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四节 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探究:小车沿斜面滑下速度的变化
环节一:提出问题
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环节二:猜想与假设
小车在斜面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环节三: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环节三:设计实验
怎样取相等的两段路程?
从起点线开始,用刻度尺测出相等的两段距离,并做好标记A、B、C。
2.方法:
取相等的路程, 测出每段路程运动的时间,进行比较.
讨论一:
3.器材:长木板、小木块、小车、刻度尺、停表、金属块、
1.原理:
怎样测小车运动的时间?
(2)上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3)下半段路程的时间怎样测?
(1)秒表的使用方法
方法:t1 = tB
方法:t2 = tC -tB
讨论二:
复位
计时
讨论三:
实验中应记录哪些数据?
S1、S2、tB 、tC、 t1 、t2 、V1、V2
思考:能让小车从B点开始运动吗?
能让小车运动到B点时开始计时吗?
环节三:设计实验
4.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将路程分为相等的两段S1和S2,并标记A、B、C ;
(2)将金属片放在B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到B点的时间tB,则t1 = tB ;
(3)将金属片放在C点,测出小车从A点滑至C点的时间tC ,则 t2 = tC -tB ;
(4)计算出S1、S2两段的速度V1、V2 。
环节三:设计实验
路程 (m) 运动时间(s) 速度(m/s)
上半段 S1= t1= v1=
下半段 S2= t2= v2=
5.设计实验数据表格
环节三:设计实验
1.调整斜面的高度适中,使小车刚好从斜面上滑下,不能太快。
2.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
注意事项:
准备工作:
1.小车的前端对齐起始线,静止释放
2、计时开始与小车释放应该是同时的发生碰撞时马上停表。必须专人操作。正式实验前应该练习几次,熟练之后会使测量的数据更准确。
环节四:进行实验
金属片
金属片
120
100
80
60
40
20
0
cm
金属片
实验时注意观察停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上半段路程
实验时注意观察表的示数。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金属片
结论:小车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越来越( )。
路程 (m) 运动时间(s) 速度(m/s)
上半段 S1= t1= v1=
下半段 S2= t2= v2=
实验数据
大
环节五:收集数据
环节六:分析与论证
分析实验数据
问题
(1)为什么实验得到的两个速度v1,v2不一样大?两者是二倍关系吗?
小车越走越快,下半段更快,因此全程速度大于上半段速度,但不是二倍关系(v2(2) 该实验误差主要来自哪几个面?
①受工具精度所限;
②测量者反应速度和读数误差;
③装置光滑度不均匀带来误差。
(3) 要减小误差,应注意什么?
a.安装置时,斜面倾角要小一点,但不能过小,过小则小车不动,稍大就会使小车过快,计时不准。起止点距离适当大一点好。
b.测时间时释放小车与开始计时要尽量同步。
c.对刻度尺和停表读数要规范准确。
D. 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解析:小车沿斜面做加速直线运动,所以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小,下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最大,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居中,所以选 B.
B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 )
A. 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
B. 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
C. 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
S
S1
S2
训练1
刻度尺
停表
时间
变速
大
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沿斜面下滑的平均速度的实验。
(1)该实验原理是 ;实验中需要的测量工具是 和 ;
(2)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_______(选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
(3)实验时观察到,小车沿斜面顶端下滑到斜面底端的运动________ (选填“匀速”或“变速”)直线运动;
(4)实验中若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s1的平均速度偏 。(选填“大”或“小”)
A
训练2
如何测量物体的平均速度
如何分析实验数据
尊重测量结果、客观分析
1
2
3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