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5 17:25: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奇妙的克隆》教学实录
作者:梁掁玲
师:古希腊有位哲学家说过“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是,现在情况也许有了变化,有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克隆”,或许可以做到这一点。它奇妙在哪里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克隆”。请同学们阅读全文,并在每一部分摘取一两个句子,概括你初读课文时把握的主要内容。(学生自读)
  生:在第一部分中,我摘取的是:无性繁殖的英文名称“clone”,音译为“克隆”,时至今日,“克隆”的含义已不仅仅是“无性繁殖”,另外还包括“无性繁殖系”“这介绍了什么是克隆。
  师:你选取的句子正好回答了小标题中的问题!
  生:从第二部分我摘录出:对科学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鱼类、两栖类克隆的成功自然而然地使科学家把目光投向了哺乳类。
  师:这句话概括了科学家先后进行的克隆实。验。
  生:我在第三部分中找的句子是:“经过247次失败之后,他们去年得到了一只名为‘多利’的克隆雌性小绵羊”。
  生:第四部分为第一段的首句: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好处。
  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第四部分还应将“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选上才全面。
  师:是的,你的概括更准确更到位。同学们,初读课文,通过摘取概括句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奇妙的克隆有了清楚的了解,获得了相关信息,阅读说明文就应该这样来寻找“信息”。但是,这种理解还是比较粗浅的,我们还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发现文章的“妙点”。下面再读课文,你最欣赏文章中的什么地方 并说明理由。
  (生自由诵读,师巡视)
  生:我最欣赏本文结构的安排。作者使用了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浏览一下这些小标题,就能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师:你的发现和鉴赏很好。四个小标题,使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它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第一个小标题“克隆是什么”,写出了克隆的概念,让我们对“克隆”有了大概的认识。第二、三个小标题具体写克隆技术的应用,第四个小标题写克隆技术的好处,这样写条理清晰。
  师:“克隆是什么”揭示了本质,是给事物下了个定义。“克隆鲫鱼出世前后”和“克隆绵羊‘多利’”两部分,不能说是克隆技术的应用,而应是克隆技术的实验和发展。“克隆技术造福人类”是作用。这种由本质到现象的说明顺序完全符合我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规律。这篇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说明顺序呢
  生:(齐答)逻辑顺序。
  师:非常正确。使用逻辑顺序来说明事理,是事理性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这种顺序思维严密,层次分明,合乎人们的认知规律。本文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逻辑顺序来说明克隆技术呢
  生:第二、三个小标题内容都是介绍科学家研究克隆实验的,但克隆鱼比较低级,克隆绵羊比较高级,因此,这一说明也存在着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逻辑顺序,很有条理。
  师:正是因为这篇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说明的,才帮助我们这些不懂得克隆知识的人了解了克隆’的奇妙。我们再自由地读一遍课文,加深一下印象。(生阅读整理思路)
  师:使用小标题运用逻辑顺序说明是同学们最欣赏的一点,此外,你还欣赏哪一点
  生:我认为本文开头部分揭示什么是克隆时说明得很好。为了介绍好克隆,作者运用了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的说明方法。
  师:请具体说说。
  生:对“克隆”一词进行溯源并做出解释,这种解释具体明白;列举植物、动物界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例子来说明,把很深奥的科学知识说得简明易懂;引用《西游记》中孙悟空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的故事,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克隆。
  师: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采用合理的说明顺序,使文章具体生动形象,层次分明。在阅读文章过程中,大家还有什么疑问吗 是否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呢
  生:我认为最后一个小标题不合适。这一部分内容既介绍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也谈到了克隆技术在社会上引发的讨论,因此只用“造福人类”做标题不全面。
  师:的确如此!克隆技术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危害人类,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要因为科技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就裹足不前,而应该设法避免或减少其负面影响。课文中也写道“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下节课我们将围绕克隆技术是不是造福人类展开辩论。希望同学们通过上网、查阅图书搜集有关信息,运用今天学到的提炼整合信息的方法,准备好辩论材料。
  
  点评:
  提炼、品析、质疑的有机结合
  唐书杰:《奇妙的克隆》是一篇介绍克隆知识的事理性说明文。“克隆”作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技术,尽管作者在说明过程中力求简洁明了,尽管他还力求借助“奇妙”来引人入胜,但仍难以回避其深奥的专业特性,这无形中给教学者出了一道难题。面对这种专业性很强的文章,梁老师采取的是避难就易的方法,以“找寻信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很快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把握了文章的主旨。这一教学环节,妙就妙在恰到好处的“提炼”。
  如果“找寻信息”仅仅是教学过程中一个粗线条的话,那后面学生再读文本的“品析妙点”就称得上是精手笔了。在品一品的过程中,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纷纷提出自己认为值得欣赏的地方。这一教学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讨论、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尤其是对说明顺序的争论,学生们有对比、有分析,有理有据,头头是道;老师还顺理成章地引导学生印证了举例子、作解释和引用等说明方法,从而夯实了说明文学习的基础。
  李玉花:不过,由于老师只将眼光锁定在说明的顺序和方法上,从而忽视了文章的文化内涵。科学本身就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强调文化内涵,就是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多多体味其中的科学精神与人文色彩。如果老师能借助题目中的“奇妙”一词,引导学生去领悟作者在文中传达出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情趣,会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特别是文章的最后一节,作者在对克隆技术的理性思考中流露出的造福人类的乐观信念,更展现了科学家的人文情怀。这是说明文教学所不该忽略的。
  河北沧州市二中 061000
  河北沧州师专中文系 061000
  
  [综论]:
  可借鉴的成功经验
  陈树元
  学生为什么不愿学说明文 大致原因:内容大多艰涩难懂,写法大多平淡无奇,语言大多枯燥乏味。说明文教学如何改观 本期四个教学课例提供了成功经验。
  
  一、借助多媒体《生物入侵者》课例,在学生对生物入侵者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出示北美五大湖水底斑贝泛滥的图景,以直观的图景来诠释抽象的文字,文本难点得到化解,学生对生物入侵者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充实相关资料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说明文教学中应加入相关材料,如《奇妙的克隆》课例,可让学生上网、去书店图书馆搜集相关资料,课前交流;课中,教师链接拓展一些有关克隆的最新内容。这样一来能引起学生对学习对象的兴趣,二来为解读文本重难点服务。课例《松鼠》中,链接《辞海》里对松鼠的介绍则有拓展之效。当然要注意不能上成科普知识课。
  
  三、进行品味欣赏性阅读
  
  课例《说“屏”》,善于引领学生去发现平实说明小品文中的优美字词句段,精选出来品味欣赏,教给学生一种美读方法。《奇妙的克隆》课例,善于引导学生去寻找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的严密性、条理性,并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领略说明顺序之妙。科学小品类说明文,更要注重品其精彩的语言。
  
  四、进行质疑探究性阅读
  
  如课例《奇妙的克隆》引导学生阅读中质疑问难,最后发现了一个小标题“克隆技术造福人类”不全面。课例《生物入侵者》学生则发现了文章“在事例的选用上极为狭窄”。这样的阅读教学都体现了新课标“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精神。
  
  五、进行综合性阅读
  
  说明文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因此,更需要对其进行综合性和实践性的阅读,这其实是一种趣味性和延伸性的阅读。课例《松鼠》在这方面颇为显著,学生们创造性地设想出发倡议书、制定森林保护与开发计划、发行松鼠邮票这些可行的好办法。
  河北沧州布众研室 061000
  
  [主持人语]:
  说明文教学基本策略
  历来研究者把说明文归结为“实用文体”绝非偶然。和诉诸情感的文学作品相比,说明文有其鲜明的特征:具有明显的知识性和实用性。因此,“准确、清楚、有用”便成为说明文最基本的要素,说明文教学必须以这三个要素为前提。
  根据对说明文基本特征和学习规律的理解,我们以为说明文教学应注意如下几个策略。
  
  一、强化文本意识
  
  关注“文本”,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共识。说明文结构层次的条理井然有序,过渡照应连贯缜密;语言文字的精确简练,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说明方法的合理、周到,灵活多样,都值得学习,但说明文教学的文本学习任务其实可以归结为“准确、清楚”这两个要素。
  说明文必须尊重文本,以准确理解文本原意为最高目标,不提倡“多元解读”“批判性阅读”。说明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如何运用文字准确、简明、有效地解说事物事理。钱梦龙先生在执教《赵州桥》时引导学生品味小桥孔位于大桥孔的“肩上”这一表达的妙处就是关注文本的典范实例。
  
  二、立足实践情境
  
  说明文的“实用”性质决定了说明文教学必须注意与实践的结合。
  美国缅因州一实验机构研究表明,在说明文教学中如果适时地配以编制图表、做图示等方法,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一些有效的“实践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运用文中的知识信息和表达方式。
  例如,有教师为使学生领会数字说明与打比方的作用,设计了如下情境:
  如果有人说“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能够利用的水资源更少”,你会对这句话留下多少印象呢 你将怎样表达才能让这一句话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经过学生讨论,下面一段话最为全体学生认可:
  地球表面71%的面积为水覆盖,地球上的淡水总量约为3.8亿亿吨,是地球总水量的2.8%,而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地球总水量的约0.26%。我们打一个比方,如果把地球的水装在一个五升大的水桶里,可供人类使用的只有一汤匙,而容易开发利用的水只相当于一滴水。
  这样进行说明方法的教学是何等鲜活有效!
  而钱梦龙在教学《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之前,先把十幅浮雕的教学挂图挂起来,故意遮去了图下的标题,并打乱次序,然后要求学生猜出这些浮雕的标题,讲出自己判断的理由。这不就是在进行活生生的说明顺序的教学吗
  其实,说明方法、说明顺序是人们对说明事物的实践活动的抽象的结果,只有将这些结果还原为充满情趣的说明情境,学生才能够更加真切地掌握这些内容。此之谓过程重于结论。
  此外,利用捕捉要点、梳理层次、编写概要和制作图表等方法,都可以作为说明文教学活动设计手段。
  说明文教学不反对活动,只反对脱离文本的架空式的活动。我们提倡教师根据文本特点,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活用说明方法,进而内化语言,迁移方法。
  
  三、掌握基本模式
  
  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师改变只凭经验和个体感觉进行教学的状况,能够更加规范地施教和导学,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有学者根据说明文的不同类型和学生学习状况建立如下模式,可以指导说明文的常规教学:“信息一交流”模式、“激趣一方法”模式、“剖析一体验”模式、“思维一锻炼”模式。(参见查有梁、伊道恩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建模》,广西教育出版社)
  邓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