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莫高窟》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9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4 21:26: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8莫高窟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掌握多音字“佛”,理解“威风凛凛”、“宏伟瑰丽”等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文中介绍的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形式了解学生掌握生字、新词情况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帮助学生读懂课文的重点词句。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等形式,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读懂课文内容,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边读边想象的方式,并充分利用多媒体以及学生搜集的资料,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极参与,踊跃交流探讨、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莫高窟是世界的文化瑰宝”,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
1.《莫高窟》多媒体课件。
2.教师多读一些与莫高窟有关的文章,以便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学生:
1.完成预习单(见附件)。
2.收集《莫高窟》的相关资料,便于课前交流。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在祖国的西北部,在古老的丝绸路上,在茫茫的沙漠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2.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窟”是什么意思?(洞穴)为什么叫莫高窟?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师生交流了解莫高窟的来历:一种说法是莫高窟修造在鸣沙山东麓的崖壁上,周围是大沙漠,其地形比敦煌绿洲高近百米,所以在沙漠高处开凿的石窟便叫漠高窟,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外一种说法是没有比它高的洞窟,也就是最高的洞窟。)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 出示自读课文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并把课文读正确。
②圈画出带生字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也可请教同学或老师)。
③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莫高窟?
(1)学生自读,自学。
(2)这篇课文生字新词较多,你能读正确吗?逐行识读,注意生字的读音及字形。强调“佛”字是多音字。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
(3)实物投影出示学生的预习单,交流书写情况。(注意重点强调指导笔画较多的字:“腐”的 “付”宜紧凑,“肉”宜饱满,横折钩要圆润有力。“绣”字左窄右宽,当中“乃”的笔顺要注意)把不满意的字或写错的再练写一个。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②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彩塑、壁画、藏经洞)
3.指导编写段落提纲。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写莫高窟的地理位置以及它的概貌。
第二段(第二至四自然段):介绍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引起读者的共鸣。
(设计理念: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走进莫高窟
1.课文第一节中有句话概括描述了莫高窟外貌的句子,谁来读一读?
2. 思考:茫茫沙海,陡峭的山壁,蜂窝似的洞窟里究竟藏着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彩塑 壁画 藏经洞
过渡:莫高窟的艺术是融建筑,彩塑,壁画为一体的结晶,其造诣之精深,想象之丰富十分令人惊奇,请同学们自由朗读2—4自然段,哪部分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润物细无声”地把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指导学法、领悟写法等融于教学过程中。)
预设一:欣赏彩塑,触摸“艺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这一自然段都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点出: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这就是围绕中心句来写段落的方法。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借助图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设计意图: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②对照插图试着做出这些样子。能把你自己对莫高窟的“彩塑”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样子吗?(指名读、范读、齐读)
③你能用“有……有……还有……”的句式来说一说这些彩塑还有哪些不同的个性和不同的神态吗?(指导学生围绕中心句来说(写)一段话,不同神态:细眉长目、鼻正唇红、肌肤润泽、情态闲雅、眉清目秀、楚楚动人、端庄温情、……不同个性:年轻持重的阿难、凶猛的天王、身段婀娜的菩萨、沉稳沧桑的迦叶……)
(设计意图: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④这些彩塑非常逼真,课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惟妙惟肖)还有哪些词也是这个意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活灵活现……)
⑤如果说菩萨、天王、力士的镜头是一闪而过,那么卧佛的镜头就是特写了,这就是我们写作文时常说的“板书:详略得当”。这是一尊怎样的卧佛呢?(很长的卧佛)哪里看出来的?(“长达16米”)这里,作者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卧佛之长。16米相当于我们两个教室这么长。
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尊怎样的卧佛呢?(他的姿势——侧身卧着,他的眼睛——微闭,神态——安详。)
⑥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⑦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学生朗读,及时评价)
⑧朗读体会,指导背诵。
(4)总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 ②读文质疑 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后生字词语:教育学生,写规范字,做文明人。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五)复习回顾,引入情景
(1)导语:千年的石窟沉睡在苍茫大漠上,高远而深遂,宁静而亲切。它就像一面镜子,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中国的百年沧桑;透过它,我们看到了人类文明演进的艰辛与辉煌。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自豪的心情进一步领略莫高窟的魅力与风采。
(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预设二:读赏壁画,领略艺术
(1)过渡:莫高窟不仅有精妙绝伦的彩塑,还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想一想,它给你什么启示?板书(宏伟瑰丽)
(2)课文的哪些地方让我们体会到壁画的“宏伟瑰丽”呢?请大家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3)交流。 
(出示)“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
①学生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抓住“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壁画的内容)
②课件出示,学生欣赏壁画。
③想像画面,指导朗读。
同学们,敦煌的壁画记录了一千多年中国社会的变迁。如果把这些壁画连起来办一个1米宽的画展,这个画展就有60多里那么长。面积之大,实属罕见。
④你能将壁画丰富多彩的内容读出来吗?(提读)同学们,看到这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宏伟瑰丽的壁画,你想到了什么?(提读)。同学们,看着这么精美的壁画,你感受到了什么?大家一起意味深长地读。(齐读)
过度:丰富多彩的壁画内容中飞天是最引人注目的,你了解飞天吗?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这神奇瑰丽的飞天吧。课件播放飞天图片。
(4)欣赏后,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觉得这些飞天怎么样?
让我们走进文字再次领略他的风采。出示描写飞天的文字,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迷人的花香。请你读——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美妙的音乐。请你读——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动人的舞蹈。请你读——
壁画上的飞天,飞得那么美,穿越千年的时空,来到我们的课堂化作了我们眼前这段美妙的文字。一起读——
①引导学生朗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读着读着,你仿佛听到了什么?读着读着,你仿佛闻到了什么?把你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读出来。
②师范读:同学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来读一读。(课件出示图片音乐情境)。
③引导美读。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采用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比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味语言文字,把读和理解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到亲切,学起来轻松愉悦,读得准确,读得生动,读得入情。)
(5)在熟读的基础上,出示练习:
(抓住本课训练重点,适时进行句式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6)指多名学生汇报交流。
小结:这就是敦煌宏伟瑰丽的壁画。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生)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所以说——齐读第五小节。
预设三:走进藏经洞,激荡情感。
观赏莫高窟,有一个地方不得不去!(藏经洞)轻声读读第4节,哪些字眼让你的心情难以平静?
(1)课件出示图片。
那个曾经装得满满的藏经洞现在空空如也了,那些曾经被封存近900年的文物,包括唐玄奘不远万里取来的“真经”全都不在了!它们被帝国主义者掠走了!
(2)课件出示文字信息,伴音乐:
①英国人斯坦因盗走完整的经卷二十四箱近万卷,完好的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近五百件。
②法国人伯希和盗走大量文献精品和佛画、丝织品,总数约一万余件。
③日本人吉川小一郎用低价非法换取了469卷手写本和精美彩塑两尊。
④俄国人鄂登堡盗走经卷一批。
⑤美国人华尔纳用涂有粘着剂的胶布剥取了壁画26方,共计3.206万平方公分。
(3)同学们,当你聆听了这些文字,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假如你就是一件被掠走文物,一尊珍贵铜像、一张出自高僧的手卷、或一幅精美的绢画,如今你被存放在异国他乡的博物馆里,你最想说些什么?请写在课文一侧!
思考:为什么偌大的一个中国,却保护不了这六万多件艺术珍品呢?
是的,落后就要挨打,落后就要倍受欺凌。让我们记住历史,发愤图强,不让历史重演。
(4)藏经洞见证了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和沧桑,让我们带着这些情感,再读第四小节。
(设计理念:为学生创造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意见的条件,表达自己的情感,畅谈自己的感受。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理解、感受、欣赏和评价的综合能力。)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回归整体,迁移运用
大凡历史名胜,总有生生不息,吐纳百代的独特禀赋,如今的莫高窟展现出迷人的魅力,令世界各地的游客云集敦煌。如果你是莫高窟的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呢?
(设计意图:营造生活化教学环境的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形成学生合作学习的态势,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习主体的内在需要。)
(七)赠送名言,升华主题
莫高窟,这个沙漠深处的陡坡,神秘而又安详,令人神往不已。现在让我们以著名作家作秋雨的几句话来结束今天的这堂课!
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
我们,是飞天的后人!
(八)作业布置:
  1.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2.背诵第2~4自然段。
(九)板书设计:
彩 塑(精妙绝伦)
18、莫高窟 壁 画(宏伟瑰丽) 智慧的结晶
藏经洞
附《莫高窟》 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自学站:
1.通过预习,我知道敦煌莫高窟坐落在 省,是祖国西北的 。
2.试着给这篇课文编写段落提纲。


二、认真写字。
自学生字并描红仿写。先在课后本上描红,再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做到正确、规范。书写后自我检查并订正。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三、我会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 )壁画 一( )明珠 一( )沙丘 一( )洞窟
一( )力士 一( )神佛 一( )彩塑 一( )小溪
四、阅读课文,填空。
1.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有的 ……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 就像是走进了 的艺术殿堂。
2. 请把你想象到的飞天姿态写一写。 壁画上的飞天,“有的 ;有的 ;有的 ……”
五、实践园。
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在我国还有许多像莫高窟一样的石窟,如:洛阳龙门石窟、大同云冈石窟……,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认真地查阅资料,与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我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了这一点。如,我在引导学生体会莫高窟的彩塑精妙绝伦和欣赏精美的飞天时,让学生喜欢哪里就说哪里,说出自己的体会。学生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读课文,他们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进而使课堂充满生机,畅所欲言,无疑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
2.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示莫高窟的彩塑、壁画,特别是美仑美奂的飞天图,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重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彩塑的一部分时,在学生不理解“神态”,只会想动作的时候,我适时通过播放彩塑的各种神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有关神态的词语:如威风凛凛、慈眉善目等。结合学生搜集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课上仿照例句,展开想象,用“有的……有的……有的……”描摹飞天的形象。水到渠成地对学生进行了说话和想象训练。本课的学习,更好地引导了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不足之处:在学生练习仿写说话训练时,出现了内容单调的现象,在调动学生参与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做得还不到位。另外,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仍是重中之重。该怎样朗读,朗读这一环节究竟该怎样穿插在课文中还需要好好去摸索。对于课文背诵,在课堂上没有能设计出一些好的环节来进行检测。
教学建议: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情感的同时,要巧妙地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问题,不失时机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