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5 17:22: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苗文芝
一、导入
说到“语言”,我们首先想到在生活中,我们用语言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那么大自然有它自己的语言吗?如果大自然有语言,他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说话,又说些什么呢?(教师在标题后面加一个醒目的问号)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让我们随着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祯的笔触,共同聆听来自大自然的声音。
二、初读文章,感知内容
引导:大家自由朗读文章,了解《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提示:古人讲:“不动笔墨不读书”。为了迅速抓住主要内容,大家可以边读边勾画文章要点。(学生自由读文,勾画主要内容)
引导:读完丈章后,对大自然的语言一定有了一些了解,“大自然的语言”在文中究竟指的是什么呢?(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对,是自然现象,古人称为物候,对物候的研究,后来还发展成一门科学—物候学。
在第三段点明说明对象后,接下来作者介绍了关于物候的哪些知识呢?(学生跳读回答)
总结:正如同学们所说,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二是研究物候现象的重大意义。
三、品读生动形象的语言
1.研讨标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文章是说明物候学的,我们常说“标题是丈章的眼睛”,这篇文章原来并不是这个标题,你知道原来的标题吗?(“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那么为什么题目要这样改呢?我觉得还是原来的题目更直接更明白。你同意我的看法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明确:“大自然的语言”用来比喻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把大自然中种种物候现象比作“大自然的语言”,形象地说明了认识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把原来的标题改为“大自然的语言”,将大自然拟人化了,显得生动而有趣,又很新颖,比直接说“物候学”更容易吸引读者。
引导:同学们说得好,其实这样的标题也更合乎“科学小品”这类文章的特点。(链接知识:科学小品)(学生朗读了解知识小品)
2.品读文章一、二段
引导:看来语言的生动形象是“科学小品”的特点之一。文中有形象生动的语言体现这一特点吗?请找出来读一读。(学生跳读回答)
引导:大家都觉得文章一、二段形象生动,但这样笼统说不行,我们要具体到词和句上。下面我们开展一个竟赛活动,每人找到一两处生动形象的词句,在旁边写下你的理解。为了做得更好,老师示范两个例子,一起来看。
例一:各种花次第开放—“次第”贴切地表现了花开的次序,渲染了春天的气息。
例二: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学生默读,品析生动形象的语言)
引导:现在我们交流一下,看哪位同学能够让大家口服心服。
如此优美的段落,我们自然要美美地读出来。谁来大显身手?
(学生朗读并赏析有关语句,其他同学补充完善,共同交流)
引导:通过刚才的探究,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找到使语言生动形象的技巧。(学生讨论,形成小组意见,展开交流)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注意运用成语,运用恰当的词语进行形容和描绘。
四、解读影响物候的因素,理解文章准确、严谨的特点
1.了解影响物候的因素
引导:作者通过生动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丰富的语言,这些大自然的语言出现与否、什么时间出现到底取决于什么呢?这不由得引起我们更强烈的好奇?请速读文幸,看又有些什么发现?(学生阅读,自由发言)
板书:四个方面:纬度、经度、高下、古今。
2.理解说明的准确性
引导:这四个原因是纯粹的科学知识,比较抽象,但是我们却很容易看懂,你觉得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我们展开小组竟赛,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的发现更多。(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用设问句引出四个方面内容。四个因素的排列由主到次,条理清晰。介绍每个因素的段落采用总分结构。精确的数字,详细的例子。运用了作比较、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小结:科学小品语言是生动形象的,但作为说明文,还要符合准确严谨的要求,刚才大家得出的几点结论就证明了说明文的这一特征。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引导:作者细心的观察,生动的表达,都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无处不在,相信大家看到了许多,也听到了许多。现在我们就拿起笔来,学习作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你所熟悉的大自然某种有趣的语言。
为了大家顺利表达,我们再来看老师写的一段:往日翩然于高空的燕子,今日却在不及人高的空间穿来插去,有时甚至几乎紧贴地面飞行。有时呢喃地交流:“瞧,我又捉住了一只虫子,我还要捉更多,不再让这些家伙去吃农民辛苦种下的庄稼。”有时还与来往的人群轻声细语:“朋友,就要下雨了,别忘记在出门时带好雨具啊。”(学生写作)
引导:下面我们交流一下,看哪位同学能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学生朗读交流,互相点评)
六、结束
(教师在标题后面加感叹号)当我们阅读探究到这里,不由得感叹于大自然的神奇,感叹于作者的别具匠心。我还想加一个省略号(教师在标题后面加省略号),因为丈章的学习是无穷尽的,对科学的探究更是无止境的,那就让省略号的六个点成为我们探索的脚步,一直延伸下去。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