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天火之谜》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6.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4 21:27: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天火之谜
一、教学目标: 
会认本课12个生字,并且能够规范书写。注意“暴”“揭”的正确写法;能灵活掌握多音字“发”“冠”“混”的使用;积累描写神态的词语“冷嘲热讽”“怒发冲冠”“欣喜若狂”;能够使用 “欣喜若狂”等词语说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练习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理清文章结构,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复述课文。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结合学生自身的理解,体会富兰克林揭开雷暴秘密的艰难,感悟富兰克林大胆实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从而明白想要获得成功,就需要又百折不挠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给课文分段,尝试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1.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
2.体会文本运用烘托写法的好处:⑴用过去人们对雷暴的害怕,来烘托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⑵用别人的嘲笑,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使人感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的成功来之不易。
三、教学评价设计:
1.通过检查预习、关键生字的书写以及结合生活体验谈体会、说句子等方式评价字词、读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书写习惯的落实情况。
2.通过默读、圈画、简单写感受、同位互学、合作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自主学习与合作态度。通过初读、理解、复述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从而体会李时珍高尚的品质。
3.通过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用概括段意、复述课文等方式检验学生精读课文的能力。
4.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制定意图:课程标准中对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第三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因此制定了第1条评价设计。标准中还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探究精神与合作态度;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结合这两点设计了第2条评价。标准中还指出:关于精读的评价,这一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根据这一点设计了第3条评价。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以鼓励为主。因此设计了第4条教学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预习文本,完成预习单。
教师:
1.设计预习单;2.制作教学课件;3.课前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调整教学方式。4.熟读课文,搜集有关富兰克林的简介,了解相关电学知识等课程资源。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雷电吗?今天老师把雷电带到了教室,让我们亲自体验一下。(学生看有关雷电的视频,配有解说)
2.看了这些视频、图片,你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3.其实啊,在古时候,人们更是非常害怕它,认为是神明,在天上放火,把它叫做天火。可是随着人越来越聪明,这天火之谜就被逐步地揭开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天火之谜》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富兰克林一起去揭开天火之谜。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雷电并不神秘,但是他们却对古代人对科技文明的无知充满了神秘感,以交流资料和看录像为切入口,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为了能更好地了解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我们首先要扫清“拦路虎”。
1.检查字词解。
(1)课件出示:
雷暴 揭秘 劈柴 颠簸 雷电交加 不足为奇 为一谈
冷嘲热讽 怒冲 欣喜若狂 无稽之谈 安然无恙
自由读。
指名读。(2人)指名认读时,注意把握能否读正确。重点突出解决生字中易读错的字音,如“混”读“hùn”不读“hǔn”,“发”读“fà”不读“fā”,“冠”读“ɡuān”不读“ɡuàn”,再结合字形、组词引导学生识记生字。
开火车读。
④ 齐读。
评价:同学们读得既响亮又正确,充满了自信,真棒!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课件中,红色字为易错字;蓝色字为多音字;绿色词语要求造句。加强识记效果。】
这几个新朋友我们认识了,那要怎么写才能把它们写得美观大方呢?
2.检查生字书写。
①学生仔细观察后,再书写生字,不要写错了。
②教师重点指导:“暴”字笔画较多,下面是“”不是“水”。“揭”字右下是“”,不能写成“ㄨ”。“颠”字是左右等宽,“炸”“讽”“揭”“拴”“钥”为左窄右宽。
③多媒体出示学生预习单(选取部分学生的,至少出示三份,包括优、中、差),组织学生评议,看看写的是否正确、规范。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中都指出: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的速度。在生字书写这一环节重点指出易错的“暴”“揭”的写法,指出“颠” “炸”“讽”“揭”“拴”“钥”的间架结构。】
读书的同学都做好准备了,其他同学该怎么做呢?身体坐正、端起书、仔细倾听。
3.检查朗读课文
(1)同桌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展示自我: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来读。
字词、课文顺利过关,下面我们看第三关。
4.关注课后第4题。
同学们有没有关注到书后第4题: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一边读一边在书上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 ????? (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至第5自然段)??????????? (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 ??(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你能根据这三段内容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⑴浏览课文,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提示:课文中的人物都有谁,想一想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再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机板书:
天火之谜
↗ ↖
认为 揭开
/ 风筝实验 \
人们 ←===========富兰克林
造福 发明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培养独立思考意识。从而使学生逐渐喜欢读书,读出感受。】
(2)根据板书内容练习概括课文内容。
①学生自己看板书内容自己练习概括。
②小组内交流,练习概括课文内容。
③指名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小结:刚才我们用了先找课文中主要人物,想清楚人物间的关系,在用简洁的语言串联成语段,稍作整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是一种很好的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我们可以经常运用。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中读是最基本的要求,为了能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时给予充足的时间,并设计了分层次朗读:第一层自由朗读,读准字词;第二层读通句子、概括段意。这样读书活动就成了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以激发他们读的兴趣。在读中让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通过用课本的语句概括段意从而进一步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不但扫清阅读的障碍,还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富兰克林选择了用事实说话。让我们共同关注、见证他的风筝实验。
(三)精读感悟,了解“风筝实验”
1.请把书平放在桌上,拿起笔,认认真真地读读描写富兰克林做风筝实验的那一节,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这又是一次怎样的实验?从中可以看出富兰克林是个怎样的人?画出重点词句,想想自己的感受,可以在旁边写批注。
师生互动交流。
⑴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风筝?
出示:
这是一只___________的风筝。
学生根据理解尝试填空。富兰克林用来做实验用的风筝与我们平时所看到的风筝一样吗?(栓了细铁丝,线是麻绳,结上丝带,系着铜钥匙)
看屏幕,对照文字,想一想插图上的每个部分分别起什么作用?小组之间交流一下。
⑵从这只风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富兰克林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他考虑周到、费劲心思、一丝不苟。)
⑶大家刚才通过语言文字,耳闻目睹了实验过程,你觉得这是一次怎样的实验?
这是一次____________的实验。
(特别、精心准备、考虑周到、费劲心思、艰辛。)
⑷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多媒体播放)引导学生浏览风筝实验的全过程,想像实验过程中各部分物质带电的不同的反应,理解“怒发冲冠”等词。
出示句子: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怒发冲冠”般地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富兰克林发现麻绳上的纤维全都竖了起来。这是麻绳带电的信号。
学生体会打比方、感叹号的用法。理解富兰克林风筝实验的原理和危险性。
②出示句子:
……富兰克林用手指靠近铜钥匙,“啪”的一声,骤然闪现一道蓝色的火花,他的手臂一阵发麻。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先交流,理解“欣喜若狂”。
汇报体会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获得成功来之不易。指导情感朗读,帮助“欣喜若狂”的理解。
眼前的富兰克林面对危险,毫不惧色,却勇于实验。此时的你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然后指名在班上交流。)
是啊,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了富兰克林对科学研究的执着追求和严谨的态度。
2.现在就让我们把自己对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敬佩和赞叹用朗读来表示出来。(指导感情朗读。)
3.小结学法。
(1)读文 (2)质疑 (3)品读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样设计给学生自主的空间,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课时
(四)总结旧知,导入新授。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是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让人们认识了雷暴只是普通的放电现象,揭开了长久以来一直令人们非常畏惧和害怕的天火之谜。
2.说说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
3.“欣喜若狂”一词把富兰克林实验成功的喜悦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
这个词语仅仅表现出了富兰克林实验的成功么,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完成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发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通过朗读、运用词语回顾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给大家的印象,不仅巩固了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而且自然地引出本课时的学习任务。】
4.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关于风筝实验的那一节的呢?(指名说说学法)
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五)精读感悟——走近烘托
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成功了,他高兴得“欣喜若狂”。这难道仅仅是因为实验的成功,会不会有其他的原因呢?接下来我们走进课文,请大家结合学习“风筝实验”的方法,寻找疑点,动笔批注。再以四人小组学习交流探究。
1.四人小组进行学习。
2.小组汇报交流情况。
汇报预设:
出示:
……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天上地下是两个世界,雷暴是神灵的火焰,怎么可以同人间的事物混为一谈呢?不仅一般人不相信他的推论,就连许多自称有学问的人也对他冷嘲热讽。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①从“习惯”这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②什么是“冷嘲热讽”?透过“冷嘲热讽”这个词你仿佛听到什么?
补充资料: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富兰克林只上过一年学,然后就失学了,随后他卖过报、干过油漆匠,他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他经过了对雷暴的长期观察,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由于他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在当时被许多有知识的人看不起。
③质疑声、批评声、嘲笑声,富兰克林遭到了巨大的舆论攻击,谁能用朗读把当时的这种气氛表达出来?指名读。
④面对人们的取笑,富兰克林决定通过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从“决定”这个词语你看到了什么?
⑤师小结:这是一种烘托的写法,通过别人的嘲笑表现了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勇于挑战,勇于探索,不服输,不放弃。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我重点抓住了“冷嘲热讽”这个词语,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人们的怀疑和讽刺来烘托富兰克林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和决心。】
⑥再找同学读这一句话。
听着这位同学的朗读,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富兰克林最终获得风筝实验的成功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呀!难道在成功面前,富兰克林不应该“欣喜若狂”么?
出示:
富兰克林早就观察到,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它们都会发光,光的颜色相同,光的方向相似,都伴随着爆炸声,都能毙伤动物……由此他大胆地推测,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①“推测”的近义词是什么?在这里可以把“推测”换成“猜测”吗?
(不能,因为富兰克林的推测不是胡乱猜的,而是以事实为依据的)
②对待科学研究,富兰克林做到了——坚持认真观察,善于思考,在比较中发现问题,有理有据。这是一种什么科学态度?(板书:严谨认真)
③谁能把这种态度用你精彩的朗读表现出来?指名读。
富兰克林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换来了风筝实验的成功,这难道不值得“欣喜若狂” 么?
出示:
地球上空每年都要发生几十亿次雷暴,它能把人击倒,将高大的树木劈成两半。古时候西方人把雷暴看作是“上帝的怒火”,中国人则把它称为“雷神”。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风筝实验”震惊了世界。它向世人宣告,雷暴只是普普通通的放电现象,“上帝的怒火”不过是无稽之谈。
①通过朗读,体会过去人们对雷暴的畏惧,烘托出了富兰克林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
②此时的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驱除了长久以来盘踞在人们心头的恶魔,推动了人类科学文明的进步,这难道不值得“欣喜若狂” 么?
3.什么是“欣喜若狂”? 富兰克林为什么那么高兴呢?
你能用“欣喜若狂”说一句话吗?
【设计意图:围绕“欣喜若狂”一词,逐层品读体会富兰克林凭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献身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感悟富兰克林成功背后难能可贵的探索科学的精神。然后在品读感悟的基础上用“欣喜若狂”说一句话,由文本走向语文的实践应用,完成学生的认知过程。】
4.是啊,谁能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一下富兰克林从心底里发出的呐喊。指名读。一起读。
富兰克林欣喜若狂地喊道:“成功了!成功了!我捉住‘天电’了!”
5.小结:
富兰克林凭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执着的追求,献身的精神,成功地完成了“风筝实验”。让我们拿起书一起读读,去体会富兰克林成功背后难能可贵的探索科学的精神吧。
6.想一想,成功之后那些曾经嘲笑过他的人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自己的判断。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学生的朗读体验,抓住关键词语理解体会,感受到富兰克林面对别人的嘲笑,坚持自己观点的勇气、决心和为了探索自然的奥秘而毫不畏惧的精神。最后点明这种写作方法以及这样写的好处。给学生以体验到认证的认知过程。尤其对成功后的大喊,让学生共同分享了富兰克林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学生也受到了感染和教育,培养了他们的勇于探索,敢于实验的科学精神。从而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六)延伸拓展,升华人物形象。
1.175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不幸被雷电击死,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人对雷电试验产生了戒心和恐惧。但富兰克林在死亡的威胁面前没有退缩,经过多次试验,他制成了一根实用的避雷针。他把几米长的铁杆,用绝缘材料固定在屋顶,杆上紧拴着一根粗导线,一直通到地里。当雷电袭击房子的时候,它就沿着金属杆通过导线直达大地,房屋建筑完好无损。200多年过去了, 避雷针仍然忠实地屹立在世界各地的高大建筑物上。它不知为人类避免了多少次生命和财产的损失。(出示避雷针图)
2.他还送给了我们一些格言。生读。
富兰克林语:
(1)“诚实和勤勉,应该成为你永久的伴侣。”
(2)你热爱生命吗?那就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3)在读书上,数量并不列于首要,重要的是书的品质与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
(4)坏的习惯必须打破,好的习惯必须加以培养,然后我们才能希望我们的举止能够坚定不移始终如一地正确。
(5)保持健康,这是对自己的义务,甚至也是对社会的义务。
3.学习了这篇课文,认识了富兰克林,你想说些什么?
(富兰克林的一生是精彩的,传奇的,更是伟大的。)
4.依照板书内容复述课文。
①板书: 天火之谜
↗ ↖
认为 揭开
/ 风筝实验 \
人们 ←===========富兰克林
造福 发明
②指名复述。(注意把故事的前因、经过和结构交代清楚,还要把关键的地方讲具体、生动。)
五、课后作业:
1.把这个故事讲给不知道的人听。
2.课外阅读关于富兰克林的故事。《富兰克林传》
【设计意图: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能力。学生将在课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又能形成语文的使用能力。作业分层设计,也照顾了班级内各个层面的学生,降低了学困生的难度。拓展、作业环节中由于学生前面读得较为透彻,读出了感情,复述课文自然就水到渠成。“你想对富兰克林说些什么?”通过说话练习给学生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富兰克林科学探索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让他们课外收集阅读富兰克林的故事更是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既有口头作业,又有书面作业,还训练了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
板书设计:
19. 天 火 之 谜
↗ ↖
认为 揭开
/ 风筝实验 \
人们 ←===========富兰克林
造福 发明


附《天火之谜》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
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雷电交( ) 不足为( ) ( )为一( ) 冷( )热( )
怒( )冲( ) 欣( )若( ) 无( )之谈 ( )然无( )
三、我会读
1.初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哟。
2.再读课文,争取读流利。
3.三读课文,我能按课文填空。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美国科学家( )为了( ),在( )的天气里进行( )的事,赞扬了富兰克林( )、( )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 )的观察、研究和实验,才能解开大自然的奥秘。
4.四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把风筝实验的原理和文本主题分开来教学,重难点分散,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探讨,从而更好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欣喜若狂”一词,从富兰克林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试验的精神和不向冷嘲热讽低头的科学进取精神。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重学习方法的渗透,重思维训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兼顾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完成由文本向应用的完整认知过程。
3.在教学设计过程中着重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对文中精妙的句子、词语,让学生细细品味、揣摩,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
4.想象说话练习,如“我想对富兰克林说……”,既关注学生的独特感受,又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想自己所想,悟自己所悟。
不足之处:学生的科学知识掌握有限,对于放电现象的原理理解有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