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石壕吏实录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2-28 10:1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石壕吏》教学实录
金戈
一、初读课文,唤醒情感
师:一个黄昏,历经安史之乱之苦、身心疲惫的杜甫投宿到一个农家,仿佛在汪洋中哲时找到了一条小船。夜里,一阵阵叫嚣,一声声哭泣,惊醒了他。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让我们随诗人一起倾听老妇的哭诉,感受她的悲痛。
(多媒体展示:石壕吏、杜甫。)
(师朗读全文,要求学生圈点勾画重点字词、生字词。)
师:这四个字需要重点识记。
(多媒体展示:正音释义:逾yu戍shu妪yu咽ye)
二、细读裸文.品味探讨
1. 观官吏之举
师:第一节诗,我作了改动,自认为还不错。改文与原文哪个好?请同学们细细加以比较、品析。
(多媒体展示:
原文: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改文:暮投石壕村,有吏来征兵。老汉攀墙走,老妇出门看。)
生1:原文好,“夜”字表明是黑夜突袭,老百姓没有防备,可以抓到人,可见手段狠毒。
生2:白天到处抓人,抓的人不够,夜里继续抓。“夜”这个字用得好。
生3:“捉人”二字带有强制性,有暴力倾向。
(生笑。)
师:曹雪芹说过,细按则深有趣味。细细品味某一句话,某一个词,你会发现深藏的感情。继续搜索、品析。
生4:“逾”不如“攀”好。
师:呵呵,还有同学说我改得高明的,何以见得?
生4:“逾“是越过,很平常;“攀”表现出老翁的努力,想早点逃掉。
师:请结合生活体验想想,人在什么情况下会“飞越”障碍物?再想想,这可是一位老人啊!
生4:人在紧急的情况下,会不顾危险越墙而过,“逾”表现老人拼死逃命的情景,而“攀”体现不出这样的特点。
师:说的真好,你已经懂得“逾”在文中的内涵了。
生5:老翁,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连老人都不放过,可见官吏捉人到了疯狂的地步。
师(小结):一边是黑夜突袭,真毒:一边是老翁拼死逃命,真苦。一幅民不聊生图啊!
(板书:观官史之举——毒。)
2.听老妇之诉
师:文中哪一个字最能表现老妇的心情?
生(齐):苦。
(板书:听老妇之诉——苦。)
师:找出具体的词句,抓住关键字,说说老妇之苦。
生1:’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这个“新“字说明刚刚战死,血迹未干,老人心灵的创伤还未痊愈,官吏又来抓人,真是雪上加霜。
生2:三男中两男战死,这对老人的打击太大了。
师:是呀,人生有三大衰,一是少年丧父.二是中年丧偶,三是老来丧子,而老来丧子其痛最哀。
生3:“偷生”意思是苟且活着,是说老人苦度悲惨的日子,毫无生气。
生4:“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一句,一是说明家里再也没有男人,二是说他们的生活已经陷入非常痛苦的境地,希望以此来换取官吏的同情。
师:为什么要强调“更”、“惟”?
生5:强调家里实在没人了,苦苦哀求不要再抓人了。
生6:强调他们已为国家贡献了一切,再也无能为力了,想以此感化官吏。
师:老妇的哭诉有没有感化了官吏?从哪里看出?
生7:没有,从“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看出,他们连年老体弱的老妇都要抓走,可见官吏的无情。
生8:老妇的话没有感化铁石心肠的官吏,但感动了我们,尤其是最后几句,从“虽、请、急、犹”等字中看出老妇虽有万般不愿,但她还是深明大义,为国难奔赴战场。
师:解读得很到位,在字里行间读出了老妇的思想情感。老师尤其欣赏的是,你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读诗歌,让我们通过朗读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那么应该用什么语气读老妇的致词?
生9:悲痛。
生10:更应是悲愤.在悲痛的哭诉中,对官吏这种行径进行控诉。
师:“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一句,你们认为应该抓住哪些词语,加以重点朗读,比如情感上的重读、语气上的处理、节奏上的变化。
生11:“偷生”,语调低沉,节奏缓慢,应读出一种凄惨、悲哀。
生12:“已”,是生命的完结,让人心伤。
师:有时候,我们还应关注一些看似平常的虚词,也许更能体会人物的情感。
(生略有所思。)
生13:“且”字,读得低沉,还要有一点停顿,表现老人苟且生存,了却残生的心理状态。
生14:“矣”,拖长音,表现出亲人离去的无限哀伤,虽然嘴里说过去了,但心中只有更深的哀伤。
(请生13、生14朗读,效果很好,学生陷入一种深沉的情感体验中。)
师:同学们很会读书,从字缝里读出了诗歌的内涵,读出了老人的悲情与哀伤。
(再请生集体朗读“老妇致词”一节。)
师:老妇致词的语气,是不是从头到尾不变。
生巧:为死去的亲人,为家庭的惨状哭泣,应是一句比一句令人心碎。读最后几句应振作起来,表明老人的深明大义。
(生再次集体朗读体验,群体陷入一种悲怆的氛围中。)
3.察作者之情
师:在这苦难的现场,杜甫都做了些什么?从文中哪些诗句可以看出?
生1:“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是说作者侧耳倾听,夜不成眠。
生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是说作者独自与老翁道别。
师:杜甫侧耳倾听,夜不成眠。他为什么夜不成眠?
生3:为这一家人的命运担优。
生4:深深的自贵,没有勇气站出来。
师:“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其中“咽”应怎么读?
生5:低低的,还应带着硬咽。
师: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5:低低的,是怕再招来官吏;硬咽,是因为极度的悲伤。
师:还有谁也在内心硬叨?
生6:杜甫。
师:为什么硬咽?
生7:为这一家人所遭受的不幸。
师:只是为这一家人吗?
生7:杜甫为所有遭受安史之乱之苦的百姓哭泣。
(多媒体展示:杜甫在安史之乱时以途中所见所闻而作的组诗“三吏”、“三别”,用实录的笔清,记下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其中诗云:“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师:一路过来,他看到太多的血腥,听到太多的哭声.为黎民的苦难命运,为自己的颠沛流离,为这“国破山河碎”的现实情不自禁地硬咽。
师:“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其中“独”、“别”怎么读?
生8:“独”、“别”要读得沉痛、凄惨。
(生朗读体脸。)
师:我们见过很多“别”“何事长向别时圆”,那是对亲人的思念,“相见时难别亦难”,那是对情人的思恋,但,都不及这个“别”字来得凄惶、无助。
三、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师:杜甫为什么不像吏官那样记录“安史之乱”的大事件,或像白居易那样描绘唐明皇与杨贵妃凄婉的爱情故事,而关注战乱中一位普通老妇的哭诉?
生1:因为杜甫自己也在经历战争的痛苦,对普通老妇的痛苦感同身受。
生2:他认为战乱中普通老妇的悲修遭遇更值得同情。
师:这就是杜甫的良心,他在用心感爱战乱中一个普通人的生命痛苦,满怀同情之心。
你能否从老妇一家之苦感受到广大人民的痛苦?
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每一个家庭(或每一个人)都在经历_。
生I:每一个家庭都在经历生离死别。
生2:每一个家庭都在经历鸡犬不宁的生活。
生3:每一个人都在经历战乱的痛苦。
生4:每一个家庭都在经历腥风血雨。
生5:每一个人都在经历故争的恐惧。
师:苦难无边,整个国家陷入一场空前的灾难。杜甫的“三吏”、“三别”,真实记录人民的苦难,篇篇相连构成一幅浩大的历史画卷,所以后人称他的诗为—
生(齐):诗史。
师: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读这首诗?
生:悲痛、悲愤。
师:更应是:沉——郁——顿——挫,忧——愤——深——广。
(板书:察作者之情——忧。)
师:带着我们的情感,带着我们心灵的体验,再次朗读全诗。
(生齐读全诗。)
(多媒体展示:读《三吏》、《三别》,你一定要读到抑扬顿挫,读到涕泪满襟,你才真正读懂杜甫了。
他悲悯的目光拂过失去亲人的老妇,拂过在边疆浴血奋战的将士,从一个家庭庭伸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杜甫用他的一生抒写着仁爱的内涵,他厌恶战争与仇恨,认为只有爱、宽容和同情才能拯救我们这个世界。
让我们的心灵植根于大地,吸收苦难和幸福,承接光明和黑暗,最终从叶片上滴下一颗颗关于爱与同情的文字。)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