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规范书写本课6个生字,重点指导“鬼、裹”,认读“踱、噢、嘛、耸”。读准多音字“闷、着、兴、好”。理解并积累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和“只好……”造句。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感情朗读人物对话。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理清文脉,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能力。
3.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读写结合,写一个片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感情朗读人物对话。按照时间的发展顺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事业,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又平凡的品格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难点:
拓展迁移,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语言、动作和外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读写结合,写一个片段。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查阅资料、小组汇报交流生字词、指名读课文等多种形式了解学生独立识字、写字及读书情况,利用示范朗读、再次练读的方式推进有感情读书。
2.在整体感知环节,通过概括课文每部分内容,划分意义段,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培养和提升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3.在精读感悟环节,采用批注式阅读、自主合作学习、汇报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并通过播放音乐、图片,让学生逐步感受语言文字的分量,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4.拓展迁移,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语言、动作和外貌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读写结合,写一个片段。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按照学过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见附件)
搜集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2.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名言导入,揭示课题。
1.名言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位伟人,他用他的实践为我们揭示了这样一条成功的秘诀——出示:成功=艰苦的劳动+正确的方法+不说空话。知道这句名言出自哪位名人之口吗?(爱因斯坦)没错,板书:爱因斯坦。你们知道爱因斯坦吗?(知道)那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爱因斯坦?生答。
2.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关于爱因斯坦的资料,指名读。
(课件展示: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人,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1921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篇有关爱因斯坦的课文。(继续板书:和小女孩)齐读课题。
4.设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情预设:
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
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
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
(二)查看预习单、交流预习。
1.昨天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就将自己预习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其他组同学及时进行补充。)
(1)检查一类生字识与写。出示:蓄 裹 鞋 鬼 呵 啥
请同学们仔细地观察一下这些生字的字形,看看这些生字在书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老师要特别提醒同学们“裹”和“鬼”这两个字的书写。
先看“裹”,它是个形声字,“衣”是它的形旁,“果”是它的声旁,这个字是把“衣”字拆成上下两部分,中间包一个“果”字,这里的“果”要写得扁一些。
再看“鬼”,它的第六笔是撇,要从上撇下来,写得要舒展一些。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钢笔把“裹”和“鬼”这两个字认真地描一遍,临一遍,细细体会它们的写法。
(2)投影出示本课生词,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
①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重点指导读准:注“撮”的声母,“踱”的韵母和“蓄”的声调。)。
②强调“着、闷、兴、好”是多音字。
zhē( 听着) mēn(闷热) xīng(兴奋) hào(好奇)
着 zhuó(沉着) 闷 兴 好
zháo (着急) mèn(烦闷) xìng(高兴) hào (好事)
③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有些词语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读一读)
(3)检查朗读课文,推进读懂。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的同学要做到读正确、流利,还要争取用朗读表现文中描述的画面,试着读出自己的感受;听的同学要听听能否读正确,还要边听边想,每一段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相机纠正读错的地方;关注多音字的读音;指导读好爱因斯坦说的话。
(三)整体感知
1.抓住“相遇”,理清文脉。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几次“相遇”?分别是怎么“相遇”的?
学情预设:
写了三次“相遇”,第一次是写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第二次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第三次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
(2)他们的三次“相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出来。(时间顺序:一个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从此,每天……都……)
(3)你能给每次相遇加一个小标题吗?
学情预设:
第一次是写小女孩“撞”上了一个老人,可以加相撞;第二次写女孩又“遇”上了那位老人,可以叫做相遇;第三次写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小女孩,邀请她到他家作客,可以叫做相邀;从此,每天……都……可以叫做相处。
板书:相撞、相遇、相邀、相处
(4)想一想你能用上相撞、相遇、相邀、相处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吗?
学情预设:
课文主要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在偶然的情况下相遇,在相处的过程中,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怎样穿戴、怎样放东西、布置房间,爱因斯坦教小女孩做数学作业,最后他们成为了好朋友。
2.快速通读全文,用“——”画出描写他们三次相遇的句子。(学生自由朗读)
学情预设:
(1)读读三句话,说说有什么新发现。指名交流(从“时间先后顺序”、“不同情况下见面”、“关系越来越密切”等方面交流)。
(2)“撞”——“遇”——“等待”说明什么?
(从不熟悉到熟悉)
(3)“一天下午——第二天——第三天下午”说明什么?
(时间在推移)
“随着……爱因斯坦和小女孩……”把你从三句话中体会到的内容说一说。
(4)指导朗读这三个句子。抓住“撞”、“遇”、“等待”等词语。
(5)读到这里,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爱因斯坦和小姑娘三次相遇,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
3.联系前三句,最后一段的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呢?
他们最后熟悉到了什么程度,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每天……都……坐坐)
你看到他们俩在做些什么呀?
学情预设:
板书:教穿戴
教放东西和布置房间
4.指导分段。
这些时间短语有先后顺序,向我们交代每次交往的时间,你能以此为根据分段吗?
学情预设:
第一段(1~3自然段):写一个12岁的小女孩在街上偶然撞上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第二段(4~5自然段):写小女孩第二次遇上爱因斯坦,教爱因斯坦衣服鞋子的穿戴要领。
第三段(6自然段):写爱因斯坦请小女孩去作客,小女孩教爱因斯坦整理东西、布置房间。
第四段(7~8自然段):写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亲密相处,使小女孩的母亲感到好奇。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第一次相遇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段。(相撞)
(1)用“——”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①你觉得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情预设:
我从“又肥又长”这个词语体会到,爱因斯坦的衣服很不合身,太大了。
我从“蓬乱”、“又肥又长”、“趿拉”、“卧室里穿的拖鞋”这些词语体会到爱因斯坦在外貌和穿着上很不讲究。
②爱因斯坦这样的外表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吗?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学情预设:衣衫不整、不修边幅、破破烂烂、邋遢俗气、衣衫褴褛……)
你能用朗读读出你心中对爱因斯坦的初次印象吗?(练习读、指名读)
③小结:难怪小女孩会想——(教师引导生齐读:“嘿!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
④照样子写词语:又肥又长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短而硬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爱因斯坦动作的句子。
①请两名同学上来表演一下这一情景。从他们的表演中你明白了什么?你觉
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指名说。
学情预设:
爱因斯坦在“冷不丁被小女孩一撞”的情况下,他表现的非常有礼貌,我觉得他是个平易近人、宽容大度的人。
我认为爱因斯坦作为一个被撞者向撞人者道歉,说明他平易近人、宽容、坦荡的胸怀、慈祥、喜爱孩子、关爱孩子。
我从“友好”、“一笑”、“对不起”看出,爱因斯坦有礼貌,宽宏大量。
②“一边……一边……”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爱因斯坦一边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你猜猜,他在思考什么?(预设:科学上的疑难杂症、科学知识、科学问题……)
③是啊,他整个心思都投入到科学问题的探索中,连走路时都在思考,那么可想而知,他平时的生活中呢?教师出示:
(3)写作方法指导:
在写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次交往的时候,作者运用了外貌和动作描写,将爱因斯坦的平易近人、宽容大量、专注思考、不拘生活小节刻画的生动形象。借助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有详有略的描写,这样文章中的人物才是有血肉的。那么我们平时在写作时,也可以用上这样的写作方法,使我们的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2.回到家后,小女孩把这件事告诉父亲之后,父亲听后兴奋地说——教师引读:“孩子,你今天撞着了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他是爱因斯坦!” )而此时的小女孩呢?(指名读:女孩直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1)对于爱因斯坦,爸爸和小女孩的意见有什么不同?分角色朗读,体会从父亲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从小女孩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指名说。
学情预设:
在父亲的心中,爱因斯坦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今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所以听后非常兴奋。
小女孩觉得这位老人连衣服都穿不整齐,不修边幅,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她很纳闷,也很疑惑。
(2)分角色朗读这两句话,体会父亲和小女孩不同的语气。(练习读、指名读)
3.指导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
(1)教师出示: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句子的意思不变吗?指名说,出示: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2)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一样的,表达的效果有什么不一样呢?出示:
指名读,指名说。(预设:这两句话,一句是反问句,一句是陈述句,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表达的效果不同。反问句表示强调,语气更加强烈。)
(3)课文中还有反问句,你能找到吗?用笔画下来。请你把它改成陈述句,再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哪种更好呢?说说为什么?教师出示:
指名读,指名说。(预设:反问句更好,因为反问句表达的语气更加强烈。)
(4)小结:反问句表示强调,更加肯定,语气更加强烈,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为了表达自己强烈的语气,就可以用反问句。
(5)教师领读,生齐读这两组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
4.分角色朗读1~3自然段。(生先自由练习读,然后指名读爱因斯坦、小女孩、父亲的对话,其余学生旁白。)
(五)小结
我们只读了一节课,大家就有这么多的感受和体会,相信通过下一节课的朗读,定会读得更好,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的。
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这个问题我们放在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第一次相遇的故事,从中了解到爱因斯坦是一个这样的人呢?(指名说)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二)精读第二次相遇部分( 相遇)
1.过渡:小女孩第一天遇到爱因斯坦,第二天他们又遇上了。这次相遇的情景是怎样的呢?
2.找出课文中有两个“仍是”的句子。
(1)读第2自然段,用第2自然段中的句子具体描述爱因斯坦的“衣衫不整”。(他穿的衣服……拖鞋)
(2)“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哪句话?(“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
(3)说说“一面……一面……”体现了什么?(都是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
(4)口头练习用“一面……一面……”造句。(指名说)
3.找出这一段中爱因斯坦和小姑娘的对话,同桌分角色读一读。说说从这一段对话里读懂了什么?
(爱因斯坦平易近人,不承认自己是伟人,还请小姑娘教他。小姑娘天真)
找出有关的语句进一步体会。
4.分角色读第二段。
5.引发讨论:你认为爱因斯坦是不是一个最伟大的人呢?说说理由。
(三)精读第三次相遇部分(相邀)
1.默读全段,思考小姑娘三遇爱因斯坦的情况。写了哪两点?
(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小姑娘教爱因斯坦收拾房间)
2.从哪些词语句子中反映出爱因斯坦穿戴得整整齐齐?
学情预设:
(从“小姑娘简直吓了一跳、整个变了一个人、年轻了20岁”等语句体会爱因斯坦“穿戴整整齐齐”。)
3.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内怎样乱?
你从哪看出来乱?(一塌糊涂)什么叫“一塌糊涂”?(乱或糟到不可收拾)你还能用别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环境吗 (一塌糊涂,乱七八糟,一片狼籍.杂乱无章……)爱因斯坦的工作室这么乱,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为了科学事业不愿意把时间放在整理房间上。)
4.分角色读第三段。
(四)学习第四段(相处)
1.为什么小女孩的母亲会好奇地问??引导学生读出“好奇”。
2.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想到了什么?(抓住“什么也帮不了她”“只好”等词句,进行进一步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3.指导用“只好”造句。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五)回归整体,学习学法。
1.同学们,通过以上我们走进文本,品味语言,你对爱因斯坦和小女孩都有了深刻的认识,现在讨论一下,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说说你的理由。
2.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两个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是如何来刻画的?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3.总结:通过学习《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我们不仅认识了伟大而又平凡的爱因斯坦,还认识了天真直率、乐于助人的小女孩。这篇课文的最大特色就是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抓住一些细节来进行细致的描写,为我们塑造出了两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六)读写结合,运用写法
1.小女孩的母亲在街上遇到了爱因斯坦,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课文只是简单地描写了两人的对话,请你展开想象,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抓住一些细节来进行细致的描写。
2.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帮扶学困。
3.写后交流评议。
(七)布置作业
1.朗读全文,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姑娘三次交往的具体情况。
2.课下讨论:在小女孩与爱因斯坦的对话中,她用的都是“你”,可她母亲称爱因斯坦为“您”,这是不是小女孩对爱因斯坦不尊敬呢?
(八)板书设计
21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第一次 撞(相撞) 潜心科学研究 天真可爱
第二次 遇(相遇) 不拘生活小节 有礼貌
等待(相邀) 有一颗童心 乐于助人
从此 相处 谦虚好学
21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裹 蓬乱 纳闷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蓄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3.比一比,再组词。
蓄( ) 裹( ) 鞋( ) 鬼( ) 何( )
畜( ) 衷( ) 挂( ) 魄( ) 呵( )
zhē( ) mēn( ) xīng( ) hào( )
着 zhuó( ) 闷 兴 好
zháo ( ) mèn( ) xìng( ) hào ( )
4.词语理解,办法多。
(1)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
(2)查字典我理解了:
三、朗读课文,有感悟。
1.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
课文主要内容是 。
2.你能找出课文中对爱因斯坦评价的句子吗?摘抄下来,想一想他们说这句话的意思。
A:
B:
C:
四、查找资料,我知道。
1.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
2. 有关爱因斯坦的名言:
五、你做到了吗?
教学反思:
1.结合预习单,导入课文。
预习单上我设置了摘抄关于爱因斯坦的名言,由名言导入课题,然后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有关爱因斯坦的资料,老师再做补充。同时也做到了预习单和课文的紧密结合。
2.多种方法学习生字新词。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在教学“运转”时我主要是采用依托文本朗读识字的方法,以一举多,把本课的多音字让学生都找出来,提高了识字效率。通过朗读,字的音、形、义在头脑中越来越明晰,越来越深刻。我还重点指导了“裹”和“鬼”的写法。先看“裹”,它是个形声字,“衣”是它的形旁,“果”是它的声旁,这个字是把“衣”字拆成上下两部分,中间包一个“果”字,这里的“果”要写得扁一些。
再看“鬼”,它的第六笔是撇,要从上撇下来,写得要舒展一些。
3.反复读讲,感悟人物特点。
苏教版语文教材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练、以演促读”,在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小组读、开火车读、齐读等等,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精神品格。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本课时的教学我主要抓住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直接描写爱因斯坦语言、神态和动作的语句进行自读体会,交流感悟,让学生充分得自我解读文本,拥有自己个性化的观点与感受。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突破文本难点。同时潜移默化的渗透学习方法和写作知识,更适合中年级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手法,进行读写结合,写一个片段。
4.注重迁移拓展,深化文本主题。
在课文教学完成后,我安排了这样一项训练:爱因斯坦到底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呢?说说自己的理由。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可见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已经对爱因斯坦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水到渠成地完成了由书本知识到思想认识的迁移。
不足之处:
学生因生活经验、个体感悟因素的不同,理解角度、理解深度的不同,对于文本的理解也必然有所差异。在教学最后一个环节时,我发现有的孩子还没能全面的、立体的认识爱因斯坦,还停留在类似于小女孩初次遇到爱因斯坦时的感受。针对此况,我并没有否定,而是倾听,并且引导他自己分析,然后再针对学生的意识情况轻声进行个别交流。学生在老师的轻言细语中和老师再一次回味了课文,最终也认识到了自己对爱因斯坦的认识还不够全面。
裹 蓬乱 冷不丁 衣衫不整 趿拉 纳闷 好奇
蓄 温柔 穿戴 手把手 一塌糊涂 撞着 兴奋
①1940年的一个下午,一个12岁的小姑娘边走边玩,一下撞上了迎面而来的一个老人。
②第二天,女孩又遇上了那老人。
③第三天下午,爱因斯坦在路边等待放学回家的小姑娘。
④从此,小姑娘每天放学回家,都要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坐坐。)
老人蓄着一撮短而硬的小胡子,一双棕褐色的眼睛深陷在眼窝里,长着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女孩望着老人,只见他穿的衣服又肥又长,整个人就像裹在一张大被单里,脚下趿拉着一双卧室里穿的拖鞋。
他一边埋头走路,一边像是在思考着什么?他冷不丁被小姑娘一撞,他抬起头,友好地冲女孩一笑:“对不起,小姑娘,是我不小心。”说完,又低头向前走去。
填空:
,在思考着什么。
,在思考着什么。
,在思考着什么。
,也在思考着什么。
比较句子: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不可能是“最伟大的人”。
比较句子:
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
穿衣服还不会呢,谈不上伟大。
他仍是衣衫不整,仍是一面踱步一面埋头沉思。
小姑娘看见他时简直吓了一跳,他整个变了一个人,按小姑娘说的那样穿戴得整整齐齐。“爱因斯坦先生,你比昨天年轻了20岁。”
工作室很大,到处摆着书架和书,屋子中间摆着一张办公桌,桌上的东西乱得一塌糊涂。
我眼中的爱因斯坦:
在我眼中,爱因斯坦是个 的人,因为
。
正确
规范
我读了 遍;我能够做到:正确 流利
这里还可以记下你读书时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