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推敲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生字只识不写。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文中“莽撞、妥帖”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故事主要内容,练习用小标题的形式表现文章的脉络层次,并且能完整有序地复述课文。
3. 品读课文,通过精妙的语言文字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4.拓展炼字故事,结合课后第4题和学生作文片断,体会推敲准确传神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推敲”的含义,体会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
难点:拓展炼字故事,结合课后第4题和学生作文片断,体会推敲准确传神地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预习环节,通过预习单、自由读、同位轮读等方式了解学生基本情况(生字识别、长句子读通、文章读顺等)。
2.在环节二阶段,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学习,促进学生个人体验地生成,通过演课本剧加深对“推敲”理解,最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
3.在环节三通过拓展延伸,学生学会推敲词语,准确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1.熟读课文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预习课文,结合自己理解,在文中做出批注。
3.完成预习单。(后附)
教师:
1.教学课件。
2.贾岛与韩愈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
3. 图画。
五、教学课时:两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表演导入,引发兴趣
1.动作演示:同学们,老师刚才走进教室的时候,门是怎么打开的?(板书:推)
2.我再写一个字(板书:敲),这是本课的生字,学生随老师书空。如果你理解他的意思,请做做“敲”的动作。
3.“推”和“敲”原本就是两个很简单的动作,但后来却成了文坛上的一段千古佳话。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从两个动作入手,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识写。(课件展示)
(1)认读生字词。
皎洁 骑着 妥帖 避让 韩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2)指导难写的字:让学生同桌之间先进行讨论,再上台来进行指导教学。重点指导写斟和酌。(斟和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点带面,带动全班,活跃课堂。
指导写字,从音形义入手,对于比较难的字词进行强化,有利于提高学生识写字词能力。)
2.检查课文朗读。
(1)同位互读互查。(标准:正确且流利)
(2)检查朗读。想想这篇课文都讲了哪些内容?
(3)谁能来给大家说说你预习过课文还有哪些收获?
(指导学生分别从人物、故事、道理、体会、感受几个方面来说说)
(4)师生共同评议。
师总结:看来同学们在课前确实都进行了读了课文,更加可贵的是很多同学还结合着具体的词语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可见已经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这样坚持下去,你一定会在语文的学习上取得巨大的成绩。(设计理念:以点带面,对全体学生进行良好读书习惯的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
3.整体感悟:理清创作过程,指导分段,概括故事内容
(1)理清写作思路,并说说每一部分的意思。
①(第一段)介绍人物及背景。
②(第二段)贾岛深夜访友,不遇,留诗一首。(故事的发生)
③(第三段)贾岛在驴背上琢磨用“推” 和“敲”更好。(故事的发展)
④(第四—六段)贾岛冲撞仪仗队,韩愈指点还是用“敲”字好。(故事的高潮)
⑤(第七段)推敲的含义(故事的结局)
(2)在明确段意的基础上,教给学生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设计理念:教给方法,整体上把握文章脉络,有利于弄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诗句的创作思路,更重要的是对以后学生自己写作、文章布局谋篇有很大帮助。)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理解“推、敲”,突出重点。
1.细读第2自然段。
(1)出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酝酿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画出来)
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
指导朗读这句话。
(3)读了这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从“拜访、找了好久、才、把一这首《题李凝幽居》的诗留了下来,这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非常深厚。(板书:即兴写诗)
(4)练读这一自然段。
(5)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2.细读第3自然段。
(1)出示图画。
图上画了谁,正在干什么?(贾岛骑着毛驴,一副思考的样子,只见他右手拉着缰绳,左手正正做着“推“的动作,看上去很可笑)
(2)指名动作表演
(3)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读后讨论。
(4)出示句子。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不觉进了长安城。(相机板书:斟酌文字)
①指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话好,好在哪里。(第2句比第1句多了“一边......一边......、不知不觉“,就把贾岛斟酌字句时的那种认真专注的样子形象地写出来了)
②指导朗读第2句。(要把贾岛此时那样如痴如醉的样子读出来)
(5)自由练读这一自然段,加上动作。
(6)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3.细读第4-6自然段。
(1)复习导入:(课件展示)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①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②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过渡:“师:这样如痴如醉的下去,会有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呢?”
(2)分组学习、提出要求、突破难点。
①自由读,边读边想:当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行人怎么样,贾岛又是怎么样?他为什么要这样?
②读后讨论、练习表演。
(3)全班交流。
韩愈“迎面而来”,路上行人纷纷避让,而贾岛骑在毛驴上“比比划划”,完全沉浸在创作之中,对韩愈的到来浑然不知,不觉闯进了仪仗队。
(4)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韩愈的话用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用诚恳的、请求原谅的语气读。
自由练读,分角色朗读。表演
(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 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故事发展至此,想必你已经对贾岛的性格品质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那锲而不舍的精神、严肃认真的态度、精益求精的品质……都深深地鼓舞着我们去学习、效仿。
4.细读第7自然段。
(1)自由读,说说韩愈对贾岛冲撞仪仗队的态度。
(2)仔细读一读韩愈的话,理解其意。
韩愈为什么说用“敲”字更好些?(“敲”是有礼貌的行为,读起来声音响亮,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
(3)贾岛听了,有什么反应?(连连点头,板书:韩愈解疑)
(4)练习朗读、表演。
(5)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过渡:同学们,读完了这个感人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5. 师生配乐范读《题李凝幽居》,再次体会“推敲”之妙。
环节三、回顾整体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学习写作表达
1.想一想:这则诗在写作上最突出的特色是什么?(技巧)
明确:通过人物动作刻画人物形象是本文在写作上的突出特色。写贾岛苦吟的多重动作:驴上得句、驴上炼字、驴上吟哦、引手作势、冲撞仪卫队伍,生动勾画出一幅痴迷颠狂的形象。写韩愈,通过他“立马良久”、斟酌“推”“敲”二字, “留连论诗”,最终结为好友,歌颂了这位文坛领袖胸怀宽阔、喜爱人才的高尚品格。
2.拓一拓:请再举几个自己所知道的炼字事例。(炼字)
(1)以“春风又绿江南岸”为例:
王安石在用“绿”这个字之前,曾用过“到、过、入、满”这些字,经他再三推敲,他决定用“绿”,此字更富生命力,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2)以“昨夜一枝开”为例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
(设计理念:注重让学生在读中品味文本语言,在学习《推敲》中学会推敲,学会揣摩语言、锤炼文字,并训练思维,努力落实“双基”教学,力求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总结:是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每一篇成功的文学作品,都要经过作者的百回斟酌,才炼就今天我们喜闻乐见的文章,今后我们要学习贾岛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的创作态度,让我们的写作变得更加完美无瑕。(设计理念:教给学生学法,养成良好习惯,学生学以致用)
(五)小试牛刀,我也会“推敲”
1.做一做课后第四题:下面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能换成括号中的词语吗?为什么?
①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访问)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②半路上,他想起昨晚即兴(即时)写成的那首小诗……
③再说,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安静),读起来夜响亮些。
2. 下面是一个同学的作文片断,体会一下作者哪些词语“推敲”得好?
“好球!中国队干得好!”从客厅里传来一阵如雷的叫喊声。原来是爸爸在客厅里收看中国对韩国的足球比赛,精彩的比赛使他看得津津有味,眼睛瞪得大大的,一秒都不肯离开电视。
(六)拓展延伸
搜集背诵贾岛的诗《剑客》等,体会他每首诗的推敲之妙。
(设计理念:在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知了故事内容,了解了什么是“推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亲身体验一下“推敲”的过程,让学生真正明白:这就是推敲!学生也就容易在不知不觉中,欣赏、认同、向往、追求“推敲”了。)
(七)板书设计:
9.推敲
即兴写诗→斟酌文字→韩愈解疑
附《推敲》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内容,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我会读
自由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2、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例如:
皎洁 骑着 妥帖 避让 韩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3、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请教父母或同学,与他们交流。
我动脑
1、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你理解“推敲”了吗?想一想,与同学交流。
2、收获:
疑问: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演、自悟等方式,让学生明白“推敲”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他更是贾岛做事专注,刻苦钻研的精神体现,从而产生敬佩与学习的感情。课文题目是“推敲”,这其实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点”,教学中我适时鼓励学生自我推敲,学习文本,并设计有关的推敲训练,超越文本,让学生实践“推敲”的方法,体验推敲的快乐,学生从理解到实践,不但“懂了”,而且“会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能力、方法得到了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在课堂上得以提升,从而让学生真正领会推敲的含义,学会推敲。
不足之处:首先,在教学 “推门”与“敲门”的动作演示时,我只是注重了片面的讲解,学生的自行演示时间显然不足,教学进展明显吃力;其次,在饰演课本剧时,由于操作不当,场面过于混乱,课堂气氛活跃而无效果。
教学建议:结合文本内容及学生实际,多渠道引导学生感悟“推敲”的好处。首先,在揭示课题后,我尝试着做了做“推门”和“敲门”的动作,引导学生凭借生活经验,感知“推”和“敲”的不同含义。虽然是很简单的两个动作,却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接着,在学习课文时,我充分地运用了文中的插图。请学生观察书上“贾岛敲门”的插图,让他们仔细观察,看看画面上有些什么景物,这些景物给你传达了怎样的信息,以此来体会月夜的宁静;看看图上贾岛的动作、表情,猜测他此时的心情怎样,心里会想写什么,以此来体会他的斯文、礼貌,从而感悟出和环境、人物、事实相符的是“敲”字。然后,在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的时候,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韩愈说的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韩愈的话讲了几层意思,还说明了用“敲”字的几点理由。
正确
规范
我读了 遍。
我的收获
主要写了:
推敲:
写下你读书时得到的收获和留下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