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04张PPT)
爬山虎的脚
第1课时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打一蔬菜)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打一水果)
一起来猜猜谜语吧!
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 葡萄
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 丝瓜
爬山虎也是一种攀缘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借助墙壁或岩石就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爬山虎的脚》,共同探索爬山虎向上攀爬的奥秘吧!
爬山虎的脚
01
欣赏图片,
初识爬山虎
叶尖一顺儿朝下,均匀铺满墙面的爬山虎
你见过爬山虎吗?你见过的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的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的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他笔下的爬山虎。
同学们课前已经查阅了爬山虎的相关资料,你能给大家说说爬山虎具有哪些特点吗?
爬山虎作为一种园林绿化植物,除了具有观赏价值和园林绿化价值外,还可以遮挡强烈的阳光,降低室内温度,并拥有很高的药用价值。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活筋止血、消肿毒的功效。爬山虎在秋天结果,结出的果实还可以用来酿酒。
·资料卡
爬山虎的价值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描写植物的优秀作品,作者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叶圣陶爷爷在文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其中对“脚”的描写是文章的重点所在。
·资料卡
02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朗读全文,文中识字
wěi
jūn
bǐng
wō
qū
均
柄
蜗
曲
萎
会认字
占据 霸占
zhàn
占
古代用龟甲、蓍草等,后世用铜钱或牙牌等判断吉凶:占卜、占卦。
易错字音点拨
据义定音
zhàn
zhān
①据有,用强力取得:强占、攻占、占领。 ②处于某种地位或情势:占理、占优势。
易错字音点拨
曲
①歌,能唱的文辞:戏曲、小曲儿、唱曲儿。
②歌的乐调:作曲。③元代盛行的一种韵文
体裁,可以入乐。
①弯,跟“直”相对:曲线、曲径通幽。②弯曲的地方:河曲。③偏僻的地方:乡曲。④酿酒或制酱时引起发酵的块状物,用某种霉菌和大麦、大豆、麸皮等制成:酒曲。⑤姓。
qū
qǔ
据义定音
qū
曲线 弯曲
②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根据所学,给下面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①曲尺( ) 曲径通幽( ) 曲折( )
③他曲( )着腿坐在椅子上,哼着不知名的曲( )调。
③他曲( )着腿坐在椅子上,哼着不知名的曲( )调。
①曲尺( ) 曲径通幽( ) 曲折( )
②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 )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
qū
qū
qū
qū
qū
qǔ
根据所学,给下面加点的多音字注音。
均
jūn
yún
匀
①平,匀:均分、平均数、势均力敌。
②都,皆:老少均安。
①平均,使平均:颜色涂得不匀。
②从中抽出一部分给别人或做他用:把你买的纸匀给我一些。
易错字音点拨
茎
jīng
字义
①通常指植物的主干。能起支撑作用,又是养料和水分运输的通道。有些植物有地下茎,作用是储藏养料和进行无性繁殖。
②量词,用于长条形的东西:数茎小草、数茎白发。
认读注意
“茎”是后鼻音,读一声“jīng”,不要读成四声“jìng”。
茎叶 根茎
易错字音点拨
hǔ
cāo
nèn
shùn
虎
操
嫩
顺
zhàn
占
jūn
均
dié
叠
jīng
茎
柄
bǐng
xì
隙
会写字
wěi
萎
qiáo
gù
瞧
固
会写字
老虎 爬山虎
hǔ
书写指导
第一笔竖在竖中线上,第三笔是横钩,“七”要写得扁一些。
虎
易错字形点拨
易错点
右半部分的“品”字,三个口要写得紧凑一些,第一个口要写得扁一些。
形近字
澡(zǎo):洗澡。
燥(zào):干燥。
操控 早操
cāo
操
易错字形点拨
缝隙 空隙
隙
xì
易错字形点拨
书写指导
左边的第一笔横折弯钩要写得窄一些。右边的第一笔是竖,“日”字要写得扁一些。
重叠 叠加
叠
dié
易错字形点拨
书写指导
上面部分的三个“又”字要写得紧凑,它们的捺都要写成点。中间的横钩要压着横中线,下面的“且”字里面是两横。
dié
叠
dié
迭
①重复地堆,累积:叠假山、叠罗汉。②重复:层见(xiàn)叠出。③折叠:叠衣服。
①交换,轮流:更迭。②屡,连着:迭次。③及,赶上:忙不迭。
易混字
爬山虎 操场 嫩红 舒服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反面 触角 弯曲 细小 痕迹 瞧不起 牢固
休想
词语
空隙:
叶柄:
一顺儿:
痕迹:
牢固:
难理解的词语
空隙:
叶柄:
一顺儿:
痕迹:
牢固:
中间空着的不大的地方。
叶的组成部分之一,连接叶片和茎,长条形。有的叶子没有叶柄,叶片直接和茎连接。
同一个方向或顺序。
物体留下的印儿;残存的迹象。
结实;坚固。
难理解的词语
二、梳理内容,理清脉络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段落 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 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2自然段 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及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3自然段 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及颜色。
第4自然段 描写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第5自然段 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没触着墙就会枯萎;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参考表格,思考哪些段落可以合并。
段落 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 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具体位置。
第2自然段 准确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以及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
第3自然段 介绍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及颜色。
第4自然段 描写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第5自然段 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与墙的关系:没触着墙就会枯萎;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爬山虎的脚
生长的位置
叶子的变化
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及颜色
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爬山虎脚的两种变化
脚(第3~5自然段)
(第1自然段)
(第2自然段)
2.参考表格,思考哪些段落可以合并。
03
准确、生动的表达
离不开细致的观察
一、品读词句,感受文中
准确、生动的表达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在文中圈画出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1.自由朗读第1自然段,在文中圈画出爬山虎生长的位置。
读完第1自然段,爬山虎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请结合关键词,谈一谈你的感受吧!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从关键词语入手谈一谈爬山虎留给你的印象。
从“爬”这一动词,可以看出爬山虎是一种擅长攀爬的植物。
从“满是”“一大片”两个词语,可以体会到爬山虎生长的茂盛。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从关键词语入手谈一谈爬山虎留给你的印象。
2.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颜色的词语,梳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过程,感受文章准确的表达。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2.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描写爬山虎叶子颜色的词语,梳理爬山虎叶子的变化过程,感受文章准确的表达。
刚长出来的叶
子是嫩红的
不几天,叶子
变成嫩绿的
长大后的叶子
绿得新鲜
叶圣陶爷爷用“嫩红”“嫩绿”“绿得那么新鲜”等词句,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准确地描绘了出来。
3.品读句子,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独特的美,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①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②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序号______中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无风时的静态美。
序号②中的句子,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将随风飘动的叶子比作“漾起”的“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起风时的______美。
3.品读句子,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独特的美,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序号______中的句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的叶子无风时的静态美。
序号②中的句子,运用______的修辞手法,将随风飘动的叶子比作“漾起”的“__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叶子起风时的______美。
比喻
波纹
①
动态
3.品读句子,感受爬山虎的叶子独特的美,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
4.读一读文中的描述,再对照爬山虎的图片,说说作者描写得怎么样。
①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②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③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
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
PPT10-51
四年级上册,《小学生绘本课堂》提供
这两张图不清楚,而且感觉变形了
儿
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将文中的描述与爬山虎的图片相对照,我发现作者描写得十分准确、细致以及生动。
二、抓住关键词句,感受
作者细致的观察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默读第1、2自然段,将文中准确、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1.默读第1、2自然段,将文中准确、生动的句子画下来,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2.朗读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描述得如此准确、生动。
学校操场北边墙上满是爬山虎。我家也有爬山虎,从小院的西墙爬上去,在房顶上占了一大片地方。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作者之所以能把爬山虎描述得如此准确、生动,是因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2.朗读画出来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能把爬山虎描述得如此准确、生动。
3.本文的标题是“爬山虎的脚”,但作者却在第2自然段花大量
笔墨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请小组讨论,并
派代表发言。
答案示例:爬山虎的脚长在叶子的下面,二者具有一体性,作者观察爬山虎时首先观察到的是叶子。文章第2自然段描写了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新鲜” “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准确、生动的表达,进一步体现出作者观察的细致。
3.本文的标题是“爬山虎的脚”,但作者却在第2自然段花大量
笔墨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为什么呢?请小组讨论,并
派代表发言。
阶段小结
无论是叶子颜色的变化,还是叶尖一顺儿朝下铺得均匀的形态,以及微风拂过时,叶子轻微的震颤,都被叶圣陶爷爷敏锐的眼睛观察到了。他之所以能把爬山虎的特征表达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第2课时
品读文章语言,感受作者细致、连续的观察
01
一、抓住关键词句,继续
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阅读第3自然段,在文中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词句。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1.阅读第3自然段,在文中勾画出表现作者细致观察的词句。小组讨论,说说自己的感受。
2.请分别圈画出表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感受
文章语言的准确。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位置:
形状:
颜色:
2.请分别圈画出表示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句,感受
文章语言的准确。
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作者能把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描绘得如此准确,是因为他对爬山虎的脚进行了细致的观察。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
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产生了
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3.“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这些细
丝很像蜗牛的触角。”这句话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产生了
怎样的效果?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示例:此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爬山虎的脚比作蜗牛的触角,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
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
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二、了解爬山虎的攀爬过程,
体会准确、生动的表达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动作的字词,了解爬山虎
向上爬的过程。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1.自由朗读第4自然段,圈画出表示动作的字词,了解爬山虎
向上爬的过程。
细丝 着墙
细丝变成小圆片, 住墙
细丝变弯曲,
一把嫩茎
嫩茎长出新脚,一脚一脚往上爬
2.根据第4自然段的内容,将爬山虎攀爬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嫩茎紧 在墙上
细丝变弯曲,
拉 一把嫩茎
嫩茎长出新脚,一脚一脚往上爬
细丝 触 着墙
细丝变成小圆片, 巴 住墙
嫩茎紧 贴 在墙上
2.根据第4自然段的内容,将爬山虎攀爬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作者不仅观察得细致,还观察了很长一段时间才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请根据示意图,同桌之间相互描述一下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
片,巴住墙。”将该句中的“巴”换成“粘”或者“挨”
好不好?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答案示例:不好。“巴”意为紧贴,抓住,吸附住。这里“巴”字用得准确、形象,写出了爬山虎的脚紧紧地粘贴在墙上的样子。让读者能通过想象感受到爬山虎的脚十分有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而“粘”和“挨”不能起到同样的效果。
3.“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
片,巴住墙。”将该句中的“巴”换成“粘”或者“挨”
好不好?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
4.仔细品读下面的两句话,说说哪句话用词更准确,并谈谈你
的理由。
①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①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② 爬山虎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答案示例:第一句用词更准确。爬山虎不像人和动物,可以两脚交替前行,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新的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地向上爬,就要不断长出新的脚,“一脚一脚”比“一步一步”更能体现出爬山虎的攀爬特点。
4.仔细品读下面的两句话,说说哪句话用词更准确,并谈谈你
的理由。
三、关注变化过程,
感受连续观察
1.上节课,我们从下面的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表示爬山虎叶子
生长过程的词语,说说作者还进行了怎样的观察。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通过分析表示时间和叶子颜色变化的词句,可以看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且连续的观察。
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1.上节课,我们从下面的这段话中感受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
现在,请同学们再次默读第2自然段,圈画出表示爬山虎叶子
生长过程的词语,说说作者还进行了怎样的观察。
2.默读第5自然段,说说爬山虎脚没触着墙和触着墙的两种不同
结果。
触着墙的
没触着墙的
朗读下面的语句,从中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
朗读下面的语句,从中找出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进一步体会作者连续的观察。
3.作者在第5自然段写道“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
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句中的“逐渐”二字好在哪里。
答案示例:“逐渐”指随时间迁移而渐进变化,在这里表示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恰到好处地展现了爬山虎脚的变化过程,体现出作者对爬山虎进行了细致且连续的观察。
3.作者在第5自然段写道“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
色”,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句中的“逐渐”二字好在哪里。
小结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作者不仅观察得十分细致,而且进行了连续的观察。
其实生活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用心学习、留心观察,就一定会有新发现,进而从中获得意想不到的知识。
学写观察记录表
02
1.阅读课后“资料袋”。
(1)说说做观察记录的形式可以有哪些。
1.阅读课后“资料袋”。
(1)说说做观察记录的形式可以有哪些。
图文结合
做表格
文字记录
照片式记录
(2)认真阅读“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尝试比较两种观
察记录的异同。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发言。
答案示例:①相同点:两份观察记录都显示出记录者对观察对象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察,在观察过程中发现了观察对象各个方面的变化,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了记录。
②不同点:图文结合的形式,比单纯的文字记录更加形象直观;做表格的形式,进行了横向的分类及纵向的比较,让事物在不同方面的变化过程一目了然。
(2)认真阅读“资料袋”中的两份观察记录,尝试比较两种观
察记录的异同。小组交流,并派代表发言。
2.观察时需注意:
①回顾三年级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的方法,尝试在观察中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听一听、想一想;
②发现观察对象的变化,如栀子花从开放到凋零状态的不同、蚕宝宝从孵化到长大颜色的渐变;
③关注细微之处,如豆芽根须的长度、面包上霉菌斑点的形状。
我们可以观察:
种子发芽的过程
树叶颜色的变化
家里的小动物
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过程
……
请你选择一个合适的观察对象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积累美文,
拓展延伸
03
读书报告单
积累好词佳句
书名/篇章名:
读书日期:
作者:
体现作者细致且连续观察的句子
课下阅读叶圣陶先生的《牵牛花》一文,进一步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填写读书报告单进行汇报。
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