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生活与写作”导写讲评课件(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生活与写作”导写讲评课件(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7-18 12:1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单击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2023届高考模拟作文“生活与写作”导写讲评课件
原题呈现
四、 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语文老师:“看看你们写的作文,简直胡编乱造,哪里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又有多少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感悟?”
学生甲:“我们每天都是在家校两点一线之间单调重复,实在没什么生活可写。”
学生乙:“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作文里能写吗?”
请结合你对以上材料的感悟和思考,以“生活与作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解读
解读材料:
语文老师:“看看你们写的作文,简直胡编乱造,哪里有对生活的真切观察?又有多少发自内心的对生活的感悟?”
文学创作的源泉是生活,不是臆想。
文学创作需要真切观察生活。
文学创作需要对生活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
学生甲:“我们每天都是在家校两点一线之间单调重复,实在没什么生活可写。”
解读材料:
单调枯燥的生活激发不了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生活不是写作的源泉。
学生乙:“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作文里能写吗?”
解读材料:
文学作品能写真实的生活吗?别人不理解怎么办?别人不认同怎么办?显得太琐碎怎么办?
生活能成为写作的源泉吗?
解读材料:
学生的疑惑:生活和写作是什么关系?
这是一个关系类作文,探讨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生活之于写作,是什么;而写作之于生活,又是什么?
①灵感(激发写作欲望)
②源泉(积累写作素材)
③灵魂(增加写作重量)
生活滋养写作
写作需要生活
生活之于写作:
写作之于生活:
①关照(引发生活的思考)
②光束(看清生活的目标)
③镜子(照鉴生活的美丑)
……
写作反哺生活
生活需要写作
写作范例
生活似乎从最初就有被记录的需要和属性:结绳记事记录了先民的衣食住行,岩画记录了先民的生老病死,图腾记录了先民的风俗信仰,诗三百记录了先民的喜怒哀乐……无疑,写作是对生活最高质量的记录,不仅能记录生活的模样,还能记录情感的形状和灵魂的重量。
1.生活需要写作
不仅个人生活需要写作
人类生活也需要写作
①诗歌可以抒情、言志
②史籍可以警醒、借鉴
③小说可以讴歌、鞭挞、圆梦……
……
写作是人在生活中宣泄情感的出口,陶冶思想的熔炉,培养审美的圣坛,生长理想的沃土……
2.写作需要生活
比起“生活需要写作”,写作更需要生活。因写作而迁怒生活,写作与生活这一对密友最终反目成仇,其根源就在“需要”的错位。诚然,写作并非生活的全部,而仅是生活的一种存在,但生活却是写作的全部;如果没有写作,那将是生活的缺失,如果没有生活,那将是写作的毁灭。
写作是一种精神生产
①生产资料是人的生活
②生产者是生活里的人
③消费者是生活里的人
……
人的生活和生活中的人是写作的子宫,离生活远了,写作的脐带也就细了,窄了,甚至断了,文学自然式微。文学离不开生活的深情孕育。
优秀范文
写作与生活齐飞,走向双向奔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句道出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生活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源泉,写作亦为生活留下串串足迹。两者的关系,的确值得我们细细思索。
可现实的教学中,生活与作文之间发生悖离,有老师严厉地说道:“看看你们的写的作文,简直胡编乱造,哪里是对生活的真切的观察,又有多少发自内心对生活的感悟?”学生甲则认为:生活单调重复,实在没什么生活可写。的确,学生如今的生活可谓两点一线,各种阶段性考试,升学压力充斥着生活,挤兑生活的乐趣,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今何处寻得“万里路”?或许现代人热衷于抓住节日的契机,携家带口外出旅游,可是,旅游观光的经历何以让孩子们由衷感悟,而流淌于他们的笔尖,大多只是简单地拍个照,发个朋友圈,到此一游罢了。
学生的回答不无道理,但我们仔细思忖,难道我们的生活真的如枯燥的单旋律,无法演奏出振奋人心的交响乐吗?看看我们曾经的同龄人,17岁的李芳芳用如诗的语言写下了《十七岁不哭》,书写了自己与同伴青涩的成长岁月;18岁的郁秀创作了长篇小说《花季·雨季》书写了一群年轻人,从无忧无虑的十六岁花季走向敏感、多思的雨季的青春成长历程;少年时期的韩寒,写下《三重门》《杯中窥人》等文章,思维敏捷、笔锋犀利,为同龄读者留下属于他们那个时代共同的记忆……
这些年轻的作家们,他们的生活阅历比我们丰富吗?我想未必吧!是他们是能意识到“生活”与“创作”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在看似单调重复的生活中挖掘丰富的潜能,用心去书写精彩的故事,将生命自觉地走向自由创作的历程。他们的经历可以回应学生乙说的:我们有自己的生活,但是作文里能写吗?能,为何不能?我们正处于鲜花一般的年纪,自我意识张扬,个人情感丰沛,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世界,真挚、感人的瞬间,敏感、细腻的情感……细细品味,为何不能将之付诸笔端,成为心中的一幅画、一首诗、一曲动人的歌。翻开教材,一段段人类历史、一篇篇文辞兼美的文章,难道仅仅是一堆堆枯燥的知识?能否使之观照生活,给予生活以启迪,并转化成笔下对生活真知灼见的箴言? 时事、热点、新闻无处不在,作为时代青年的你是否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为生民立命的心,敢于针砭时弊,在纷繁错杂的时代中,留下自己的声音。
生活给予写作眷顾,写作亦报之以歌。美国作家埃利森·凡伦在《写作即疗愈》一书中,把写作当做人生的积极向导,一个人内心渴望的成长和蜕变,就流淌在文字里。严歌苓曾经说过:写作让她度过生活的至暗时刻。岁月很长,写作可以是凡人的梦境,将高兴时的欢呼、低落时的眼泪、不满时的宣泄,心中对梦想的执着,对现实的期待等生命的种种都藏在你厚厚的日记里、你的博客里、甚至你的朋友圈里;写作也可成为自我的一座壁垒,外面的世界风雨如晦,而用自我文字堆砌的“小楼”却春暖花开。或许无须多华丽的辞藻,只须真实地留下雪鸿泥爪。蓦然回首,你会发现,文字会成为你治愈生活的良药,一不小心,或许会成为点亮他人生活的明灯,成为人世间的一股暖流……
写作与生活齐飞,走向双向奔赴,让文字的力量成为生活的坚强后盾,愿你我都能在文字中,找得真实的自己,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然后整装待发,期待下一次远行。
生活和写作就像是一对伴侣,相伴而行,互相需要,又彼此成就;像是河的两岸,对峙而存,把人的灵魂摆渡到对岸;像是金币的正反面,不管哪一面向上,都是人类的财富。
结 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