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我的“长生果”
据说吃了“长生果”可以滋养身体,让人长生不老。那么在现代生活中,到底有没有长生果呢?有一位作家,就是因为吃了“长生果”成了当代有名的作家,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她的“长生果”是什么吧。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5个生字,掌握本课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体会作者所悟出的道理,认识课外阅读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读书的情感态度,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难点】
学习一些读书和写作的方法,培养热爱读书的情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综合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课时讲解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古今中外的名人们无一例外地都推荐大家读书,那从我们切身来说,读书有什么用呢?
3.有一位叫叶文玲的作家就从我们少年的视角谈了读书的作用,并形象地把它比喻成“长生果”。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看一看她的“长生果”吧。(板书:我的“长生果”)
(二)初读课文,识字识句
朗读要求: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检查字词识读。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速读、分组朗读等方式,纠正易错读音。
“差” 是多音字, 可以读作chā、chà、chāi、cī, 在“美差”中读作chāi, 在“差不多”中读作chà;“奔”是多音字, 可以读作bēn、bèn, 在“直奔”中读作bèn。
2.掌握“心扉、流光溢彩、一阕、过瘾、如醉如痴、浮想联翩、囫囵吞枣、如饥似渴、驳杂、黯然神伤、沉甸甸”等词的读音和书写;交流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愉悦:指欢乐,喜悦,身心放松。
过瘾:指满足某种特别深的癖好,课文中指满足读书的爱好。
如醉如痴:形容入迷于某种事物而失去自制的神态。
浮想联翩:指许许多多的想象不断涌现出来。
牵肠挂肚:形容非常挂念,很不放心。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
报偿:报答和补偿。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皎洁:(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积累:(事物)逐渐聚集。
赞誉:称赞。
借鉴:跟别的人或事相对照,以便取长补短或吸取教训。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思和精力。
(三)精读课文,重点突破
1.导读第1自然段。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怎么理解这句话中的“长生果”?
“长生果”即吃了可以使人长生不老的果子,这里指营养极其丰富。把书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形象地说明了书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2.导读第2~6自然段。
(1)“像蜂蝶飞过花丛,像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美好,使人感到少年时代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2)“在记忆中,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也似一阕跳跃着欢快音符的乐章。”这句话写出了什么?
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比作“画页、乐章”,与上一组比喻相照应,突出表现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3)“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囫囵吞枣,比喻读书不作细致的分析,笼统地接受。“不求甚解”引用于晋代诗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中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是读书只领会精神实质,不咬文嚼字。这里是指作者水平有限,因读不懂而跳过去,不得已而为之。
3.导读第7~14自然段。
(1)“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判断这个句子的修辞手法,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和课外阅读的积累是写好一篇作文的基础,从而说明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怎样理解这句话?
“呕心沥血”形容费尽心血。这是作者在又一次成功习作后悟出的道理。作文应该表达真情实感,有感而发。开始时可以进行借鉴和模仿,但只有靠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创造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人。
二、板书导图
三、主旨分析
本文开篇点明书是人类文明的“长生果”,然后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的读书经历,并穿插了“我”的写作体会,阐明了自己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表达了作者对书的深厚感情和对阅读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本文写了课外阅读给作者带来的收获,在作者那优美、有趣的文字中,我们明白了阅读的重要性,掌握了学习写作的方法。写作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借鉴,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读者。
本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写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阐明读书的特有感受以及读书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全篇情感真挚,层次分明。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把握主要内容。让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写了少年读书、作文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然后在自读的基础上创设探究氛围,主要通过聚焦几个句子去引导学生体会:(1)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2)我读得很快,囫囵吞枣,大有“不求甚解”的味道;(3)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儿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4)小时候受过的一次委屈,平常积累的那些描写苦恼心境的词语,像酵母似的发挥了作用;(5)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作者运用贴切的比喻,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读书的方法和作用,让学生牢记在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