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3《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第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7 17: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
教师 学段 高段
课题 《少年中国说》(节选) 授课时间 40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总 2 课时 第 2 课时
教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一)单元分析 《少年中国说》(节选)出自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爱国情怀”为人文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少年中国说》(节选)《圆明园的毁灭》三篇精读课文,《木笛》一篇略读课文。主要描述了不同年代、人物、事件中,所体现出的 “爱国情怀”,展现了中国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丰富的德行育人价值。根据课文内容,教材配以清晰的注释、优美的插图、层层递进的课后题、阅读链接和资料袋。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结合查找的资料,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四年级下册“抓住关键词句,初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有所提升,更加强调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材分析 1. 写作背景分析。 《少年中国说》(节选)是该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本,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中国正直八国联军侵华,帝国主义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只能任由瓜分。在国内,人们悲观、绝望,甚至有些卖国求荣者发出“中国不亡无天理”“任何列强三天之内就可以灭亡中国”等憎恶之言。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卑鄙阴谋,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梁启超提笔写下这篇《少年中国说》,本课是《少年中国说》的节选。 2. 课文内容分析。 本课全文184个字,却充满气势、颇具感染力。主要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以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挑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对青少年的殷切期盼和对祖国未来美好希望。课文抒发的感情浓烈、气势宏大,主要归于其句式排列和表达手法。 第一自然段。主要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即少年中国之责任全在中国少年。在句式上,由“智”“富”“强”到“独立”“自由”“进步”,又到“胜于欧洲”“雄于地球”,句式整齐、层层递进,读起来铿锵有力,感情逐渐升华; 第二自然段。首先,在句式上,均采用4字句,双句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节奏,使人意气风发、情绪高涨,中国少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其次,在表达方式上运用了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例如“红日初升”表示红日刚刚升起,道路充满霞光,象征着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紧接着,依次用了“河流”“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等七种充满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象征中国,喻示中国美好前景。“天戴其苍,地履其黄”象征中国顶天立地,“纵有千古,横有八荒”象征中国的广阔天地,最后一句话点名中国”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第三自然段。直抒胸臆,讴歌了少年中国的“美”,中国少年的“壮”,再次点名了“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紧密关系。 (三)插图、课后题分析。 首先,本课插图上方对应“红日初生,其道大光”,下方对应的是“河出伏流,其道汪洋”,天地浑然一体、波澜壮阔,震撼人心。 其次,本课课后题共有四道题。第一题既强调了朗读的整体要求,即正确、流利,还点明了朗读的具体要求,即要读出连贯、气势;第二题指明了课文阅读的方式和要求,即要结合注释说课文的意思,并设置了两个问题,即“课文用哪些事物来赞美中国”“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有什么关系”。第一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第二自然段解决第二个问题。第三题也指向本课的朗读要求,即“集体朗诵课文”,在第一题的基础之上提高了朗读的要求。此外,该课后题的要求对应课标中对该学段的“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一目标要求;第四题为选做题,链接当下时事,任务形式也比较灵活、自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小结:四道课后题在结构层次上层层递进,在具体内容上抓住了该学段阅读理解的共性目标,即“朗读”与“诵读”,也紧扣本课内容的核心问题“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方向指导。 总之,本文在内容设置、课后题的编排上既紧扣“深爱祖国”这一人文主题,又能体现当下时兴的中国精神,具有丰厚的德性育人价值。《少年中国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经典,新时代的青少年需要走进这样的经典优秀作品,从中去学习语言、渗透情感、提升思维,而走进的方式,应该是“读”。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诵读”等学习活动去体味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并能联系生活、结合实际使学生获得情感的熏陶,提升民族责任感。 学情分析 1. 学生的身心特点分析 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该阶段学生处于具体形象化思维阶段,初步具备将逻辑运算能力运用到具体事物中的能力。 2. 学生的已有学习基础 已经掌握了自主识字的方法,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应该放手让学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课文大意 3.学生的学习困难点 首先,本课的社会背景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难以深刻体会到面对祖国的内忧外患,作者写出《少年中国说》的内心情感。因此,教学中,为学生补充一定的时代背景资料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历史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影子,新时代祖国的崭新面貌都离不开历史中爱国人物的牺牲与付出,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展示新时代生活、科技的巨大改变,让学生居安思危,缅怀先烈,升华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课文多处用典,会对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障碍,因此教师要提醒学生紧扣单元阅读要求,通过课外查找资料和借助注释来疏通课文,并给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 最后,本课中出现的象征手法,以及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内容、发挥想象来体会少年中国的美好前程,体会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相辅相成关系。
育人 目标 目标制定依据:新课标学段目标、单元双线组元、课文内容、课后题编排。 第一课时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第一自然段;认、读、写本课生字。 2. 了解本课的创作背景,认识“说”议论文体。 3. 初步理清“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初步感受到少年肩上的重任。 3. 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学会借助注释阅读文言文,理解字、词和典故,疏通文意,初步体会课文情感。 第二课时目标(本课时)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连贯、读出气势。 2. 借助注释、反复朗读和诵读,体会第二段中 “象征”表达方式,把握“少年中国”具有的特点,理清所写事物与“少年中国”的关系。 3. 回顾全文,理清“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感受到少年肩上的重任,激发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 4. 结合时代演变与生活实际,思考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是否实现,感受祖国的完美蜕变,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
学习重难点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连贯、读出气势。(重点) 2. 通过反复地朗读、想象,把握少年中国具有的特点,理解文中所写事物与“少年中国”的关系;(重难点) 3. 理清“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感受到少年肩上的重任,激发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重难点) 4. 结合时代演变与生活实际,思考梁启超先生的强国梦是否实现,感受祖国的完美蜕变,升华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的爱国主义情怀。(重点)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育人点及育人效果预期)
课题导入 检查朗读 , 导入课题 教师活动1:引导学生朗读课文,评价朗读,定位朗读目标: 1.任务:请三位同学接龙朗读三个自然段。 2.提问1:大家觉得三位同学的朗读怎样?谁来评价一下 3.展示:课后题1朗读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连贯而有气势。 4.提问2:怎样读才能读得连贯,有气势? 学生活动1:接龙朗读课文,评价朗读,定位朗读目标: 1. 三位同学接龙朗读,其它同学认真听朗读并做出评价。 预设学生答1:读得正确、流利,但是缺少感情。 预设学生答2:配上音乐读;带着感情读。 学科认知: 聚焦情感,确立朗读情感目标。学生在朗读展示与交流中,发现朗读中情感不足这一问题,并交流思考如何解决,确立“读出感情”这一目标。
新课教 学 一、聚焦段落 , 引导提问 教师活动2:引导学生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段落。 1. 任务:想要有感情地读课文,我们必须要先理解作者的感情。课文中就有一段话直接抒发了作者的感情。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段话。 2. 任务: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找出表明作者情感的两个字。 3. 任务:请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诵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少年中国的美,读出中国少年的壮。 4. 师生合作读第三段。 教师活动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 提问3:美哉,我少年中国;壮哉,我中国少年。读到这里,大家有什么疑问吗?提出你的问题。 学生活动2:浏览课文,找出表达作者感情的段落,并读出感情。 1.浏览课文,找出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段落。(预设:第三段) 2.齐读课文,找出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作者情感的两个字。(预设:“美”与“壮”) 3.自主诵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少年中国的美,读出中国少年的壮。 4. 跟着老师的节奏读第三段,感受作者的情感 学生活动3:学生根据第三段内容自主提出疑问。 1. 根据第三段内容,认真思考自己的疑问。(预设:中国为什么要叫少年中国?题目是中国少年,为什么要写少年中国?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样的情感?) (一)学科认知 1. 聚焦关键段落,探究作者情感,落实朗读目标。通过快速浏览(浏览是已学阅读要素)课文,定位抒发情感的第三段。通过自主朗读和师生合作读第三段,抓住“壮”“美”两个关键字,探究作者对于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并在诵读中感悟情感,落实课后题中的朗读目标。 2. 通过自主朗读,提出疑问,引发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学习,为后面的学习过程中奠定基础。 (二)审美育人 通过朗读、想象,初步感受少年中国的“美”,中国少年的“壮”。
二、深入品读 , 言少年中国(梳理少年中国的特点, 理解少年中国与所写事物的关系) 教师活动4: 引导学生找出第二段具体事物。 (一)朗读第二段,找出事物 1. 评价&过渡: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刚刚大家提出了这么多问题,接下来先我们攻克第一个难题——中国为什么叫少年中国?其实答案就藏在第二段中。 2. 任务:请大家自主朗读课文第二段。 3. 任务:第二段中描写了很多事物,请大家默读课文,圈出这些事物。 4. 提问4:第二段中都描写了哪些事物呢?谁来分享一下。 教师活动5:引导学生联系课题,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事物。 1.要求:(ppt展示事物名字) 请大家朗读一遍这些事物。 2.提问5:我们的课题是…(少年中国说)。既然这篇文章的课题是 “少年中国说”,那第二段中这些事物跟少年中国有什么关系呢? 3. 要求:没错,梁启超正是将红日、河、潜龙、乳虎、鹰隼这些事物比作少年中国,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朗读第二段,朗读的时候在头脑中想象少年中国的画面。红日初升…起 教师活动6:引导学生接龙朗读,描绘少年中国的样子,想象其画面。 (三)接龙朗读,逐句感悟。 1. 第一句: 提问6:说一说,在作者眼里,少年中国像什么?为什么? 评价并纠正生1:你的想象力很丰富。是的,在梁启超心中,少年中国就像初生的太阳,光芒四射。带着这种感觉,你再读一遍。 任务:全班同学,闭上眼睛,一起读一遍,边读边想象“红日初生、光芒四射”的感觉。 2. 第二句 提问:在梁启超眼里,少年中国还像什么?为什么?请下一位同学。 评生2:在中国,有可能是什么河,力量这么大? 评生2:是的,在这里,梁启超把少年中国比作黄河,奔腾不息,那是少年中国的力量。(板书“黄河”) 评生2:带着黄河奔腾不息的力量,读一遍。 任务:全体同学,闭上眼睛,读出黄河奔腾不息的力量。 3. 第三句 提问:在梁启超笔下,少年中国还像什么?下一位。 评生3:读出这种感觉。(板书“潜龙”) 全班闭眼一起读 4. 第四句 提问:少年中国还像什么? 评生4:读出这种感觉(板书“乳虎”) 全班闭眼一起读 5. 第五、六、七句 提问:少年中国像红日初生,像河出伏流,像潜龙腾渊,像乳虎啸谷,还像什么。 (依次板书“鹰隼、奇花、干将”) (同上,让学生分别读+闭眼齐读) 教师活动7:指导学生提炼、体会少年中国的特点,感受少年中国的力量。 1. 提问7:(PPT展示事物)世上事物千千万,为什么作者要选这几种事物来描写少年中国呢?(思考提示:这些事物有什么共同特点?) 总结:是的,无论是初生的红日、奔腾的黄河,还是展翅飞舞的鹰隼鸟,它们都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充满力量和希望,它们都有着美好的前景(PPT总结),象征着我们的少年中国。 2. 任务:(展示ppt,勾画出后三句话)在课文中,还有三句话,大家一起来读。 3. 提问8:读到这里,你的眼前又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呢?你看到了少年中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 总结并板书:顶天立地,幅员辽阔,历史悠久,前途无量) 4. 展示&提问9。展示句子:“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当日,日本人称我们中国,一张口就是老大帝国,再张口还是老大帝国。难道,我们真的老了吗? 不,我们的中国不是老大帝国,而是充满希望和力量的少年中国,这是梁启超心中的梦想,更是我们中国十四万同胞的梦想。让我们带着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期待与赞美,一起来朗读(展示第二段),读出画面,读出气势,红日初生,起” 5. 评价:读得非常棒,只有心中有情感,眼前有画面,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气势来,对不对。 学生活动4:通过朗读、默读,圈画出具体事物。 1. 自主朗读第二自然段。 2. 默读第二自然段,将描写的事物用笔圈出来。 3. 个别学生分享自己圈出的事物。(预设:红日、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学生活动5:联系课题与段落,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些事物。 1. 朗读红日、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2. 联系题目“少年中国说” ,思考为什么要这写红日、河、潜龙、乳虎、鹰隼这些事物,第二段这些事物和少年中国的关系。(预设:把这些事物比喻成少年中国) 3. 朗读第二段,边读边想象少年中国的画面。 教师活动6:通过接龙朗读,逐句感悟,想象少年中国的画面 1. 预设生1:像红日。因为红日刚升起来的时候一片光明。 生1读:红日初生,其道大光。 全班同学闭上眼睛读第一句,边读边想象。 2. 预设生2:像河流,力量非常大。 生2思考在中国什么河力量这么大。 预设生2:是黄河 生2读+全班闭眼读“河出伏流,一泻汪洋”。 3. 预设生3:像潜龙。从深渊里飞出来,舞动着爪子。 生3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全班闭眼齐读“潜龙腾渊,鳞爪飞扬”。 4. 预设生4:像乳虎。小老虎在山谷里咆哮了一声,所有的动物都很害怕。 生4 读带着力量读“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全班闭眼齐读“乳虎啸谷,百兽震惶”。 5. 预设生5、6、7 预设生5:像鹰隼。展翅飞翔,风和尘土都卷起来了。 生5读+全班读 预设生6:像奇花。刚开的时候十分华丽 生6读+全班闭眼读 预设生7:像干将。经过了磨刀石的磨炼,释放出耀眼的光芒 生7读+全班读 学生活动:深入思考,体会少年中国的特点,通过想象和朗读感受少年中国的力量。 1. 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这几种事物来描写少年中国。(从事物的特点入手) 预设生1:这几种事物都是刚出生的,具有生命力; 预设生2:这些事物都充满力量; 预设生3:这些事物都很有发展前景。 2. 齐读第二段最后三句话。 3. 想象最后三句话的画面,思考少年中国的形象。 预设:“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看出顶天立地;“纵有千古,横有八荒”看出土地很大、历史悠久;“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看出中国前途无量。 4. 全班朗读第二自然段,读出对少年中国的美好期待和赞美,读出画面和力量。 此部分教学内容紧扣课后题2,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主要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和解决的。 (一)学科认知+德性育人: 1. 通过朗读,找出描写的事物。 2. 联系全文,思考事物与少年中国的联系。 3.接龙朗读+闭眼齐读,疏通段落内容。在逐句朗读和想象中,感悟少年中国的力量与生命;在接龙表达中落实语言训练。 4.体会少年中国的特点。在前面的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初步理清了少年中国的集中事物形象,此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在整体思考,由红日、黄河、潜龙等事物所具有的“生命力、力量、有美好的前景”等特点,联想到中国。然后,教师适时展示出西方称中国是“老大哥”句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升华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体会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赞美之情,并将这种情感落实到朗读中。最后,教师再以积极评价收尾,并在评价中明确阅读要求,即“只有心中有情感,眼前有画面,才能读出感觉、读出气势来”,为学生今后的朗读指明了方向。 (二)审美育人: 1. 通过朗读和想象,感受红日、黄河、潜龙等事物所蕴含的力量、美好。
三、联系全文 , 领悟深意 (中国少年与少年中国的关系 ) 教师活动8:引导学生朗读最后一段,并思考少年中国如何实现?追问学生如何看出少年中国的实现需要中国少年,并引导诵读 1. 总结&任务:作者对中国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不由地发出这样的感叹与赞美。(展示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再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 2. 提问10:从同学们的赞美声中,我看到了少年中国的美好画面,但是作者心目中如此壮美的少年中国,仅仅是靠想象就能实现的吗?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应该靠谁来实现呢? 3. 追问10:从哪里还能看出来少年中国的实现需要中国少年? 4. 任务:请大家看着大屏幕(展示框架),诵读第一段,读出气势,读出力量,让梁启超看到我们中国少年的希望。 学生活动8:朗读最后一段,并从最后一段和第一段思考总结出少年中国要靠中国少年;诵读第一段 1. 带着赞美与希望朗读最后一段“美哉,我少年中国馆,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 思考壮美的少年中国需要靠谁实现。(预设:需要靠“中国少年”来实现) 3. 贯穿全文,找到少年中国需要中国少年的句子(预设:第一段) 4.看着大屏幕,诵读第一段,读出气势和力量。 学科认知: 贯穿全文,理清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解决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为后面升华情感奠定基础。
四、拓展延伸 , 升华情感 (拓展写作背景、祖国蜕变、英雄人物等) 教师活动9:通过图片与语言介绍引导学生重温历史,读出感情 (一)重温历史 1. 展示八国联军侵华时的图片,教师介绍当时情况。“120多年前,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 企图瓜分中国,他们称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只能任由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人们悲观、绝望,甚至 有些卖国求荣者发出“中国不亡无天理”“任何列强三天之内就可以灭亡中国” 此等憎恶之言,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卑鄙阴谋,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梁启超洋洋洒洒地写下了这篇《少年中国说》。亲爱的同学们,下面请大家站起来,挺起你的胸膛,抬起你的头,我们一起来读这篇《少年中国说》,读出梁启超心中少年中国的希望与力量,读出中国少年的朝气蓬勃。 教师活动10:通过图片展示、播放音乐、创设情境,配以语言介绍,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蜕变。 (二)关注当下 1. 提问11:100多年前的梁启超就用这样的方式描绘了他心中的美好中国,那么1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梦想实现了吗?我们一起来看 2. (配乐)展示图片,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卓越成就,以及伟大人物的图片。“今天的中国,上能九天揽月,下能五洋捉鳖;今天的中国,人和政善千家乐,国泰民安百业兴。但是,在我们享受着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能忘记,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是那些伟大的人物,他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他们抛头颅、洒热血,我们今天 才能无忧无虑地坐在明亮、宽敞的教室里遨游知识的海洋.他们是(新中国创始人)毛泽东、周恩来(中国改革开放先驱)邓小平,(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邓稼先,(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华罗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现代抗疫先驱)钟南山,还有无数 在平凡的岗位上无私奉献的人,他们是中国军人,人民警察,以及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的人。是他们,跨越了历史的经维,从一个个的朝气少年成长为我们复兴祖国的中坚力量。 (三)展望未来 展示古今少年励志图片并介绍,“正是这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懈努力、自立自强、无私奉献,才让中国强大起来。历史,由他们创造;未来,还需你们努力。自古英雄出少年,古有骆宾王七岁赋诗,甘罗十二岁拜相,周瑜十四岁做水军都督;今有9岁陈鹤途登临联合国气候大会,发表全英文演讲;12岁张荣景发明防坠楼神器,荣获国际金奖。吾辈少年,必当自强。” 学生活动9:欣赏图片,重温历史,有感情朗读课文。 (一)重温历史 1. 重温历史,感受作者深厚的爱国情感。带着情感与力量,跟着音乐的节奏,朗读《少年中国说》。 学生活动10:欣赏图片,在音乐和语言情境中感受祖国的蜕变。 (二)关注当下 1. 初步思考梁启超的梦想是否实现。 2.关注当下,欣赏图片,在优美的图片展示与老师生动讲解中,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与发展,感受一代代人为祖国的发展做出的贡献,升华爱国主义情感。 3.展望未来。观看励志少年的图片,听老师讲解励志故事。 德性育人: 1. 重温历史,在历史画面中了解了解少年中国的内忧外患,体会梁启超写下本文时的内心感受,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 关注当下,通过优美的图片和老师生动的讲解,感受祖国的翻天覆地变化,懂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民族英雄们的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 3. 展望未来,激励中国少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课 堂 反 馈 (预设) 1.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说出少年中国的特点,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 3. 感受到祖国的蜕变,了解民族英雄,滋生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课堂小 结 回顾问题 , 梳理总结 引导学生回顾自己提出的问题,并梳理答案;梳理本节课本节课的收获。 1. 提问12:同学们,大家还记得之前提出的问题吗?回忆一下 2. 总结问题并让学生回答。 “现在大家的疑惑解答了吗?谁来分享一下” 3. 教师总结答案。 1. 回顾课前提出的几个问题。(预设:中国为什么要叫少年中国;题目是少年中国,为什么要写中国少年;作者为什么要抒发这样的情感) 2. 根据前面的学习内容梳理三个问题的答案。 预设回答1:少年中国是梁启超心中对中国的美好幻想。 预设回答2:少年中国指的是中国,中国少年指的是少年;只有少年智、富、强…,国家才能智、富、强…. 预设回答3:作者抒发这样的情感是因为当时的八国联军侵华,人们悲观、绝望。为了激发国民的力量和信心,梁启超写下《少年中国说》抒发这样的情感
作业 布置 1. 查阅资料,整理新中国取得的新成就、阅读优秀人物故事,和爸爸妈妈合作完成手抄报。 2.自主朗读《少年中国说》全文,背诵《少年中国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