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相》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第四章第四节 ( http: / / www.21cnjy.com ),属“地球和宇宙”领域。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要求知道朔、望、上弦、下弦的月相。教材中“月相”这一节内容包括月相变化成因、月相变化现象等,教材与STSE教育联系,对钱江潮进行介绍,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并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新桥初中七二班学生。就知识层面,学生在六年级下时学习过月相变化,也了解了月球是自身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光;月球在绕着地球逆时针运行等,但是对月相的成因无法做具体解释。就能力层面,该班学生初步具备了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就心理认知层面,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过渡期,且宇宙空间思维较弱,需要以更直观的方式如实验、影像等途径,使学生加深对于月相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解释月相变化成因
四、教学目标分析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对该部分内容的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描述月相变化的规律;
2.能力目标
演示月相变化,绘制月相变化规律图
了解月相与生活的关系。
3.态度目标:
将月相知识运用于实践。初步形成观察月相的兴趣,形成坚持记录的习惯和合作意识。
五、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破本节课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采用学生合作学习和讨论探究为主,教师讲授、教具模拟演示为辅的方法,在任务一中,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任务二和任务三中,运用大型的月相变化模拟实验再结合小型模拟实验,总结月相变化规律,并探究月相变化的成因,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任务四中,通过展示图片结合古诗词中有关月相的情景,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总结人类对月相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大型试验的支架和球;一半涂黑的乒乓球、准备好任务单,多媒体设备。
学生准备有关月亮的古诗词,并画出诗词意境中美丽的月亮.
将学生5人一小组分好组,并组织学生每组确定记录员、发言人等。
七、教学过程
1.古诗引入,激趣质疑
【教师活动】结合收集的古诗词,用多媒体展示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宋·苏轼《水调歌头》“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宋·柳咏《雨霖铃》,激发学生对于月相的思考。
【学生活动】结合古诗中提到的月相, ( http: / / www.21cnjy.com )通过画月相,结合天文望远镜拍摄的一组月相图,共同得出月相的概念: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教师活动】
Q1:月球会发光吗?那为什么会亮?月球反射太阳光。
老师展示一个球,台灯,球模拟月球,台灯模拟太阳。面对太阳的一面被照亮,,背对太阳的一面没被照亮。
Q2:如果这样,我们看到的应该永远是一种月亮。那为什么月亮会变脸呢?
2.模拟月相,探究成因
活动一:模拟月球绕地球公转
【学生活动】请一名同学抱着“月球”绕“地球”一周,周期29.53天。(提问:月球绕地球公转时面向地球的一面应该一直不变。)再请一位同学抱着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月相始终是一面朝向地球呢?原来是月球自传周期和绕地球公转周期是一样的。
活动二:身临其境模拟月相成因的实验
【教师活动】如果在宇宙中,太阳照亮月球的一面总是一样的,教师将教室中一个架子上的月球模型里亮的一面朝向南面。
【学生活动】每组一个代表将其他位置上的月球模型都摆对位置。一些同学站在地球仪的位置上观看八个方位月相的形状,剩下同学用一面涂黑的乒乓球来模拟,并将观察到的“月相”形状画下来。
【教师活动】教师连接好多媒体设备,邀请学生来展示。并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将月相的图片按顺序贴在磁性黑板上。
【学生活动】学生介绍自己观察到的相情况
【教师活动】展示拍下的模拟试验中八个位置的月相图。在学生对月相变化成因有 ( http: / / www.21cnjy.com )初步猜想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带领学生回忆月球的性质:月球不会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并结合黑板上月相的变化模型图,展示每个不同的月相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是不同的。
最后请学生总结,月相变化的成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仔细观察教师演示并积极思考,总结 ( http: / / www.21cnjy.com )得出月相变化成因有以下几点:1.月球不会发光,我们能看到月球是因为它反射了太阳光。2.日、月、地三者的空间相对位置的改对应位置看到怎样的月相
变。
3.深度思考,寻找规律
【学生活动】思考:从A点开始自西向东每隔四分之一个月,此时日地月三者位置如何?
【教师活动】利用flash动画,及自制教具帮助学生认识月相的规律及四种典型月相的月出及月落时间。
回顾古诗,月相应用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交流
1.你知道哪些节日是根据农历确定的呢?
2.“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你知道此时是农历的初几?什么时刻吗?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月相的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确定阴历的历法,确定阴历的日期,确定方位等。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了什么?对每晚的月相连续观察一个月,画出月相图,比较是否符合我们今天这节课得到的月相变化规律。
八、板书设计
第四节月相
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反射太阳光
成因
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发生周期性改变
朔 望 朔 周期29.53天
规律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
3.应用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
A
B
C
D
E
F
G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