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抓课文主要内容,深入理解课文内涵。
2、能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意思。
3、在阅读中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让心融入,用情读文。
4、感受父爱,感受父子间的信任与幸福。
学习过程:
一、走近父子: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篇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地震中,父亲和儿子之间的故事。谁用简洁的话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创设图片情境,感受地震的无情,回顾第一课时学习的2—4段父亲焦急的心情。
二、走进父亲:
(一)“挖”时的父亲
1、细细默读课文5—12自然段,能在脑海里久久停留,最震憾心灵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找到相应的句子。
2、品读“挖”的时间长
1)在心里默默读读这段话,你能读出怎样的画面?
2)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作者不厌其烦地把表示时间的词罗列起来,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36个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2160分钟。他只做一件事,那就是,不停地挖。
3、品读“挖”的危险重重
1)面对断壁残桓,一片狼藉,他一个人的力量很单薄,他只能怎么挖呀?
2)难道没有人来阻挡他吗?有谁?(好心人拉住他,消防队长挡住他,警察走过来,)3)还会有谁来阻挡他?几乎所有的人都来劝阻他,为什么?(因为这里太危险、大家认为已经没有希望了,父亲看上去已经精神失常了)。
4)这么长时间里,在父亲的周围,随时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情,可能……
5)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危险的地方,父亲离开了吗?他绝望了吗?他放弃了吗?
6)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令我们感动的场景。师引读5—11段。
7) 此刻,你想到这位父亲说什么?
4、品读“挖”的艰难
1)这么长时间的挖掘,父亲会有什么变化呢?请你默默地再读读这几句话。
2)父亲的什么变化令你特别心痛?为什么父亲会变成这样?请你想象成画面写下来。
小练笔: 的父亲让我特别心痛。只见他 。
3)是呀,父亲挖得好艰难。可是:
尽管他满脸灰尘,但他顾不上 ;尽管他双眼布满血丝,但他顾不上 ;尽管他 ,但他顾不上 。
4)字里行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执著……)
5)、带上自己的体会,读读这两句话。
5、配乐读。
(二)、“挖”的源泉
1、在这不休不眠,不吃不喝的三十多个小时里,是什么力量一直支撑着他这样做呢?你知道吗?
2、生读: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这是他曾经和孩子的约定,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4、 他这样和儿子说过,他就这样做着:
8 小时,他牢记: ! 12小时,他牢记: ! 24小时,36个小时,他牢记: !
5、小结:这还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四)“挖”的结果
1、有人说:“信念是生命的脊梁。爱能创造奇迹。”
2、父亲就这样一直挖,一直挖,挖到第38个小时的时候,终于瓦砾底下传来了儿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真的是儿子的声音吗?再让我听听——是,是儿子的声音。确定是儿子声音的那一刹那,父亲的泪水夺眶而出,他成功了!他真的从瓦砾堆下救出自己的儿子了!他无比激动地、大声喊道:“阿曼达!我的儿子!”
3、此刻,我们为父亲感到骄傲,为儿子的获救感到高兴。这是爱的力量,因为这份对儿子的爱而产生的信念也显示了无穷的能量。
(五)、总结:
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形容父亲吗?
三、走进儿子
(一)静心潜读,写写体会
轻声读读课文13—23段,儿子这个人物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在相应的句子、或者词语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
(二)交流(预设情况)
1、读儿子说的两句话
2、儿子这个人物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1)鼓励周围的同学不要害怕
2)他时刻牢记父亲对他说过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支撑着他熬过这漫长的时间。
3)让同学先出去:为什么这一让能打动你的心?
★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临危不惧;先人后已
★对父亲的信任
四、走出父子
1、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让我们深深地祝福他们吧。
2、推荐大家看一本书:《前行的力量》。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实录及反思
芙蓉区育英学校朱爱朝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块儿学习17课。
(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地震是怎么一回事?
生:课文写的是怎样的一场地震?
生: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生:在这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师:让我们想办法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针对课题质疑,从而引发了全篇的阅读。这一过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学生的阅读过程将充满了发现的喜悦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师:让我们一块儿来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谁来说说课文写的是一场怎样的地震?
生: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师:大地震使许多楼房便成了废墟,变成了瓦砾堆。让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地震之后的废墟)在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地震中,发生了一个真实的、感人的故事。谁来告诉我,在这一对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生:在洛杉矶大地震中,这位父亲在废墟中挖掘了38个小时,终于救出了瓦砾堆下的儿子和他的同学。
师:通过读书,你感受到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呢?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板书:了不起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同时选准了感悟课文的“切入点”——父与子的“了不起”。)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请同学们先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划记下来,然后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交流。
(学生默读划记、分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小组讨论中区。)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父亲呢?请同学们先读读划记的语句,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师板书:父亲
生:我从这段话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真了不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还有谁也找到了这段话,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父亲挖了36小时,仍然没有放弃,多么坚定呀!
师: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36小时,两个白天一个黑夜,父亲没吃没喝没睡,多么伟大呀!
师:36小时,相当于我们上50多节课的时间哪,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阿曼达的父亲一直在干什么?
生:不停地挖掘。
师:真了不起呀!
师板书:挖
师:你从这段话中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的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齐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联系我们前面看到的录像,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他36小时没有睡觉,加上劳累与焦急,父亲的双眼布满了血丝。
师:父亲是多么的辛苦疲倦哪。你能够边读书边想象,把这句话读成了一幅画,很会读书。
生:我仿佛看到钢筋刮破了父亲的衣服,尖锐锋利的玻璃、破碎的瓦片戳破了父亲的手,割伤了父亲的腿,到处都是血迹。
师:在废墟中挖掘,是多么的艰难哪。
(设计意图:学生的自读自悟,)
师:同学们谈了自己的体会,让我们对这位了不起的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这段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师:你关注到了课文的表达,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
生: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
生: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师: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师:问题提出来了,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解答呢?
生:反复地读这段话,把这段话多读几遍。
师:对,深入到字里行间。光读这一段话就够了吗?
生;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读。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认真地思考。如果有什么新的发现,请划记下来。
(学生默读课文。)
师: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6小时,而要从8小时开始写起?
出示: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生:这样写,更能体现时间的漫长,挖掘的艰难。
师:你能把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
生朗读。
师:还有谁来读读这句话呢?再指名读。
师:这两位同学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我们就应该像他们这样来读书。
师:为什么父亲挖了36小时,挖得那么辛苦疲倦仍然不放弃?
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板书:不论……总……
师:在地震中,(在课题的“地震中”下画波浪线)发生了什么?联系上文说一说。
生: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生:就在他挖掘的时候,不断有孩子的父母急匆匆地赶来。看到这片废墟,他们痛哭并大喊:“我的儿子!”“我的女儿!”哭喊过后,便绝望地离开了。
生:很多人都来阻挡他。哪些人阻挡过他?是怎么阻挡他的?后来为什么没有人再来阻挡他?引读
出示:废墟 绝望 阻挡 危险 摇头叹息……
师:面对这么多的困难,父亲停止挖掘了吗?
生:他仍然在埋头接着挖。
师: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哪些困难呢?你能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吗?
出示:不论……总……
生:不论废墟下的儿子是死是活,我总要找到他。
师:父亲的态度非常坚决。
生:不论有多少父母绝望地离开,我总不会停止挖掘。
生:不论有多少人阻挡我,我总会挖掘下去。
生:不论在废墟中挖掘有多么危险,我总会坚持挖下去。
师:父亲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
生:不论挖多长的时间,我总要找到自己的儿子。
生:不论有没有人帮助我、理解我,我都要坚持挖下去。
师:总之,(生齐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总之,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生齐读)儿子在等着我。
永远要跟儿子在一起的执着让阿曼达的父亲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啊。(生齐读)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播放小提琴演奏《沉思》)假如他就是你的父亲,看到他为了找到废墟下的你,30多个小时,顾不上喝水、吃饭,更顾不上睡觉;没有人理解他,更没有人帮助他,他仍然在不停地挖呀,挖呀;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还是在不停地挖呀,挖呀。此时此刻,你会怎样读这段话?
生朗读。(热泪盈眶)
师:你是用自己的心在朗读呀!谁还想来读一读?
生朗读。(潸然泪下)
师:你的朗读打动了我的心。请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让这位了不起的父亲走入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生齐诵。
师生对读12-23自然段中父子的对话。
师:为什么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儿子呢?你找到了哪些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师板书:儿子
生:我找到的是这段话:“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阿曼达相信,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他对父亲特别的信赖。
师板书:只要……就……
生:我找到了这段话:“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让别的孩子先出去,阿曼达是多么无私呀!
师:当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阿曼达就至少在瓦砾堆下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板书:等
师:你对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漫长等待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
生:他是在怎样的环境下等?
师:问得多好啊!阿曼达在瓦砾堆下的等待可不像我们平时等车、等人哪!
生:阿曼达在瓦砾堆下会想些什么呢?
生: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其他的孩子会说些什么呢?阿曼达又会怎样回答?
师:同学们提出的哪一个问题引发了你的思考,把你想到的说给你的同桌听。
(同桌讨论,教师倾听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
师:把你想到的说给大家听。
生:在黑暗、狭小、拥挤的空间里,阿曼达和其他的13个孩子在焦急地等待救援,有些同学在哭泣。
师:阿曼达是在一个充满着恐惧的黑暗狭小的空间里等待父亲的救援。
生:废墟下的阿曼达在想:只要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
师:阿曼达有着非常坚定的信念。
生:当阿曼达被困在教师的墙角的时候,阿曼达会焦急地说:“爸爸,您快来救我啊!”当阿曼达等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仍然没有等到父亲的到来的时候,阿曼达可能会说:“爸爸,您怎么还没有来救我呀?”一个同学说:“你的爸爸不会来救你了。”阿曼达坚定地说:“我的爸爸一定会来救我。”
师:阿曼达非常信赖自己的父亲。
师:瓦砾堆下的阿曼达等了父亲将近40个小时后是一副什么样子呢?他是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面包等待爸爸两天一夜吗?
生: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甚至随着时间的推移,空气也越来越浑浊。7岁的阿曼达,经过两天一夜的等待,一定是渴极了,饿极了!
师:对父亲的无限信赖让阿曼达充满了一定要活下去的信心和力量。坚信父亲会永远和自己在一起让阿曼达变得多么的了不起呀!请男、女同学分别读读这两段话。
出示16和23自然段。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出了地震中的奇迹。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的结尾。
师:是什么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呢?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是儿子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板书:父子情深
师: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子情深呢?
生: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类似的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穷的力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是这句话给了他无尽的希望——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一起!
师:“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把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地震中的父与子
师:让我们记住——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当中。课后,请同学们完成小练笔,并读一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板书设计:
17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挖 不论……总……
了不起 父子情深
儿子:等 只要……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