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 课件 (2课时 共9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21 古诗三首 课件 (2课时 共9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7 21:36: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97张PPT)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七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七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学习写书信。
人文主题
解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指出了人的社会责任意识,要有家国情怀。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编排了四篇课文,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在家国大义面前的不同风采。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我们可以感受到故事中人物的崇高精神品质,使精神世界受到鼓舞,树立责任意识,增强爱国热情。
语文要素
解读:这一要素是在三年级“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本册教材在第四单元安排了“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要素,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
学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古诗三首》
2课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课时
《梅兰芳蓄须》
1课时
《延安,我把你追寻》
1课时
本单元第一课的课文由三首古诗组成,其中两首为唐代的边塞诗,分别是王昌龄的《出塞》和王翰的《凉州词》,还有一首是宋代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学习这三首古诗。
01
初读古诗,扫清文字障碍
会认字

sài

qín

zhēng

jié

ji3ng
会写字

sài

qín

zhēng



cuī

zuì

jié



xióng

xiàng
多音字
多音字
jiàng ①高级军官,也泛指军官:将领、将帅。②军衔名,高于校官,低于元帅:大将、少将。③能手;有本领的人:干将、健将。
jiāng ①调养;保养:将养。②下象棋攻击对方的将帅:将军。③给人出难题;用话刺激人:将他一下。④快要;就要:将要、即将。⑤介词。把;拿:将功折罪、恩将仇报。⑥接近;差不多;刚刚(够):天将破晓。⑦又:将信将疑。
qiāng 愿;请:将进酒。

识记指导
多音字
sài:边塞、要塞
sāi:瓶塞儿
sè:闭塞、堵塞
书写指导
“宀”的下面有三横,不要少写一横,写时中间的横画要写得最短。下面的“土”不要写成“士”。

识记指导

形近字
奉(fèng):奉命
奏(zòu):弹奏
泰(tài):泰山
书写指导
上半部分的三横在横中线上面,中间一横最短,第三横最长,三横距离匀称。撇和捺要舒展,下面“禾”的最后一笔捺写成点。
qín
识记指导

形近字
粹(cuì ):纯粹
悴(cuì):憔悴
醋(cù):吃醋
书写指导
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左边的“酉”要写得瘦长,“卒”下半部分的竖要出头。
zuì
识记指导

形近字
淮(huái):淮河
推(tuī):推车
锥(zhuī):圆锥
维(wéi):维护
书写指导
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右边的“隹”不要漏写一横。
xióng
02
学习《出塞》,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一、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根据注释理解诗题和诗句的意思。
·把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
学习任务
“出塞”是什么意思?
“出塞”是什么意思?
“塞”指的是“边界上的险要地方”,“出塞”指的是“去戍守边界上的险要地方”。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圈画出前两句中的“关”“征”“还”,并试着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关:古代在险要地方或国界设立的守卫处所。
征:征服;用武力制服。
还:回,归。
圈画出前两句中的“关”“征”“还”,并试着说出这几个字的意思。
有的同学将“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话翻译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你认同他的理解吗?为什么?
有的同学将“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话翻译为“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你认同他的理解吗?为什么?
我不认同他的理解。明月自始至终都有,并不隶属于某个朝代或时期,边关也不一定就是汉时的边关。
在明月、边关前加上“秦时”“汉时”两个时间限定词,并不是说明月属于秦,关属于汉,也并非实指秦、汉两朝,而是想表达防边筑城的措施始于秦汉。
请你说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请你说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意思。
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
根据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教”读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令,使。
根据注释并联系上下文说说“教”读什么。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令,使。
jiào
根据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根据注释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倘若还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侵扰中原的敌人军队南下越过阴山。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连起来说说全诗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全诗的意思。
依旧是从秦汉时期延续至今的明月和边关,征战万里、守边御敌的将士至今还没有归来。倘若还有像李广那样英勇善战的将领在,绝不会允许侵扰中原的敌人军队南下越过阴山。
二、根据诗意谈体会
读完这句诗,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感受到了什么?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读完这句诗,我想到了:明月高悬,寂寥的边塞大地在冷色调月光的笼罩下更显惨淡,隘口上的将士神情凝重地执勤,思绪万千,也许是想到了战场上的厮杀,也许在期待着同胞们的平安凯旋。诗人从秦汉写起,从万里之下着笔,让我感受到了一种雄浑的意境和沧桑的历史感。
诗人看到“秦时明月汉时关”如此浑雄苍茫的景象,不由得想到了“万里长征人未还”,那你从“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中又感受到了什么?
“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让我感受到了战争给戍边将士们带来的苦难,体会到诗人对将士们深深的同情。
从这句诗中,我体会到边关战事由来已久,战事之多、战争之残酷,让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即使“万里长征人未还”,但历朝历代的将士依然勇赴战场,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战争带来杀戮,置百姓于苦难之中,将士们为保家卫国、为百姓安居乐业,勇赴沙场奋勇杀敌,我从中感受到了将士们不惧流血和牺牲的英雄气概和誓死保家卫国的精神。
即使“万里长征人未还”,但历朝历代的将士依然勇赴战场,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万里”从空间上点明内地与边塞之间距离遥远;“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前两句诗表现出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对久征未归将士的同情。
你知道诗人王昌龄为何发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感悟吗?
资料链接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同时,频繁的边塞战争,也使人民不堪重负,无数年轻生命葬身黄沙大漠,无数家庭破碎凄清。
结合注释可知“龙城飞将”指的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关于李广你了解多少?诗人借李广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有一次,李广带领100多名骑兵巡逻,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匈奴人发现了李广一行,以为是汉军的前锋部队,立即跑上山去摆开阵势。随从们都十分害怕,想纵马往回跑。李广立即喝住:“我们距离敌人几十里,现在逃跑,匈奴人一定会追杀我们,我们一个也逃不出去。现在我们停
“飞将军”李广
下来,他们会认为我们是大军派出来引诱他们的,一定不敢打我们。”李广命骑兵继续前进,直到距敌人20里远的地方才停下来。他下令说:“下马解鞍,就地休息。”骑兵们害怕地说“敌人那么近,万一追杀过来,我们怎么办?”李广说:“我们骑在马上,敌人认为我们会逃跑,现在马鞍都解下来了,表明我们不逃跑,更让他们相信我们是大部队派出来引诱他们的。”匈奴骑兵果真不敢进攻他们。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殷切的期望,他希望国家涌现像李广一样的良将,巩固边关,早日平息战事,实现稳定,还百姓安定的生活,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精神。
后两句诗由叙事转为议论。诗人借对前朝名将李广的怀念,表达了希望巩固边关、国家的安全与统一能够实现的心情。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说说你的体会。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说说你的体会。
全诗表达了诗人希望启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实现国家安全与统一的情感。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首诗的体会。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首诗的体会。
我能感受到国家的繁荣昌盛来之不易,是将士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要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从古诗中深深感受到戍边将士出生入死,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同时反省自己,也要好好学习,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报效祖国。
03
背诵和默写
sài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
zhēng
huán
qín
jiàng
﹝唐﹞王昌龄
明月 关, 人未还。
但使 在, 度阴山。
出塞
第2课时
01
学习《凉州词》,
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一、根据注释理解诗意
·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借助注释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
把不理解的地方圈画出来。
自学任务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精致的酒杯里盛满了醇香的葡萄酒,正要举杯痛饮,却听到马上弹起琵琶的声音,在催人出发了。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前往战场的将士们有几个人能回来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根据诗意体会情感
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圈画出来,并说说诗人通过这些事物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这两句诗描绘出将军举办豪华宴会的欢乐场景。
这两句诗中描写了哪些事物?圈画出来,并说说诗人通过这些事物描绘了怎样的情景。
琵琶声一响,意味着什么?
琵琶声一响,意味着什么?
琵琶声既是宴席上的欢快旋律,又是即将痛苦告别的前奏,将士们不惧怕战斗的来临,却不免惋惜这场豪饮的终止。
你能想象到这两句诗中描绘的画面吗?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我好像看到了那盛满葡萄酒的金光闪闪的夜光杯,闻到了葡萄酒的醇香,听到了紧张而又激昂的琵琶声。我能感受到当时的气氛很热烈,这场宴会十分盛大,场面很壮观。
我好像听到了将士的谈笑声、酒杯撞击声、战马嘶鸣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我仿佛看到宴会上那些不拘一格、痛饮美酒的将士在沙场上身披战甲、腰挎宝刀、奋勇杀敌的情形;还看到了有些士兵不幸倒下,鲜血直流的样子。
首句向人们展示了五光十色、琳琅满目、酒香四溢的盛大宴会,气氛热烈而欢快。“欲饮”二字渲染出盛宴的不凡,表现出将士们豪爽、开朗的性格,琵琶声的响起将这场宴会的热闹气氛推向高潮,又暗含惋惜的情愫。一“欲”一“催”刻画出了错综而矛盾的情景和心情。
①将士们喝醉酒之后还能上战场吗?
②“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不是表达将士们
对战争的畏惧?
③想一想从“几人回”中感受到了什么?
交流问题,并从这几个问题中谈谈对第三、四句诗的体会。
①将士们喝醉酒之后还能上战场吗?
②“古来征战几人回”是不是表达将士们
对战争的畏惧?
③想一想从“几人回”中感受到了什么?
“醉卧沙场”并不是真的喝醉酒上战场耍醉拳,而是喝酒时彼此戏谑的一句话,即便喝醉了上战场又何妨呢?我从中体会到了将士们的豪迈和坦荡。
“古来征战几人回”并不是表达将士们对战争的畏惧,反而体现了他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的豁达和宽广的胸襟。
我从“几人回”中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
交流问题,并从这几个问题中谈谈对第三、四句诗的体会。
王翰在诗中说“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也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你们从两位诗人的表述中对戍边将士有了怎样的认识和情感?
古往今来,战争连续不断,百姓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这些戍边将士英勇无畏,对国家忠心耿耿,将生死置之度外,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我非常敬佩他们。
后两句诗描写了将士们纵情饮酒后,略带悲壮的语言。表现了将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宴会上有什么?
听到了什么?
将士们说了什么?
通过对这首边塞诗的学习,我们仿佛看到了将士们战前举杯痛饮的情景,体会到了将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完成《练习书》“课内普查卷”第3题的第(2)小题。
课堂练习:
02
学习《夏日绝句》,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一、理解诗意
·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圈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并在小组内
尝试交流解决。
要求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人杰】人中的豪杰。
【亦】也,也是。
【鬼雄】鬼中的英雄。
【当】应当。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思】怀念。
秦末楚汉争霸,项羽兵败垓下,率军突围至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乌江镇)。这时,乌江亭长赶来接应项羽,并劝他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可项羽认为自己“无颜见江东父老”,最后拔剑自刎而死。
·项羽乌江自刎
你能不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你能不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人)活着的时候应当作人中的豪杰,死后也要作鬼中的英雄。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怀念项羽,是因为他斗争失败时,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宁愿自杀也不肯退回江东,苟且偷生。
二、体会诗人情感
你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活着就要作人中豪杰,死了也要作鬼中英雄,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无所畏惧、志存高远的伟大气魄和崇高品质。
你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诗中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李清照为什么会发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感慨?请结合你了解到的资料说一说。
刎的地方,不禁联想到软弱的南宋王朝和自己颠沛流离的处境,于是有感而发,吟出了这首诗。
公元1127年,金兵入侵中原,一路烧杀抢掠,直至都城开封,掳走了北宋的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赵家王朝被迫南逃,最终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此时的南宋政权与金、夏、吐蕃等政权并立。南宋政权建立后,统治者沉醉于临安山水,纵情享乐,不思收复失地。公元1128年,李清照夫妇因战乱逃亡至江西。在路过乌江的时候,她站在项羽兵败自
我们来读读下面这首诗,看看南宋朝廷具体是怎样苟且偷安的。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
山外还有青山,楼外还有高楼,西湖游船上的游人轻歌曼舞,饮酒作乐,什么时候才能停休?和煦的春风吹得游玩的人们昏昏欲睡,沉醉其中,他们竟然把这临时苟安的杭州城当成故都汴州了!
项羽与南宋朝廷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从诗人对项羽的追忆中感受到了什么?
项羽兵败后,有人劝他东渡乌江,今后东山再起,但他觉得自己无脸再见江东父老,不肯渡江,在乌江拔剑自刎。而宋朝统治者兵败后不顾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安定后不思进取,苟且偷安。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诗人对项羽的追忆中,可以看出诗人对项羽的钦佩,他无愧于一世英名。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当朝统治者苟且偷安的不满,体会到诗人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
项羽与南宋朝廷的做法有什么不同?你从诗人对项羽的追忆中感受到了什么?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我体会到了诗人崇高的人生理想和英雄气概:人活着就要顶天立地,为国家建立卓著功勋;死也要为国家尽忠,成为鬼中的英雄。
从项羽和南宋统治者兵败的对比中,我体会到了作者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进取的痛恨与批判。
我从“不肯”二字中,体会到了项羽宁死不屈的气节。诗人虽为柔弱女子,但骨子里也有着直冲云霄的豪气,实在令人钦佩。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诗人运用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借对项羽的怀念和歌颂,讽刺、谴责了南宋统治者的不思进取、苟且偷安,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