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版 暑假衔接课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背诵三首古诗词;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形式上的特点。
2.掌握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者的情感。
3.结合典故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学法指导
1.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描绘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2.借助联想和想象,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赏析诗词的精妙之处。
3.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处境、追求、情趣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
中考导航
1.“宫阙”“琼楼玉宇”“婵娟”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赏析诗词描绘的画面、用典,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古诗文默写之理解型默写是中考的常考点。如 2022年四川成都中考、广西贺州、湖南郴州等多地就考到了诗中的句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课前预习--先通读全文,不会的字先做标记;根据课内注释尝试翻译文章,理解作者情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⑴
巴山楚水凄凉地⑵,二十三年弃置身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⑷,到乡翻似烂柯人⑸。
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⑺。
今日听君歌一曲⑻,暂凭杯酒长精神⑼。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二十二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课文翻译
在巴山楚水这些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沦落的光阴。
怀念故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沉船的旁边正有千艘船驶过,病树的前头却也是万木争春。
今天听了你为我吟诵的诗篇,暂且借这一杯美酒振奋精神。
逐句解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句解:首联回首往事,描述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巴山楚水”从空间角度概括诗人辗转流徙的荒凉地域之广大,“二十三年”从时间角度概括诗人贬官时间之长。“凄凉地”“弃”,举重若轻,写出了诗人常年被贬偏远之地,虚度年华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之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句解:用典--颔联用两个典故表达归来之后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前一句表达了对老友的怀念之情;后一句以王质自比,感慨自己被贬时间之长,物是人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句解: 比喻--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表现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精神。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新事物必将替代旧事物的深刻哲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句解:直抒胸臆--尾联点明酬赠白居易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与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文章主旨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长期被贬荒凉之地的艰辛,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无限伤感和久遭弃置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
重点难点
1、白居易称赞这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将景、情、理结合,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文本特色
1.层层递进,言简意深
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颔联怀念老友,想象自己回故乡之景,使激愤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一改悲愤,豁达乐观,蕴含哲理;尾联以自勉和鼓励友人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层层递进。
2. 巧妙用典,意蕴丰富
诗歌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上句是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含贬谪时间之久,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归来之后物是人非的怅惘心情。这两个典故十分贴切巧妙,于委婉含蓄中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练习
1.根据提示,用古诗词填空。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④政入万山围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⑤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⑦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答案】 病树前头万木春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河流大野犹嫌束 一山放出一山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言秋日胜春朝
【解析】
【详解】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多字,不少字,不写错字。本题中注意“春、庇、士、俱、犹、嫌、拦、骥、枥、青”等字要书写正确。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①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②然。莫道桑榆③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唱和诗,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诗人劝慰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本诗情感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变化非常相似。
3.请简要概括诗中作者认为年老所面临的问题与好处。
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蕴含的道理。
【答案】2.C
3.问题:身体消瘦,头发稀疏;视力减弱,多病不利;
好处:处事经验丰富;懂得珍惜时间,自奋自励(答出三点即可)
4.夕阳欲坠还会布下满天彩霞,诗人由此感悟到人老心不老。即使暮年也可以有美丽人生,蕴含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解析】
2.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错误,结合诗句“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意思是: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可知,作者觉得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没有“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
故选C。
3.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诗句分析即可。“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意思是:人谁不害怕衰老,老了又有谁来怜惜?哲理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意思是:身体日渐消瘦衣带也越收越紧,头发稀少戴正了的帽子也总是偏斜到一边。不再看书是为了爱惜眼睛,经常用艾灸是因为年迈力衰诸病多缠。这四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诗人用形象的语言作了描绘:因为衰老,身体一天天消瘦,腰带要不断地紧缩,头发渐渐稀疏,帽子就自然要偏斜。书卷废置不看,是为了保护眼睛,说明视力减弱;经常用艾灸,是为了延年益寿,说明诸病多缠。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意思是:经历过的世事见多识也就广,阅历人生如同积水成川一样。细细想来老了也有好的一面,克服了对老的忧虑就会心情畅快无挂也无牵。这四句从另一个方面谈了对“老”的看法。诗人认为,老固然有老的短处,但是老也有老的长处。“经历还谙事,阅人如阅川”说明老的长处是阅历丰富,年岁大了,经历的事多了,了解的事理也多,看见过的人多了,阅历也就更加深广。仔细想起来,这也是一件幸事。所以诗人吟道:“下此便翛然。”诗人劝慰他的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的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可见其懂得珍惜时间,自我勉励。
4.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蕴含的哲理。
结合诗句的意思、写作背景、诗人情感等来思考。“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意思是:不要说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已近傍晚,它的霞光余晖照样可以映红满天。诗人面对衰老,不消极,不悲观,要用有生之年撒出满天的红霞。桑榆,喻日暮,诗人用一个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道出了一种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哲理。这是全诗点睛之笔,意境优美、气势豪放,大有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之感慨。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补充: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分别写诗相赠。
5.两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乐天”是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 。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试加以赏析。
7.根据诗的内容和情境补充一组对话。
白居易:“梦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乐天,我虽遭贬谪,滞留南方漂泊了二十三年,但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5. (七言)律诗 字
6.示例: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把新事物比作“千帆”和春之“万木”对比鲜明,抒写自己屡遭贬谪,但仍为新人辈出而欣慰的感情,表现了他乐观豁达的胸襟;同时诗句蕴含了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7. 你诗才一流,却遭遇二十三年的磨难,在巴山楚水凄凉地虚掷年华。可惜!可悲! 不要为我的寂寞和世事的变迁而忧伤、悲叹,让我们振奋精神,乐观豁达的面对人生。
【解析】
5.
考查文学常识。这两首诗都是八句,每句有七个字,所以是七言律诗。“乐天”是白居易的字。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6.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能力。首先要明确诗句意思,再赏析它揭示的哲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意思是: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用“千帆过”、“万木春”比喻蓬勃的新生力量,既抒发了仕途屡遭打击的愤懑、失意之情,又体现了诗人坚信未来的阔大胸怀,“沉舟”、“病树”代表着旧事物,“千帆”与“万木”代表着新事物,诗句又蕴含着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哲理。
7.
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语言表达。
根据刘禹锡的答语“我虽遭贬谪,滞留南方漂泊了二十三年”可知,白居易的话应是对刘禹锡的遭遇表示同情。可联系白诗中的“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和刘诗中的“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拟写为:你才华冠绝当代,却命运多舛,在巴山楚水凄凉地苦熬岁月二十三年。实在是可悲可叹呀!
根据刘禹锡答语中的“但我想对你说”可知,他要表达的是自己积极乐观的心态。根据刘诗中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拟写为:不要因为我们曾经遭受过的磨难而过于悲伤。你要看到在当今文坛和政坛不断地有新秀涌现出来。让我们积极乐观地面对新的生活吧!学生版 暑假衔接课5--《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教学目标
1.背诵三首古诗词;把握三首古诗词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形式上的特点。
2.掌握作品的节奏、韵律,把握作者的情感。
3.结合典故理解作品的深刻意蕴,探究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学法指导
1.读出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描绘诗词所描绘的画面。
2.借助联想和想象,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入手,赏析诗词的精妙之处。
3.结合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处境、追求、情趣等,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理解作品的内在精神。
中考导航
1.“宫阙”“琼楼玉宇”“婵娟”等为中考易考词语。
2.赏析诗词描绘的画面、用典,是学习的重点,也是中考的易考点。
3.古诗文默写之理解型默写是中考的常考点。如 2022年四川成都中考、广西贺州、湖南郴州等多地就考到了诗中的句子。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作者介绍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背景介绍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此诗作答。
刘禹锡从小爱下围棋,与专教唐德宗太子下棋的棋待诏王叔文很要好。太子当上皇帝后,他的教师王叔文组阁执政,就提拔棋友刘禹锡当监察御史。后来王叔文集团政治改革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外地做官,宝历二年(826)应召回京。冬天途经扬州,与同样被贬的白居易相遇。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在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被贬谪的遭遇,表示了同情和不平。于是刘禹锡写了这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回赠白居易。
课前预习--先通读全文,不会的字先做标记;根据课内注释尝试翻译文章,理解作者情感。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⑴
巴山楚水凄凉地⑵,二十三年弃置身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⑷,到乡翻似烂柯人⑸。
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⑺。
今日听君歌一曲⑻,暂凭杯酒长精神⑼。
注释
⑴酬:答谢,酬答,这里是指以诗相答的意思。用诗歌赠答。乐天:指白居易,字乐天。见赠:送给(我)。
⑵巴山楚水:指四川、湖南、湖北一带。古时四川东部属于巴国,湖南北部和湖北等地属于楚国。刘禹锡被贬后,迁徙于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这些地方。
⑶二十三年:从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刘禹锡被贬为连州刺史,至宝历二年(826)冬应召,约二十二年。因贬地离京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二十三年。弃置身:指遭受贬谪的诗人自己。置:放置。弃置:贬谪。
⑷怀旧:怀念故友。吟:吟唱。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 、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不禁悲从中来,于是作《思旧赋》。 序文中说:自己经过嵇康旧居,因写此赋追念他。刘禹锡借用这个典故怀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
⑸到:到达。翻似:倒好像。翻:副词,反而。烂柯人:指晋人王质。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柄(柯)已经朽烂。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作者以此典故表达自己遭贬二十三年的感慨。刘禹锡也借这个故事表达世事沧桑,人事全非,暮年返乡恍如隔世的心情。
⑹侧畔:旁边。
⑺沉舟、病树:这是诗人以沉舟、病树自比。
⑻歌一曲:指白居易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⑼长(zhǎng)精神:振作精神。长:增长,振作。
逐句解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句解:首联回首往事,描述了诗人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为后面的抒情做了铺垫。“巴山楚水”从空间角度概括诗人辗转流徙的荒凉地域之广大,“二十三年”从时间角度概括诗人贬官时间之长。“凄凉地”“弃”,举重若轻,写出了诗人常年被贬偏远之地,虚度年华的悲惨遭遇,表达了诗人的 之情。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句解: (手法)--颔联用两个典故表达归来之后的感受,抒发了诗人对 的感叹。前一句表达了对老友的怀念之情;后一句以王质自比,感慨自己被贬时间之长,物是人非。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句解: (手法)--颈联诗人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表现出 的精神。此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 的深刻哲理。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句解: (手法)--尾联点明酬赠白居易的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与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
的人生态度和 的意志。
文章主旨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长期被贬荒凉之地的艰辛,含蓄地表达了对世事沧桑的无限伤感和久遭弃置的愤懑不平之情,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在朋友的关怀下振作精神,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心态。
重点难点
1、白居易称赞这首诗中“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句,将思想性与艺术性巧妙地融为一体,将景、情、理结合,请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哲理:这两句诗包含着一种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常用来说明,没落的事物就由它没落吧,新生的事物依然要按着自己的规律发展下去。(个人的得失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新事物也必将取代旧事物。未来总是有希望的,前景将无限美好。)
情感:诗人通过写沉舟侧畔仍有千帆竞发和病树前头依旧万木皆春的情景,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自信乐观、豁达洒脱的情感。
修辞: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浮沉表现出旷达的襟怀。
景:沉舟的旁边千帆过往,病树前面万木向荣,描绘出一幅境界开阔、生机勃勃的画面,给人以鼓舞。
文本特色
1.层层递进,言简意深
首联自叙被贬的遭遇,为全诗定下感情基调;颔联怀念老友,想象自己回故乡之景,使激愤之情进一步深化;颈联一改悲愤,豁达乐观,蕴含哲理;尾联以自勉和鼓励友人结束全诗。全诗言简意深,层层递进。
2. 巧妙用典,意蕴丰富
诗歌颔联用了两个典故:上句是向秀作《思旧赋》的典故,隐含诗人对当时统治者迫害旧友的不满,表达了诗人对受害友人的悼念;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暗含贬谪时间之久,表现了世事的变迁以及归来之后物是人非的怅惘心情。这两个典故十分贴切巧妙,于委婉含蓄中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练习
1.根据提示,用古诗词填空。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④政入万山围子里, 。(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⑤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⑥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⑦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酬乐天咏老见示
刘禹锡
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冠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①为随年。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②然。莫道桑榆③晚,为霞尚满天。
【注】①灸:艾制,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②翛xiāo然:自由自在、心情畅快的样子。③桑榆:日落时光照桑榆树端,因以指日暮。比喻晚年。
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唱和诗,作诗酬答白居易。两位早已是诗文至交,经历了长期的仕途辗转、阅尽了人世沧桑。本诗既是诗人内心世界的表达,又是对老朋友白居易的宽慰和鼓励。
B.衰老是这首诗的核心话题,一二句写“顾老”是人之常情,人们谁都顾虑衰老,老了就没有人怜惜。接着四句诗人用形象的描绘进一步交代了“顾老”的原因。
C.诗人将老年与青年进行了鲜明对比,诗人认为,老年固然有可感伤的一面,但也有可欣喜的一面。老了也有很多优点,克服对衰老的忧愁便觉得自由自在。
D.诗人劝慰朋友对待衰老不要过多忧虑,只要正确对待,便可翛然自乐。本诗情感由失落转为豁达,伤感转为振奋,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情感变化非常相似。
3.请简要概括诗中作者认为年老所面临的问题与好处。
4.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蕴含的道理。
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唐·白居易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补充: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分别写诗相赠。
5.两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乐天”是白居易的_____________ 。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试加以赏析。
7.根据诗的内容和情境补充一组对话。
白居易:“梦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乐天,我虽遭贬谪,滞留南方漂泊了二十三年,但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人论世--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年),字梦得,籍贯河南洛阳,生于河南郑州荥阳,自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其先祖为中山靖王刘胜(一说是匈奴后裔)。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于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
19岁左右游学长安。贞元九年与柳宗元同榜登进士第,接着又登宏词科。贞元十一年登吏部取士科,授太子校书,开始踏上仕途。贞元十六年入杜佑幕掌书记,参与讨伐徐州乱军。十八年调任渭南县主簿。次年任监察御史。贞元二十一年(当年八月改元永贞)一月,德宗死,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等人推行一系列改革弊政的措施。刘禹锡当时任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与王叔文、王□、柳宗元同为政治革新的核心人物,称为“二王刘柳”。革新只进行了半年,就遭到宦官、藩镇的强烈反对。顺宗被迫退位,宪宗即位。九月,革新失败,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初贬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同时贬为远州司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
元和九年十二月,刘禹锡与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次年三月,刘禹锡写了《元和十一(一字衍)年,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得罪执政,被外放为连州刺史。后来又担任过夔州刺史、和州刺史。宝历二年冬,从和州奉召回洛阳。二十二年的贬谪生涯至此结束。大和元年,刘禹锡任东都尚书省主客郎中。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他一到长安,就写了《再游玄都观绝句》,表现了屡遭打击而始终不屈的意志。以后历官苏州、汝州、同州刺史。从开成元年(836)开始,改任太子宾客、秘书监分司东都的闲职。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世称刘宾客、刘尚书。诗歌创作刘禹锡生前与白居易齐名,世称“刘白”。白居易则称他为“诗豪”,推崇备至。他的诗歌,传诵之作极多。刘禹锡在元和十三年曾自编其著述为“四十通”,又删取四分之一为“集略”。这是最早的刘禹锡集和选本,今都不传。《新唐书·艺文志》载《刘禹锡集》40卷。宋初亡佚10卷。宋敏求搜集遗佚,辑为《外集》10卷,但仍有遗漏。现存刘禹锡集古本主要有三种:①清代避暑山庄旧藏宋绍兴八年(1138)董□刻本,题为《刘宾客文集》,属小字本,今有徐鸿宝影印本。又淳熙十三年(1186)陆游据董本重刻,称“浙本”。明清以来通行的刻本,基本上属于这个系统。②日本平安福井氏崇兰馆所藏宋刻本,题为《刘梦得文集》,属蜀大字本,今有董康影印本、商务印书馆缩印本。③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刻残本《刘梦得文集》一至四卷,建安坊刻本。明、清两代的毛晋、惠栋、何焯、冯浩、黄丕烈等人曾对刘禹锡集作过初步的校勘工作,但多数是抄本,流传不广。现通行刘禹锡集版本:《四部丛刊》本《刘梦得文集》,《四部备要》本《刘宾客文集》,《丛书集成》本《刘宾客文集》。此外,尚有校点本《刘禹锡集》。 刘禹锡的生平事迹,见于新、 旧《唐书》本传,唐韦绚编《刘宾客嘉话录》(一称《刘公嘉话录》),记录了刘禹锡晚年有关创作、学问等方面的谈话,颇具资料价值。今人卞孝萱著有《刘禹锡年谱》,对刘禹锡的生平和各种史料多有考订。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他没有自甘沉沦,而是以积极乐观的精神进行创作,积极向民歌学习,创作了《采菱行》等仿民歌体诗歌。一度奉诏还京后,刘禹锡又因诗句“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触怒新贵被贬为连州刺史。后被任命为江州刺史,在那里创作了大量的《竹枝词》。名句很多,广为传诵。824年夏,他写了著名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这首诗为后世的文学评论家所激赏,认为是含蕴无穷的唐诗杰作。
后来,几经多次调动,刘禹锡被派往苏州担任刺史。当时苏州发生水灾,饥鸿遍野。他上任以后开仓赈饥,免赋减役,很快使人民从灾害中走出,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苏州人民爱戴他,感激他,就把曾在苏州担任过刺史的韦应物、白居易和他合称为“三杰”,建立了三贤堂。唐文宗也对他的政绩予以褒奖,赐给他紫金鱼袋。刘禹锡晚年回到洛阳,任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与朋友交游赋诗,生活闲适。死后被追赠为户部尚书。
其诗现存800余首。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词作亦存四十余首,具有民歌特色,刘禹锡在洛阳时,与白居易共创《忆江南》词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