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老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类的“老师”》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3-07-25 22:20: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人类的“老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祸”、“某”等8个生字,理解“流线体、薄壳结构、轻而易举”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读课文,运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概括3、4、5段的段意,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5.学习本课“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并运用到课后的“小练笔”中。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读课文,运用抓重点词语的方法概括3、4、5段的段意,理清文章脉络,进而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初步了解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爱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介绍课外搜集的资料,将此篇课文作为一个窗口,引向课外阅读,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2.学习本课详略得当的写法,并运用到课后的“小练笔”中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听写、轮读、汇报、交流等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读书及对课文内容掌握情况,以学定教。
2.在整体感知环节,借助段落层次理清脉络,概括课文大意,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 在精读感悟环节,通过默读、批注、讨论、交流等形式,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课文,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4、为学生准备一些关于有关仿生现象的事例,将此篇课文作为一个窗口,引向课外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
5. 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及时做出鼓励性评价。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1.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2. 搜集查找有关仿生现象的事例,准备课堂上适时交流。
教师:1.多媒体课件,搜集查找有关仿生现象的事例。
2.根据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动画展示:一艘潜艇在大海忽上忽下浮动。
2.过渡:人类怎么会想到能让潜艇在水中上下浮动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到第7课中寻找答案。
3. 板书课题:7 人类的“老师” ,齐读课题。
4.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教师确定重点问题:人类的老师是谁?为什么说他们是人类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预习单上的词语你会读吗?谁来当小勇士?指名读词语,教师随机纠正。(检查预习单的使用效果和学生的预习情况)
①重点指导读好“薄”:读bó;不读báo,“薄壳结构”是一个专业术语,“壳”读qiào;“省”翘舌音;“鲸、亡”后鼻音;“某”的韵母是“ou”不是“o”。
②指导易错字:“训”右边三竖写法;“均”匀里面是点、提;“毁”的左边部分中间的横没有连在一起;“祸”的右边中是一个“人”字。教师范写这几个字。
③学生练习写这几个难写的字。然后进行点评。
2.课前同学们已经充分地预习了课文,敢不敢直接接受老师的检查呢?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强调认真倾听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3. 反馈解疑,理清思路,指导分段。
读了课文,你知道谁是人类的老师?课文中都介绍了哪些人类的“老师”?科学家们都从他们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分别在哪段里?课件出示:
你能根据这些“老师”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吗?(可以同位讨论)
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
4. 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内容:
(1)同学们请结合段意想一想课文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人类向动物学习的例子?(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2)谁能把这两个问题连起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几个例子,具体说明了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
5.总结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后遇到从几个方面介绍事物的课文时,我们就可以先弄清课文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再弄清说明了什么,然后连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内容了。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重点学习,总结方法。(引导学生学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学生说哪段就以哪段为例,总结学习方法。这里仅以第三段为例总结方法)
过渡:为什么说这些动物是人类的老师呢?下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探讨。
1.请你们一边默读3自然段一边思考,人类为什么会从这些动物身上受到启发?受到启发之后是怎么做的? 把相关语句标出来,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出示读书方法:
指名交流人类为什么会从这些动物身上受到启发?受到启发之后是怎么做的?课件出示:
请同学们按照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说。
2.指名汇报最感兴趣的例子——研究鸟类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出示:
(1)指名交流 (2)指导朗读。
(3)总结:是啊,人类有了梦想,就积极地向自然学习,寻求解决的方法,最后终于发明了飞机,为科技进步作出了贡献。可见鸟儿就是(指课题)——(读题课题)
3. 指名汇报最感兴趣的例子——研究蜻蜓的翅膀,解决了机翼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
30年以后,人类在飞机上遇到了什么难题,又是怎么向动物学习寻求解决方法的呢?出示课件:
(1)指名按上面的句式交流 (2)指导朗读。
(3)教师小结:每只蜻蜓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翅痣。所以,人类从蜻蜓身上找到了防止翅膀颤抖的关键所在。可见蜻蜓是(指课题)——(读题课题)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说:要是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呀!
(4)投影句子:
指导朗读(读出惋惜、感叹的语气)
(5)师总结:第三自然段详细介绍了人类从昆虫身上得到启发,不断提高飞机的性能,其实都是从大自然中得到的启示啊!(板书:细心发现,积极探索)
(6)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4.总结学法。
刚才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怎样读懂课文,认识人类的老师的?(指名回答)
总结学习方法 :默读——思考(为什么会从这些动物身上受到启发?受到启发之后是怎么做的) ——交流 ——有感情读
5.总结:希望大家把我们学习第三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
四、课后作业。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本课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环节二、总结方法,小组学习。
五、总结方法,小组学习。
1.回顾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
上节课,我们认真研读了课文第三段,收获真大!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我们怎样读懂课文,认识人类的老师的?(指名回答)
回顾总结学习方法 :默读——思考(为什么会从这些动物身上受到启发?受到启发之后是怎么做的) ——交流 ——有感情读
(1)用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到六段。
(2)组织学生交流,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和动画,教师适时点拨、解说。
2.汇报:预设:鲸——航行速度快的轮船
(1)指名按上面的句式交流(播放动画:人类由鲸的“流线体”受到启发,改进船体设计,大大提高轮船航行速度的过程。)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体”,放在水中阻力是最小的,工程师模仿鲸的形体,改进了船体的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
(2)引导理解“轻而易举”一词。
(3)指导朗读。
3.汇报:预设:鸡蛋——“薄壳结构”建筑

(1)指名按上面的句式交流
(2)引导理解理解 “ 薄壳结构”等词语的意思,“薄壳结构”一词不好理解,可以借助图片展示来理解词义。方法:学生结合预习单介绍,老师补充,图片展示。
薄壳结构:生物界的各种蛋壳、贝壳、乌龟壳、海螺壳以及人的头盖骨等都是一种曲度均匀、质地轻巧的“薄壳结构”。这种“薄壳结构”的表面虽然很薄,但非常耐压。模仿它们壳体在外力作用下,内力都沿着整个表面扩散和分布的力学特征,在建筑工程中早已得到广泛应用。这类建筑有许多优点:用料少,跨度大,坚固耐用。采用了薄壳结构的建筑有:悉尼歌剧院、水立方、奥体中心、北京鸟巢、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

发现鸡蛋捏不碎,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它那薄薄的外壳能把压力均匀地分散到蛋壳的各个部分,建筑师就根据这种“薄壳结构”设计出轻便省料而又坚固的建筑物。你还知道哪些建筑物采用了“薄壳结构”?指名说。(学生汇报预习单上课前收集的资料:悉尼歌剧院、水立方、奥体中心、北京鸟巢、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北京火车站等)
(3)指导朗读。
4.汇报:预设:袋鼠——越野汽车站:人们模仿袋鼠制造出了会跳跃的越野汽车
 贝壳——坦克:模仿某些贝克制造出了坚固的坦克。
(1)指名按上面的句式交流
(2)指导朗读。
5.小结:这些生物无愧于“老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们的确是人类的好“老师”啊!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课文。
6.引导体会有详有略的写法:同学们请看,作者在介绍3-6段中这些人类的老师是,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第三、四、五、详(详、略)写了人类在飞机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鸟类,蜻蜓苍蝇蚊子蜜蜂等学习的例子。六自然段略(详、略)写了人们袋鼠、贝壳身上得到启发,进而发明创造。)
为什么不全部想写呢?
师小结:详写和略写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详写必须有略写配合,略写补充详写,使文章繁简适当,重点突出。希望同学们能把详略得当这种写法运用到今后的习作中,为你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7.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这些吗?
(1)鱼儿:为什么鱼儿是人类的“老师”呢?哪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第一
自然段)请大家读一读第一自然段,用笔在书上划出原因。
①学生自由读、划。
②指名交流。(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③齐读第一自然段。
④过渡:自然界可以充当人类“老师”的生物只有鱼儿一种吗?(不是)你是从课文哪里看出来的?
(2)出示第二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②为什么呢?(何止……一种)鼓励。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好?
③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3)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一自然段感受到人类“老师”多?
①指名读第七自然段(自然界的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啊!)出示第七自然段。板书:种种生物
②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自然界中人类的“老师”很多吗?指名读,齐读。是啊,自然界中的很多生物都是人类的“老师”。
(4)指导总结写作方法:
师引导:课文的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是什么关系?(首尾呼应)那么这种结构方式就是——总分总。希望大家能把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首位呼应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今后习作中。
(5)“……”在这里起什么作用?(……说明人类的“老师”很多,在这里起到省略的作用。)
(6)除了书上介绍的,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课后第五题)把预习单上大家搜集了有关资料交流一下。(同桌自由交流,指名交流。师评价鼓励。)
8.是啊!自然界的生物让我们受到了启发,并有了很多发明创造,真不愧是人类的好“老师”!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第七自然段,赞一赞这人类的“老师”。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1.总结全文:我想,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以自然界的生物为师,相信在走近自然的同时,一定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产生更多发明创造!
2. 作业超市:任选一个题目练习。
(1)小练笔:以“ xx的自述”来介绍文中的一种生物。(运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学以致用)
(2)搜集有关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文字或图片资料,课下交流。
(3)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并认真阅读。(引导课外阅读)
六:板书设计
人类的“老师”
        细心发现 ↑ 积极探索
            自然界的种种生物?              
附7《人类的 “老师”》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字词关
1.借助拼音会读生字,练习书写时,先观察分析字形结构,再描红,临写。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2.认读下列词语,要求读正确、流利。
破碎 教训 均匀 薄壳结构   
鲸鱼 机翼 某些 机毁人亡
省料 惨祸  坦克  轻而易举
3.边读边理解词句,不明白的词语,借助字典或上下文来理解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温馨提示:注意“某”、“均”的正确读音和“祸”的正确书写。
二、朗读课文
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 自我评价:正确 □ 流利□
2.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长句子要注意停顿。
3.标出段落序号,本文共有 小节。
4.读书时的疑问:

三、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人类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飞机;从 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新式飞机;从 身上得到启示,改进了船体设计,大大提高了轮船航行的速度;从 身上得到启发,设计了许多“薄壳结构”的建筑物;模仿袋鼠制造了 ;模仿贝壳制造了 。所以说, 是人类的“好老师”。 
四、搜集查找的资料: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附相关资料:
1.关于“薄”的读音
苏教版第八册教材中的课文,第7课《人类的“老师”》中提到“建筑师根据这种‘薄壳结构’特点,设计出许多既轻便又省料的建筑物。”这里的“薄”当念“bó”还是念“báo”呢?上课前我查了词典,在《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均未出现“薄壳”一词,但根据“báo”的意思是“扁平物体的厚度小,如这本书很薄,薄棉袄,薄板等”,判断“薄壳”中的“薄”应取“厚度小”的意思,因此确定它的读音为“báo”。谁知,上午刚上完课,下午就有学生找来了,原来他手头有一本词典,在“bó”这个读音中有一个词是“薄壳建筑”,意思即是根据“薄壳结构”设计出的建筑。毫无疑问,这个字在这儿该读“bó”了。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又去查了2002年增补本的《现代汉语词典》,原来在“bó”的读音中还有一个解释条:义同薄“báo”,用于合成词或成语。看来本课的“薄壳结构”当属此列了。
2. 生物学家通过对蛛丝的研究制造出高级丝线,抗撕断裂降落伞与临时吊桥用的高强度缆索。
白蚁不仅使用胶粘剂建筑它们的土堆,还可以通过头部的小管向敌人喷射胶粘剂。于是人们按照同样的原理制造了工作的武器—一块干胶炮弹。
科学家根据野猪的鼻子测毒的奇特本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批防毒面具。
火箭升空利用的是水母、墨鱼反冲原理。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变色龙的变色本领,为部队研制出了不少军事伪装装备。
3.仿生与高科技
现代的雷达——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科学家研究发现蝙蝠不是靠眼睛,而是靠嘴、喉和耳朵组成的回声定位系统。因为蝙蝠在飞行时发出超声波,又能觉察出障碍物反射回来的超声波。科学家据此设计出了现代的雷达——种无线电定位和测距装置
前苏联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在企鹅的启示下,他们设计了一种新型汽车--“企鹅”牌极地越野汽车。这种汽车的宽阔的底部,直接贴在雪面上,用轮勺撑动着前进,行驶速度可达50公里/小时。
4.向植物取经:
车前草是一种很普通的小草,它的叶子是按螺旋形来排列的,这种排列方式,使每片叶子都能得到充足的阳光,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建筑师们依照车前草叶子的形状,设计建造了螺旋状排列的楼房,使每个房间都能享受到明亮、温暖的阳光,避免了普通楼房在这方面的不足。
高山上的云杉长年累月都经受着狂风的袭击,树干的底部变得又粗又大,整个树干成了圆锥形。这种形状使云杉牢牢地挺立在山顶之上。人们模仿云杉建立的广播电视塔,即使遭到强台风的袭击,也不会有倒塌的危险。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指导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整体感知是阅读文章的第一步,是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体现, 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在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段落大意,以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运用合并段意法降低了学生概括课文内容的难度,又形成了他们对课文整体感知的认识。
2.授之以渔。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指出:语文课应该多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在整体感知环节,以填空的方式指导学生总结本课“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并引导学生运用到以后的习作中。在精读感悟环节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第三段,然后总结学习方法: 1.默读,2.思考,3.填空 ,4.敢悟,5.有感情读,再运用总结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四到六段,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3.建立了开放而适度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教学行为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通过小组的交流,展示学习成果,进而体现了学习过程的合作。合作的过程,是师生、生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相互学习的、接纳的过程,也是分享学习成果的过程。充分的阅读、交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并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这堂课上,学生求知的欲望特别地强烈,课堂气氛空前高涨,尤其是个人汇报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及小组交流学习成果时,他们畅所欲言,就连平时很少动脑、很少开口的学生,都情不自禁地举起了小手,我也因此被深深地所感染,课堂上掀起了一个高潮又一个高潮。
4.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将此篇课文作为一个窗口,引向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走向文学,充分体现了“教材只是个例子”的教学理念,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贯彻课内得法、课外实践的教学方法。所以在“作业超市”环节设计的作业之一就是:课外自己寻找并阅读介绍人类向生物学习的儿童科普读物,并认真阅读。
不足之处:
学生感悟文本时,教师引导的偏多,使学生对文章所表达的主题领悟的不够深刻;对于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处理不够,学生的感悟语言过于书面化,我没有及时引导,激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指导学生朗读的技巧还需再提高。(在感情朗读环节还要在语气、语调和语速三方面加强指导)
教学建议:
应把引领作为一种教学艺术来探究,做到无痕而留痕,努力使学生的认识水平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思维活跃,说得精彩,读得精彩。使学生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听客”,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学习,使其个性在课堂上得到飞扬,生命在课堂上得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