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课文基本信息
《绝句》位于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十五课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大自然的秘密,语文要素是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单元共编排了四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二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雷雨》《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太空趣事多》,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也有描绘自然现象,揭示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展现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提取主要信息,了解课文内容是针对阅读方面的语文要素,低段古诗词教学仍然要求学生读诗句,想象画面。
2.创作背景分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本诗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安史之乱平定后一年,杜甫随故人严武回到成都草堂,心情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写下了本诗,由于是即兴而作,事先没有拟定题目,因此以“绝句”为题。
3.文本内容分析
本课的《绝句》是选自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绝句四首》,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所作,本课为其三,描写的是早春景色,四句对应四处景色,整体又融合为衣服生机勃勃的画卷。第一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写的是草堂周围翠绿的柳枝上有一堆黄鹂在鸣叫,是一副有声音的图画,给人以视觉、听觉相融合的想象;第二句“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一群白鹭在蓝天自由翱翔的景象,白鹭与蓝天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写的是从窗户眺望西山上的长年不化的雪,“含”字是本句的点睛之笔,表明这番景色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样;最后一句“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从门外可以看到停泊在江岸边的船只。第一、二句写出了有声有色的春日动景,首句为近处所看到的黄鹂嬉戏,次句为远处看到的白鹭翱翔,远近结合;第三、四句写出了静景,第三句写遥望窗外西岭的雪,第四句写门前停泊的船只,远近结合。正是这一动一静,一远一近,描绘出了一副异常生动的春景图。
本诗对仗工整,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与“一行”相对,“黄鹂”与“白鹭”相对,“鸣”与“上”相对, “翠柳”与“青天”相对。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依然对仗工整,“窗”与“门”相对,“含”与“泊”相对, “千秋雪”和“万里船”相对。
古诗隐藏了两条抒发诗人思想情感的线,一条明线是表达诗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喜爱;一条暗线是安史之乱平定后诗人内心的喜悦。
4.插图分析
古诗插图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一一呈现在课本中,蔚蓝的天空中一群白色的鹭鸶在展翅翱翔,一对黄鹂在碧绿的柳枝上嬉戏,诗人坐在家中,透过窗户遥望西岭上的雪,看着门外停泊的东吴来的船只。整个画面采用水墨画的形式呈现,极具中国特色,同时色彩艳丽丰富,教师可以利用插图引导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
5.课后习题分析
课后习题第二题为“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了两句诗句,点名了本单元故事教学的语文要素——读诗句,想象画面。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来想象画面。
学情分析:
1.学生生理、心理特点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小学低段,各方面能力还在发展中,其认知水平虽然在初级阶段,但基本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学生的有意注意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虽然已经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过古诗词,但是整体来说古诗词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较为晦涩难懂,教师应当多采用直观、形象的形式来带领学生学习古诗词,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2.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字词学习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字词学习方法,但二年级下册取消全文注音,学生在独立识字方面仍然存在些许困难,教师在识字写字方面应尽量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古诗词阅读方面,学生已经在之前的学习接触了一些古诗词,对古诗词也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在之前的古诗教学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较低,如一年级下册《静夜思》《小池》《池上》的要求均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以及对课文中所出现词语的识记,在二年级上册时出现“读诗句,想画面,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的要求,由此可见随着年段的升高,对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要求也在不断升高,教师要把握各年龄段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水平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3.学习的困难点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诗句想象画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学生缺乏对古诗情感表达的理解,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来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诗人的情感。除此之外,本诗有很多地方用到了拟人、夸张等手法,学生对其较为陌生。
教学目标:
1.会读“绝、鹂、鸣”等七个生字,注意多音词“行”的读音;会写“含、岭、吴”等四个字,注意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字的间架结构。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句含义,能够结合古诗内容,发挥想象说出古诗所描绘的景象,体会古诗词语言的优美,尝试背诵课文。
3.对学习古诗有浓厚的兴趣,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尝试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边读诗句边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5分钟)
(一)回顾旧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与春天有关的课文吗?对,刚开学的时候咱们一起去找春天,小草是春天的眉毛,野花是春天的眼睛,树木的嫩芽是春天的音符,小溪流水是春天的琴声,春天可真漂亮啊!有同学说我们还学过与春天有关的古诗,你们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村居》《咏柳》)
预设:学生一起背诵古诗
(二)链接新知
师:看来呀,春天特别招人喜欢,不管是古代的诗人,还是现在的小朋友们。那今天咱们就要来领略一位新的诗人笔下的春天,就是杜甫的《绝句》。
1.教师板书课题《绝句》及作者杜甫
2.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绝”字
师:同学们看这个“绝”字,是什么偏旁?(绞丝旁),你还认识哪些绞丝旁的字呢?(线、绳、纸),没错绞丝旁的字大多表示与线丝有关,“绝”的意思表示人用刀断丝,把丝弄断。
3.教师介绍绝句这种传统诗歌体裁和作者杜甫
教师出示资料袋:绝句、作者杜甫
师:那绝句,顾名思义也成“断句、截句、短句”,是近代诗的一种形式,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0分钟)
(一)学生自由朗读,勾画出诗中不认识的生字词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这首古诗,勾画出自己不认识或不确定的生字词,多读几遍。
(二)课件出示“鹂”“鹭”两个字
师:你们看,这两个字都有一个相同的部首“鸟”,说明它们都是鸟类。“鹂”字的左边是一个丽,右边是一个鸟,合起来读“lí”;“鹭”字的上边是一个路,下边是一个鸟,合起来读“lù”。教师出示黄鹂和白鹭的图片,结合图片引导学生了解两种鸟类。
师:黄鹂在干什么?白鹭又在干什么呢?
(三)课件出示“鸣、行、岭”,教师带领学生读好后鼻音的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师:同学们请看这三个字,他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都是后鼻音)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读一遍。除了要注意后鼻音,还有一个字需要同学们注意它的读音,那就是“行”,“行”是一个多音字,二声的时候可以组词行列、排行、银行,读四声的时候表示走路,可以组词步行、行程、举行、通行。在这首诗中,写的是白鹭排成一排,所以应该读háng。
(四)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读出古诗的韵律和停顿
师: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老师读的时候交给你们一个小任务,注意听听老师有没有把字音读准,有没有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五)分组朗读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20min)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读第一、二句诗,说说作者写了哪些景物。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预设: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2.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感受第一、二句诗所描绘的色彩美
师:找一找,这一句里面有多少表示颜色的字?
预设:黄、翠、白、青
师:翠就是翠绿,初春时节,柳枝刚刚发芽时的绿色,青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蓝天。同学们再看看这一页的插图,多么缤纷的一幅春景图啊!
3.找关键字,感受春日动景、远近结合
师:黄鹂和白鹭都在干什么呢?
预设:黄鹂在喳喳鸣叫,白鹭在蓝天翱翔
师:那作者能够看到黄鹂嬉戏,听到黄鹂鸣叫,那说明这是作者近处的景物,那一行白鹭上青天呢?(远处)诗人一远一近,好像拿着一个相机,在给我们分享这春日的美景。(教师在诗句旁板书远、近)
4.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一、二句诗,结合这一页的插图,想一想你看到的画面。
预设: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仿佛在告诉人们春天来了春天来了,白鹭排成一队慢慢飞向蓝天,这黄的、绿的、白的、蓝的交融在一起,特别漂亮。
5.指导朗读一、二句,读出春天景物的活泼、生动。
6.教师小结:第一、二句描绘了一副色彩缤纷、由近及远的春日动景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1.读第三、四,找出这两句诗中的景物
师:同学们再来看看后两句,这两句诗中作者又写了哪些景物呢?
预设:西岭、雪、船
2.抓关键词,感受“千秋”和“万里”的夸张手法和“含”的妙处
师:为什么说雪是千秋雪,船是万里船呢?
预设:千秋表示时间很长,在诗里的意思就是终年不化的雪,万里表示距离很远,在诗里的意思是来自远方的船只,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体现积雪终年不化和船只的远道而来。
师:再看看这个“含”字,上面一个“今”下面一个“口”,通常与嘴巴有关,我们经常说“含在嘴里怕化了”,那诗里的这个“含”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含”是一样的吗?如果把“含”字换成“前、有”可以吗?
预设:不可以,“含”字在这里是镶嵌的意思,作者通过窗户看到了西岭上终年不化的雪,用“含”字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窗户写活了,给本来就是静止的雪景增添了几分活力。
3.引导学生体会“远近结合”的写法
师:作者透过窗框眺望远方西岭的终年雪,低头又看到了什么呢?
预设:门边停泊着从遥远的东吴航行来的船只
师:请同学们结合前两句句诗找出的远和近,找一找这两句诗中的远和近(板书远、近)
教师出示资料袋:东吴指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等地区,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不能畅行,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能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
4.朗读诗句,想象画面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三、四句诗,结合这一页和后一页的插图,想一想你看到的画面。
5.指导朗读,应读出对春日美景的喜爱和战乱平定的喜悦
6.教师小结:第三、四句描绘了一副由远及近的春日静景
(三)寓情于景,体会情感
师:如果你是作者,想到战乱已经平定,又遇见这大好的春光,你的心情如何呢?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这首歌正是表达了诗人杜甫愉悦、欢快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
(四)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师:同学们,请你们再默读这首古诗,有没有发现它有什么特点?
1.教师给出第一、二句的对仗范例,将一一对应的词语连线。“两个”对应“一行”,“黄鹂”对应“白鹭”,“鸣”对应“上”, “翠柳”对应“青天”
2.学生尝试找出第三、四句的对仗格式
预设:“窗”对应“门”,“含”对应“泊”,“西岭”对应“东吴”,“千秋雪”对应“万里船”
四、写字的教学
(一)左右结构的字的书写“绝”“岭”,注意在写左右结构字的时候,左边的偏旁应该写得要细窄一些,“岭”字不要忘记最后的一点。
(二)上下结构的字的书写“吴”“含”
五、布置作业
(一)背诵古诗
(二)将想到的画面与同学、家人交流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春天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