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创意
秦丽
【导学创意】
选择“诗史”为突破口,将历史的兴衰与杜甫不同时期诗风的变化相联系,把三首诗纳人一个统一的框架中,让学生对其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杜甫作品因时代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和思想感情,从而把握诗歌的内涵。
指导学生唱好“读·品·悟”的“三步曲”: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形象;在“品”中赏析语言,体会意境;在“悟”中体验情感,把握情境。
【导学目标】
1.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及诗歌的创作背景,初步了解杜甫的诗歌创作风格。
2.通过“读·品·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意境,领悟感情。
3.体会三首诗因时代不同而形成的不同风格和不同的思想感情。学习诗人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概以及优国优民的高尚情操。
[过程展示]
一、走近杜甫
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为我们留下了一千四百多首诗歌。这些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誉为“诗圣”。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杜甫的创作历程,可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壮游时期;(二)长安十年时期;(三)战乱流离时期;(四)漂泊西南时期。
二、学习《望岳》
1.朗读人诗
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要读得情绪饱满,激昂豪迈,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2.品读人境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望”的不同角度的分析,初步探知诗的大意。
明确:“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俯瞰。从不同角度写了泰山雄伟壮观的景色。
(2)让学生运用想象来描绘自己喜欢的诗中图景。
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字眼来描摹景象。例如:“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中“钟”“割”两字用得极妙。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美集中在它身上,两个本普通的字,用在这里确是“奇险”,使诗篇气势磅礴、苍茫开阔的意境全出,在描绘画面时,应充分展现出来。
3.悟读人情
指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诗人的人生经历,领悟诗歌的思想情感。
明确:这是杜甫的早期作品,青年时期的杜甫过着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三、学习《春望》
1.了解写作背景
天宝+四载(755年)十一月,诗人赴奉先探家,未几,安禄山发动叛乱。次年五月,贼破潼关,诗人被迫北上避难,安家于鄜州。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诗人闻讯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为贼兵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
2.朗读人诗
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要读出沉痛优伤的情感。
3.品读人境,悟读人情
(1)引导学生把握诗中“望”的内容与《望岳》一诗的不同,初步探知诗的大意。
明确:望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遍地,让人触目惊心,满目凄然。望残花带泪,飞鸟惊心,触景伤情,情由景生。由望眼前之破败景象更想到亲人杳无音信,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不由得催人早衰,优愁难解。
(2)引导学生找出印象深刻的诗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感悟。在品析中,体会诗人浓烈沉郁的伤国优时思家的情怀。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可能会涉及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认识、对诗句的品析评价以及对诗歌主题的理解等,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
关于表现手法。“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触景伤怀,移情于物,将优国思亲的情怀蕴含在形象的描写中,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关于一字传神。“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破”字使人休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动态美,寄托了诗人强烈的情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字表现战争时间之长,“抵”更显家书的难得可贵。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四、学习《石壕吏》
1.了解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年(758年)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看战乱后的故乡。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势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一路上他所看到的都是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的。其中,《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
2.朗读人诗
播放录音,学生朗读。教师从节奏、语调、情感等方面加以指导。
3.品形象
(1)老妇之苦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具体的诗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例如“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新”字说明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人心灵的创伤还没有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
再如“独与老翁别”,“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人相送,老妇已被抓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
(2)官吏之狠
指导学生理解《石壕吏》中老妇的“致词”是否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发展的全过程,要把学生带到诗的情境中来。例如:差吏抓丁为什么要利用夜间?老翁为什么要“逾墙”?“泣幽咽”者是谁?把这类问题弄清楚了,才能进人诗境。
4.悟情感
(1)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例如“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说明作者正在侧耳倾听,心情沉重烦乱,夜不能寐。
(2)杜甫为什么会关注到一位普通老妇的哭诉?
重在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关心民间疾苦、优国优民的伟大情怀。
五、对比阅读
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
提示: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
六、再读诗歌
指导学生带着情感,带着心灵体验,再次朗读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