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难忘的一课》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这一点,始终重视“以读为本”突出感悟;重视“三维”目标的评价,本文紧紧围绕“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为主线,以读中感悟、读中体会台湾人民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线索。体会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3、理解作者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人热”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通过多层次的对话,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难点]
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理解“我”每一次的感受。
三、课前准备
1. 学生课前预习课文:布置学生搜集台湾光复资料,了解相关知识, 扫除字词障碍,通读课文。
2. 教师把相关的语句制作成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激情——凸显“难忘”
(请同学们听一首歌,大家伴着歌曲进入课堂进行感情的体验。)
1. 图文了解台湾
2.简介台湾历史: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17世纪初,西班牙人侵占了台湾北部和东部一些地区。
1642年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1662年2月,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台湾割让给日本,整整50年。
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台湾才再次收复。
在被日本统治的50年中,台湾人民受尽屈辱和欺凌,不许讲中国话,不许学中国文字。但是台湾人民不忘祖国,不忘祖国文化,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台湾刚被收复时的一个乡村小学,共同上一堂——《难忘的一课》。(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用歌声渲染气氛,在老师深情的导入中进入难忘的一课)
(二)探究——感悟难忘
1.质疑:
通过你的预习,你认为这一课要学习什么?怎么学?
——通过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为什么会让作者那么激动;要从小学校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中找到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课文前引言就是自学的目标,学会自己主动按照提示进行自学。)
——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等解决字词障碍;找重点句子和不明白的地方和伙伴交流、查找资料学习;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再次明确语文学习的方法)
2.导学:
(1)思考文题:
看到课题你能想起什么呢?
——设问:谁给作者上的难忘的一课呢?(谁上课)这难忘的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呢? (内容)为什么这么令人难忘呢?(难忘)(板书难忘点着重号)
(2)提示:
课文中作者多次提到的一句话是什么?
(这种学习方法是刚开始,因此,提示孩子本课的学习方向和学习重点。)
(3)读课文、交流
带着问题读自己认为重要的段落,然后和小组的伙伴交流。
——阅读课文,组内交流。
(4)班内交流,教师引导、点拨。
抓住多次出现的句子,理解分析
①文中哪个句子多次出现? 出现在文中什么地方?
②每次出现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
预设:
引导学习:第一次出现
课件出示:
他用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着: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他写得很认真,也很吃力。台湾“光复”不久,不少教师也是重新学习祖国文字的。接着,他先用闽南语,然后又用还不太熟练的国语,一遍一遍地读。
1.导:对于这句话,老师写得怎样?读得怎样?(一笔一画,认真吃力;不太熟练。)
2.请你用小手在书桌上写一写,再读一读,你吃力吗?(不吃力)为什么台湾的老师却吃力呢 谁来谈谈。 从这些地方,你有怎样体会呢?
(预设:日本人统治时期,不允许学国语,老师自己也是刚刚开始学习祖国文字,所以写起来吃力;“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
3.孩子们,别忘了,你也是中国人,作为一名中国人,谁愿意把这句话读一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他们读得有些吃力,但是,他们还是一遍又一遍地读着。
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又那么富有感情。好像每个字、每个音,都发自他们火热而真挚的心。
这火热而真挚的心,到底是一颗怎样的心呢?
(预设:这火热而真挚的心包含着的是一份浓浓的爱国情呀。)
带着你的爱国情,认认真真地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指着板书齐读)
引导理解:第二次出现
课件出示:
怀着崇高的敬意,我悄悄地从后门走进教室,在最后一排空位上坐下,和孩子们一起,跟着那位教师,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1.看到这样的情景,作者情不自禁地参与了其中,跟着他们一起读了起来。
2.问:他们是怎样朗读的?找出词语。这里连用了三个“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大声地、整齐地、一遍又一遍;更表现出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严肃与虔诚。)
3.“我”这时的感受?(感动) 为什么老师和孩子们发现了我,好像谁也没有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起劲了。(老师、孩子们以及作者,都有共同的爱国之心,是共同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的心连在了一起,所以没感到意外反而读得更起劲了。)
4. 感情朗读:请同学们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这间充满着浓浓爱国情感的教师,跟台湾的孩子们一齐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品读语句,培养语感,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到台湾人民浓浓的爱国情谊。)
学习第三次出现
课件出示:
我紧紧握着这位年轻的台湾教师的手,激动地重复着他刚才教给孩子们的那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呢?
1.学习了祖国的文字,作者又参观了小礼堂。那么他参观小礼堂时,看到了什么 又听到了什么 “一定要领我去”、“中国人自己的伟人”表达了什么?这些伟人你们了解吗 谁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生选择自己了解的伟人介绍:孔子、诸葛亮、郑成功、孙中山)
(表达了台湾人民为祖国历史上有这么多伟人感到无比自豪的思想感情。)
“这是多么强烈的民族精神,多么浓厚的爱国情意啊!”(板书民族精神、爱国情意)
2.此时,我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激动”? (激动,被这种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所深深感动。)
3.此刻,我只有一句话表达:“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4.这是一句最简单的话,但是这里有我全部的精神。
“我”这时的全部感情是什么?(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句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每一次感受。感受台湾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三)延伸——内化难忘
1.内化情感:说说课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表达了台湾人民及作者的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情意。) 围绕这个中心,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课文哪些内容写得比较详细?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课文为什么要详写“上课”及“参观小礼堂”的情景 (为了突出中心。我们在读书和写作的时候,要抓住文章详写的部分,深入体会和重点描绘,才能更好地感受和表达出文章内涵。)精彩回放,诵难忘。“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找最感动段落朗读交流。
2.在“一国两制”的政策下,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回归祖国。相信,台湾人民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板书加“们”)齐读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
3.文章学到这,你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这是一堂难忘的课吗?难忘的是什么?(难忘的是台湾人民的爱国心,民族精神,爱国情意……)
师:应该说,这是一堂人生感悟课,希望同样是你们——难忘的一课
(设计意图:总结提示课文的写作方法和朗读诗歌进一步升华难忘的思想感情。)
(四)布置作业: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三次出现,请反复读一读当时的动人情景并记录你心中的感想。来或写写学完课文的感想在下次班级读书会中交流。
(五)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中国!”