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黄山奇松》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4 21:25:07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6黄山奇松
一、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理解“情有独钟、屹立、郁郁苍苍、饱经风霜”等新词语的意思,并会运用这些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3.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品析读出黄山松的奇与美,培养审美情趣。指导背诵课文第二段。
4.观察黄山其它奇松的图片,仿照第二段写法,写一写你感兴趣的松树。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指导朗读,感悟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通过录像初步感知黄山风光。使学生对黄山有大致的感性认识,以便更好地理解奇松的特点。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引导研读全文,探究体会。并根据学生的讨论相机出示图片或录像,在问题的讨论中从整体上把握“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特点。然后,精读第二段,落实训练点。
4.引导学生想象其它奇松的形态,进行写作训练。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
《黄山奇松》教学多媒体课件。
学生:
1.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按照学过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
2.查找黄山奇松的相关图片和其他资料。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一定跟随家人去过许多闻名中外的风景区,请你们这些景区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什么?请用上几个成语或诗句来描述一下。   (调动学生直接、间接的经验,唤起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被人们称为“天下第一山”的黄山去看一看吧。
(板书:黄山)打开视频,观看“黄山旅游”录象和图片,说说自己的感受。
3.“黄山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奇松”则情有独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仔细观赏一下这些奇特的松树吧。(补充完整题目:奇松)学生齐读课题
4. 质疑: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
(1)黄山奇松是什么样子?
(2)黄山松奇在哪儿?
(3)书中介绍了那些奇松?
(通过质疑,既培养学生了善于动脑的好习惯,又激发了学生要从文中找到答案的热情,继而鼓励学生大胆地、自觉地去读书。)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学生自读课文,课件出示初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遇到长句或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预习:
(1)分类出示生字词语(所要掌握的生字词及二类字词),指名读、分组读。(针对学生认读情况,相机引导正音,切实让学生读准了为止。重点指导“屹” “陡”“卧” 的读音及字形。注意区别“陡”和“徒”字)
(2)默读红色的生字词,说说你记住了哪些字,怎么记住的。
(3)练习听写课后第三题,指导学生订正。交流预习单。
(识字是阅读的基础,只有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才能为阅读扫清障碍。另外将课后题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既检查了学生负担,又达到了学练结合的目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
(读书中,相机指导学生真正把书读正确,读流利。只有读通了,读熟了,才能进行阅读理解。因为会读书对学生来说是要培养的一项重要的语文能力。)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了那些奇松?各有什么特点?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谁连起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指名说。读了课文,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或词语,在班上说一说。
5.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明确:
第一段(1):人们对黄山情有独钟。
第二段(2):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
第三段(3):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丽。
(锻炼学生的概括课文段落的能力)
6.简要说说黄山松“奇”在哪儿?(学生交流。明确:黄山松奇在无处不在,奇在千姿百态)   7.小结:黄山松这样奇特,那就让我们再读课文,细细地去感受一下。
8.齐读课文(本文写作重点突出,引导学生在抓住课文写作重点的基础上,体会把握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
首先精读感悟第一段。
1.屏幕出示黄山“四绝”的图片,学生欣赏后,指名朗读第一段。
2.交流:
(1)读了这一段,你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想想黄山松奇在哪儿?(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黄山四绝的名称,是为学生了解的重要知识点。黄山松奇在其生长之处,于山之顶,于陡峭山崖,仍然如此潇洒、挺秀,是为一奇。)
(2)联系课文说说“四绝”的意思。
(“绝”指绝妙,在黄山四种绝妙的景物当中,突出人们特别爱好的奇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结合课文理解“誉”“情有独钟”“闻名于世”。
誉:称赞
情有独钟:对某个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上面。
闻名于世:可替换为
(采用换词等的方法考察学生对词语的把握和运用能力。)
4.指导朗读:读出对黄山奇松潇洒、挺秀的喜爱之情。
5.小结:黄山松奇在其无处不生。于山顶,于陡崖,仍然如此潇洒、挺秀。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感悟黄山奇松之“奇”。
精读第二段。
过渡:上节课我们品读了第一自然段,在黄山“四绝”中,人们为什么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呢?它们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去看看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6.出示: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成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引导学生读好这一句,了解观景也需要有最佳角度。)
7.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奇松呢?
(指名说,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8.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读边做批注,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把对有关词句的理解、感悟写在书中空白处。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要把喜欢的理由说充分。
(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9.学生交流
(1)指名读迎客松的句子。(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句子)
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让我们细细地品读,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迎客松的“奇”。
出示句(一)
学生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师相机指导。
①从“姿态优美,枝干遒劲”感受到了迎客松的优美和雄健有力。
②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的意思:原意指艰苦的生活,形容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饱:充分。本文指迎客松历经了800多个寒来暑往。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饱经风霜”造句。
从“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体会它的古老顽强的生命力。
师小结:是啊,岁月的流逝,自然环境的变化让这棵八百岁的老树树皮变得开裂,斑驳,而它的叶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真是顽强啊!所以说迎客松奇在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充满生机。
③指导有感情朗读这句话。
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
出示句(二):
①迎客松被称为什么?(板书:好客的主人。)
②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拟人)
③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像主人伸出的手臂)
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迎客松,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学生热情的说欢迎词,并做动作)。
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不仅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而且奇在斜伸的枝干犹如主人伸出的手臂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那么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出示句(三):

①理解“乃至”的意思:甚至,表示意思更进一层
②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会想起迎客松,迎客松代表着黄山奇松,实际上它不光代表着黄山奇松,还代表着整个黄山。
(课件: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指名填空.
师小结拓展:其实迎客松奇在它已经不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宾厅处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入口处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
③指导读句三。并试着背诵写“迎山松”的句子。
(2)总结学法:抓关键词、句,运用联系图画、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联系资料、等方法体会迎客松的“奇”。
(3)用上述法默读自学陪客松、送客松。抓住重点词、句,运用方法体会“陪客松”、“送客松”的奇,并在旁边写批注。(学以致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4)检查自学情况,出示陪客松、送客松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松?先不急着说,读描写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①指名上前面说哪幅图是陪客松,哪幅图是送客松,主要引导学生抓重点词谈理由,说出“陪客松”、“送客松”的“奇”.
②相机理解“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板书:绿色的巨人、天然盆景)
师小结:三大名松的确美,的确奇,美在姿态奇特,更奇在它们仿佛通了灵性,好像成了黄山的主人:有的伸出手臂,把你迎上山;有的伴你左右,陪你看风景;还有的送你下山,伸出长手臂,向你告别!真是奇松啊!相信同学们也一定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了吧!让我们伴着美妙的音乐在一起把读一读,感受黄山奇松的神奇魅力。学生配乐朗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习迎客松,总结学习方法,再运用学到的方法小组合作自主学习其他两大名松。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发表个人见解,培养合作意识。真正做到了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的美丽转身。)
(5)指导学生个读、齐读、背诵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
精读第三自然段
10.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奇松最具代表性,其实黄山“无处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让我们读读第三小节,看看善读书的你们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1)看看黄山松还“奇”在哪儿?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板书:千姿百态)黄山松的确是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美丽的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看完了录像,咱们再来读一读课文最后一节吧!(齐读)
(2)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3) 省略号说明什么?(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我们在读的时候再放慢速度,边读边赏,这样就更能把黄山奇松千姿百态给读出来。咱们来试试。练读,指名读。
(4)课件出示黄山其它奇松,结合欣赏到的图片,想象说话:
黄山松千姿百态,有的像( ),有的如同( ),有的仿佛( ),有的状如( )……
(5)小结:黄山奇松“奇”在千姿百态。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归整体。
黄山的松是神奇的,是黄山上不可缺少的一道亮丽风景。(屏显黄山全景图)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确实令人着迷。有空一定让家人带你亲自领略黄山的美丽风光。
1.默读全文,总结黄山奇松“奇”在哪儿?
2.文中迎山松、陪客松、送客松的顺序能颠倒写吗?
(六)积累拓展。你还知道黄山有哪些奇观吗?(交流课外收集的有关知识。)(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和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七)读写训练。再次出示黄山其它奇松图片,仿照第二段发挥想象写一写你感兴趣的松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文。让学生仿写黄山奇松,实际上是让学生把这节课学习的所有体会予以表达,能使他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写自己想说的话,写观察和想象中的事物。不仅锻炼了学生写作能力,也激发了其对黄山奇松乃至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板书设计:
迎客松----好客的主人
黄山奇松 陪客松----绿色的巨人 千姿百态
送客松----天然盆景
附 《黄山奇松》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读一读,抄一抄,再听写。
美誉 陡崖 屹立 卧倒 宾客 情有独钟 饱经风霜 千姿百态
二、辨字组词。  
陡( ) 卧( ) 资( ) 屹( )  
徒( ) 颐( ) 姿( ) 迄( ) 
三、阅读课文,填空。  
1.黄山四绝是:_____________ 。
2.本文主要写了哪三种奇松 。  
四、积累展示。
你知道哪些写松树的诗句?请写出2个。
1.
2.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在教学第二节时,放手学生自由读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喜欢哪棵松,就多读几遍,品味品味,要把喜欢的理由说充分,把自己的理解在书的空白处写一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深入读书、圈划批注,交流见解。收到不错效果。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多读,创设情境引读,联系上下文导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书、思考、讨论和交流中掌握了学习方法,然后在自学“陪客松”、“送客松”水到渠成,很好的理解了课文内容。
3.出示其他黄山奇松的集锦图,模仿书中的句式,看图说话。这一系列环节都巧妙地将图与文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了他们写话的能力,更好地挖掘课文的深刻内涵,理解黄山松的奇。
不足之处:同学们对黄山奇松认识的还不够深透,在教学中,在我的点拨之下,同学们对黄山奇松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没有从图中领略松树的独特魅力。所以我认为教学还有不足之处,有待改进。
教学建议:《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状物类记叙文。文字优美,引人入胜。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文表面教学上,要有一定的深刻性,要努力在原有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拓展、延伸。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既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