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下学期]

文档属性

名称 《雪》教学设计[下学期]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07-11-17 21:33: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雪》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君
(郑重声明:本设计所有权归著作人及出版人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不得盗用本设计进行营利活动,更不得进行网络传播,一经发现,将诉诸法律,严肃处理。)
【教学目标】
1.感受鲁迅先生寄寓在雪中的对美好理想的赞美追求以及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
2.品味优美凝练的语言。
3.美文诵读训练。
【教学重难点】
1.对含蓄凝练的语言的挖掘品味。
2.美文诵读训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师生一起背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伟人写景,我们往往能从中读到伟人的心胸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品读鲁迅先生的《雪》,感悟鲁迅先生的情。
二、在诵读中品味语言,感悟文意
1.第一次诵读。
要求:(1)读得准确,读得流畅。(2)齐读,自由诵读、学生选句表演诵读,教师指导诵读。
2.第二次诵读。
要求:读出层次,找出一个关键的转折连词把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明确:第四自然段的“但是”把全文分为了两个部分,前四段写的是江南的雪,四五六段写的是北方的雪。
3.第三次诵读。
要求:(1)读出情感,读出整体感知,读出对比。请学生根据自己朗读的感受说句子,把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浓缩为关于南国的雪和北国的雪之比较映衬的一句话:
虽然 但是
明确: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说:
虽然南国的雪滋润美艳,但北国雪更大气磅礴。
虽然南国的雪热闹生动,但北国的雪更孤独而悲壮。
虽然南国的雪充满情趣,但北国的雪更充满战斗精神。
虽然南国的雪年轻,但北国的雪成熟。
虽然南国的雪因为温柔宁静而迷人,但北国的雪却因为热烈蓬勃而撼人。
虽然我爱南国雪的美艳,但我更爱北国雪的坚强。
虽然我梦里都是南国雪花今又开,但我更因北国雪的蓬勃而流连。
4.第四次诵读。
要求:重点读1到3自然段关于“南国的雪”的段落,要求读出凝练语言背后的含蓄的情感。为了调动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可以独辟蹊径,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出现的几对虚词的表情达意作用,揣摩作者的内在情感。
(附一段关于虚词品味的教学实录文字:
比如第一自然段中的两个“还”:一是“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有“还”无“还”,情趣大不相同。惊喜和快乐之情都在这两个“还”中了。朗读的时候,让学生用气声读出这两个“还”,那么作者对于南国雪“滋润美艳”的赞美就更一展无遗了。
还有三个“也”。一是“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我让大家想象“也”字背后的故事,让大家七嘴八舌地一议,把“也”字藏着的大人小孩兴高采烈同心协力争先恐后的欢乐劲儿描述出来了。二是“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反复朗读了几次后,大家都笑了,正是这个“也”字,活灵活现地表达出了雪罗汉憨态可掬的形象。三是“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好一个“也”,含蓄而又有力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怜惜。
又如两个“终于”。一是“终于分不清是葫芦还是罗汉”,我让孩子们设计朗读,有些孩子设计成很遗憾的读法,也有些孩子设计成嘲笑的读法,最终大家一致认为读成自嘲的口气比较好:雪罗汉塑得高明与否并不重要,关键是过程中的快乐啊!二是“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这和全文的“拍手,点头,嬉笑”相映衬对比着,淡淡的愁绪就表达出来了,而它又和后文的“也褪尽”和过渡词“终于”相呼应,作者的情感变化便在文字之间淡淡地流动着了。
两个“但”也是不可以忽视的。“……我可记不真切了。但在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嗡地闹着”,这一转折,就转出了“我”对南国雪的美好回忆和向往。而后文的“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但”和“终于”配合着,预示了作者情感的微妙变化,也为全文的文思大转折“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埋下了伏笔。)
5.第五次诵读。
要求:重点朗读第4、5、6自然段写“北方的雪”的文字,继续要求学生读出对比。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探究兴趣,可以讨论一个问题:作者用“但是”一词把“北方的雪”作为了全文的高潮,展示了自己对北方的雪的热爱和赞美。请学生细读,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词语最能表达出作者情感的彭湃激越。
明确:可以是形容词:蓬勃、灿灿、凛冽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朝气;可以是动词:奋飞、升腾、旋转、闪烁等写出了北国雪的活力;可以是名词:旷野、天宇、精魂等写出了北国雪的豪气……
三、在诵读中总结全文
要求:有感情地诵读全文,进一步读出作者的心声。要求用下面的形式表达出自己对《雪》的理解。
鲁迅的《雪》,让我读出了 。
《雪》让我读出了一个 的鲁迅。
明确: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教师可以联系鲁迅先生对于“深沉雄大、壮阔古拙”的美的赞美来提升学生对于《雪》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北方的雪的精魂正是鲁迅自己的精魂,也是他终生为之呼号的民族精神。
四、课后作业
上网查阅有关于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和《雪》的资料。
【资料宝藏】
1.拓展阅读
《野草》题辞
鲁 迅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过去的生命已经死亡。我对于这死亡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曾经存活。
死亡的生命已经朽腐。我对于这朽腐有大欢喜,因为我借此知道它还非空虚。
生命的泥委弃在地面上,不生乔木,只生野草,这是我的罪过。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
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天地有如此静穆,我不能大笑而且歌唱。天地即不如此静穆,我或者也将不能。
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为我自己,为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我希望这野草的朽腐,火速到来。要不然,我先就未曾生存,这实在比死亡与朽腐更其不幸。
去罢,野草,连着我的题辞!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2.文本解读
从《野草》看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
于仲达
内容提要:
《野草》使我感到鲁迅是真实的,不同于他在其它的作品中对生活的旁观与理性的剥脱,《野草》中的鲁迅面对的是自己,而且仅仅面对自己,仿佛一个人对赤裸裸的自己做了痛苦的解剖。这是一种直视灵魂深处的表白,如同深夜里一个人对内心的造访。史铁生曾说过:“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野草》是鲁迅刻意为自己营造的黑夜,在夜的静默与黑暗的包围下,白天的一切浮华与伪装沉淀,所有防御的面具一一卸下,人便在这样的夜晚,变得脆弱了。《野草》中的鲁迅是脆弱的,他的脆弱来源于自我的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拒绝麻木;因为真实所以还会愤怒;因为真实所以感到痛苦;灵魂的痛,隐隐作痛的痛,因晨昏交替而痛,因动荡与愚昧的人群而痛,在这样的脆弱的鲁迅眼里,平凡的人事里都含有一切的永久的悲哀。鲁迅式的疯狂表现在:拒绝,拒绝妥协;反抗,反抗绝望;批判,批判丑恶,用所有的激情去关注,在黑夜里吞下自己的悲哀与脆弱,冷静着,并希望着……野草在地表生长,在希望中绝望的脆弱的死者没有隐没,取而代之的是一位勇士,书写着死者在绝望中的希望。野草中包含着许多成对的形象和观念:空虚和充实,沉默和开口,生长和腐朽,生和死,明和暗,过去和未来,希望和失望,矛盾的并列正是勇者在对脆弱内心的审视下无声的语言。 
我从《雪》中读到了三种人生
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教师 钱小明
重读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是因为它被选入了江苏版语文九年级下册新教材。这篇文章,我上学时肯定是读过的;但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对它已几乎一无所知了,或者应该说我本来就对它一无所知罢。为了编点教学资料,也因为莫名的潜滋暗长着的一份好奇,我开始反反复复地读它。诗质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很快征服了我的心。可是,众多的疑惑竟也一并攫住我的神经,让我难以自拔: “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作者把这三个形象放在一起到底想告诉读者什么?作者明显偏爱“朔方的雪”,可为什么花大量的笔墨写“江南的雪”,甚至于用两个小节写塑雪罗汉的情景?如果作者写“江南的雪”和塑雪罗汉是要表现“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情赞美”和对“童年生活美好的回忆”(引号中为课文中的旁注语),那文章的第三节是否显得画蛇添足,大煞风景?
整整用了四个下午、四个晚上——20多个小时上网读《野草》,读关于《野草》的评论,读关于鲁迅的评论,最奇怪的感觉竟然是,人们都有意无意地忽视了《雪》,偶尔有片言只语,终难尽解我心头之惑。我所看到的意见无外乎两种。一种意见我称之为“追求美好说” (看来教材编者也接近这种观点),即“江南的雪”象征美好的世界,“朔方的雪”象征为着追求美好而需要的不屈的抗争(也可补上“精神”、“战士”之类的词)。姑且不论这种说法与普遍认同的“对比”特点是否一致,仅就“滋润美艳之至”六个字,就让人总觉得讽刺意味更胜赞美意味。另一种意见可以叫做“灵肉说”,如就读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的金瑞锋先生(虽然他发文时只是大一学生,但我愿意这样称呼他)认为:“江南的雪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美艳至极,是炫耀的肉体,这种只适于塑罗汉的柔和的雪永远只能在冷风的吹刮中消失掉它的胭脂。北方的雪,如粉,如沙地飘洒,和飘飞着的灵魂一样,徜徉在空中,飞舞,蓬勃,奋发,闪烁永久的光,鲁迅期待着这种灵魂的诞生。”读了几天的“网文”,这段文字是最让我忘却眼酸腰痛的。然而“暖国的雨”呢?难道它仅仅是为了给结束语“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创造一个呼应?难道“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样的语句竟可以没有一点意味?
2004年12月28日,已经多年难得见雪,见雪也至少要到春节前后的苏州,竟然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一时间心头不由得也迷信起来。眼睛从荧屏移向校园,虽没有看见雪野中有各色花草、蜂蝶,但欢呼雀跃的学生却是随处都是,更有一群青年教师,女的打着花伞,男的举着相机,在已被白雪半遮半掩的绿树碧草间照相,那种兴奋直逼进三楼阳台上的我的心里面来。“明天肯定有人塑雪罗汉了。”我自然地想道。忽然间,我有了一种感觉,这是一幅热闹的画面呀!而这热闹,全是因为“江南的雪”的“滋润美艳之至”讨人喜欢的缘故了。而“朔方的雪”不同,它“如粉,如沙”,只因太过冷峻,人们是宁愿居屋烤火也不愿意亲近的,于是尽管它“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别有一种“壮美”,但只能面对“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 有一种想法在心中升起:“暖国的雨”、“江南的雪”、“朔方的雪”象征着三种人生——“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让“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自己应该感到“不幸”而又不一定感到不幸的人生;“滋润美艳之至”,如小丑般媚俗而受宠,却终究因没有灵魂而成为匆匆“过客”的人生,永远独立独行;用“蓬勃地奋飞”“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却必须忍受“孤独”的人生。如此,“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这句话好像也不是太难理解了,同时,作者对三个形象的基本态度似乎也与作者用语的感彩,更与作者的人生态度相吻合了。
读书偶得,存此一说,以备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