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梅兰芳蓄须 课件(共4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3 梅兰芳蓄须 课件(共4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7 21:4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梅兰芳蓄须
01
  欣赏京剧,
激趣导入
京剧
武术
书法
中医
四大国粹
梅兰芳蓄须
*
02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你从课文标题中读到了哪些信息呢?
梅兰芳蓄须
*
梅兰芳蓄须
*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生于北京的一个京剧世家。他九岁拜师吴菱仙(师从有“天下第一青衣”美誉的时小福),学习旦角唱腔及基本动作。后来他还跟姑丈秦稚芬、伯母的弟弟胡二庚学习花旦戏,边学边演,进步很快。
1929年12月,梅兰芳一行二十余人去美国访问演出。半年多的访问演出期间,无论梅兰芳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当地的热烈欢迎和热情接待。在当地人眼里,梅兰芳不仅是中国戏曲的化身,更是中国文化的使节。
新中国成立后,他曾任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等职。梅兰芳与荀慧生、尚小云、程砚秋并称为“京剧四大名旦”。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为课文划分层次。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为了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戏,想了各种办法,包括蓄须明志和冒着生命危险打针装病,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戏。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为课文划分层次。
第1自然段:介绍梅兰芳先生的生平。
第2~7自然段:记叙梅兰芳先生用各种方法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
第8自然段:写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先生重新登台演出。
第9自然段:点明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意义,并予以高度评价。
快速浏览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并为课文划分层次。
为了拒绝给日本侵略者演出,梅兰芳先生想了很多办法,为何作者选择将“蓄须”这一事件作为课文标题?
可以结合梅兰芳的生平以及有关京剧旦角的资料来理解。


梅兰芳生于1894年,卒于1961年。他出身京剧世家,8岁开始学戏,10岁登台演出,演青衣,兼刀马旦。后来在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京剧旦角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化妆各方面都有所创造发展,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影响很广,世称“梅派”。
而旦角指的是戏曲中扮演妇女的角色。也就是说,梅兰芳在戏曲舞台上演的是女性角色,面容需要修饰干净。由此可知,蓄须也就意味着他与舞台的诀别,表明了他不愿给日本人演出的坚定态度。
1941年的梅兰芳47岁,正值演艺的最佳态——舞台技艺成熟,形成了自己的演艺风格,且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较大的影响力。而且,结合梅兰芳的生平,我们可以知道,他出身戏剧世家,从小学习演戏,对演戏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以蓄须的方式来诀别舞台,拒绝日本人的演出要求。蓄须无疑是十分痛苦的,同时也是令人动容和敬佩的。
通过对梅兰芳先生的了解,我们知道了他热爱京剧艺术,从小学习戏剧。作为一名旦角,他在京剧表演方面取得了享誉中外的巨大成就。47岁的他,正值表演力旺盛之际,却选择蓄须明志,谢绝舞台。这一举动,无疑是无奈的,但也是令人动容的。因为这是他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是对外国侵略者的抵抗,是他骨子里的爱国主义的体现。所以,作者将这最具代表性的事例作为文章的标题。
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出,梅兰芳先生想了很多办法,为何作者选择将“蓄须”这一事件作为课文标题?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查找文章中主要人物的资料以及主要事件的背景和意义,以此来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课文。
小结
二、再读课文,学习字词
会认字



jiū
chán
yāo
rǎo



qiān

dìng

wàng







这两个字都是后鼻音。

dìng

wàng
识记指导
蓄须 被迫 租界 纠缠 邀请
打扰 拒绝 签订 妄想



jiū
chán
yāo
rǎo

qiān
dìng
wàng
会认字组词
多音字
nìng
表示“宁可,情愿”的意思。如:宁缺毋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表示“安定、安静”的意思。如:宁静,安宁。


yāo
yào
表示“要求,强迫”的意思。如:要求,要挟。
表示“重要,重要的内容,
希望得到或保持,索取、
即将”等意思。如:纲要。
níng
本课读音
本课读音
难理解的词语
旦角:
租界:
深居简出:
沦陷:
困顿:
斩钉截铁:
妄想:
难理解的词语
旦角:戏曲角色行当,扮演妇女,有青衣、花旦、老旦、武旦等区别,
有时特指青衣、花旦。
租界:帝国主义国家强迫半殖民地国家在通商都市内“租借”给他们
做进一步侵略的据点的地区。
深居简出:平日老在家里待着,很少出门。
沦陷:(领土)被敌人占领;失陷。
困顿:劳累到不能支持;(生计或境遇)艰难窘迫。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妄想:狂妄地打算;不能实现的打算。
03
  自主学习,
梳理事件,
交流感受
一、围绕学习提示,自主
筛选并归纳信息
结合学习提示和表格提示,阅读课文并梳理出梅兰芳拒演的办法及所面临的困难或危险,将表格补充完整。
原因 拒演办法 困难和危险
不断纠缠
多次逼迫,随时骚扰
强令上台
结合学习提示和表格提示,阅读课文并梳理出梅兰芳拒演的办法及所面临的困难或危险,将表格补充完整。
原因 拒演办法 困难和危险
不断纠缠 虚度生命
多次逼迫,随时骚扰 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
强令上台 打针装病 险丢性命
藏身租界,远避香港,
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试着将梅兰芳拒演的办法和面临的困难、危险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结合表格,竖着看,理清内在联系,还可以用上“不惜”“甚至”“直到”“宁可……也不……”等词语。
试着将梅兰芳拒演的办法和面临的困难、危险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原因 拒演办法 困难和危险
不断纠缠 虚度生命
多次逼迫,随时骚扰 蓄须明志 卖房度日
强令上台 打针装病 险丢性命
藏身租界,远避香港,
深居简出,不再登台
课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享誉世界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的经历:为了拒绝给日本人演戏,他蓄须明志,在没有经济来源时,不惜卖房度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打针装病,直到抗战胜利,他才剃掉胡须,重新登台演戏。面对凶残的日本人,梅兰芳先生宁可不再登台演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也不给日本人演戏。
试着将梅兰芳拒演的办法和面临的困难、危险连起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用关注主要人物和事件的方法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先理清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再用恰当的连接词将几件事连起来,就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小结
二、体会梅兰芳经历的困难
和危险,感受爱国情怀
面对日本人的一次次“邀请”,梅兰芳先生都坚定地拒绝了,在此过程中,梅兰芳先生也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危险和困难。你对他的哪一次拒演方式印象最深?说说你的理由。
我对梅兰芳先生“打针装病”的拒演方式印象最深。因为我通过课前查阅资料知道了人打了伤寒预防针就会连续发高烧。如果只打一针的话,能起到预防伤寒的疗效,但是当时梅兰芳为了拒绝日本人的演出邀请,连续打了三针。要知道,当时的医疗条件远没有现在好,因此这种超剂量打针是有生命危险的。
梅兰芳先生“蓄须明志”的拒演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梅兰芳先生是一名旦角表演者,作为一代闻名的艺术大师,正在表演力旺盛之际,蓄须谢绝舞台演出,这样的选择是多么痛苦!况且日本人的凶残行径有目共睹,梅兰芳先生这样公然拒演的方式是需要巨大的勇气和魄力的。
梅兰芳先生“卖房度日”的拒演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边是缺钱养家,一边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钱财,这样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梅兰芳先生不为生活低头折节,令人敬仰的气节风骨。
同学们结合搜集的资料,设身处地地思考,更深入地了解了梅兰芳先生。他在一次次的困难和危险面前,表现出了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不屈的民族气节,令我们敬仰。
04
  延伸拓展,
自主阅读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像梅兰芳先生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你们还知道哪些爱国人士以及他们的哪些事迹呢?
阅读《难忘的一课》,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难忘的一课》讲述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见到一位年轻的台湾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学校礼堂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对祖国深厚的热爱之情。
阅读《难忘的一课》,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1894年7月28日,日本陆军在朝鲜牙山袭击清军营地,悍然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清军战败。日本以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其觊觎已久的台湾和澎湖列岛等国土。从此,台湾
等地沦为日本殖民地。1896年,第一批日本军警到台后,成为伸入
中国人日常生活的魔鬼,是直接屠杀中国人的凶手。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9日,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10月25日,国民政府在台北
举行日军受降仪式。晨曦初露时,台北市民纷纷拥向公会堂受降典礼举行处,熙熙攘攘,人山人海,为的是亲见亲历翻开台湾新纪元的场景。
·补充资料
找出《难忘的一课》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并品读其作用。
找出《难忘的一课》中反复出现的句子,并品读其作用。
文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是“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文中反复提到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以及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心、家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