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4 21:36: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地震中的父与子
设计理念:以“从内容体会思想阅读,读中悟情”为抓手,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
设计思路:以“了不起”为明线,以“父爱”为暗线,引导学生读出形,读出意,读出情,读出法。
教学目标:
1、运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阅读方法,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无私而真诚的爱,感悟儿子对父亲的信赖。
教学重点: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2分钟)
1、导入地震图片、回顾课文内容。人们经常赞叹母爱的伟大,而“地震中的父与子”却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一位父亲用自己全部的爱,在地震后,经过漫长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自己的儿子……走进课文,让我们继续去感受人间最美、最真、最神奇的父爱吧!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写了一对怎样的父子。 学生反馈
真是一对——(生:了不起的父与子)。(板书:了不起)
二、品读体验
1、读文章最后一自然段“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说一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包含了几层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子了不起,找到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读懂了什么?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的旁边。
3、汇报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从下面句子中理解和感悟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并带着自己的感受练习朗读。
三、父亲了不起。(22分钟)
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细细默读课文,你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上你的体会。
学生汇报。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有什么体会?(学生初谈体会。)
说说你从第一句读懂了什么?(挖的时间长)
同样表示挖掘的时间,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
读读这两句,比较哪一句表达的效果更好。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反复读读第二句,你会怎样读来凸现挖掘时间的漫长?[练习——指导(关注快慢轻重的变化)——齐读]
父亲的动作只有一个字——挖。作者却通过突出时间的漫长,来表现父亲挖的艰难。抓住这个“挖”字想开去,你还能读懂什么?
提示:他带工具了吗?(没)用什么挖?(手)挖的是什么?(瓦砾)柔软的手挖的是坚硬的瓦砾,对于父亲来说,这是一项怎样的任务?(任务艰巨)任务艰巨呀,再读——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没人再来阻止他”,联系前文,哪些人曾阻拦过他?师生分角色读——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
他们阻挡他,是因为——?(没希望、危险)抓住父亲的语言(板书:语言),你读出了什么?(他不听劝阻,精神失常了)所以没人阻挡他。读——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站在父亲的角度想想,他失常了吗?他一心想的是救儿子,说的是救儿子,做的也是救儿子,他没有失常,这是旁人所不能理解的,读——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这样的危险,这样的艰辛,父亲放弃了吗?没有。他是多么坚定!多么坚韧!(板书:坚持不懈)
同学们,是什么力量促使父亲不知疲劳、坚持不懈地挖掘而不放弃呢?(坚定)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里也写到了父亲的语言。)
你对这句的体会是——(父亲的爱)
我们可以想到,在平时,阿曼达学习上遇到困难时,父亲耐心地为他讲解,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
在现在这场大地震中,阿曼达困在了废墟里,父亲想的是一定把他救出来,并对他说——“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有对儿子的承诺,正是伟大的父爱促使父亲坚持不懈地挖下去,读——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
挖掘任务的艰巨,劳动的艰辛,时间的漫长,一个人又这样孤独无助,以至于父亲成了这个样子(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
师读(两遍):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你看到了一位什么样的父亲?你读——
是的,一位历经艰辛、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父亲已浮现在我们的脑海里。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就这个样子了,他还在苦苦挖掘。这哪里是疲惫不堪、伤痕累累的父亲呀,这分明是一架不知疲倦的机器,这分明是一尊高大的塑像,再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多么伟大的父爱,多么惊人的力量!就让父亲的高大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里吧,你读(配乐)——十二小时、二十四小时、三十六小时……他不停地挖着,没人再来阻止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的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抽读——齐读)
(指板书)正是这一语千金的爱的诺言,支撑着父亲走向废墟,不顾劝阻,不畏艰辛,挖了两天一夜,38个小时,这是常人难以做到的,这位年轻的父亲真是了不起呀!伟大的父爱真了不起!
四、儿子了不起。(6分钟)
默读13自然段到最后,运用刚才的学习方法,你又从哪儿读出了儿子了不起?(鼓励同学、“让”同学先走。)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你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镇定。)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你也抓住了儿子语言读出了儿子的先人后己。)
结合板书,小结: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时刻记着父亲的爱的承诺,鼓励自己和同伴战胜困难去等待生的希望;当获救时,他又让同伴先出去,一般孩子能做到吗?不能,儿子阿曼达是多么——了不起!
五、总结延伸“爱”。(6分钟)
父亲对儿子爱的承诺,支撑自己不畏艰难,不分昼夜挖掘儿子,他是多么的坚定、坚韧;儿子因为父亲的爱的诺言,在危难中获得自信、变得勇敢。这对父子都因为记着爱的诺言,他们创造了奇迹,延续了幸福。这是一对多么了不起的父与子呀!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这对了不起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同学们,伟大的父亲谱写了惊人的神话。
我们深深领略了这(指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
他们真是一对(指板书)——了不起的父与子!
学到这里,你想对父亲或儿子说点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汇报写话。
推荐文章:
父爱是人间美丽的亲情。不是吗?有诗为证(课件):
父爱如伞,为你遮风挡雨;父爱如雨,为你濯(zhuó)洗心灵;父爱如路,伴你走完人生。
高尔基也曾深情地赞美:“父爱是一部震撼心灵的巨著,读懂了它,你也就读懂了整个人生!”
地震无情,父亲有爱。这种父爱是通过特殊环境和特定事件来体现的。其实,在我们平凡的生活中,父爱也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课后请同学去读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美国作家艾尔玛 邦贝克所写的《父亲的爱》。读的时候,运用本课学到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外貌的描写,去细细体味,看看这两篇文章又是通过什么来表现父爱的,到时我们再交流交流。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 子
坚定 镇定
坚持不懈 先人后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