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4 21: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等词语中红色字的字义,再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情感。
3、初步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4、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制定意图:第三学段课程标准中指出: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以上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确定了本课1、2条目标。引导学生进行言语实践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阅读教学中的言语实践重在引领学生在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中,习得语言;在精读感悟、品词析句中,理解语言;在诵读积累、迁移运用中,发展语言。所以制定了第三、四条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学习谈迁为完成心愿直面厄运,坚守信念,艰难奋斗的精神。2、初步学习运用数据增强表达效果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能联系实际,理解“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品读课文,运用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交流探讨中深入掌握本文。
3、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2. 收集的有关谈迁和《国榷》的资料。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师:在上一堂课我们认识了科学家富兰克林,从他解开雷暴之谜的事情中,看到了他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篇课文,看看我们又能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板书:??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1、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设计意图:学生从所学的知识导入新课,利于学生学习。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质疑问难是开启学生思维的金钥匙,对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向“自能读书”迈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导分段?
(1)????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4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定学习目标,如“借助拼音或字典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能概括段意”等。老师让学生把讨论出来的目标记录下来,在后面的自读过程中逐一解决。】
????二、深入研读,透彻感悟厄运及信念  
1.好书不厌百回读。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自由大声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厄运”指什么?用简单的一个词概括——《国榷》被盗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  
面对这样的厄运,谈迁最终选择了什么?——从头撰写。最后写成了吗?  
3.谁能根据板书简单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究竟是什么促使谈迁下定决心从头撰写呢?  
让我们深入课文来研读。  
【设计意图:在理解课文的大意,了解作者的写作目地后,在与文本对话,再对语句品读、掌握故事的过程中感悟课文人物的精神便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深入研读,透彻感悟厄运及信念  
(一)抓重点词句及数字理解艰辛与厄运:  
1. 同学们,一般什么可以称为“厄运”?(金银财宝 受伤害等 )   
2.那么,书稿被盗,又不是金银财宝失窃,不值钱呀,为什么对谈迁来说是厄运呢?让我们深入研读第一第二自然段。可以画出有关语句,读一读,想一想。  
句1.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致命的打击,更何况此时的谈迁已是体弱多病的老人了。  
根据学生会回答,教师随机点拨:  
20多年的心血《国榷》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对于体弱多病的老人更是“致命”(理解:夺走性命)。——厄运  
句2.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他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  
(1)这句话中有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作者运用了一组数字,“20 6 50  400” 有什么特别之处吗?把它放回句子再读,用心读一读,看看从这组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20多年——时间久;6次修改——细致、精益求精;终于——艰辛、不容易;400多万字——翔实;50多岁——体弱,更不容易(请你读出他的艰辛 漫长 细致修改翔实 )  
(2)从这一组数字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什么?  
似乎看到他: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一百里路上可能会发生什么事呢?  
这些原本毫无感情的数据与谈迁联系起来就有了感情。可见,这书稿中凝聚的就是谈迁20多年的心血呀。可见这书稿是多么来之不易。难怪这对谈迁来说就是——厄运。  
【设计意图:文中介绍谈迁第一次创作《国榷》的文字里有许多数字。这些数字是会说话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国榷》的来之不易。品读这些数字方能走近谈迁,感受谈迁的品质。文中一句“内心的喜悦可想而知”是概括性的表述,在这个教学环节的预设中,引导学生将概述性的表述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走进了谈迁的内心,感受到那份了却毕生心愿的喜悦之情。也初步了解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可以使文章更具体。】
(3)面对这样一部可以流传千古的鸿篇巨制,谈迁心中的喜悦可想而知。让我们怀着敬佩高兴的语气来读这句话。(生读句2)  
可是,一夜之间,这部书稿却下落不明,可谓从“欣喜的顶峰”跌入“痛苦的深渊”。(读句1)、  
(4)小偷偷走的仅仅是他的书稿吗?(20多年的心血,全部的生命)  
面对书稿被盗,你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觉得谈迁又会怎样?你猜想一下。你还从哪里看出的确是厄运?  
他茶饭不思,夜难安寝,只有两行热泪在不停流淌。(播放音乐,学生读)  
你似乎看见了什么?(辗转反侧,愁眉苦脸,两行热泪不停地无声流淌)听见了什么?(唉叹声,哽咽声,那内心颤抖的声音)此时的谈迁会想些什么呢?这是怎样的热泪?(伤心至极,悲痛,惋惜,痛惜)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他内心的这份痛苦吧。
  【设计意图: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有感情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有感情朗读是全面提升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抓四字词语想画面感悟坚强信念  
1.面对如此厄运,他被打垮了吗?(没有)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呢?请你继续研读,划出能深深让你感动和震撼的关键词句。  
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很快挣脱让我震撼;下决心从头写;….)  
(1)在这里,“站不起来”是指什么? 令大家震惊的是 “他却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回到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  
你们读出很快了吗?谁再来?一起来。  
(2)是啊,整整追求了二十多年的信念怎能就此罢休呢?他开始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第二次写作。你还从哪里读出他已经积极行动起来,没有被厄运打垮,?( 4年完成书稿 特地——注意了数字,抓住了关键词 )  
在北京的那段时间,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他一袭破衫,终日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面对孤灯,他不顾年老体弱,奋笔疾书,他知道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  
(1)从“四处寻访”等读出不但没有被打垮,反而更坚强了。  
(2)“言语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大家都抓住了重要词语来理解体会,这是很好的方法。你看老师也搜集了这些词语,谁能有感情地来读读。透过词语读出了什么?(荒郊野岭的危险多 终日奔波 不辞辛劳 奋笔疾书 与时间赛跑哪个字看出快——“疾”)  
(3) 读着词语,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同桌互相讲讲。   
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 ),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 ),他一袭破衫,已经奔波在扑面而来的风沙中;
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 ),他面对孤灯,奋笔疾书,直到公鸡打鸣。  
狂风暴雨之中,( )  
大雪纷飞之日,( )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因此,语文阅读教学过程应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开展言语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感悟谈迁坚强的意志,设计了以上习题。】
2.大家把一个个词语、一句语话都化作了一个个动人的画面,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他在终日奔波,终年忙碌?又是什么支撑他即使病倒了,累垮了,也毅然决然站立起来?是心中那份坚定的信念,这就是——立志编写一部明史,下决心从头撰写。好,这就是:读题目。)  
3.此时此刻,站在你的眼前还仅仅是一个一袭破衫、体弱多病的老人吗?你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板书:意志坚定,不向生命屈服,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有顽强毅力)  
还有哪些语句令你震撼的?  
又经过几年的努力,一部新的《国榷》诞生了。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明史巨著。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  
1.更加翔实精彩令人震撼。  
2.出示图片:这就是谈迁和他的《国榷》。谈迁也因此“名垂青史”,什么是名垂青史?书上有个近义词——流传千古。“垂”的意思是“流传”。仅仅是因为《国榷》吗?(巨著和精神)。
【设计意图: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以及所得到的启示是多元化的,除了文中的道理外,学生可能还有其他的想法、感悟,让学生把这种感悟交谈出来,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对人物精神的体会。】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拓展延伸,升华感悟  
1.同学们,谈迁的故事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我们在感动钦佩的同时,一定会有很多的启迪,正如作者在文中结尾所说:  
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有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2.你又有什么感悟呢?想对谁说?写下来。  
我想对自己说:  
我想对史学家谈迁说:  
我想对( )说:  
3.老师也想送你几句格言: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罗曼-罗兰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4.课外作业:  
找一找像谈迁一样的人,读一读关于信念的文章,并写写读后感。
【设计意图:联系实际,体会道理,内画情感,以写小传的形式,复述课文,加深学生对故事的理解。】
【板书设计】
         20 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确定信念,编成《国榷》
遭受厄运,决心重编
坚守信念,完成心愿
附《厄运打不垮的信念》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二、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博览群书 家徒四壁 一袭破衫 奋笔疾书
崎岖 翔实 驱散 逸闻 撰写 诞生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三、请同学们收集有关信念的名言。




四、我会思考
读了课题会想到哪些问题?想一想,还可以和同学交流。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课文,学习谈迁为完成心愿直面厄运,坚守信念,艰难奋斗的精神。那如何能让学生感悟文中人物的是重中之重。我根据学生的需要重组教学,设计成更加合理的课堂教学结构。如在理解“终日奔波”这个词语时,我创设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多方面形象地理解词句,感受人物的情怀。清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晚上,月黑风高,当人们——,从清晨到中午,从中午到晚上,这就是“终日奔波”。学生的感悟、理解是多元的,教学中,我尊重了学生思想,张扬了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但放而不散,最终能把握住课堂,回到理解词句,感悟人物情怀的基点上。 
本课的列数字的写法也是个重点。我让学生在文中找出几组数字。并引导学生将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抽象的数字形象化、具体化、情感化。比如课文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话中,连续用了“20多年”、“6次”“50多岁”“400多万”等数字,我让学生说说从这些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解读:“20多年”包含了多少日日夜夜、风霜雨雪、酸甜苦辣!“6次”修改,意味着谈迁不知查阅了多少史料,不知亲自考察了多少地方,反复查证,反复修改,这“6”字包含了多少艰辛和心血啊!从中学生感受到了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再如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新写的《国榷》共104卷,428万4千字……”我让学生思考:从“104”、“428万4千”中,你又有什么感悟呢?通过交流,他们知道了这是谈迁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用生命铸就而成的,是对谈迁奋斗一生的最好回报。读着这些数字,我们不禁对谈迁肃然起敬。
不足之处:我的教学过程应该说符合新课程理念,但由于本身素养问题,课堂教学中仍有遗憾。如: 1、教学过程中各个部分时间分配不太合理,第一部分复习四字词语并分类朗读多花时间过多,影响了下面对重点句子的诵读与交流体会,使朗读教学显得浮于表面。2、引导学生学会概括,概括能力也是很重要的一种语文能力,教学中应当要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能力的训练。3、缺乏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自己的语言表述还不够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