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学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简易方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 青岛版(五四学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青岛版(五四制)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2-07-17 12:34: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方程的意义
时间 节次 上午第一节
来源 青岛出版社2015班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3页
课型 新授课 授课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
目标 确立 依据 课标 分析 课标摘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有关统计的目标是: 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如3X+2=5 2X-X=3),了解方程的作用。 课标分解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能够判断出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并能阐述理由。 能用方程将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准确写出。
教材 分析 本课是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挑战简单的方程概念。 本课教材的设计特点:教科书利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有关动物园大熊猫的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材料,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直观生活经验来积极开展解决问题的拓展活动。这样的素材不仅是数学文化的潜移默化渗透,也是提出问题的合理背景。 本课时安排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米粉重多少克?”第二问题是“你能用等式表示下面天平重的等量关系吗?” 借助问题探索过程,经历观察、猜想、讨论、符号化表示等过程来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数学概念。
目标 确立 依据 学情 分析 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对43名学生进行了学习知道点检测,前测分析如下: 项目题目人数百分比天平你知道天平吗?3888%你知道天平有哪些部分组成吗?2763%你知道天平如何使用吗?2865%你知道关于天平的数学知识吗?512%方程你知道方程的概念吗?2558%你知道关于方程的其它知识吗?614%用字母表示数米粉的重量是x,碗的重量是20克,用字母表示米饭和碗一共的重量 ( )4093%哥哥的分数是y,弟弟比哥哥少3分,弟弟的分数用字母表示 ( )3991%小红半小时读书z页,小明读书的速度是小红的2倍,小明半小时读书( )页。3786%
通过前测分析了解到一下学情: 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天平,了解天平的组成和使用方法,但是对于天平中的数学知识知之甚少,这一部分在课上要做着重引导。 差不多有半数的学生知道方程的概念,但是也仅限于知道概念,没有深入的了解,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学习的重点。 用字母表示数的题目,大部分学生掌握的非常好,知识点的掌握非常的扎实,只有个别孩子出错,这为后期方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 目标 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中的等量关系。 在理解方程概念的基础上,可以正确判断一个等式是否属于方程并阐述理由。 在已经理解情境中等量关系的基础上,用方程来描述等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 借助等量关系的知识桥梁,来理解方程的意义。 通过理解方程的意义,能够判断出算式是不是方程。
学习重难点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能借助等量关系写出规范准确的方程。
评估 任务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正确描述出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能够判断出一个算式是不是方程并能阐述理由。 能用方程将具体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准确写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 评估要点
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动物园中大熊猫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其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寻找数学学科的相关信息,依据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探究问题:一碗米粉重多少克? 能读出情境图中与数学学科有关的信息。 能提出一个科学合理的数学问题。
探索新知 直观感知 教师依次演示天平平衡了、左侧重了、右侧重了、又平衡了等四个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天平的现象做出数学化的表达。 合作探究 学生观察天平的四种现象,经历讨论、数学化表达等过程,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理解概念 借助天平现象所链接到的数学表达,学生依次理解等式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概念,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的概念,最后升华到方程的概念。 引导分类 教师出示不等式,一般的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这样多种类型的式子。学生根据刚刚学习的概念来进行分类并阐述理由。 5.拓展延伸 教师给出具体的数学情境,学生依据情境图景观合作学习找出其中的数量关系,并用方程的形式将等量关系表示出来。 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天平的四种现象。 学生能依据天平现象写出正确的数学式子。 学生能说出等式和方程概念之间的不同。 学生能找出情境图中的等量关系。 学生能将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
巩固应用 课本第三页自主练习第一题,判断哪些式子是方程? 课本第四页自主练习第三题,写出等量关系并用方程表示。 学生能判断一个式子是否属于方程并阐述理由。 学生能将等量关系用方程表示。
课堂总结 教师出示完整的板书设计 学生对本课时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教师梳理知识框架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表达课堂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