致或不合理的情节来制造矛盾,以此形成空白,引发读者质疑,进而推想缘由,探求真相。
C.“不写之写”构成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
D.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果不能对作品的留白、空白、不写之写等做出合理的联想、填补,就有可能误解、曲解作品的应有之义。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不写之写”手法的一项是(3分)
A.第十三回,秦可卿的死讯传出来后,身为公爹的贾珍“哭的泪人一般”,并表示“尽我所有罢了”来料理丧事;而对作为丈夫的贾蓉有何表现却未作交代。
B.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后文只写宝玉与莺儿闲话打络子一事,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
C.第四十回,刘姥姥在宴会上逗笑,作者逐一展现了湘云、黛玉、宝玉、贾母、王夫人、薛姨妈、探春、惜春等人的情态,却没有写宝钗和迎春二人的反应。
D.第七十五回,中秋赏月,贾政要求限一“秋”字即景作诗。看了贾兰的诗,贾政“喜不自胜”并“讲与贾母听”;宝玉作完,贾政看了却只是“点头不语”。
4.请简要分析文本中设置的空白在读者感受方面的作用。(4分)
5.《红楼梦》第九十八回《苦绛珠魂归离恨天,病神瑛泪洒相思地》写了黛死钗嫁的相关情节,林黛玉咽气之际声声叫着:“宝玉,宝玉,你好……”说到“好”字,便浑身冷汗,不作声了。“你好……”留下了空白,能引发读者对黛玉的心理、性格,以及宝黛爱情的丰富解读,堪称“不写之写”的典范。请结合材料,进行合理想象,在“空白”处补写两条内容,并对其简要说明。(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生活在天上
毕飞宇
①蚕婆婆在这个悲伤的夜间开始追忆断桥镇养蚕的日子。成千上万的桑蚕交相辉映,洋溢着星空一般的灿烂荧光。它们弯起背脊,又伸长了身体,一起涌向了蚕婆婆。它们的身体像梦的指头,抚摩着蚕婆婆。每一个蚕季最后的几天总是难熬的,一到夜深人静,这个世界上最喧闹的只剩下桑蚕啃噬桑叶的沙沙声了。蚕婆婆像给爱蹬被单的婴孩盖棉被一样整夜为它们铺桑叶,往往是最后一张蚕床刚刚铺完,第一张蚕床上的桑叶就只剩下光秃秃的叶茎了。然后,某一个午夜就这样来临了,孩子们开始向麦秸秆或菜籽秆上爬去。蚕婆婆在这样的时候就会抓起一把桑蚕,把它们放在自己的胳膊上。它们会昂起头,像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孩子,既像晓通人事,又像懵懂无知,以一种似是而非的神情与你对视。蚕婆婆每一次都要被这样的对视所感动,被爬行的感触是那样地切肤,附带滋生出一种很异样的温存。
②一到夜间蚕婆婆就会坐在床沿,眺望窗外的夜。蚕婆婆看久了就会感受到一种揪心的空洞,一种无从说起的空洞。这种空洞被夜的黑色放大了,有点漫无边际。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
③日子一过了谷雨连着下了几天的小雨,水汽大了,站在二十九层的阳台上,就像是在天上,再也看不见地面了。站了一阵子,感觉到大楼在不停地往天上钻,真的是云里雾里。蚕婆婆对自己说:“一定得回乡下,和天上的云活在一起总不是事。”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
④蚕婆婆再也没有料到儿子给她带回来两盒东西。蚕婆婆定了定神,发现盒底黑糊糊的,像爬了一层蚂蚁。她发现那些黑色小颗粒一个个蠕动起来了,有了爬行的迹象。它们是蚕,是黑色的蚕苗。蚕婆婆的胸口咕嘟一声就跳出了一颗大太阳。另一只盒子里塞满了桑叶芽。蚕婆婆捧过来,吸了一口,二十九层高楼上立即吹拂起一阵断桥镇的风,轻柔、圆润、濡湿,夹杂了柳絮、桑叶、水、蜜蜂和燕子窝的气味。蚕婆婆捧着两只纸盒,眼里汪着泪,嗫嗫嚅嚅地说:“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⑤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第二十九层开始了养蚕生活,就此生龙活虎了起来。她拉上窗帘,在阳台上架起了篾匾,一副回到断桥镇的样子。
⑥蚕婆婆在新时代大厦的二十九层开始了与桑蚕的共同生活。她抚弄着蚕,和它们拉家常,说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的家乡话。蚕婆婆的唠叨涉及了她这一辈子的全部内容,没有时间顺序,没有逻辑关联,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
⑦蚕仔的身体一转白就开始飞快地成长了。所用的篾匾一天比一天多,所占的面积一天比一天大。阳台和整个客厅差不多都占满了。
⑧离春蚕上山还有四五天了,大儿子突然要飞一趟东北。蚕婆婆一个人在家,心情很不错。她打开了一扇窗,在窗户底下仔细慈爱地打量她的蚕宝宝。快上山的桑蚕身子开始笨重了,显得又大又长。蚕婆婆从蚕床上挑了五只最大的桑蚕,让它们爬在自己的胳膊上。蚕婆婆指着它们,自语说:“你是老大,你是老二……”蚕婆婆逗弄着桑蚕,把自己的五个儿子重新怀了一遍,重新分娩了一遍,重新哺育了一遍。仿佛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五个儿子又回到了眼前。
⑨意外事件说发生就发生了,谁也没有料到蚕婆婆会把自己锁在门外了。蚕婆婆突然听见“轰”的一声,一阵风过,门被风关上了。关死了。蚕婆婆握着钱包,十分慌乱地扒在门上,拍了十几下,蚕婆婆失声叫道:“儿,儿,给你妈开开门!”
⑩三天之后的清晨,儿子提了密码箱走出了电梯,一拐弯就看见自己的母亲睡在了过道上,身边堆的全是打蔫的桑叶和康师傅方便面。母亲面色如土,头发散乱。
儿子打开门,蚕婆婆随即就跟过来了。蚕婆婆走到蚕床边,蚕婆婆惊奇地发现所有的蚕床都空空荡荡,所有的桑蚕都不翼而飞。
蚕婆婆喘着大气,在二十九层楼的高空神经质地呼喊:“蚕!我的蚕呢!”
大儿子仰起了头,雪白的墙面上正开始着许多秘密。墙体与墙体的拐角全部结上了蚕茧。不仅是墙,就连桌椅、百叶窗、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与影碟、酒杯、茶具,一句话,只要有拐角或容积,可供结茧的地方全部结上了蚕茧。然而,毕竟少三四天的桑叶,毕竟还不到时候,桑蚕的丝很不充分,没有一个茧子是完成的、结实的,用指头一摁就是一个凹坑。这些茧半透明,透过茧子可以看见桑蚕们正在内部困苦地挣扎,它们蜷曲着,像忍受一种疼,像坚持着力不从心,像从事着一种注定了失败的努力……半透明,是一种没有温度的火,是一种迷蒙的燃烧和无法突破的包围……蚕婆婆合起双手,紧抿了双唇。蚕婆婆说:“罪过,罪过噢,还没有吃饱呢,——它们一个都没吃饱呢!”
桑蚕们不再关心这些了。它们还在缓慢地吐。沿着半透明的蚕茧内侧一圈又一圈地包裹自己,围困自己。在变成昏睡的蚕蛹之前,它们唯一需要坚持并且需要完成的只有一件事:把自己吐干净,使内质完完全全地成为躯壳,然后,被自己束之高阁。
(选自毕飞宇《中国短经典·唱西皮二黄的一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断桥镇是蚕婆婆昔日生活的地方,在断桥镇,蚕婆婆生活自在,养蚕得心应手,拉扯大了孩子。
B.新时代大厦二十九楼是蚕婆婆现在生活的地方,在这里,蚕婆婆觉得自己是生活在天上,很不适应。
C.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关系,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D.小说善于描摹物象表现情境,文中的排风扇、抽水马桶、影碟机等物品构成了现代生活情境。
7.对小说语言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②节中,“星星在天上闪烁,泪水涌起的时候满天的星斗像爬满夜空的蚕”句中的“蚕”,寄托了蚕婆婆对断桥镇养蚕生活的割舍不断的深情。
B.第③节中,“蚕婆婆望着窗外,心里全是茶色的雾,全是大捆大捆的乱云在迅速地飘移”句中的“雾”和“云”形象地表现出蚕婆婆此时无法融入城市生活的状态。
C.第⑥节中,“只是一个又一个愉快,一个又一个伤心”句,用愉快、伤心这两种情绪代表了蚕婆婆的生活内容,用词凝练,却也凸显了生活的滋味,让人唏嘘。
D.本文多处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语言生动形象,充满韵味,表现出断桥镇生活的充实、诗意和浪漫,让人不禁对断桥镇充满向往。
8.文章一开始就用大量的笔墨来写蚕婆婆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小说中“蚕”有怎样的寓意?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于是项王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以所乘骓马赐亭长,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藉所杀汉军数百人,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楚地悉定,独鲁不下。汉王引天下兵欲屠之。至其城下,犹闻弦诵之声。为其守礼义之国,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以示鲁父兄,鲁乃降。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春正月,诸侯王皆上疏,请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王即皇帝位于汜水之阳。帝西都洛阳。夏五月,帝置酒洛阳南宫,上曰:“彻侯、诸将毋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此其所以失天下也。”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禽也。”群臣说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帝灭楚》)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B.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C.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D.汉王以鲁公礼葬项王/于谷城亲为发哀/哭之而去诸/项氏枝属皆不诛/封项伯等四人皆为列侯/赐姓刘氏/诸民略在楚者/皆归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亭长,官名。秦汉时,十里一亭,设亭长一人,掌治安、诉讼、旅宿等事。
B.弦诵,乐歌声与读书声,泛指学校教学活动。语本《礼记》:“春诵,夏弦。”
C.皇帝,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号。自周始,天子称皇帝,之前多称帝或王。
D.运筹,制定策略,谋划。筹本为计数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后代指谋划。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羽不愿渡江,因为他觉得兵败是上天要灭亡他,况且当初他与八千子弟渡江西征,现在仅剩他一人生还,他无脸面再见江东父老。
B.在与汉军厮杀中,项羽身遭十余处创伤,他听说汉王悬赏千金购买自己的头颅,还有分封万户之地的赏赐,就送了个人情给吕马童,自刎而死。
C.高起等人认为高帝不吝啬,只要臣子有功劳,就一定酬报他,项羽却妒贤嫉能,残害功臣,因此失去天下。高帝否定了他们的意见。
D.高帝认为张良、萧何、韩信皆为人中英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如他们,但能重用他们,这就是取得天下的主要原因。群臣心悦诚服。
13.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2)马童面之,指示中郎骑王翳曰:“此项王也。”
14.楚地都被平定后,唯独鲁县拒不投降。汉王本来打算屠城,后来为何改变了主意?请结合原文简要回答。(3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从陈季张求竹竿引水入厨
黄庭坚
井边分水过寒厅,斩竹南溪仗友生。
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
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
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注]惊。
【注】据《庄子》记载,凤凰不同于凡鸟,它只吃竹子果实,只饮甘甜泉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向朋友交代了自己求取竹竿原因,“仗”字体现了诗人的恳切之意。
B.诗人一边感受春酒的芬芳,一边聆听三峡的泉声,日常生活十分轻松惬意。
C.引来的井水能让庖厨保持洁净,诗人借此含蓄表达自己对高洁品性的追求。
D.尾联巧用凤凰的典故,化俗为雅,将求取竹竿这件平常小事写得高雅别致。
16.诗人“求竹竿”时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谏太宗十思疏》中与《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意思相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运用反问强烈谴责强秦疯狂掠夺又大肆挥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咏而归。”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无论是传统文化题材,还是现实题材,作品都要对当下观众产生影响。《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中国风舞服,清奇秀美,舞者( ① ),裙带生风。中国画充满着阴阳对立的美学,《千里江山图》更有独特的体现,浓墨重彩、轻描淡写,巍峨壮丽、幽美灵秀……无不透着审美意蕴,笔意之中自带节奏感。线条的节奏感和舞蹈的节奏感是相通的,用舞蹈的方式进行创意表现,令人( ② )。唯美的舞姿,赏心悦目。如此美不胜收,让在场的观众也飘飘欲仙,也欲( ③ ),起舞弄清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沉浸其中,妙不可言。全剧结尾,一轮明月朗照千年,王希孟与展卷人在画卷两端四目相对,拱手致意。令人想起李白《把酒问月》中的诗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其含义也可以表述为:“今人不见古时月,古月依旧照今人。”月色如桥,古今相望,这是跨越千年的文脉传承。
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李白《把酒问月》中两句诗的改写,结合语段,你认为改写后的诗句要表达什么含义?有何妙处?(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我们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现在我们发现,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 ① 。
人人都有情绪,这很正常。但情绪就像水,宜疏不宜堵。生闷气会带来诸多危害,“气死人”可不是开玩笑的。其实,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 ② ,“气呼呼”一词常用来形容生气的状态,因为人在生气时,呼气会浅且重,此时进行深呼吸,可以有效调节情绪。研究还发现,一些抚摸的动作也可舒缓情绪,如拍胸、拍手、摸肚子等。还有闻香法,中国古代讲“君子佩香”,英语中也有个表述叫“闻一闻玫瑰的芬芳”,这说明香气 ③ 。
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下列选项中,所用修辞手法和文中画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B.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C.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是的,我祈祷你能“成功”,但我所理解的成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与热情——在妈妈看来,一个每天早上起床都觉得上班是个负担的律师,并不比一个骄傲地对顾客说“看,这个发型剪得漂亮吧”的理发师更加成功。
但是,对你的“成就”无所寄望,并不等于对你的品格无所寄望。妈妈希望你来到这个世界不是白来一趟,能有愿望和能力领略它波光潋滟的好,并以自己的好来成全它的更好。
妈妈相信人的本质是无穷绽放,人的尊严体现在向着真善美无尽奔跑。
上面文字节选自一位母亲作家写给自己刚满百天的孩子的信。作为高中生的你,读了这些内容,有着怎样的联想或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黄陂区2021-2022学年度下学期高一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D (A项“借以体现”错误,原文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在叙事上采用了曲折复义的表达方式,明确说小说故事是假语存(贾雨村)、真事隐(甄士隐),在真假、有无、虚实之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艺术空白点,也就是‘不写之写’”,可见选项关系表述错误。 B项“而以机械的方式理解其中的虚实空白艺术”错误,于文无据,原文为“‘不写之写’应该主要从美学修辞学上来理解,而不是从索隐或随意联想的角度来理解”,可知“机械的方式”曲解文意,于文无据。 C项“‘写’得越少,文本的开放性就越强,读者联想空间就越大;若所有细节都交代清楚,作品就显得死板”错误,表述绝对化。原文为“作家的‘不写之写’,应该是服务于其艺术目的的或者一定的艺术目的的。作家通过作品写出来的东西,虽然是局部的,但可以意识到它的整体,这才是‘不写之写’。换言之,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可见并不是“写”得越少越好,也不是细节交代清楚就显得死板。故选D。)
2. C (C项“对这种不确定性的合理解读,不是作者所能影响的,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错误。材料一原文为“至于‘不写’,则属于并不完全由作家掌控的部分,由‘写’唤起人们对‘不写’感知、认知,这对作家来说不是一个轻而易举的技能,对阅读来说不是轻易能获得的效果”“这样的‘不写之写’,构成了文本理解的不确定性,但具有理解的合理性。因为这些不写之写,是读者可以根据上下文,根据对人物一贯的性格、行为逻辑、情感取向推测到的,但又不能完全说明白,不能完全‘意于言表’,从而使艺术具有含蓄隽永、味之无穷的韵致和品格”,可知并没有说主要取决于读者的理解能力,也需要根据作者所写的内容来解读。故选C。)
3. B (B项“傅家两个嬷嬷受差遣看望挨打的宝玉时私下谈论他‘连一点刚性也没有’……却不再对嬷嬷作其他描写”中傅家两个嬷嬷并不是作者所要描述的对象,作者只是借她们之口点出世人对宝玉的评价,所以后面自然也就不会写她们了,所以不属于“不写之写”手法。故选B。)
4.①可以设置种种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可以引发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使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每点2分)
5.示例一:“宝玉,宝玉,你好狠心!”“狠心”二字,可以将黛玉在获悉宝玉与宝钗的婚约之后万念俱灰、伤心欲绝的怨恨之情尽情传达。
示例二:“宝玉,宝玉,你好苦命!”“苦命”二字,既写宝玉,又写自己,五味杂陈,融为一团,“有情人难成眷属”的无助之感自然流露。
示例三:“宝玉,宝玉,你好好保重!”黛玉寄人篱下,孤苦无依,含蓄内敛,对宝玉一往情深,但在弥留之际却只能留下斩不断的丝丝牵挂,一声“保重”,万般不舍,可见一斑。
(每条2分,能答出其中任意两条即可得满分。意思答对即可;若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C (“社会发展变化太快和自己的文化水平”错误,从文中来看,蚕婆婆不适应现代生活主要与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精神需求无处安放有关。故选C。)
D (“诗意与浪漫”错误,由第一段蚕婆婆追忆的断桥镇养蚕的日子可以看出,断桥镇的生活是充实的,是接地气的,是安然的,并非“诗意浪漫”。故选D。)
8. ①表现了蚕婆婆对充实的乡村生活的怀念,也反映了对现在生活的不适和孤寂;②与实写二十九楼的生活相呼应,丰富了人物的性格,也凸显了情节的合理性;③表现了转型生活的无奈和困惑(物质生活的富足和精神需求的错位)。(每点2分)
①断桥镇的蚕是蚕婆婆对乡村生活的美好回忆;②二十九楼上的蚕是蚕婆婆的陪伴和精神寄托;③作茧自缚的蚕象征蚕婆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和无法突破的精神困境。(每点2分)
10.B (句意:汉王用安葬鲁公的礼节(楚怀王起初封项羽为鲁公)将项王埋葬在谷城,亲自为(他)发丧举哀,哭悼一番后才离去。对项王的旁系亲属都不杀害。把项伯等四人都封为列侯,赐姓刘氏。被掳掠到楚国的百姓,都准许他们回去。故选B。)
11.C (“自周始”不对,应为“自秦始”。秦统一六国之后,秦王赢政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过五帝”,于是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自称为“始皇帝”。故选C。)
12. C (“高帝否定了他们的意见”曲解文意。从下文高帝所说的“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来看,高帝并没有否定他们的意见,只是认为他们的意见不全面,没有说到最关键的地方。故选C。)
13.(1)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也足够可以称王了。(“地方”“王”各1分,句意2分)
(2)马童面对项羽,(把他)指给中郎骑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 (“面”“指示”各1分,句意2分)
14. 汉王从弦歌、诵读声中看出鲁县是信守礼义的地方,当地百姓能为君主尽忠死节,于是改变了主意。
【参考译文】
这时,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将船只停靠在岸边,等待他上船,对项王说:“江东虽然狭小,土地方圆千里,民众几十万人,也足够可以称王了。希望大王赶紧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汉军来了,也无法渡江。”项王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渡江干什么!况且我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除我之外)无一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怜悯我,拥戴我为王,我又有何面目再见他们呢!即使他们不说,我难道心中就不感到惭愧吗!”于是将所乘的骓马赐给亭长,命令骑兵统统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汉军交战。仅仅项羽一人就杀死数百名汉军,他自己也身受十多处创伤。(项羽)回头看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说:“你不是我的老友吗?”马童面对项羽,(把他)指给中郎骑王翳看,说:“这就是项王。”项王于是说道:“我听说汉王用千金悬赏(重金征求)我的头颅,分给上万户的封地,我就送给你这个恩惠(人情)吧。”于是自刎而死。
楚地全部被平定了,唯独鲁县仍不投降。汉王率领天下兵马,打算屠灭它。(大军)抵达鲁县城下,仍然听到弦歌、诵读之声。因为它是信守礼义的国家,为自己的君主尽忠死节,(汉军)便拿着项王的头颅给鲁县父老看,鲁县这才投降。汉王用安葬鲁公的礼节(楚怀王起初封项羽为鲁公)将项王埋葬在谷城,亲自为(他)发丧举哀,哭悼一番后才离去。对项王的旁系亲属都不杀害。把项伯等四人都封为列侯,赐姓刘氏。被掳掠到楚国的百姓,都准许他们回去。
春季正月,诸侯王都上疏,请求推尊汉王为皇帝。二月甲午,汉王于汜水之北即皇帝之位。高帝向西建都于洛阳。夏季五月,高帝在洛阳南宫设宴,说:“各位列侯、各位将军,不要对我隐瞒,都来说说这个道理,我取得天下是何原因?项氏失去天下又是何原因?”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派人攻城略地,谁攻取了城池、占领了土地就分封给他,与大家同享利益。项羽却不这样,(他)对有功的人嫉妒,对贤能的人怀疑,这就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高帝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在帷幕中拟定作战策略,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给粮饷,保证运粮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人都是人中英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仅有一个范增,却不能任用,这就是他被我打败的原因。”群臣都心悦诚服。
B (“诗人一边……一边……”错误,“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一句是作者想象引水成功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也可以听到水从竹竿中流过的声音,这是虚写,并不是实有其事。故选B。)
16.①描绘引水成功后享春酒、听水声的情景,激起友人的兴趣。(或:唤起友人的助人之乐/让友人感受到助人的快乐。)②称赞竹林景色清雅,可赏风月,可栖凤凰,博得友人的好感。③说明砍竹于美景无损,也尽量不造成干扰,打消友人的疑虑。
【解析】
本诗是作者请求陈季张家里砍竹竿来引水入厨,诗写的巧妙有趣,体现出作者充分考虑友人的心理感受以说服友人的特点。
在诗的颔联“来酿百壶春酒味,怒流三峡夜泉声”中,作者说引水后可以用所引之水来酿酒,还可以在夜间谛听流水之声,这是多么高雅之事啊,如果引水成功,朋友也可以享受这种高雅了。
颈联“能令官舍庖厨洁,未减君家风月清”是说砍竹做成引水管后能让厨房清洁,而所砍的竹子也不会对朋友家的风景形成破坏。引水之后,再也不要去井旁担水,所以厨房中也不会有洒落的水迹,而所砍之竹并不多,并不会对朋友家的竹林美景造成破坏,这是劝友人不必为砍竹所造成的影响担心。
尾联“挥斧直须轻放手,却愁食实凤凰惊”,是说自己砍竹时会轻手轻脚,尽量少产生噪声,但即使自己再注意,还是免不了对朋友造成一些惊扰,还望朋友包涵。
17. (1)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2)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3)浴乎沂,风乎舞雩
18.①摇曳生姿/翩翩起舞 ②拍案叫绝/赞不绝口 ③乘风归去
19.示例一: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示例二:《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它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舞蹈是动态的,画作是静态的,以动化静,带来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
(原句共有两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只此青绿》在虎年春晚上爆红,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此句暗换主语,在“舞蹈”前面应加上“它用”,或者把这句改为“虎年春晚上爆红的《只此青绿》,用舞蹈语汇创造性转化《千里江山图》”。二是搭配不当,“创设更全方位的视觉享受”,创设有“开始设立”“兴办,成立,创办”等含义,在此处“创设”与“享受”搭配不当,将“创设”改为“带来”。)
20.(1)“古月”是指《千里江山图》,“今人”是指当下的观众,其含义为:画家早已逝去千年,但是千载之后,那幅画的神韵却通过现代舞蹈的转化,熏陶了无数的观众。(2分)
(2)妙处:①以改写诗句的形式来呈现作者的感悟,使得表达更加诗意和优美;②运用比喻的手法,将《千里江山图》比作“古月”,化平实为生动,激发读者想象;③诗句中包含了“古月”“今人”的今昔对比,在对比中传达出更为清晰悠远的历史感,诗情哲理并茂,更为精妙丰富。(答出两点给2分)
21.①它可以受人控制; ②如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 ③可以安抚情绪。 (每点2分)
(第一处,前文说“我们以前有个错误的观念,认为情绪是一种自发的、被动的反应,它不受自己控制。现在我们发现,情绪其实是理智的一种反映”,前后正好是两种不同的观念,此处应结合“它不受自己控制”来写,说明它可以受人控制,故可填“它可以受人控制”。
第二处,前文说“其实,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暗示我们后文要介绍方法,结合后文的“此时进行深呼吸,可以有效调节情绪”,此处可填“如可采用深呼吸的方法”。
第三处,前文说“我们有很多调节情绪的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情绪”“……也可舒缓情绪”,都是在谈论“调节情绪”的话题,紧接着说“还有闻香法,中国古代讲‘君子佩香’,英语中也有个表述叫‘闻一闻玫瑰的芬芳’”,说明这是在谈论“香气”与“情绪”的关系,故可填“可以安抚情绪”。)
22.A (A借代,B、C、D比喻。故选A。)
23.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作文题。
这是一位母亲作家给自己刚满百天孩子写的信的一部分内容。材料第一段是母亲对成功的认识,她认为成功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敬畏和热情。材料第二段重点强调,虽然并不寄希望孩子有大成就,但是希望她有好的品格,能够感受世界的美好,用自己的好品格让世界变得更好。材料第三段从人的本质和尊严对孩子提出希望,她希望孩子有无尽的求知欲,她希望孩子追求真善美。三段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对孩子提出了希望,而这三个方面是写作的方向。
归纳总结材料内容可知,大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写作:一是对所做的事情要充满敬畏和热情。只有常怀敬畏之心,我们才会认真做好每件事情;只有常怀热情,我们才不会对自己所做之事产生倦怠。而这些都是我们做好一件事情所必需的。二是无论有无大的成就,一个人的人品必须是过硬的,对世界充满美好的期盼,并且能够为了世界的美好贡献自己的力量。三是人的求知欲不能丢,永远不要放弃追求真善美。以上几个方面,可以选择其中一点来写,也可以选择几点来写。
从写作任务来看,作为一名高中学生,看完这封信后会有什么样的联想或思考?也就是说,要从青少年的角度来谈你的认识。而认识的内容就是母亲给孩子信中体现出来的一些思想和观点。比如,你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没有敬畏和热情?你认为这种态度对于做事情有什么重要的作用?你对品格、对求知欲等有什么样的看法?思考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完成写作任务。总之,根据母亲信的内容,体现你作为高中生的思考和认识。
立意:
1.做事要心怀敬畏和热情。
2.感受世界的美好,成全世界的美好。
3.永远充满求知欲。
4.永远追求真善美。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