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散步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训练语气、节奏的技巧。 3.探究总结本文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课文中的哪些地方感受最深,读出了什么意思。还可以给课文另外拟题,调动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 2.先让学生试读,揣摩朗读的语气节奏;然后同学点评,教师示范。可与《秋天的怀念》比较,尝试用若干词语,描述和概括两篇课文不同的感情基调。 3.讲解什么是“对称句”,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例句,加以品味。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2.体验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学习 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言,体味文中的真挚情感。
学习 难点 多角度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学法 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课 导入 同学们平时在家经常和父母一起散步吗?在散步的途中有没有让你难忘的事?今天我们将跟随作家莫怀戚一起作一次心灵上的漫步。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作品 莫怀戚(1951-2014),重庆人,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1985年8月2日《中国青年报》。略有改动。作者谈到,文章的写作契机有两个:其一是一次全家三代四口人的散步,的确有真人真景和部分真事与课文内容毫无二致;第二个契机则是较有理性色彩。作者与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出乎作者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悌”的看法——他对“孝悌”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又说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 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云云。中国人自己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这样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 二、字词积累 1.字音 散步(sàn) 分歧(qí) 蹲下(dūn) 熬过(áo) 嫩芽(nèn) 咕咕(ɡū) 霎时(shà) 水波粼粼(lín) 2.词义 随意:任由自己的心意。文中表现的是田野充满生机活力,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情景。 分歧:意见不一致。 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文章中指使儿子受到委屈。 粼粼:这里形容水的明净。 信服:相信并佩服。 熬:忍受(病痛或艰苦生活等)。 霎时:短时间。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所,位置。 三、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把握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的语气和平稳的语调,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并思考下列问题。 1.齐读课文,初步感知,找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 (1)散步的时间:初春 (2)散步的地点:南方的田野上 (3)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儿子、妻子 (4)散步的原因:母亲身体不好,应该多走走 (5)散步的经过:发生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6)散步的结果:互敬互让,“我”背母亲走小路 2.分歧是怎样产生的? 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 3.分歧是怎样解决的? “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固然听儿子的,但在这种特定的情景下,更爱孙子,“变了主意”走小路。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4.在解决分歧的过程中,谁做得最好?你可以看出谁的权力最大? 可以说每个人做得都好,因为“我”:孝顺善良;母亲:慈爱亲切;妻子:温柔贤惠;儿子:聪明乖巧。 由“爱”决定,不存在谁的权力最大,这个“爱”,对于长辈来说,是“爱幼”,对子女来说是“尊老”,“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组成的。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结合课文,谈谈你对文中的母亲、“我”和妻子的认识。研讨中对每个人物作简要的分析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注意品评,读出感情。 母亲:能听从儿子的劝告来散步,可见母亲性格温顺;年纪大了,身体不好,宁愿委屈自己,顺从孙子的心愿,可见母亲善良、无私、关爱家人。 “我”为一家之主,能带着一家人出来散步,能正确决策,选择母亲想走的大路,而且到了一处,就主动蹲下来,背起母亲,可见“我”既是一位严格的父亲,是一家之主,又是一位孝子,团结妻子一同承担了赡养老人、抚养教育孩子的重大责任。 妻子:能顾全大局,能理解、信赖、支持丈夫,能和丈夫齐心协力,共同承担扶老携幼的重任,是一位贤妻。 2.朗读课文,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 以《散步》为题不仅直接点明了本文叙述的主要事件,而且传达出舒缓从容、娓娓道来的感情基调。 可以基于对文章所叙事件和细节的不同关注点,拟出《一家人》《三代》《儿子和母亲》《初春的田野》等题目,也可以基于对主旨的不同理解(“和谐”“孝道”“责任”“生命”“选择”等),拟出抽象的题目。 3.朗读课文,探讨本文与《秋天的怀念》不同的感情基调。 《秋天的怀念》的感情基调是:沉痛、感伤、悲愤、压抑,结尾处又有一种达观释然的宁静。《散步》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愉悦、亲切、舒缓、从容,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二、语言赏析 1.“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中的“熬”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母亲的现状是“老了”“身体不好”,母亲从寒冷的冬天挺过来,是很不容易的。“熬”字有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写出了“我”为母亲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情。 2.第⑥段的“分歧”有什么作用? “分歧”在这里是大词小用,大有深意,为下文体现一家人的和睦、互敬互爱埋下伏笔,使文章更加生动。 3.文章最后说“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体会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从深层理解来说,这个形象有象征意义,它暗示着中年人承受着扶老携幼的责任,对家庭有一种使命感。“慢慢地”“稳稳地”行走,可以看出中年人照顾一家老小、肩负家庭责任时的小心、稳重;“整个世界”的感受,表现了人到中年的心情:亲人的平安、健康、快乐,就是最大的心愿。 4.课文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画出这些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例句: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文中的对称句还有: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 好处:这些对称句,把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对举着说,从语义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5.本文以叙事为主,其中穿插了一些写景的语句,把它们找出来,品味这些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文中写景的句子有: ①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②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这些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教师随笔: 理解句子含义的方法: ①结合语境,前后勾连。通过对具体句子前后句含义的分析,来弄清所问词句的含义。 ②抓关键词,揣摩句意。可以先解释关键词的含义,再运用替换关键词的方法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③把握中心,整体领悟。对于文中的点睛之笔,要结合文章主旨,把握深层含义。 ④辨析修辞,思考意图。例如比喻要注意揣摩其比喻义。哲理句子写出深层含义。 三、探究写法 1.在散文中运用了小说笔法。 具体表现:①文章虽是叙述“散步”这样的小事,却写得情节曲折有波澜;②以叙事为载体,用故事本身来说话。 2.语言朴素亲切,却又精心营构。 具体表现:①除两处景物描写,本文没有多少形容词和细致描摹,多用短句,仿佛拉家常;②多用对称句;③大词小用中见幽默。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环节四 点 拨 归 纳 文 章 主 旨 如何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文章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四口人在田野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地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深厚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 学 板 书 总起:交代事件、地点、人物 散步原因 散步 叙述 田野春色及散步乐趣 尊老爱幼 互敬互爱 解决分歧 结尾:深化主题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想想看,在家庭生活中,你与父母有过分歧吗 当时你是怎么处理的 学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你该怎样做 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及时鼓励、表扬,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咏,最终用朗读表达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