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荷塘月色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4 22: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荷塘月色》述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述课的课题是《荷塘月色》,接下来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述课:
一、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第四专题“慢慢走,欣赏啊”中的第一篇课文。本专题选取了四篇散文,三篇小说,旨在让学生“走进文学的森林,仔细地品味美,品味情趣丰富的人生”,进行文学鉴赏。《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写景散文在现代文学的散文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他运用白话文描写景致独具魅力,被称为写景的好手。并且在景物描写中,能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融情入景,即景抒情,使他的作品不仅具有绘画美,而且富有情趣美。《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壮年时期的作品,他的炉火纯青的文字功力在《荷塘月色》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现代白话文的典范。因此,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情景交融的手法,更要让学生仔细品位语言,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于散文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我们职高的学生相对来说学习基础差,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对散文的阅读和鉴赏易入景难入情,而且对写景散文的景物分析也缺少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而本文是写景散文的典范,因此学习本文之后要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知道鉴赏一篇散文鉴赏什么,怎么鉴赏,另外要注重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圈点勾划,通过关键词、关键句把握文本的阅读方法和习惯。所以,根据该课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体会语言的抒情性,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学习本文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出的深沉的孤独和苦闷的心情,以及其特定的社会意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散文重在抒情,但情有独钟,情有所系,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我将“领悟情景交融的写法,鉴赏写景散文的方法与技巧,品味散文的语言美”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
本文写于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陷于一片黑暗之中。而作者又一家妻儿老小全要靠他养活,作为一个热血的中国人,陷入深深的苦闷与矛盾之中,对这种情感的解读需要学生联系社会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才能理解文章那种淡淡之后的深沉。因此本课难点为:1、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2、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五、教法与学法
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主要采用提问法、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上则采用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自己得出正确答案;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查阅资料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全文的行文思路,对四、五自然段的写景进行深入分析,掌握其中修辞的运用,品味诗化的语言;第二课时深入理解感情,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多媒体显示一大片碧绿的荷塘。师:请同学们来欣赏这个画面,面对这一美景,杨万里曾赞叹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面对这样的景色,朱自清又是如何抒写心中的情怀的呢?现在就让我们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语。
(利用多媒体显示荷塘的美,是为了在第一时间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直观感受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文字,而诗歌的插入则在于让学生在文学感染下注重平时的积累。)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这一环节的设置是学习一篇文章首要的内容,只有读才会有思,而自主阅读更能生成学生自己的思维,但是也更容易流于形式,甚至是让学生陷入瞌睡,因此在这个环节要注意几点:
1、强调阅读习惯:不动笔不读书,圈点关键词,关键句。
2、设置预习问题,以问题引领阅读
(1)标题解读,请同学们说出自己的理解,并在在文章中找到相对应的段落。
(2)阅读时请注意作者的行踪,你会发现有什么特点?
(3)文中哪些句子能让你看出作者的心情?谈谈你读本文之后的感受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意在让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把握,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能读有所思,不能为读而读。教师在学生自读过程中巡视检查学生勾画关键词句的情况。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可以完成,这样也能顺利过渡到下面对写景段落的赏析。第二个问题是为了把握文章的线索和以此形成的圆形结构。第三个则是为了激发学生的疑问,为下一课时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以及难点的突破做准备。
(三)自主赏析,把握技巧
师:这篇文章被称为经典美文,正是因为作者笔下那“素雅,朦胧,精美”的荷月世界!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第一步,老师配乐朗读第四、五、六自然段,学生想象画面
第二步,在第一步学生感受到那种语言魅力的基础上,去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画的语言,进而进入鉴赏阶段,在鉴赏开始前,老师要先指导鉴赏角度和方法。如写了哪些景,写景的视角,运用的修辞、动词、叠词等又写出景物的什么特点,景物动静、虚实的变化,写景的顺序等等。
第三步学生完成自主鉴赏,展示鉴赏成果,共同归纳写景特点,板书呈现,总结鉴赏技巧
第四步体会作者此景中那种情“淡淡的喜悦”却又有一丝的失落和忧郁
在这个环节中需要对第四段写景中运用的博喻、通感加以讲解,第五段中则需要强调“泻”、“浮”、“洗”、“画”等动词使用之后那种生动形象的效果。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还能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情境交融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第一课时结束,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背诵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深入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突破难点
(一)朗读课文,把握情感线索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师生归纳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3、根据上述句子,用一个词语概括作者的心情哪个更合适?
或“寂寞”或“苦闷”或“郁闷”或“孤独”等
(二)细读课文,品味细节
1、仔细读课文,思考作者是怎么样表现苦闷心情的
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从细节看作者情感,也要学会在写作中用细节。这当中需要老师的引导。第一自然段中让学生注意写了哪些人和景,这与作者心情有什么关系,学生能有恍然大悟的感觉,知道月亮升高,没了孩子们的欢笑声,妻儿的瞌睡都反衬出作者今夜无眠的苦闷心情。以此为例,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能找出平时没有没有月光路上景色反衬今日月下景色的宜人,今日才有的喜悦反衬平日的我苦闷。第三段独处的妙处反衬苦闷;最后一段妻儿的熟睡衬托作者的孤独。这时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好好想起《西洲曲》和《采莲赋》
2、读《西洲曲》和《采莲赋》,品味情趣
学生不难看出这其中所蕴含的那种闲适快乐的生活情趣,写出作者对那种生活的怀念和向往,然而早已无福消受了。不免会问为什么
3、了解背景,叹息文人情结
出示背景以及作者当时的生活状况,一切疑问迎刃而解,一切苦闷皆合情合理,不免让人叹息!这样难点也得以突破,学生对作者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然后以一首改编过的《天净沙秋思》来抒发感叹吧!
孤人老树蝉蛙
曲径荷塘人家
愁道月光瘦人
断肠人在清华
(三)课堂小结
有人说:“诗歌如跳舞,散文如散步。”诗歌所表达的是作者瞬间的情感,具有跳跃性,需要我们用想象和联想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散文则是作者生活中的琐碎见闻,点滴情感,而且又常常是信笔而书,舒缓、闲适,需要跟随作者的心灵一步一步往前走,慢慢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细细品味文章,才能感受那掩藏在文字底下真实的灵魂!
课后练习
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不少于200字
七、板书设计
八、教学反思
对于本文的教学我既重视对文本的赏析,但更重视在阅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赏析能力的提高,通过分析一篇散文的写景技巧,从而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一切景语皆情语,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特别需要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把握细节,边读边思考,也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要想写好的文章一定要勤于思考,细于观察。不足之处就在于教学语言方面不够规范,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并改进。以上就是我的《荷塘月色》的述课内容,希望评委老师能给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