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四季之美》教案(共2课时,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四季之美》教案(共2课时,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7 17:5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基本信息
姓 名 学 科 语文
年 级 五年级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第七单元第二课
课题 《四季之美》
课型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教 材 分 析 1. 单元分析: 本课属于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之趣,阅读板块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是该版本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编排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专门的文学品鉴能力的培养。 2. 作者分析: 《四季之美》这篇文章是日本清少纳言的一篇写景小散文,作者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的宫廷女官,清是她的姓,少纳纳言是她的官职,亦是其名。她所著的随笔集《枕草子》完全展现了她的文学与审美观念,开创了日本随笔的先河,她独特的艺术气韵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日本散文鼻祖”,本课《四季之美》正是选自此书的开篇内容。 3. 文本分析: 总体内容:本课在时间上分别选择了四季的黎明、夜晚、黄昏、早晨四个时间段,主要描写了春天黎明时天空颜色的变化,夏夜萤火虫偏偏飞舞,秋天黄昏时归鸦回窠,大雁比翼而飞,冬天无雪无霜或是遍地白雪的早晨的景致。具体而言,首先,作者在描写春天的时候,充分关注了春天黎明时的夜色,例如“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等等”,此外,还巧妙的运用了动词,例如“泛着”“染上”“漂着”几个词,准确、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其次,在描写夏天之美时,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视角,即月亮虽美,但作者更爱漆黑暗夜中的萤火虫的翩翩起舞和朦胧微光,巧妙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再次,在描写秋天时,凸显了作者情感的细致,既写了夕阳斜照时的美,又写了夕阳西沉时的美,既写了归鸦,又写了比翼双飞的大雁,还观察到了风声、虫鸣,有视觉之美和声音之美。最后,在描写冬天之美时,既写了 “铺满雪霜”又写了“无雪无霜”时的景,还描写了凛冽早晨手捧炭火的闲逸心情。 本文充分抓住了四季景色中的动态变化。第一段以几个动词和颜色的变化来体现动态之美;第二段以萤火虫“偏偏飞舞”和“飞行”等体现动态之美;第三段以归鸦、大雁双飞、风声、虫鸣体现动态,并赋予了大雁和归鸦情感,具有动态感;第四段描写凛冽冬天熊熊炭火取暖之景亦体现动态美。此外,纵观全文,作者不仅擅于描写客观景物的美,更强调景致带给人的主观感受,例如“着实迷人”“心旷神怡”“闲逸”等词都凸显了作者沉醉于美丽景致的愉快心情。在景物的描述上,作者运用了诸多优美的词语,特别是“叠词”,以此增加了文章的韵律美。总之,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为读者细致、形象地展现了她眼中四季最美的地方,充分诠释了“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擅于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也体现了作者清少纳言对自然、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本文各段落在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在段落首句中都采用了“xx最美是xx”这种结构句式,开门见山,观点明确,结构清晰。此外,本文有四幅插图,分别描述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四幅景色,图文并茂。 总之,虽然本文在描写方法上多用了动态描写,但是如果只把握景物的动态之美可能会破坏景物的整体美感,所以一定要注意动与静的相互衬托。其实,仔细探索,不难发现,文中所描述的动态是比较微弱的,比如春天的美中用了“微微”等词衬托了色彩变化的微弱,夏天的的夜晚也只是有一两只萤火虫闪着蒙蒙的微光,相对而言秋天的动感更强了许多,有大雁、归鸦、虫鸣和鸟叫,但是整体氛围并没有变,冬天的景致中无论是铺满白霜的早晨还是无雪无霜的清晨,都是宁静的氛围,“熊熊的炭火”给宁静的冬天增添了几分生机。四时之美,就这样在细微之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其次,为了让学生融入课文的“美境”中,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韵律和表现手法,对于优美段落要熟读成诵。
学情分析 1. 朗读方面:首先,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备较强的朗读技巧,掌握了准确、流利朗读的技巧,但是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情感基调,让学生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识字方方面: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掌握了许多识字的技巧,例如利用“加一加、减一减、熟词换偏旁”等来识字、写字的方式,为学生自主识字奠定了基础。 3.阅读要素方面: 学生在四年级上册已经进行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这一语文要素的单元学习,有助于帮助学生感受本文中四季的景致。但是,本单元是五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一类语文要素的学习,所以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需要学生在充分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之上初步了解文章的动态和静态描写,并能够在头脑中想象景物的形象即可,不必让学生刻意分析哪些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4. 人文主题方面:本课的主题“四季之美”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四季之美学生们也都有具体经历过,但是本文作者眼中的“四季之美”和学生生活中经历的“四季之美”是有差距的,比如“萤火虫”“大雁”“炭火”这一类意象是远离都市生活的,所以教师要创设情境,借助一定的图片等将学生带入文本的世界,引导学生在课外、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当下季节的特点,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眼中的独特的四季之美。
育人目标 1. 认识“窠、旷、怡、凛、冽、逸”6个生字,会写黎、晕、漆、翩、幕、愈、旷、怡、逸、免10个字,会写“黎明、红晕、漆黑、萤火虫、翩翩飞舞、蒙蒙细雨、大雁、比翼而飞、夜幕、降临、愈发、心旷神怡、炭火、火盆、走廊、闲逸、未免”12个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3. 借助关键词语、句子,并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并尝试仿写。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体会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能够抓住细节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问题导入 , 引发思考 (一)板书课题 (二)了解学生眼中的四季美。问:你眼中四季的美是什么样的? (一)齐读课题 (二)结合生活实际思考四季的美 思考自己心中四季的美,与后面作者描述的四季美作对比,为学品味作者笔下独特的四季之美作铺垫。
初读 课文 , 理清脉络 (一)展示作者资料袋,了解作者和课文。 问:“你们从资料袋知道了什么?” (二)小组合作,字词学习。 让学生初读课文并勾画出课文生字词语,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字词学习和理解, 小组长总结本组字词学习情况,并分享识字的方法。 教师再次总结、完善本课识字方法。 (三)朗读课文,说说你的发现。(板书四个季节和时间段) (四)思考:你们眼中的四季美和清少纳言笔下的四季美有何不同? (五)由学生的发现总结时间视角。“这就是本课中独特的视角(板书“时间”)。我们写四季一般都是写具体的事物,这是比较常见的视角——事物视角。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清少纳言独特的视角,去进一步感受四季之美” (一)朗读资料袋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并总结:清少纳言是散文的鼻祖;《四季之美》选自《枕草子》等。 (二)小组讨论,总结、汇报识字方法与技巧(生字归类、加一加、减一减、换一环) (三)学生朗读课文,总结出:本文是按照季节的顺序写的.第一段写春天的黎明,第二段写夏天的夜晚… (四)对比自己眼中的四季美和课文的四季美,发现:清少纳言写的是四季某一个时间段的美,而自己写的是四季中具体事物的美。 1.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知人论文。 2. 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既节省教学时间,又能提高学生识字的主动性。 3. 引导学术发现作者独特的描写视角。
精 读 课 文 , 感 悟 春 之 美 (一)“作者说,春天最美是“黎明”,春天的黎明到底美在哪里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朗读第一段,圈出作者笔下的春天美” (二)教师通过学生的圈化总结景物“颜色变化”(板书:颜色变化美) (三)圈出动词“泛着”“染上”“飘着”,让学生思考动词能去掉吗?为什么? (四) 展示动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景物的“动态之美”。 (五)提示朗读节奏,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借助提示背诵第一自然段。 (提示:____最美是_____,____一点儿一点儿_____, _____微微的_____, _____红紫红紫______.) (一)学生圈出春天的美:鱼肚色的天空,微微的红晕,红紫红紫的彩云。 (二)学生思考动词的好处:描绘出了景物的动态之感。 (三)观看动画,在进一步朗读中感悟精致的动态美,朗读要读出 轻柔的语气,读出精致的缓慢变化感觉。 (四)根据ppt提示背诵出第一自然段 1. 以让学生自主发现、体悟春天的美景的方式替代了教师的直接讲授,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和对比思考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笔下的春天美。 2. 学生基本背诵第一段,既能增强积累,又能完成课后题要求。
总 结 升 华 本节课,我们通过对春天最美是黎明段落的学习,已经初步领略了清少纳言笔下春天的颜色变化美,请同学们仿照第一段话的写法,写两句自己印象最深的景致。 根据第一段描写手法仿写自己心中的最美的景致。 语文的学习最终指向言语能力,仿写是对言语能力的运用,能够将本课学到的内容运用于实际语言输出中,这也是课后题的要求。
布 置 作 业 背诵第一自然段;推荐阅读《枕草子》 1. 背诵第一段是对按照提示背诵这一环节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也能落实课后题要求。 2. 推荐阅读是落实“一文带多文”阅读理念,也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
板 书 设 计 四季之美 春天—黎明 颜色变化 时间视角 夏天—夜晚 秋天—黄昏 冬天—早晨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 习 导 入 (一)检查词语掌握朗读 (二)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春天美。”回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作者笔下“春天最美是黎明”的景致,大家回忆一下,春天美在哪里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感受夏、秋、冬三季的美。 (一)朗读词语,读准字音。 (二)回忆上节课春天美。总结“春天的颜色变化美” 1. 巩固上节课的字词学习。 2. 回忆上节课内容,为体会夏天美奠定基础。
自 主 学 习 , 精 读 课 文 (一)精读第二自然段。 1. “朗读第二自然段,描绘出你看到的景致” 2. 根据句式窥探作者情感。强调句式“固然…也有…也有…..”,问:作者更青睐夏夜中的哪些景色? 3. 对比分析,体味作者独特的审美:展示古人描写月亮的诗句。“古人多喜爱明亮的月,而作者更喜欢后者,由此可见作者独特的审美意蕴。 4.播放动画,让学生抓住 “着实迷人”思考:作者到底是被什么迷住了?总结:作者着迷的不是…也不是…,而是宁静背景下的动态美(板书“静中之动”) (二)自学三、四自然段。 导语:其实在这篇课文当中还有许多地方都运用了这种描写方法,接下来请大家自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去找找秋天和冬天里的美,完成学习,单并思考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些美的? 季节美景秋天冬天
1. 第三自然段交流分享 让小组代表分享表格内容,根据分享内容总结景物的动态美 讲解“窠”字含义、构字方式。 让学生根据情境想象画面,体会景象的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抓住“心旷神怡”体会作者心境,总结结尾“舒缓”的语调。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前面读出景致动态美,结尾读出舒缓的感觉(板书:动态与舒缓) 2 .第四自然段交流分享 让小组分享表格内容,老师展示景致图片与动画,让学生感受“铺满白霜”与“熊熊炭火”的动静和色彩对比,(板书:一动一静,一红一白)抓住 “凛冽”与“闲逸”,突出作者的闲逸心情,让学生再次有感情朗读最后一段。 (一)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落,描绘看到的景致:明亮的月亮;漆黑暗夜中的无数萤火虫翩翩飞舞;蒙蒙细雨中一两只萤火虫飞行。 (二)学生根据句式推断:相比夏天的月亮,作者更喜欢暗夜中偏偏飞舞的萤火虫。 (三)观看动画,小组探讨“着实迷人”的景致到底是什么? (四)以小组为单位自学三四自然段。 1. 寻找秋天、冬天里的美,完成学习单,并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 季节美景秋天夕阳斜照:归鸦回窠; 大雁比翼连飞 夕阳西沉;风声、虫鸣冬天铺满白霜、无雪无霜, 手捧炭火穿过走廊
2. 小组长分享表格内容 3. 学生根据秋天的美景展开想象,体会动态画面 3. 学生分享“心旷神怡”的意思(心情愉快,精神舒畅),体会作者舒缓的心情。 4. 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景致动态美,结尾读出舒缓的感觉 (五)第四自然段自主学习 1. 小组分享表格内容,欣赏图片与动画,感受文段描写方法。 2. 抓住词语体会作者的闲逸心情,并带着闲逸之情朗读最后一段。 1. 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初步描绘景致,并抓住句式、词语推断作者青睐的夏天美,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意韵。 2.三四自然段:主要是让学生借助学习单自学,并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体会作者的描写手法。然后,教师引导学学生抓住关键词理解作者的情感,体会作者的心情,以作者的情感基调来指导学生朗读。最终,实现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最后
研读 写法 , 总结提炼 1. 清少纳言的《四季之美》将那些我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景色描写得如此细致入微,带给了我们全新的感受、全新的视角。学完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2. 根据学生的分享完善板书。 (五)学生分享本课学习后的收获 (层次清晰、结构简单、视角独特、动静结合) 教师总结,学生分享收获,在收获中思考本节课的特色,学习作者独具特色的描写手法和什么视角,为今后的语言运用打下基础。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背诵全文;推荐阅读清少纳言《四时的情趣》 1. 背诵课文落实了课后习题的要求,也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输出的材料。 2.课外阅读落实一文带多问,落实三位一体阅读。
板板书设计 四季之美 春天—黎明 颜色变化 时间视角 夏天—夜晚 静中之动 颜色之美 秋天—黄昏 动态与舒缓 冬天—早晨 一动一静 动静结合,以静衬动 一红一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