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4课 《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8 07:4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理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背诵这三首诗词。
2.反复地诵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内容,理清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悟作者的复杂情感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对诗词进行鉴赏,理清作者情感变化,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悟作者的复杂情感。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反复地诵读诗词,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2.整理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了解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
3.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尝试背诵。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初步理解诗词的内容。
教学难点:
结合这三首诗词的写作背景,理解诗词内容。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搜集诗词的创作背景材料
(一)布置课前作业:
1.通过网络和书籍搜集有关李白、刘禹锡、苏轼的相关文学常识,搜集这三首诗词的创作背景。
2.通过网络和书籍查找有关乐府诗、律诗、词等文学体裁的知识,并比较其有何不同。
3.整理搜集到的信息,挑选出与本课相关的信息,做好摘录,以便和同学们分享。
(二)课前朗读:
上课前的时间,发动学生反复朗读诗词,熟悉所学诗词。
二、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
(一)反复诵读,注意不同体裁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特点。
1.任选一首古诗或词在班里进行朗读展示,并说说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
(说明:利用此环节让学生尝试探索本课诗词的诵读策略,利用之前所学的诵读知识,分清重音、节奏、语气、语速、感情基调等。可以让学生派小组代表进行诵读比赛等形式,鼓励学生当众诵读,阐述理由;也可以由其他同学评价、质疑,教师总结点拨。)
预设:
行路难(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低沉)欲渡黄河/冰塞川(扬),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扬),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急)长风破浪/会有时(扬),直挂云帆/济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扬),到乡翻似/烂柯人。(低沉而缓)沉舟侧畔/千帆过(扬),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昂扬)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扬)/青天。不知/天上宫阙(扬),今夕/是/何年。我/欲(扬)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扬)/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轻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扬),千里/共婵娟。
总结:
一读诗词,读出节奏的顿挫;二读诗词,读出声调的抑扬;
三读诗词,读出语气的轻重; 四读诗词,读出语速的缓急。
2.再读诗词,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体裁不同的诗词在诵读中的节奏和韵律也各有特点,请同学结合课下搜集的有关乐府诗、律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特点的知识,再任选诗词进行诵读,并说说自己这样处理的理由。
(说明:结合课下搜集的有关乐府诗、律诗、词的节奏和韵律特点,在读的过程中比较异同。)
预设:
《行路难》(其一)为乐府诗,形式上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表现出乐府诗的鲜明节奏;《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两联对偶,形式整饬雅致,音韵华美;《水调歌头》按词填写,分上片下片,是比较典型的双调词,语句悠扬婉转,摇曳多姿。
4.再诵读,注意结合诗歌体裁的特点。
(二)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歌大意。
1.自主学习,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大意。
2.用自己的话对诗歌的内容进行复述。
(说明:意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内容,为下一课时的赏析句子做好准备,并有意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复述能力。本环节引导学生探究的是诗人“写了什么”。)
预设:
行路难
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玉盘里摆满价值万千的佳肴。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拔出剑来,四处看看,心中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白雪阻拦。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今后要去哪?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挂起高高的帆渡过茫茫大海。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水调歌头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里比得上在人世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三)借助创作背景,走近作者
以小组为单位,分享自己搜集的资料信息,互通有无。分组派代表对李白、刘禹锡、苏轼进行介绍,对每首诗词的创作背景进行介绍,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质疑。
(说明:用活动的形式调动学生热情,积极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加深对作者、对诗词的认识。最后教师总结归纳。)
预设:
《行路难》(其一)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直到四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因为他傲岸奔放,蔑视权贵,不容于朝。天宝三年,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水调歌头》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八月十五日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熙宁七年(1074)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熙宁九年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词人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词。
总结:由此看出,三位作者所处的境遇虽不尽相同,或是怀才不遇,或是面对分离,但都不尽如人意。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赏析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理清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悟作者的复杂情感。
2.课上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赏析诗歌表情达意的方法,培养学生诗词鉴赏的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的情绪变化,感悟作者的复杂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内容,引出本课时对诗歌写法的探究
(一)上节课我们我们通过搜集诗歌的创作背景,已经知道三位诗人都是在人生不得意时写下名作,作者在诗歌有没有提到自己的艰难处境?他们又是怎么表现的?试作分析。
(说明:这一环节已经从研究“写了什么”转换到“怎么写”的问题上,意在引导学生关注到《行路难》中“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水调歌头》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一则读出其中流露出的苦闷无奈,一则探究其表现这些苦闷与无奈的方法。)

学生分组,先小组交流,派代表分别对三首诗进行分析。其他同学补充、质疑。
预设: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开篇以极为夸张的手法引起全诗,写朋友为诗人设宴、践行宴会之丰盛,反衬诗人的悲愤和苦闷。)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反映出诗人的苦闷、抑郁和感情的激荡变化。)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用“冰塞川”和“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象征前途渺茫,形象地写出诗人因受到重重阻力而无法实现远大理想的困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首联交代了贬地之荒僻,贬时之漫长,“凄凉地”和“弃置身”流露出诗人对自己被贬谪命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写归来后的感触,借“闻笛赋”和“烂柯人”的典故,抒发了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表达了诗人的怀旧之情和对岁月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叹。)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小序,交代了作词的原因,总领全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自己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端了出来,也显露出词人对明月的赞美和向往。)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亮)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好像是对月有怨怼之意,其实是写亲人不能团聚的惆怅。)
总结:李白通过诗句和意境的夸张表达,运用宴会之丰盛与举箸不食的强烈对比来表现诗人的极度苦闷抑郁;用“冰塞川”“雪满山”的比喻来表现仕途的艰难。刘禹锡选用“巴山楚水”“闻笛赋”“烂柯人”“沉舟”“病树”等意象表现作者对自己被贬谪命运的辛酸,对岁月流逝、世事变迁的感叹。苏轼发挥想象在问月的遥想中,在“乘风归去”与“又恐琼楼玉宇”的矛盾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的苦闷难遣,异曲同工。
(二)全体同学在理解诗词内容的基础上诵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辛酸苦闷。
二、研读诗词余下部分,体会三位诗人面对不如意时的豁达乐观
(一)三位诗人是怎么看待人生中的不如意的?
1.诵读诗词,找到表现作者态度的诗句。
2.反复诵读这些诗句,体会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的方法上有何不同?
4.再次诵读诗词,读出作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说明:本环节指向目标2,既有对诗词“写的是什么”的追问,也有继续对“怎么写”的探究。引导学生关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子。)
预设:
这些诗句都表达了作者在不如意时的乐观豁达的胸怀,但在表达思想的方式上略有不同:李白借用“垂钓碧溪”和“乘舟梦日”的典故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抱有期待,用“乘长风破万里浪”来表明自己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刘禹锡用“千帆过”“万木春”等意象表现自己刚健昂扬的精神,哲理深刻,给人启迪;苏轼用月的阴晴圆缺道出人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哲理,更是化思念为真诚的“但愿人长久”的祝福,表现了自己旷达的胸襟。
三、写法探究
这三首诗都表达了诗人不如意时的豁达乐观,但是在表情达意的方式上各不相同,你更喜欢哪首诗的表达风格?1.总结每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鲜明特色。
2.比较其异同,并完成以下句式。“我喜欢《 》,因为 。”
(说明:本环节是对于“怎么写”的总结,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通过比较抓住每首诗在表情达意上方式的不同点即在语言组织、意象组合、语意承转等多方面的个性化特征。是对课时1、2的写法总结提升。)
预设:
《行路难》以浪漫的笔法抒写作者人生感慨和精神追求,主要表现在词语、诗句、意境的夸张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选取意象时,无论是悲是喜,无论是扬是抑,“皆着我之色彩”,历历分明;《水调歌头》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人生境遇 怀才不遇(夸张、对比、比喻) ——浪漫抒怀
长期被贬(选用适当意象、用典)——意象抒怀
亲人离别(想象、联想) ——祝福抒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