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课件 (2课时 共8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三 课件 (2课时 共8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7 22:3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6张PPT)
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词句段运用
日积月累
第1课时
01
交流平台
一、品读课文片段,
留心观察细节
回顾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说说课文中让你印象深刻的、表达准确生动的语句,以及从中感受到的作者进行连续细致观察的表现。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强调蟋蟀修建住宅时的工具。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强调蟋蟀修建住宅时的动作。
作者观察得非常仔细,小小的蟋蟀似乎被作者放大了,它的前足、钳子似的大颚、强有力的后足,还有后腿上的两排锯都清晰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扒”“搬掉”“踏”“推”“铺”等动词的运用,也是作者细致观察的结果。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倾斜地铺开。
只有进行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得准确。
细致的观察除了能让语言更准确外,还有什么好处呢?
只有细致的观察才能看清事物的细节。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用准确的语言记录变化,能够让文字更有画面感。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本段中表示时间的词语说明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爬山虎的脚是很小的,它的变化也是非常细微的,因此,如果只进行一次观察是很难发现细丝和小圆片的渐变过程的。通过“不几天”“后来”“逐渐”这些词语,我们能够知道,作者连续地、细致地观察了爬山虎一段时间,所以才能写出它的变化。
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还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作者为什么要持续观察一段时间?持续的观察有什么好处?
持续观察一段时间能发现事物细微的变化,让观察记录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想一想,我们观察哪些事物时有必要进行连续观察?
需要连续观察的事物通常在一段时间内会发生较为显著的变化,比如黄豆长成豆芽、夕阳西下的美景等。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这段话作者调动了哪些感官来进行观察?
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蟋蟀的门口被收拾得很平坦,这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需要作者先用耳朵去听,听到蟋蟀的声音,然后再用心去想,蟋蟀住在这样舒适的住宅里,心情愉悦,那么这声音也许就是它在弹琴。
蟋蟀的门口被收拾得很平坦,这是用眼睛就能看到的。“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需要作者先用耳朵去听,听到蟋蟀的声音,然后再用心去想,蟋蟀住在这样舒适的住宅里,心情愉悦,那么这声音也许就是它在弹琴。
观察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耳朵听,用心想。
小结
在观察事物时,我们要细致观察,为了观察得更细致,我们一般需要连续观察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可以调动多种感官来观察,这样观察到的结果会更真实、全面,我们才能写得更准确。
二、总结与收获
观察
眼看
细心观察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质地、光泽等。
鼻闻
这个事物有什么特别的气味?气味大小、刺激程度如何?
嘴尝
这个事物如果能吃,你尝到了什么特别的味道?
心感受
结合以上的体验,总结自己多方面的感受。
脑思考
通过大脑思考,得出自己对这一事物进行观察后的结论。
耳听
这个事物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声音大小如何?特别之处在哪儿?
手摸
用手去触摸,感受事物在温度、质感等方面的特点。
小结
如果想要得出准确的结论,那么我们在观察的时候就要做到细致。我们需要深入事物所处的环境,感受事物。总结观察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除了以上的观察方法外,某些工具(如尺子、显微镜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全面地了解所观察的事物,在观察实践中大家都可以试着运用。
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及时记录,为我们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
02
词句段运用(一)——
体会表达的准确性
一、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体
会每组句子意思的不同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逐渐”是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说明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不是一下子全部变为灰色,强调了其颜色变化的过程,体现了作者连续的观察,也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最多”是表示程度的词,写出了九寸是蟋蟀的住宅在地下最深的距离,说明深度不会超过九寸,体现了作者细致的观察,也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和严谨。
二、拓展延伸,体会课文中其他句子表达的准确性
现在同学们已经感受到了课文中语言的准确性,那么请同学们回到课文当中,再找出能体现作者描述准确的语句,并填写“阅读记录表”。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大多” 说明了蟋蟀盖房子的大致时间是在十月,而不是一定在十月,表述更加准确严谨。
蟋蟀盖房子大多是在十月,秋天初寒的时候。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一脚一脚地”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生长时,长一只脚就攀住墙往上爬一步的样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以上句子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只有经过长期细致的观察,才能把观察结果写得准确。我们在记录自己的观察时,也需要做到用词严谨,观察细致。
第2课时
01
词句段运用(二)——
动物的“家”有不同的表达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我们了解了蟋蟀是如何修建自己的住宅的,知道了燕子是如何搭建自己的小窝的,那么你还知道其他动物的家吗?想一想小鸟的家可以称为什么呢?
鸟窝/鸟巢
“巢”是象形字。甲骨文下部像一棵树,上部是鸟巢的形状。小篆上部像巢上有三只鸟的样子,表示鸟栖息在树窝上。
动物住处的名称与动物的生活习性及外貌特点有关。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小组讨论
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自己连线的结果。
狗窝
鼠窝/鼠洞
猪圈
“圈”是指饲养家畜的棚栏。
猪圈最主要的功能是不让猪到处跑,也是猪的家,是能够遮风挡雨的场所。
马圈/马厩/马棚
马厩:“厩”在字典中的解释是“马棚,泛指牲口棚”。
马厩内部是隔开的,方便养马人对马进行维护,为马匹提供温和、干燥的生活环境,独立的小空间还可以防止传染病在马匹中流行。
鱼塘
鱼塘指捕鱼或养鱼的地方。鱼塘既可以是天然池塘,也可以是人工造塘。
牛圈/牛棚
虎穴
狗 鼠 鸟 猪 马 鱼 牛 虎
窝 洞 巢 圈 塘 厩 穴 棚
连一连,为下面的动物找到家。
练一练
尝试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狡兔三( )
引蛇出( )
龙潭虎( )
千里之堤,溃于蚁( )
练一练
尝试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狡兔三(窟)
引蛇出(洞)
龙潭虎(穴)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窟:洞穴。
狡猾的兔子有三个窝。比喻有多处藏身的地方或做了多种避祸的准备。






比喻用计谋诱使坏人暴露出来。






潭:深水池。龙藏身的地方。
比喻极其危险的处境。


千里长的大堤,因为蚂蚁的洞穴而溃决。比喻微小的隐患会酿成大的灾难或损失。











小结
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动物的外形和习性不同,它们的家也不一样。一方面,人们对动物的“家”的不同称呼反映了动物住所的特点;另一方面,有些词语的搭配是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如“狗”的住所只能称为“狗窝”而非“狗洞”,“狗洞”是指狗进出的通道)。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用词准确。
02
日积月累
漫山红叶
金色丘陵
秋日街景
关于秋天的气象谚语:
立了秋,把扇丢。
二八月,乱穿衣。
夏雨少,秋霜早。
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立了秋,把扇丢。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因此我们可以把扇子扔在一边了。
知识拓展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过后,梧桐树开始落叶,因此有“叶落知秋”的成语。
宋朝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
秋日梧桐
二八月,乱穿衣。


农历二月时天气由冷转热,农历八月时天气由热变冷,忽热忽冷,变化不定,人们在室外衣着的厚度差异很大。
知识拓展
二八月:农历的二月和八月(一般是阳历的三月和九月)。
此时正处于季节交替之时,昼夜温差比较大,着装过渡要自然,别换得太快。最好薄厚搭配,做两手准备。
衣着对比鲜明的人们
夏雨少,秋霜早。


夏天如果雨水少,那么天气就会提前变冷,秋霜就会出现得比较早。
知识拓展
“夏雨少,秋霜早”的下一句是“夏雨淋透,霜期退后”,意思是夏天下雨比较多的时候,秋霜出现的时间就会延后,这一年的冷天就会来得晚一些。
秋霜
八月里来雁门开,
雁儿脚上带霜来。


农历八月,大雁开始南飞迁徙。大雁一旦南飞,就预示着要下霜了。
知识拓展
一些候鸟(如大雁等)对气候的变化相当敏感,于是在每年农历八月前后,集体向南方迁徙,为过冬做准备。
这些候鸟像是给人们发出信号,告诉人们天气变冷了,让人们抓紧时间收割庄稼,且多添一些衣服,以便迎接寒冷季节的到来。
大雁南迁
一场秋雨一场寒,
十场秋雨要穿棉。


每下一场秋雨,气温就会随之下降。十场秋雨过后,大约就是秋尽冬始了,人们就要穿上棉衣防寒保暖了。
知识拓展
立秋过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的总体趋势是逐渐凉爽。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那为什么秋雨过后,气温下降会那么明显呢?
因为一股股的冷空气从西伯利亚和蒙古国南下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当它们和南方的暖湿空气相遇后,便形成了雨。一次次的冷空气南下,常常造成一次次的降雨,并使当地的温度一次次降低。
林中秋雨
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在我国一些地方,农历八九月时气温还很高,到了农历十月时天气还温暖如春。
知识拓展
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道:“冬初和暖,谓之十月小春。”虽然天气转凉,但是地表储存的热量还有剩余,所以在此时天气一般不会太冷。遇到晴朗无风之时,很容易出现舒适温暖的“小阳春”,这对越冬作物的生长也很有利。
初冬美景
谚语特点:
通俗易懂
短小精练
朗朗上口
除了这些谚语外,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季节或气象的谚语呢?
谚语补充
气象: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久雨闻鸟鸣,不久即转晴。
鱼儿出水跳,风雨就来到。
节气: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大暑小暑,有米也懒煮。
大雪兆丰年,无雪要遭殃。
小结
这些谚语都是先民智慧的结晶,虽然气象具有不确定性,但是先民在日常的生活、劳作中寻找规律,他们留心观察生活,善于发现,善于归纳,总结出的谚语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明白“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从关注身边的小事开始,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