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1章 机械运动
机械运动
知识结构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长度
常用单位及换算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误差:产生原因和减小方法
时间
常用单位及换算
测量工具
运动的描述
机械运动定义:物体位置的变化
参照物:除自身以外的任何物体
一旦选出认为静止。
运动的快慢
机械运动
速度
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定义: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公式:v=s/t
单位:1m/s=3.6km/h
直线运动
运动形式
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平均速度
平均速度的计算:v=s/t
平均速度的测量
知识结构
一、长度、时间的测量及误差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符号是———— 。
2.常用的测量工具是—————— ,学生用的直尺,上面所标的单位通常是cm,分度值为———— 。
3.测量工具——刻度尺的使用
①看:刻度尺的________和__________。
②选:根据被测物体的长度和测量要求,选择量程和分度值合适的刻度尺。
考点梳理
米
m
刻度尺
1mm
量程
分度值
4.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单位是———— ,符号是———— ,常用单位还有———— 、 ———— 。
5.测量工具常有: ———— 、 ——————等。
秒
s
min
h
停表
石英钟
③放:要将刻度尺的刻度线贴靠被测物体,与被测长度
________,不能将刻度尺放歪斜。
④读: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并且要估读到 _________________。
⑤记:记录结果要有_______值、________值和_______。
平行
垂直
分度值的下一位
准确
估计
单位
6. ———— 和 ———— 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测量值
真实值
考点梳理
7.误差不可———— ,但可以通过—————————————等方法减小误差。
消除
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8.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________的变化叫作机械运动。
二、机械运动
位置
1.参照物
(1)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作________的物体。
(2)选取标准:①参照物一旦被选定,我们就假定该物体是________的。②参照物的选择可以是________的,但不能将研究的__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③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物理学中一般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参照物。
标准
静止
任意
对象本身
地面或地面上静止不动的物体
考点梳理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_____的,静止是______的;同一个物体 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_______,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绝对
相对
参照物
1.速度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相同时间比较________;相同路程比较________。
(2)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________的物理量。
(3)定义:________与________之比。
路程
时间
快慢
路程
时间
考点梳理
(4)公式:________。
(5)单位:基本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交通运输
中的常用单位为千米每小时(km/h)。1 m/s=______km/h。
2. 直线运动包括——————————和—————————— 。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原理:利用公式_____________ 。
2.工具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
米每秒
m/s
3.6
匀速直线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
刻度尺
秒表
考点梳理
类型一 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
典例探究
刻度尺使用前要先看刻度尺是否磨损以及刻度尺的量程和分度值。
测量时:
(1)测量值=末端刻度一起始端刻度;
(2)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3)测量结果=数值+单位。
例1 (潮南区一模)如图所示的两种刻度尺使用方法,其中正确的是————(选填“A”或“B”),它的测量结果是————cm。
A
B
A
2.20
典例探究
【解析】
由图知,刻度尺B的刻度线没有和被测长度紧贴,所以是错误的,故A正确;
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它的起始刻度从零刻度线开始,末端与2.2cm对齐,估读为2.20cm,所以物体的长度是2.20cm。
故答案为:A;2.20。
【点评】此题考查了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属于基本技能的考查。需要注意,长度的测量结果要有一位估读值。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1(潮阳区期末)使用刻度尺之前,要观察 量程 、分度值及零刻度线。如图所示刻度尺的分度值为————,被测木块的长度为————cm。
木块
1mm
1.70
典例探究
【解析】
使用刻度尺之前,要注意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是否磨损;还要观察刻度尺的分度值和量程;图中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0.1cm即1mm;木块左侧与0.00cm对齐,右侧与1.70cm对齐,所以木块的长度为L=1.70cm。
故答案为:量程;1mm;1.70。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2 (浦东新区期中)如图(甲)、(乙)所示,是同一把刻度尺的不同部分,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分度是————厘米。用这把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图中测量方法正确的是————(选填“甲”或“乙”),用正确方法测得的物体长度是————厘米。
0.1
乙
3.20
典例探究
【解析】
刻度尺使用时刻度越贴近物体误差越小,所以乙的放置方法正确;
图示刻度尺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0.1cm,末端刻度值为9.20cm,物体长度为9.20cm﹣6.00cm=3.20cm。
故答案为:0.1;乙;3.20。
典例探究
类型二 参照物的选取及运动状态的判断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要先选择一个物体,假定该物体不动,这个物体是参照物;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的位置相对于参照物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
典例探究
例2:(黄埔区一模)图是穿行在餐厅的机器人端着托盘送餐的情景,小明说“机器人在运动”,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地面
B.托盘
C.托盘里的食物
D.机器人本身
A
典例探究
【解答】
A、机器人与地面的位置在不断的变化,以地面参照物,机器人是运动的,故A符合题意;
BC、机器人与托盘、托盘里的食物的位置没有变化,所以以托盘、托盘里的食物、机器人本身为参照物,机器人是静止的,故BC不符合题意。
D、参照物不能选择被研究的物体本身,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本题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所选参照物,难度不大是一道基础题,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即可正确解题。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3 如图所示,是我国辽宁号航母某次在南海训练时所搭载的歼﹣15舰载机起飞的情景若说歼﹣15舰载机是静止的,应选取的参照物是( )
A.歼﹣15舰载机上的飞行员
B.辽宁号航母上的指挥员
C.歼﹣15舰载机
D.辽宁号航母
A
典例探究
【解析】
(1)歼﹣15舰载机起飞,舰载机与舰载机上的飞行员之间有位置的不变,所以以舰载机上的飞行员为参照物,歼﹣15舰载机是静止的,故A正确;
(2)歼﹣15舰载机起飞,舰载机与辽宁号航母、辽宁号航母上的指挥员之间有位置的改变,所以以辽宁号航母、辽宁号航母上的指挥员为参照物,歼﹣15舰载机是运动的,故BD错误;
(3)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不能选择物体本身作为参照物,故C错误。
故选:A。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4:如图所示是时下非常流行的跑步机,人在跑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从而实现在室内小空间跑步健身的效果。此时,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是运动的、相对于 是静止的。
跑步机的皮带
地面
典例探究
【解析】
人在跑步机上用力蹬皮带,皮带就会向后运动,跑步机上的人相对于跑步机的皮带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故是运动的,相对于地面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跑步机的皮带;地面。
典例探究
解题的关键
(1)看清题目中的已知量和所求量;
(2) 看各物理量的单位是否统一;
(3) 结合对应的公式或变形公式代值求解.
类型三 与 相关的计算
典例探究
例3:(宿迁期末)出租车司机在宁宿高速公路上,看到如图所示的标志牌,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标志牌距南京30km
B.从标志牌到宿迁车速不超过120
C.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标志牌处至少行驶15分钟才能到达宿
D.出租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不得低于120km/h
宿迁30km
120
C
典例探究
【解析】A、标志牌距宿迁30km,故A错误;
B、从标志牌到宿迁车速不超过120km/h,故B错误;
C、由 可得,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到达宿迁从标志牌处至少需要的时间:t== =0.25h=15min;故C正确;
D、从标志牌到宿迁车速不超过120km/h,出租车正常行驶的速度不得高于120km/h,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知道交通标志牌的含义、应用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即可正确解题,本题是一道基础题。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5 (郑州模拟)如图所示,是位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
北盘江大桥,全长1341.4米,桥面到谷底垂直高度565米,这也是世界最高的跨江大桥。一辆长8.6米的中巴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大桥,需要————秒才能全部通过大桥。车上的乘客看到远处的大山一直后退,这时他是以————————————为参照物的。
自己(或车厢)
135
典例探究
【解析】
中巴车全部通过大桥行驶的距离s=L桥+L车=1341.4m+8.6m=1350m,
则根据 可得时间t== = 135s;
坐在行驶的中巴车上的乘客,乘客以自己(或车厢)为参照物,大山和自己(或车厢)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所以看到远处的大山一直后退;
故答案为:135;自己(或车厢)。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6 (揭西期末)“珍惜生命,勿闯红灯”。十字路口红绿灯设置的时间长短中包含着许多科学道理。
(1)行人在交通路口过马路时,应注意观察绿灯的剩余时间,否则有可能被“困”在路中央。若绿灯倒计时还剩5s,此时行人要沿斑马线穿过宽为18m的马路,则速度至少多大才能安全通过?
(2)红绿灯设置时间的长短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请你举出两个。
典例探究
【解析】
(1)速度至少为:
v== =3.6m/s;
(2)应根据:车流量、道路宽度、人流量、时间段设置红绿灯的时间。
答:(1)人的速度至少3.6m/s才能安全通过;
(2)应根据:车流量、道路宽度、人流量、时间段设置红绿灯的时间,
典例探究
类型四: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1.测量原理
2.实验设计中斜面的放置(应使斜面倾角小些,车从斜面顶到底的运行时间长,便于测量时间).
3.斜面作用及金属片作用(获得动力是靠斜面来实现,金属片是确定终点在同一位置).
4.计算平均速度.
5.对不同路程段的平均速度进行对比并分析.
典例探究
例4 (昌平区期末)现有如下实验器材:大小相同的木块两个,长木板、小车、刻度尺、停表各一个。小明将长木板右端置于水平桌面上,把一个木块垫在长木板的左端,如图甲所示,利用停表、刻度尺测量了小车沿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然后他将两个木块垫在木板左端的同一位置,长木板的倾斜程度发生了变化,如图乙所示,再测小车沿长木板从顶端由静止开始滑至底端的平均速度,发现与前面的测量结果不同。请你针对他的操作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小车在长木板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与木板的倾斜角度有关吗?
典例探究
【解析】
由题目提供的刻度尺、秒表和利用木板与木块组成的斜面可以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若改变斜面的倾角,小车的平均速度将发生改变,
所以可以探究这样的问题:小车在长木板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与木板的倾斜角度有关吗?
故答案为:小车在长木板上运动的平均速度与木板的倾斜角度有关吗?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根据题目要求提出问题的能力,知道斜面倾角不同、小车在斜面上的平均速度不同是关键。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7 如图所示,这是小明设计的“测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利用这个装置测小车在斜面上做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
典例探究
(1)这个实验的原理是——————,需要用的测量工具是———————和—————,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是——————和——————。
(2)如图,若秒表每格为1s,该次实验中,小车通过全程的长度S= ————m,运动时间t= ——————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m/s。
(3)实验中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刻度尺
秒表
距离
时间
0.6
5
0.12
小于
典例探究
(1)“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其中s代表小车通过的路程,用刻度尺测量;t代表小车运动的时间,用秒表测量;
(2)由图知,小车通过全程的距离s1=60cm,运动时间t=5s,
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v= = =0.12m/s;
(3)上半程,s2=0.3m,t2=3s,
上半程的平均速度为v2= =0.1m/s;
下半程,s3=0.3m,t3=5s﹣3s=2s,
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为v3= = =0.15m/s。
所以小车通过上半路程的平均速度小于小车通过下半路程的平均速度。
【解析】
典例探究
跟踪训练8 体育课上,同学们用刻度尺和秒表测平均速度,由四位同学分别测出李军跑步经过10 m、20 m、30 m、40 m处的时刻,并记录在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计算李军跑步的平均速度(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1)从起点到10 m处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m/s.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3)分析表中数据和你计算所得的数据,可以发现李军跑步有什么规律
————————————————————————
路程/m 0 10 20 30 40
时间/s 0 3.2 5.3 6.8 9.2
3.1
4.3
李军跑步时由慢变快,后由快变慢 。
典例探究
1.完成本章单元检测。
2.自己总结本章内容,形成思维导图。
作业布置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