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课堂实录
卢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课题的研究,体味诗歌的情感与思想。
能力目标:抓关键字词领悟诗歌的深刻内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体味感悟战乱中人们的情感与思想,培养学生关注民生疾苦的价值取向。
教学,点:细品诗句的韵味。
教学难点:体味、感悟人物的情感与思想。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的提出
师:老师看完“百家讲坛—唐朝之衰落”后.感触颇深,安史之乱的情形至今仍挥之不去。公元759年,叛军两面夹击,唐军全线崩溃,兵车隆隆,战马嘶鸣,唐肃宗急令征兵,一队队被强征来的百姓,在官兵的押送下开赴前线,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间回荡。
诗人杜甫用凝重的笔记下了这段凄苦悲怨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诗人的脚步,走进石壕村·
(范读起)
师: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个故事让我们心灵震颤,心随情动,就让这份情伴随着我们来朗读吧,读的时候要做到声情并茂。
(生读)
师:在刚才的朗读中有一个字读错了,大家发现没有?说明理由。
生:看(kan)。
师:说得好,请记下拼音。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大声地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
生:有吏夜捉人,听妇前致词,独与老翁别。
师:此诗用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类诗歌,我们称它为—“叙事诗”。在这个故事里诗人写得最多的人物是谁?
生:老妇。
师:平时写作文,如果同时写几个人物,又一定要以人物为标题,我们会选择写得比较多的那个人。可是这首诗却不以着墨最多的老妇为标题,而以写得较少的“石壕吏”为标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那同学们就要做一次研究问题的小学者啦!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师:研究问题之前,老师先给大家一些提示:就研究一个人物而言,首先要进行人物的身份研究,其次进行行为和心理研究,最后进行人物的相关研究。
二、课题研究
《一)石壕吏是干什么的?
师:让我们把这些问题逐个解决吧!首先弄清楚,石壕吏是干什么的?
生:征兵。
师:多大的官?
生:小官、差吏。
师:通过研究,我们明确了石壕吏的身份是?
生:他是一个征兵的差吏。
师:请大家将结论记下来。
师:接着我们再来研究一下石壕吏的行为和心理。
《二)石壕吏干了什么?
师:石壕吏来老妇家干什么?
生:捉人。
师:他是什么时候来捉人的?
生:有吏夜捉人。
师:为何“夜”捉人?
生:晚上百姓都在家,便于捉,突出差吏的狡猾;战事紧急,连夜捉人,不分昼夜地捉,突出差吏的无奈。
师:吏想不想晚上自己不睡觉去四处捉人呢?
生:不想。
师:不想捉,被迫捉,不得不捉,亦是无奈。
师:石壕吏是以什么方式和态度来捉人的?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生:(吏呼一何怒:“呼”,“怒”。)
师:“呼”是一种什么方式?比方说“出来”用“呼”的方式来表演一下!
(生表演)
师:大家觉得他“呼”得够不够?如不够,我们就全班“呼”一下。
师:哦,呼是大呼小叫,是声嘶力竭,是大声呵斥。
师:那差吏捉人的态度是?
生;怒。
师:吏为何而“怒”?
生:心急,没有抓到人;无情,冷血,成为抓人的工具;战事不休,内心的烦躁和恐俱……
师:吏“怒”的程度如何?诗人用什么词来修饰的?“一何”是什么意思?读一读,注意读出吏的语气。
(生齐读)
师:吏呼一何怒!(评朗读,注意节奏,注意“呼”
“一何”“怒”应严词厉色)
师:读一读,注意体会吏的心理?
(生再读一次)
师:吏对谁“呼”?对谁“怒”?
生:老妇。
师:吏“呼”了些什么?文中有吗?
生:没有。
师:那是不是藏起来了呢?大家在文中找一找。
生:找不到。
师:妇在对谁“致词”呢?
生:吏。
师:我们来将差吏的话补充出来。
师:大家想象一下,征兵的差吏,怒气冲冲,大呼小叫会对老妇呼些什么呢?
生:把你们家的男人交出来。
师:老妇回答了些什么?一起读出来。
(生齐读)
师:这段话的意思大家懂了吗?其中有几个关键字词,对我们了解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惨状很重要。谁来跟我说一说。
师点拨:三、二、新、且、更、惟、请、急。
师:那么,吏听了老妇的回答之后,又会问什么呢?其实吏的怒呼是可以通过老妇的回答来推测的。如不清楚可同桌讨论。
生:你们家的其他男人呢?
师:我们来读一读。
(生读)
师:更、惟是什么意思?
生:再、只。
师:应该读出什么语气?
生:破家之苦。
师:再读一读。
(生读)
师:吏又会追问谁?
生:媳妇。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有孙母未去,出人无完裙。
师:评析朗读,再读一读。
(生读)
师:最后“吏”罢休了吗?
生:没有。
师:那他又问了什么?
生:那怎么办?总得交个人出来。
师:把老妇的最后一次回答读出来。
(生读)
师:“请”是什么意思?
生:请求、主动要求。
师:体现了老妇怎样的心情?
生:为保护家人的急切和无奈。
师:听了老妇的“苦啼”,大家觉得吏会被感动吗?简单说明理由,言之成理。
生:不会。因为他们已经麻木了。
生:会。从“夜久语声绝”看得出来,他们待了很久.说明被感动了,很为难。
师:吏最终带走了苦命的老妇吗?
生:带走了。
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独与老翁别。
师:既然差吏有可能被老妇之苦感动了,那为什么还要带走老妇呢?
生:不得已。虽然心里同情,但命令必须执行,足见其内心的无奈。
师:如果老妇如此悲苦的倾诉,差吏还是丝毫不为之所动,仍然冷酷无情地带走了她,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生:麻木不仁,战争对人性的扭曲,他已经由一个人变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机器。
师:那么通过对差吏的作为和心理的研究,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生:他的行为异常,心理或无奈或扭曲。
师:石壕吏的身份、行为、心理,都是由什么造成的?
生:特定历史背景—安史之乱造成的。
师:(总结)战乱决定了他们特殊的身份(身份特殊表现在身份尴尬··),身处官场最底层,一方面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另一方面身受众多上司的欺压;战乱决定了他们行为的异常(行为异常表现在哪里?思想和行为不一致),他们是统治政策的执行者,正是他们将战争的苦难直接地转嫁给了无辜的人们,客观上讲,正是吏直接制造了老妇一家的苦难;同时战乱也决定了他们心理的无奈和扭曲。(板书)
(三》相关研究
师:研究完了石壕吏本人,我们还要研究一下诗人杜甫。此时的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与石壕吏一样,都是小吏,可以作为相关研究对象。
师:诗人亲耳听见吏大呼小叫,亲眼目睹吏抓走老妇,他在做什么?(点拨)
生:关注。
师:他为何不出手相助?
生:一是诗人觉得这个叛乱非平息不可,而要平息叛乱,人民免不了要受征兵之苦,付出代价。二是诗人杜甫本人也是一名官场小吏,他身份尴尬,内心矛盾,由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最终选择了在巨大的痛苦中保持沉默。这既表达出诗人对时世的感伤,也是诗人优国优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师:通过对诗人的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生:战乱造成了诗人的矛盾和无奈。
师:请大家记下来。
师:(总结)是啊,战乱不仅使老妇家破人亡,也让身处官场最底层的差吏或无奈,或被扭曲,使同为小吏的诗人矛盾无奈.由此足以看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之广、之深。广在于除了有老妇这样的贫苦阶层,也波及像诗人和差吏这样的阶层;深在于改变了人们的心理。
三、结题
学生写出书面总结,交流。
生:作者以“石壕吏”,为题,因为他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人物。
生:从吏的角度来写,更容易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之广、之深。
师:(总结)诗人以“石壕吏”为题,除了要以此视角来再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对身处乱世的人们的同情外,还站在高而广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表达了对吏这一特殊阶层的关注,这正是诗人伟大之所在!
四、再读经典(因时间紧未能进行)
师:好一段“民生多艰”的历史,好一首令人“怆然涕下”的《石壕吏》,好一位优国忧民的诗人,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篇诗歌,体会其中无尽的苦楚。(配乐读)
五、作业(给本文写一段推荐词,将它推荐给没有学过这首诗的同学。要求:可概括大意,可以写出诗歌特点,也可以是自己学后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统治者
(身份—馗尬
矛盾一诗人--战乱--吏<行为—异常
心理一.无奈、扭曲
百姓
(配乐读)
五、作业(给本文写一段推荐词,将它推荐给没有学过这首诗的同学。要求:可概括大意,可以写出诗歌特点,也可以是自己学后的感受。)
附:板书设计
统治者
(身份—馗尬
矛盾一诗人--战乱--吏<行为—异常
心理一.无奈、扭曲
百姓
生:特定历史背景—安史之乱造成的。
师:(总结)战乱决定了他们特殊的身份(身份特殊表现在身份尴尬··),身处官场最底层,一方面在百姓面前作威作福,另一方面身受众多上司的欺压;战乱决定了他们行为的异常(行为异常表现在哪里?思想和行为不一致),他们是统治政策的执行者,正是他们将战争的苦难直接地转嫁给了无辜的人们,客观上讲,正是吏直接制造了老妇一家的苦难;同时战乱也决定了他们心理的无奈和扭曲。(板书)
(三》相关研究
师:研究完了石壕吏本人,我们还要研究一下诗人杜甫。此时的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与石壕吏一样,都是小吏,可以作为相关研究对象。
师:诗人亲耳听见吏大呼小叫,亲眼目睹吏抓走老妇,他在做什么?(点拨)
生:关注。
师:他为何不出手相助?
生:一是诗人觉得这个叛乱非平息不可,而要平息叛乱,人民免不了要受征兵之苦,付出代价。二是诗人杜甫本人也是一名官场小吏,他身份尴尬,内心矛盾,由于君与民这两头他都要顾及,当二者难以兼顾的时候,诗人最终选择了在巨大的痛苦中保持沉默。这既表达出诗人对时世的感伤,也是诗人优国优民思想的集中体现。
师:通过对诗人的研究,我们得到的结论是?
生:战乱造成了诗人的矛盾和无奈。
师:请大家记下来。
师:(总结)是啊,战乱不仅使老妇家破人亡,也让身处官场最底层的差吏或无奈,或被扭曲,使同为小吏的诗人矛盾无奈.由此足以看出战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之广、之深。广在于除了有老妇这样的贫苦阶层,也波及像诗人和差吏这样的阶层;深在于改变了人们的心理。
三、结题
学生写出书面总结,交流。
生:作者以“石壕吏”,为题,因为他是这篇文章的线索人物。
生:从吏的角度来写,更容易突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之广、之深。
师:(总结)诗人以“石壕吏”为题,除了要以此视角来再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对身处乱世的人们的同情外,还站在高而广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表达了对吏这一特殊阶层的关注,这正是诗人伟大之所在!
四、再读经典(因时间紧未能进行)
师:好一段“民生多艰”的历史,好一首令人“怆然涕下”的《石壕吏》,好一位优国忧民的诗人,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遍这篇诗歌,体会其中无尽的苦楚。
【教学反思】
亲切的怀念
传统的《石壕吏》教学总是从“老妇”入手,由深挖以老妇为代表的老百性的悲惨遭遇来展现诗歌的主题: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作者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而我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刻意选择从不被关注的,或者一味地被否定的“吏”入手,通过“吏”身份的特珠、行为的异常、心理的无奈、扭曲,以及与之相关的诗人的矛盾,展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之广、之深。广在于除了有老妇这样的贫苦阶层,也波及像诗人和差吏这样的阶层;深在于改变了人们的心理。扩大诗歌的思想内涵,最后深挖文章主题:诗人以“石壕吏”为题,除了要以此视角来再现安史之乱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表达出对身处乱世的人们的同情外,还站在高而广的角度,全面客观地表达了对吏这一特殊阶层的关注,这正是诗人伟大之所在!
整堂课以为什么文章的题目是“石壕吏”?为线索,同时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发现问题之前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贯穿有效的朗读,以“读”促“学”。同时重视了对重点字词的解读,落实了对文本的学习。整个设计分为:课题的提出、研究课题、研究内容、相关研究、结题报告等几部分,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层层深入,最后实现了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动,师生交流和谐自然,学生思维被充分激发的预期目标。不过,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由于整堂课内容稍多,最后设计的一个师生共读,掀起情感高潮的预设环节却因时间原因未能进行,很遗
憾没有能够展示学生学完诗歌后朗读的提高。
虽有遗憾,但学生和我都觉得受益匪浅。这就是真实的课堂,不造作,自然而亲切。普希金曾经有过这样的诗句: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将会成为亲切的怀念。是的,对于我和学生而言,这只是教学过程中短短的一瞬,但我们相信,一堂创新和谐的课堂,一堂回归真实与内涵的课堂,一定会成为我们一生亲切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