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后,前线出现大量的牺牲,而后方可补给人员越来越少,红军动员工作开展艰难。“上杭县才溪乡只有二千余人口,在多次扩军突击后,只剩下壮丁七人,还要进行突击,这当然不现实。”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 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远远强于工农红军
B. 苏区人力资源的枯竭是红军长征的重要原因
C. 日伪军的扫荡导致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受限
D. 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存在局限性
B
2.1935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红军立刻抢渡乌江、攻占遵义。“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这实际上取消了共产国际代表李德独断专行的军事指挥权。这说明当时红军( )
A. 得到当地群众的广泛支持
B. 有勇往直前的斗争精神
C. 军事力量超越国民党军队
D. 已着手纠正“左”的错误
D
3.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上批评了“左”的冒险主义错误,肯定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战略战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首次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民主革命面对的问题。这次会议( )
A. 纠正了中国共产党内存在的“右”的错误
B. 做出了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重大决策
C. 提出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D.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4.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决定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会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中央由张闻天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统一指挥红军的行动。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遵义会议( )
A. 使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B. 形成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力量
C. 使中国革命从此一帆风顺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B
5.历史学家徐中约曾说:“回顾历史,遵义会议必须被看成是一次政治会议而非一场军事会议。”下列对此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
B. 遵义会议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 遵义会议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C
6.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写道:“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下列口号与之相关的是( )
A.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B.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
C.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D. “红军主力上征途,战略转移去远方”
D
7.“战士双脚走天下,四渡赤水出奇兵。乌江天险重飞渡,兵临贵阳逼昆明。”歌曲《四渡赤水出奇兵》描绘了红军长征的壮美画卷。以下关于“四渡赤水出奇兵”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它使红军打退了敌人的第五次“围剿”
B.它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准备了条件
C.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它体现了红军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D
8.1935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分析,红军由于大胆穿插,已把蒋介石的尾追部队甩在侧后。中央红军北上进入四川西部,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创建革命根据地,已经有实现的可能。这一判断( )
A. 策应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B. 体现了长征途中军事路线的重大转变
C. 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准备条件
D. 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B
9.1935年9月,《大公报》临时通讯员范长江在《松潘战争之前后》中写道:“中央红军的主力,亦由中国的东南转到西北的陕北上来。”这一报道表明( )
A. 红军开始摆脱国民党的“围剿”
B. “左”的军事路线已被清除
C. 红军主力即将完成战略转移
D. 中央红军开辟了新的根据地
C
10.“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这表述的是红军长征的( )
A. 性质 B. 背景
C. 目的 D. 意义
D
11.埃德加·斯诺在《西行漫记》中描述道:长征使中国共产党“把原来可能是军心涣散的溃退变成一场精神抖擞的胜利进军”。埃德加·斯诺意在强调( )
A. 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 长征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C. 长征提升了中共党员的政治觉悟
D. 长征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
A
12.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在吴起镇召开会议,决定党和红军今后的战略任务是建立西北苏区,以领导全国革命。材料表明红军长征实现了( )
A. 党的工作中心的转移
B. 民族革命任务的转变
C. 革命发展区域的转移
D. 革命领导核心的调整
C
13.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 )
A. 中国共产党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 长征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 长征标志着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
D. 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
D
14.中国问题专家迪克·威尔逊在《一九三五年长征:中国共产主义生存斗争的史诗》一书中强调:“长征已经在各大洲成为一种象征。人类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一评价基于( )
A. 长征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伟大的战略转移
B. 长征开辟了中国革命继往开来的光明道路
C. 长征保存了中国革命的基干力量
D. 英勇无畏的长征精神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
D
15.给下表所示内容归纳单元主题,最适合的是( )
第10课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诞生
第11课 北伐战争
第12课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A. 近代中国的侵略与反抗
B.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
C.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D.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C
二、综合题
16.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的光明道路作出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毛泽东作于1927年的词
材料二 《决议》认为,红军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是围绕党的政治中心任务进行的,必须接受党的政治领导。……明确地规定了红军的任务、军事工作系统和政治工作系统的关系……
——古田会议决议
材料三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七律·长征》
(1)根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这首词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发动的什么起义?起义受挫后,中国共产党人找到了一条怎样的正确的革命道路?
秋收起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田会议中确立了怎样的原则?古田会议召开后,毛泽东在古田写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到1930年,全国各地创建了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哪一革命根据地?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中央革命根据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红军长征中的哪一事件成为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长征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青年献身祖国的建设事业。你如何理解长征精神?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就是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的理想和信念;就是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精神;就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紧密团结,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就是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共21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6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1957年,朱德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他指出:“八一起义虽然没有达到挽救第一次大革命失败的目的……但是这次起义仍然具有伟大的意义。因为它明确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该讲话中的“政治方向”是指( )
A. 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B. 走农村包围城市的新型革命道路
C. 团结各阶层,建立爱国统一战线
D. 坚持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
A
2.某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地位可概括为:它用血与火的语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强暴、坚决革命的决心;它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了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它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若为其补充内容,下列表述最合适的是( )
A. 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B. 它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
C. 它是中国共产党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
D. 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
3.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大会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根本内容是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要号召全党重视农民运动,组织农民暴动,自下而上解决土地问题。这表明中共中央( )
A. 把革命的中心转向了农村
B. 明确了革命的内容和形式
C. 出现了“左”的错误苗头
D. 认识到国民政府的反动性
B
4.毛泽东告诉战士们,“我们闹革命,光是跑来跑去是不行的,一定要有一个家,不然就很困难。有了这个家,我们就可以同敌人进行革命斗争。我们以家为依托,不断向外发展,把我们四周的敌人一点点地吃掉、赶走。我们的日子慢慢地就好过了”。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 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必要性
B. 立足于城市发动工人的必要性
C. 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D. 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必要性
D
5.1928年11月,毛泽东指出:“经过政治教育,红军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这种现象推动了( )
A. 工人运动走向新高潮 B. 北伐战争的顺利进行
C. 革命根据地的巩固 D. 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
C
6.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决议中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 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 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 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 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因素
B
7.1928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指出,党的中心工作不是千方百计地组织暴动,而是做艰苦的群众工作,积蓄力量。会议召开的背景是( )
A. 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发展
B. 党内“右”的错误思想盛行
C. 工农武装割据探索前行
D.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
8.1928年,毛泽东总结根据地斗争经验,规定部队必须执行三大纪律及六项注意,其中有“不拿工人农民一点东西”“说话和气”“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等。这些内容表明中国共产党( )
A. 维护国共合作 B. 注重军民关系
C. 强调农业屯产 D. 重视城市起义
B
9.1929年初,中共中央刊物《红旗》上有一篇文章写道:“朱毛所领导的农民游击队,能以代表着一切革命民众的武装反抗的要求,横行于湘、鄂、闽、粤各处。这种英勇的斗争,无论它这一次的结果是胜利与失败,它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将有非常严重的意义。”这说明(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经验得到了党内认可
B. 领导中国革命的毛泽东思想已经正式形成
C. 与国民党全面对抗的中华苏维埃政权成立
D. 中国革命全面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A
10.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对材料的准确理解应是( )
A. 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是创造工农武装割据的先决条件
B. 要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必须充分发动广大工农群众
C. 要创造“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 建立红色政权,是实现工农武装割据的前提与基础
A
11.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各种社会组织,如教育委员会、粮食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每个社会成员都可分别参加到相应的组织中去,或一人同时参加几个组织。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做法意在( )
A. 普及现代文明的基础知识
B. 培养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
C. 培养基层干部的后备队伍
D. 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
B
12.1933年,毛泽东在《必须注意经济工作》讲话中指出,经济问题的核心就是“关心群众的痛痒,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该讲话意在( )
A. 巩固红色革命政权的需要
B. 倡导打破经济孤立局面
C. 纠正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
D. 推动工作中心的转移
A
13.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力倡办合作社。年底,各种合作社发展到2 400多个。同年,人民委员会提出扫除文盲的口号,并决定制订国民教育计划,陆续创办了苏维埃大学等20多所高中级学校。上述措施的推行( )
A. 旨在推动城市的武装斗争
B. 改变了根据地的社会结构和性质
C. 遏制了“左”的思想的蔓延
D. 有利于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
D
二、综合题
14.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道路创新和道路自觉,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坚持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边界红旗子始终不倒,不但表示了共产党的力量,而且表示了统治阶级的破产,在全国政治上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我们始终认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十分必要和十分正确的。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1928年11月25日)
材料三
——摘编自沙健孙《毛泽东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史论要》
(1)材料一图片中的船见证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具有什么意义?
中共一大的召开(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或: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霄山脉中段政权的创造和扩大”是指什么?在长期的斗争与实践中,毛泽东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正确道路?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巩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成分中工人、农民比例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这一变化相关的史实。
工人成分比例下降,农民成分比例上升。中国共产党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创造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或: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国民革命失败(或: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有什么认识?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道路是正确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中国革命道路是在不断的斗争和实践中找到的。(共24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第15课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单项选择题
1.1923年11月,孙中山指出:“欲起沉疴,必赖乎有主义、有组织、有训练之政治团体,本其历史的使命,依民众之热望,为之指导奋斗,而达其所抱政治上之目的。”据此可知,孙中山意在( )
A. 改组国民党 B. 实现国共合作
C. 完善革命理论 D. 发动民众力量
A
2.“孙中山愿意接受共产党员的原因有很多。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感到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所有中国人都有权参加国民革命。实际上,他想利用共产党与工农的联系和苏维埃的援助来改组国民党。”材料反映的是( )
A.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B.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C.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D.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A
3.1923年底,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则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则由于我党组织之方法不善,前此因无可仿效。法国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国革命血战八年而始得独立,因均无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国有之,殊可为我党师法。”随后,孙中山( )
A. 放弃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
B. 改变了反封建的斗争目标
C. 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
D. 选择走俄国革命的道路
C
4.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展开合作,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又称“大革命”。这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C. 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在黄埔的创办
D. 北伐胜利进军及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B
5.中国国民党党史馆内陈列了大量珍贵的资料,如毛泽东在1924年6月兼任农民运动讲习所长时写给农民部长甘乃光的亲笔书、国民党当年发给毛泽东的薪水单、周恩来等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物的亲笔史料等。这些文物( )
A. 是研究国共第一次合作的重要史料
B. 见证了国共斗争的激烈性与残酷性
C. 是研究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史料
D. 见证了国共合作抗日的伟大历程
A
6.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下列事件中,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作了准备的是( )
A. 进行虎门销烟 B. 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C. 创建黄埔军校 D. 发动辛亥革命
C
7.1926年7月4日,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宣言中说:“居今日之中国……全国人民入则有老弱待哺之忧,出则无立业谋生之地,行则逢掳身丧命之变,居则罹举家冻馁之祸,凡此皆帝国主义之侵略及卖国军阀之窃权之所致也。”为此,广州国民政府
( )
A. 召开国民党一大 B. 成立黄埔军校
C. 整编国民革命军 D. 发动北伐战争
D
8.1918年,陈独秀曾撰文严厉指责义和团野蛮、保守、盲目排外和传播迷信;1924年,他又认为义和团是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者。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因素是( )
A.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 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的兴起
C. 民主与科学潮流的涌动
D. 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B
9.“吴孙张三系军阀,汀贺桥两役决胜。”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北伐时,率领北伐军第四军独立团作为先锋,浴血奋战,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为攻克武昌城立下汗马功劳的北伐将领是( )
A.蒋介石 B.陈独秀
C.叶挺 D.孙中山
C
10.“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与农工政策,行之于1925年至1927年之第一次大革命而有效,国共两党合作之时期,亦即国民党最革命之时期。”材料中“国共两党合作之时期”的最大成果是( )
A.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B.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D. 建立了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B
11.下表是1926年6月和1927年6月中国农会组织情况表。农会人数变化是因为( )
A. 广东地区遭到西方列强侵略最严重
B. 国民革命期间国共两党进行社会动员
C. 辛亥革命的影响
D.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由城市转向农村
B
时 间 省 份
广东 广西 湖南 湖北 江西 山东 直隶 河南
1926年6月 647 766 8 144 38 150 4 120 1 153 284 1 342 270 000
1927年6月 700 000 8 144 4 517 140 2 502 600 382 617 284 360 245 500
12.20世纪20年代,在武昌附近的一个村庄,吴佩孚的军队败走后,村里人就像自己打了胜仗一样,非常高兴地说:“南军胜利,我们老百姓就有出路了。”这反映了当时( )
A. 农村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
B. 农民阶级成为革命的主力军
C. 军阀混战的局面基本结束
D. 北伐战争得到民众的支持
D
13.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组织基本只限于中国南方,其党员也只“统计在1万人”左右。两党合作后,到1926年国民党“已除新疆、云南、贵州外,党部组织几遍全国”。材料反映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
A. 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B. 高潮是北伐战争
C. 促进了国民党的发展壮大
D. 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发展
C
14.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但中国却又一次与实现政治民主化擦肩而过。其主要原因是( )
A. 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
B. 中国共产党放弃了革命的领导权
C. 张作霖依然控制东北地区
D.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
D
15.《我的戎马生涯:郑洞国回忆录》一文中写道:“使人万分痛心的是,就在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革命大业正待继续向前发展之际,革命阵营内部却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国内大资产阶级的威胁、利诱下发生了严重分裂。”郑洞国将军的这段回忆主要反映了( )
A. 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B. 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C.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D.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
C
二、综合题
16.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积极支持和帮助下创办的。广大黄埔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与民族独立的斗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中国共产党在《新青年》上发出一份通知,内容如下)各级同学们(注:指各级党支部):广州黄埔军校正拟招收……入伍生,望各地速速多选工作不甚重要之本校、少校(注:指共青团)同学及民族左派同学,自备川资和旅费,前往广州投考。……此事关系甚大,各地万勿忽视。
——罗国明《黄埔军校大传》
材料二 (黄埔军校)其推行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教育方针,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后来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得到继承和发扬。……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共产党从事军事活动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并由此“开始懂得军事的重要”。
——陈予欢《黄埔军校与人民军队创建及早期发展》
材料三 ……叶挺独立团除叶挺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六期工兵科外,其余主要干部,包括中共党组织领导成员,各级主官乃至连排长,绝大多数系黄埔军校教职员及前五期生充任。……叶挺独立团中的黄埔军校早期生中共党员,在一系列武装斗争过程中,始终发挥着率先垂范和举足轻重的历史作用及影响。叶挺独立团开创的战斗作风、铁军精神和优良传统,对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武装斗争培养了最早的一批军事骨干,其中许多人成为人民军队的著名将领。
——陈予欢《黄埔军校与人民军队创建及早期发展》
材料四 毛泽东在1936年6月1日于陕北瓦窑堡出席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简称“红大”,“抗大”的前身)的开学典礼时指出:“第一次大革命时有一个黄埔,它的学生成为当时革命的主导力量,领导了北伐的成功。我们的‘红大’就要继承黄埔的精神,要完成黄埔未完成的任务,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也成为主导力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该“通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通知”于哪一时期发出?
黄埔军校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2)根据材料二指出,黄埔军校对中国共产党创建与发展人民军队产生了哪些影响?
黄埔军校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提供了政治教育与军事训练并重的教育方针、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和政治工作制度的经验,使中国共产党懂得了军事的重要,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军事活动的开展。
(3)根据材料三,概括“叶挺独立团”军官的主要来源。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叶挺独立团”在北伐战争中取得的战绩。你认为叶挺独立团有哪些“铁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黄埔军校的教职员和学生。北伐军以叶挺领导的第四军独立团为先锋,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击溃敌军,连克汀泗桥和贺胜桥,攻克武昌城,为第四军赢得了“铁军”的美誉。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爱国主义等精神。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认为“红大”要在“第二次大革命”中完成哪些“黄埔未完成的任务”?
领导人民继续战斗,完成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